這些中成藥,磺胺過敏者禁用(上篇)
作者:王登; 單位:西安大興醫院藥劑科
磺胺類抗菌藥物是指具有對氨基苯磺醯胺結構的一類藥物的總稱,是最早人工合成抗菌藥物,常見的磺胺類抗菌藥物有磺胺嘧啶、磺胺甲噁唑、磺胺異噁唑、柳氮磺吡啶、復方新諾明等,曾廣泛應用於臨床。由於其副作用較大,隨著多種抗菌藥物出現,磺胺類抗菌藥物目前臨床應用較少,但其對流腦、鼠疫、沙眼衣原體、傷寒等有良好效果,在臨床應用中仍具有一席之地。過敏反應是磺胺類藥物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有磺胺類抗菌葯過敏史的患者在普通人群中約佔3%,主要表現發熱、皮疹、剝落性皮炎、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嚴重時可出現滲出性多形紅斑、剝脫性皮炎和大皰表皮鬆解萎縮性皮炎等,也可表現為光敏反應、藥物熱、關節及肌肉疼痛、發熱等血清病樣反應。而部分醫師在診療過程中,常忽視對患者磺胺類過敏史的詢問,以及忽略其交叉過敏反應,存在較大風險,因為多種藥物與磺胺類藥物結構相似,可能與之存在交叉過敏反應。
臨床常見8大類藥物可能與磺胺類抗菌藥物存在交叉過敏反應。
(1)磺醯脲類降糖葯 :格列本脲、格列齊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2)COX-2 特異性抑製劑:塞來昔布、尼美舒利、帕瑞昔布等;
(3)利尿劑:袢利尿劑(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噻嗪類利尿劑(如氫氯噻嗪、氯噻酮)、吲達帕胺等;
(4)碳酸酐酶抑製劑:乙醯唑胺、醋甲唑胺、布林佐胺等;
(5)抗心律失常葯:索他洛爾、伊布利特等;
(6)抗痛風用藥:丙磺舒;
(7)抗麻風葯:氨苯碸、苯丙碸;
(8)坦索羅辛(有報道磺胺類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服用坦索羅辛時發生過敏反應的病例,有磺胺類藥物過敏史的患者應謹慎服用)。
部分中成藥含有與磺胺類藥物,或者含有與磺胺類藥物存在交叉過敏的西藥成分(如氫氯噻嗪、格列本脲),而患者可能錯誤的認為中藥安全、副作用小,而忽略其引起不良反應(如過敏反應),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含磺胺類抗菌藥物的中成藥
含磺胺類藥物的復方西藥製劑有:聯磺甲氧苄啶片、小兒雙磺甲氧苄啶顆粒、頭孢羥氨苄甲氧苄啶、頭孢氨苄甲氧苄啶、顛茄磺苄啶片(瀉立停)等,該類藥品名稱易引起臨床注意,減輕用藥風險。但部分中成藥中也含有磺胺類藥物成分,可能會在中藥名稱的保護傘下引起過敏反應或者產生重複用藥。
下表為含磺胺類抗菌藥物的中成藥,以供參考。
表一 含磺胺類抗菌藥物的中成藥
因為上述中成藥含有磺胺類抗菌藥物成分,所以在臨床應用上述中成藥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應多喝水,保持尿高尿量,以防結晶尿的發生;
(2)因為磺胺類藥物可通過乳汁泌,所以哺乳期婦女不宜應用該類中成藥;
(3)磺胺甲噁唑可穿過血胎盤屏障至胎兒體內,動物實驗發現有致畸作用,所以妊娠期婦女不宜應用該類中成藥。
(4)磺胺類藥物可引起肝損傷,肝功能損害者避免使用該類中成藥。
(5)腎功能損害者也應避免使用該類中成藥。
(6)磺胺類藥物與膽紅素競爭血漿蛋白,可致新生兒膽紅素腦病,所以2個月以內的新生兒和嬰兒應禁用該類中成藥(除治療先天性弓形蟲病與乙胺嘧啶聯合應用外)。
(7)甲氧苄啶可干擾葉酸合成,所以含有甲氧苄啶的中成藥應禁用於葉酸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貧血患者。
與磺胺類藥物相互作用的藥物較多,對氨基苯甲酸、局麻藥(普魯卡因、苯佐卡因、丁卡因)、口服抗凝葯、口服降血糖葯、甲氨蝶呤、苯妥英鈉和硫噴妥鈉、骨髓抑製藥、避孕藥、溶栓葯、烏洛托品、保泰松、青黴素類藥物、磺吡酮、或氨苯碸、2,4-二氨基嘧啶類藥物、葉酸拮抗藥、利福平、環孢素、苯妥英、普魯卡因胺、華法林等藥物都與磺胺類藥物存在相互影響,所以臨床應用含磺胺類中成藥時,應充分考慮與上述藥物的相互作用。同時,應當特別注意上述中成藥中的磺胺類成分與其他中草藥之間的相互作用。
(1)不能與含酸性較強的中藥合用。
酸性較強的中藥,如山楂、五味子、山茱萸、烏梅及中成藥五味子糖漿、山楂沖劑、生脈散等有機酸含量較高,不可與磺胺類藥物聯用,因這些藥物能酸化尿液,使尿中的磺胺類藥物結晶析出,引起泌尿道出血。
(2)不能與含鞣質較多的中藥合用。
富含有鞣質的中藥,如地榆、石榴皮、山楂、烏梅、兒茶、金纓子、五倍子、大黃、訶子、虎杖、四季青等可使磺胺類藥物血葯濃度增加,加重肝損傷,甚至發生中毒性肝炎。
推薦閱讀:
※莫輕視抗生素交叉過敏反應
※藥物過敏
※孕媽媽肚皮瘙癢難耐 並非過敏而是妊娠皮膚病
※秋天過敏多是花粉惹的禍
※過敏知識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