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之父——劉華清
1980年5月底,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耿飆訪美,劉華清陪同其登上了美國海軍CV-61「突擊者」號航母。圖右為正在參觀的劉華清。【中國航母「遼寧艦」入列特別報道·歷史】「如果中國不建航母,我死不瞑目。」「我國對航母作過可行性研究,我也為此做了一些工作。」在個人回憶錄中,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如此總結其對中國航母發展的貢獻,之前他曾擔任海軍司令員7年之久。儘管他認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們卻早已將「中國現代海軍之父」、「中國航母之父」兩頂桂冠加冕於他。1970年,劉華清組織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不久之後即擱淺;1975年,他「憋不住」向毛澤東、鄧小平兩位中央領導人「上書」,力陳上馬航母重要性;1982年之後,他任職海軍司令員,一手推動了航母的前期論證與預研工作;1987年,他又一次彙報,將航母列為海軍未來裝備規劃的最關鍵問題。劉華清還曾作為首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登上了美國「小鷹」號航母,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他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以至於劉華清後來認為,正是航母的出現,把海戰的模式從平面推向了立體,實現了真正的超視距戰鬥。「劉司令對中國航母的最大貢獻在於,他認識到了航母的重要性並極力推動航母的立項和批准。在核潛艇的問題上,他也是這樣。他是個決策者,能夠意識到什麼是關鍵的,他意識到了航母和核潛艇是關鍵,就親自抓這兩個問題。」海軍前裝備技術部部長鄭明如此總結。在這位與劉華清前後共事12年的老部下看來,劉華清認為某件事情沒有必要時,他就會提出不同意見,如果他認為某件事情是應該去做的,他也會反覆提,直至達成,在航母問題上更是如此。如今,中國終於擁有自己的第一艘航母。鄭明說,劉老當可瞑目了。1970年「文革」期間航母夢擱淺「據觀察,你還是老老實實幹工作,沒有什麼背後活動。但江青說過,『劉華清是壞人,不能用』;根據是什麼,海軍不清楚,也沒辦法。」劉華清第一次與航母結緣可以推到1970年,當時他54歲。那一年距離劉華清加入海軍已有18年。1952年,解放軍首任海軍司令員蕭勁光將15歲就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劉華清從陸軍拉到了海軍。1953年,劉華清擔任第一海軍學校副校長兼副政治委員,之後,他又先後成為北海艦隊副司令、國防部第七研究院院長、六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但「文革」開始後不久,劉華清在國防科委的辦公室就被人秘密搜查過,過了一段時間,他被撤職了。之後,劉華清莫名其妙地背負了十年的「壞人」名聲。他回憶說,江青非常肯定地對其作過鑒定:「劉華清是壞人。」劉華清當時並不知道江青的這一評語,他曾經向一位海軍主要領導人詢問自己的工作情況,這位領導告訴他:「據觀察,你還是老老實實幹工作,沒有什麼背後活動。但江青說過,『劉華清是壞人,不能用』;根據是什麼,海軍不清楚,也沒辦法。」1969年,無事可乾的劉華清「有點灰溜溜」地重回海軍,擔任造船工業科研領導小組辦公室(簡稱「船辦」)副主任。「船辦」頂多算一個師級單位,不過,「船辦」可乾的工作卻不少。次年,劉華清組織了第一次的航母專題論證。當時在國防部第七研究院14所工作的於瀛主要負責艦船情報的搜集工作。1970年4月下旬的一天,他參加了一次院里召開的緊急會議,會議傳達了中央軍委決定海軍組建航空母艦研製隊伍的命令並要求儘快就航母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航母的作戰使用,航母的關鍵技術等內容做一次彙報。這個任務就落在了14所的頭上。於瀛回憶說,當時「情報無用論」的論調甚囂塵上,14所也處在被撤銷的邊緣,大量科研人員都到五七幹校里勞動去了,負責水面艦艇情報的水面組就只剩下了副主任張日明和他兩人留在所里。5月中旬,張日明和於瀛趕往海軍大院,向劉華清等「船辦」領導進行了首次彙報。彙報在海軍裝備部門的會議室召開。於瀛說,那時沒有現在的電腦手段,他們只能把照片放大到最大尺寸,貼在膠合板上,配上簡短的圖注,當時這叫「拉洋片」。張日明逐一介紹,於瀛配合著更換展示板,劉華清等同志聽得很認真。彙報結束後,劉華清對張日明說:「胖子(張日明),你講了這麼多,我一下子也記不了,你能不能給我一個小點的手冊,我給上級領導彙報的時候可以看。」後來張日明和於瀛就連夜製作了手冊,第二天就給劉華清送了過去。以這次彙報為開端,七院開始組建航母的論證隊伍,1970年7月,七院召開了成立大會,航母項目啟動。劉華清後來在回憶錄中也寫道,「早在1970年,我還在『船辦』工作時,就根據上級指示,組織過航空母艦的專題論證,並上報過工程的方案。」但不久之後,由於一系列變故,這個項目最終擱淺了,劉華清的「航母之夢」也擱淺了。1975年一次「憋不住」的彙報「這似乎是不應由我過分擔憂的事,但是,我今天還是一個海軍戰鬥員,不管怎樣,還有一份責任感,有責任建議。」1970年的擱淺並未冷卻劉華清對航母火熱的心。在1975年的一次「憋不住」的彙報中,他又一次向毛澤東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力陳「有必要儘早著手研製攻擊型和護航型航空母艦」。當時,海軍剛編製了第三個規劃,也就是海軍艦艇十年發展規劃。「開始兩個我參加了,後一個不讓我參加,有些情況是事後才知道的。」劉華清回憶道。不讓劉華清參與編製的原因是當時正在對他進行政治審查。8月末,劉華清終於看到了這份規劃,非常失望。劉華清好幾天睡不著覺,躺在床上想,這是海軍和國防建設的一件大事,竟處理得這麼不切實際。想來想去,劉華清覺得不能沉默,他用兩天時間寫出了《關於海軍裝備問題的彙報》,「呈報鄧副主席並毛主席」,並給當時的海軍政委抄送了一份。「這似乎是不應由我過分擔憂的事,但是,我今天還是一個海軍戰鬥員,不管怎樣,還有一份責任感,有責任建議。」劉華清在彙報中寫道。在這份彙報里,除了指出「十年規劃」中存在的八個問題,劉華清還將航母問題與海軍作戰方針結合起來考慮。他認為,海軍作戰的方針仍是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在近海殲敵為主,同時也要敵進我進,既要在近海,也一定要到遠海敵後去打擊殲滅敵人。為了解決水面艦艇和潛艇到中、遠海作戰的空中掩護、支援配合等問題,有必要儘早著手研製航母。劉華清建議,不要再搞十年規劃中的8000噸的大型導彈驅逐艦,可將當時已試製出的中型導彈驅逐艦改進提高來代替它,將搞大型驅逐艦的人力、財力拿出來搞航空母艦,先搞常規動力的,排水量在4萬噸左右,不一定搞8萬噸、10萬噸的。劉華清也陳述了自己主張的原因:「海上的戰鬥規律早就是空中、水面、水下各種兵力的協同戰鬥。我國要大搞經濟建設,有些重要戰略物資還需從國外進口,必將大大發展海外貿易,掩護海洋交通和保護海洋資源的任務都是繁重的。但是我們不能到外國去建設任何基地,只有解決機動的飛機場和導彈發射場。執行這些任務離不開去遠海,要到遠海作戰就不能違反這個立體協同作戰的客觀規律。」基於這些認識,劉華清得出結論,將來大戰發生,海上戰爭將比歷史上任何一次大戰的規模要大、要激烈,把戰略導彈和飛機放在大型潛艇、水面艦艇、航空母艦上要機動得多,不易受到摧毀。「我們暫時不一定要在這方面同敵人相比,也不一定按敵人的辦法干,但是總得要研究對付的辦法才行,而且相差的距離不能太遠,不能閉眼捉麻雀。」劉華清說,我國當時的工業和科學技術條件足以具備解決製造航空母艦的問題的能力。令劉華清稍感欣慰的是,這次「上書」在海軍內部引起了不小的議論,他的建議思路同以後的中央決策也大體上一致,有些建議在海軍的裝備建設中逐步得到了實現。只是,建造航母的建議還靜靜停留在字面上。1980年第一次踏上航母「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主人安排我們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不久後,時任美國國防部長布朗訪華,表示了開展軍事交流合作的意向並邀請中國國防部長回訪。為了先期了解、考察美軍裝備狀況,提前交換意見,美方同意中國先派遣一個軍事技術代表團前往美國,中央軍委決定由劉華清帶隊赴美。曾任中國艦船研究院副院長的尤子平當時以相關所總工程師的身份,隨劉華清一同訪美並第一次登上了美國的航空母艦。尤子平回憶說,那一次在美國的考察歷時11天,最後一天的時候,代表團一口氣連續參觀了3艘美軍軍艦,即「福克斯 」號導彈巡洋艦、「塔拉瓦」號兩棲攻擊艦和「小鷹」號航空母艦。這3艘軍艦均為美國海軍的重型主戰艦艇,雖然美國海軍接待隆重,禮遇甚高,但技術露底不多。尤子平坦言,中國代表團走馬觀花、疲於奔命,僅留印象而已,尤其是航母,樓高數十層,上上下下。不過,當時已年過花甲的劉華清還能堅持下來。「客觀地說,當時我們訪美,主要目的是看能否從美國爭取到較先進的軍事裝備技術合作。」尤子平說,「航母這東西,留下的印象固然十分深刻,對其技術含量和發展難度有了初步認識,但因未列入代表團此行的目的,我們看看就罷了。差距太大,當時就眼饞這個,不現實。」但在劉華清看來,這一次訪問遠不止「看看就罷了」。劉華清在回憶錄中說,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科技人員首次踏上航母。「1980年5月訪問美國時,主人安排我們參觀了『小鷹』號航空母艦。其規模氣勢和現代作戰能力,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劉華清認為,正是航母的出現,把海戰的模式從平面推向了立體,實現了真正的超視距戰鬥。當月稍晚時,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耿飆訪美,劉華清又陪同其登上了美國海軍CV-61「突擊者」號航母。1986年航母論證工作啟動「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1982年,劉華清被任命為海軍司令員,「以往從外圍觀察和思考的」航母在他心頭的分量大不相同了。去年,劉華清的老部下、海軍前裝備技術部部長鄭明曾在《現代艦船》發表長文,回憶老首長。他詳細描述了三次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的細節,再現了劉華清在海軍司令員任上「謀劃」中國航母的功績。在1984年1月6日-11日的第一屆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期間,劉華清對航母的表態是「現在國力還不行,要等一段時間」。1985年12月,海軍第二屆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召開。會議的主題是「儘快縮短海軍裝備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1986年初,鄭明向劉華清彙報海軍裝備發展15年設想,其中提到了要啟動航母論證。劉華清做了很多具體指示。他說:「航母總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總要考慮。發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號,而先搞預研。」終於,航母的論證工作在1986年年中啟動,由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直接組織。1986年8月初,劉華清把鄭明和時任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的王季縣叫去,專門交代了航母論證工作的指導思想。劉華清說:「航母的戰役戰術、作戰需求論證很重要。而且航母造什麼樣的,怎樣造法,也是海軍全面建設的事。是直升機航母、護航航母,分步走,還是直接造護航航母,要好好論證一下。」1986年11月,劉華清主持召開海軍發展戰略研討會,邀請了軍內外領導和著名專家,不少與會者從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及收復南沙、台灣回歸等戰略任務的需求出發,建議國家支持發展航母,這和劉華清的想法不謀而合。「航母發展的論證終於正式提到海軍建設的議程上來。」鄭明說。1987年1月9日-13日,第三次海軍裝備技術工作會議召開。在會上,劉華清又提到,「現在,各國都在注意發展航空母艦,無論是攻擊性的或垂直短距起降型的,都是為了解決防空和海上攻擊問題,都在注意發展。美國、蘇聯都在大搞,其他國家如法國、義大利、英國這些比較發達的國家都在搞,日本因為是戰敗國,憲法不允許搞,但搞起來也容易。我們搞難處多一些,財力、技術都有一定困難,但從長遠考慮,還是需要的。十年內不搞、十年之後再搞,也還會有困難。因此我要求早論證,早點把這個問題研究透。」劉華清接著說,「中國搞航空母艦,目的不是為了和美國、蘇聯比賽,主要是用於解決對台鬥爭需要、解決南沙群島爭端和維護海洋權益等方面的任務,平時還可以用於擴大維護世界和平的政治影響。顯然,海軍有了航空母艦,海軍的質量就會發生大變化,海軍的作戰能力也將有較大提高,有利於提高軍威、國威。」那一年,劉華清71歲。1988年航母被列入可行性研究「航母從開始論證研究到完成建造,初步形成戰鬥力,一般總得20-30年時間……也就是說,從現在起,在我這個海軍司令任期內不上它,以後按五年一個任期,要到第五任司令看能否用上了!」1987年3月31日,在向總參謀部彙報貫徹軍委常務會議精神的提綱中,劉華清又一次向總部機關陳述,海軍裝備規劃的兩大問題中,第一就是航母。劉華清選擇了一個能最大限度降低領導顧慮的切入點:著重說航母的作戰費效比。就是說相對於其他保護海權的形式,對航母的單位投入能帶來更大的安全效益。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1980年代,要發展航母,經費始終是一個難以跨越的問題。在這次彙報中,劉華清澄清了幾個讓航母變得遙不可及的觀念:一是航母編隊並不需要全部新造,編隊中的驅逐艦和護衛艦就可以與機動編隊共用。因為即便沒有航母,海軍還是需要驅逐艦和護衛艦,這些艦艇既可以作為航母編隊的艦隻,也可以作為機動編隊的艦隻。另外,基於保護海權的需要,就算沒有航母,飛行半徑較小的航空兵還是要發展。發展航母並不會增加飛機的總數量,只是把這些飛機改成艦載機。這可能會多出一些成本,但也不會高很多。劉華清還給發展航母設定了新的時間表:「七五」(1986年-1990年)開始論證,「八五」(1991年-1995年)搞研究,用15至20年左右的時間對平台和飛機的關鍵課題進行預研,2000年視情況上型號,到2000年後形成戰鬥力。「這樣安排,第一,從經費上看,在當前和分攤在今後每年中,並不需要花太多錢;第二,從技術上看,發展它是有各方面好處的,可以帶動國家和國防相關技術的發展;第三,預研過程中,可以對航母的戰備價值及存在的問題摸得更透,有利於作出最後的科學決策。」劉華清說。鄭明說,這次彙報在總參謀部和國防科工委機關產生了一定影響。1988年12月,國防科工委科技委評議申報的軟科學課題,「我國航母及艦載機發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個入選項目之一。向總參謀部的那次彙報後,劉華清曾對鄭明說:「航母從開始論證研究到完成建造,初步形成戰鬥力,一般總得20-30年時間,就是現在抓,中間不斷線,也得到2010-2015年前後才能形成戰鬥力,也就是說,從現在起,在我這個海軍司令任期內不上它,以後按五年一個任期,要到第五任司令看能否用上了!」鄭明感慨,劉華清當時70多歲了,航母已經不太可能是他的「政績」,他是在為以後當海軍司令的人做準備。1980年代末時刻不忘用航母裝備海軍「如果問我航母和核潛艇以後如何排隊,我說海軍缺少的航母應該在先。」在鄭明看來,航母是劉華清心中的重中之重。「劉華清對於海軍的三個環節非常重視。一是戰略,他自己曾提出中國海軍的戰略;二是人才,這主要體現在他對我們的嚴格要求和關懷上,他從未表揚過我,總是布置任務,但他在工作上信任你,給予你充分的尊重,這比表揚更有作用;三是裝備,這也是在寫回憶錄時,我負責的這一部分比重很大的原因。有的同志笑著跟我說,你要把劉司令寫成劉裝備部長么?」鄭明說,「我們和劉司令在一起共同討論編寫《劉華清回憶錄》。我們大家在一起交流、討論,在討論中劉老也對我們說了很多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以及劉老自己的一些思考。」劉華清在海軍司令員任內提出了海軍「近海防禦」戰略問題,並要求以此戰略為指導發展海軍;也是在其海軍司令員任內,廣州艦艇學院開辦了第一屆也是唯一一屆「飛行員艦長班」,為日後航母艦長儲備了人才;在其擔任海軍司令員期間,海軍啟動了航母的預研工作,為日後發展航母打下了基礎。鄭明回憶,「在退休前,我和劉司令並沒有更多的親密接觸,更多的是在工作關係上,倒是退休之後,在寫回憶錄的過程中,他越發了解我們,我們也越發了解了他,寫回憶錄的過程也是一次再教育的過程。」「劉華清是陸軍出身,他之所以在海軍問題上有遠見性,一是通過學習,二是通過實踐。他非常樂意學習各種海軍的知識,並且大量參加各種演習和實踐活動。他是真正融入了,成為了真正的海軍。」鄭明感嘆。尤子平回憶說,特別在1988年的南沙衝突發生以後,劉華清更加感到中國海軍空中力量的薄弱、 鞭長莫及,危及海上編隊的活動和安危,而航母則是唯一能顯示前沿力量存在、掩護海上機動編隊遠程活動的手段。「他認為在當今世界,航母不僅是一個強有力的戰術單元,是海上作戰體系的核心,也是強大的戰略威懾力量,代表著綜合國力的象徵,要實現國防現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裝備體系,不能不考慮發展航母的問題。」1988年之後,劉華清已經調往中央軍委擔任領導工作,但他還是繼續關注航母問題。1989年9月4日,劉華清專門把尤子平叫過去,聽取航母課題研究情況的彙報。聽完後,劉華清說:「1984、1985年鄧主席接見外賓時說,對付台灣,我們沒有能力,從封鎖反封鎖說,船載機從海上起飛,留空時間短,等大航程新飛機造出來,要幾百個億。海軍說,如果有航母可以省很多飛機,一艘航母相當於300架陸上飛機,代替3個航空師,岸基飛機掩護航母,航母掩護潛艇,非要這個東西不可。」劉華清還談到核潛艇與航母的排隊問題:「如果問我航母和核潛艇以後如何排隊,我說海軍缺少的航母應該在先。」劉華清要求國防科工委和總參裝備部在航母發展上要把預研費、研製費和裝備費結合起來,統籌安排;要和既定的艦船、飛機、武器、電子裝備發展規劃結合,而不是都掛在航母大項目里專門安排,搞「大規劃」,使上級無法研究。劉華清還批准海軍和工業部門的專家,去法國、美國、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考察過航母,也批准國防工業部門從外國聘請航母設計專家來華講學,還引進了部分設計技術資料,在航母關鍵配套的預研上有了一定進展。2011年中國首艘航母海試成功「如果中國沒有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中國海軍必須建造航母。」1997年9月,劉華清同志退出領導崗位,但他依然關心海軍的發展。每年在劉華清10月份生日的前後,鄭明和其他一些老部下都會去看望他,「祝他健康長壽,也說說我們在做的事兒。」鄭明說,去看望劉司令時,一般談一些宏觀的方面,像是海洋戰略的問題,他也讚揚了海軍進行的鄭和下西洋研究。有時候,鄭明也帶著一些研究鄭和下西洋的學者去看望劉華清,「劉司令非常高興,認為這個研究很有價值,把他的回憶錄送給每個人。」劉華清還給鄭明題了一幅字:「征海」,寓意征服海洋之意。去年1月14日,劉華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歲。《現代艦船》特別為他製作了《劉華清與中國航母的發展之路》專題,其中就引用了劉華清的一句話:「如果中國沒有航空母艦,我死不瞑目;中國海軍必須建造航母。」鄭明說他沒有親耳聽劉華清說過這句話,但劉華清用他那很難聽懂的湖北口音多次表達過類似的意思。鄭明還記得,在進行《劉華清回憶錄》內容審查時,第十七章最後一節的標題出現了爭議。審查委員會希望改成「航母之夢」,但鄭明不同意修改,他當時說,「劉副主席都在做夢,那中國人真的都在做夢了。」最後,審查委員會採納了鄭明的建議,標題定為《中國「航母」》。儘管還在航母兩字上面加了雙引號。鄭明解釋,航母兩字加雙引號,是「為了保密,當時中國沒有航母,表明的只是一種設想」。2011年8月10日,中國第一艘航母舉行首次海試。2012年9月25日,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正式交付海軍。鄭明說,劉老當可瞑目了。已有1200000條與航母相關的微博 參與討論我要評論(2)相關閱讀:·專家稱航母主要用於訓練科研 殲15或為艦載機 2012.09.26·媒體解讀世界航母分布格局:美國11艘遙遙領先 2012.09.26·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交付海軍 胡錦濤登艦視察 2012.09.26·中國首艘航母入列 填補作戰體系空缺 2012.09.26·揭秘我國首位航母艦長:從小立志當解放軍 2012.09.26
推薦閱讀:
※中國航母服役旨在對日「亮劍」
※探秘中國航母遼寧艦上的行走規則
※外媒曾稱中國航母沒實戰能力:中方2分鐘內起飛兩架打臉
※中國航母艦載戰鬥機殲15史上最清晰照
※殲15掛彈起飛 中國航母「戰力」可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