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書法欣賞
書法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西安碑林蘇軾手跡勒碑拓本 王敦良先生提供蘇軾,〈念 奴 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笑談間(應是談笑間),檣艣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久不作草書,適醉走筆,覺酒氣勃勃,從指端出也!東坡醉筆。 趙郡蘇氏東坡蘇公帖
(醉翁亭記局部)
蘇軾 - 《黃州寒食詩帖》《黃州寒食詩帖》,紙本,25 行,共129字,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發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黃庭堅在此詩後所跋:「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 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釋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蘇軾 黃州寒食詩帖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並書, 墨跡素箋本, 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 現藏台灣故宮博物院 ,一說存台灣私人手中。 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於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案」受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鬱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卧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難怪黃庭堅為之折腰,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黃州寒食詩跋》)董其昌也有跋語贊云:「餘生平見東坡先生真跡不下三十餘卷,必以此為甲觀」。《黃州寒食詩帖》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附原貼)此帖是黃庭堅為寒食帖寫的跋蘇軾 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省全椒縣。原石宋時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七行,末張五行,行二十字。此碑書於歐陽修逝世後近二十年,無一筆鬆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遭勁,又顯示洒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比如「醉」字的「酉」旁共有四豎畫,先用一分,繼用二分,最末用三分筆。「提攜」兩字均為左右結構,又上下相聯,蘇武卻將下一「攜」字改為上下結構,使「扌」旁置於「乃」字上。趙孟頫《松雪齋》云:「余觀此帖瀟洒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剛,真所謂綿里裹鐵也。」王世貞評:「蘇書《醉翁亭記》,結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李長善認為:「文忠早師顏魯公,大書《醉翁亭》、《袁州學記》,不改魯公家法。」可謂知言。王世貞云:「坡公所書《醉翁》、《豐樂》二亭記,擘窠書法出顏尚書、徐吏部,結體雖小散緩,而遭偉俊邁,自是當家。」清梁(山獻)《評書帖》曾云:「東坡楷書《豐樂》、《醉翁》二碑,大書深刻劈實勁健,今惟《豐樂亭》尚清白。」蘇軾 吏部陳公詩跋
請分頁瀏覽[1][2][3][4][5][6][7][8][9][10][11][12][13][14] (轉自文本部落)
前赤壁賦1
前赤壁賦2
3前赤壁賦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羅池廟碑
《羅池廟碑》即《羅池廟迎享送神詩碑》,或稱《羅池銘辭》、《荔子丹碑》等,以蘇軾的真跡刻石而成,刻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正書,十行,行十六字,無書寫年月。唐韓愈曾作《羅池廟碑》,沈傳師書,其碑久佚。蘇軾書韓文中的迎享送神詩,後精工摹刻於石上,石在廣西馬平羅池廟。在用筆上雖仍是三分筆,但溫厚中出險辣,得氣得勢。比如其中一些「我」字,「戈」法不取鉤,而是一瀉而下;「事」、「兮」等字末尾均以銛利之鋒芒挾裹而出。結字上也率性而作,如「鵝」字特大,且用行書,眾多「兮」字,也隨手妙變。王世貞也有評:「東坡書《羅池銘辭》遒勁古雅,為其書中第一。」侯鏡昶認為:「《羅池廟碑》用筆險勁,此刻更具法度,但兼有氣勢,與唐碑各家調然相異。東坡善於發展變化,融勢入碑,開宋書特有之風。蘇碑又以帖的布白,融入碑中。……自東坡倡導,宋代碑刻形成了獨特的風格。」(《論蘇黃米書藝》)
《天際烏雲帖》,蘇軾書蔡襄詩,行書,真跡曾由明代項元汴收藏,清歸翁方綱,有翁氏題跋。答謝民師論文帖卷
蘇軾 《行書答謝民師論文帖卷》紙本 縱27厘米 橫96.5厘米,上海博物館藏。此卷為蘇軾於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寫給友人謝民師的一封信,談他對文學遣詞達意的見解。現存墨跡已闕文章篇首部分
蘇軾《跋吏部陳公詩帖》,行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軾《書林逋詩後》 約書於1089-1091年(元祐四至六年)李白仙詩卷
宋 蘇軾 蠟箋 34.5×106cm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該帖為宋神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蘇軾58歲時書。清高士奇《江村銷夏錄》著錄。後有蔡松年、施宜生、劉沂、高衍及張弼、高士奇、沈德潛等明、清人跋。此帖已流入日本。施宜生謂「頌太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此兩詩為逸詩《李太白文集》所不載。太白之詩共兩首。第一首娓娓道來,仙氣拂拂,引人入勝。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脫人寰。書則第一首靈秀清妍,姿致翩翩,後十句漸入奇境,變化多端,神妙莫測。第二首馳騁縱逸,純以神行人書合一,仙氣飄渺,心隨書走,非復人間之世矣。此書境界,頗難企及。
附金人蔡松年的跋《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
洞庭春色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
中山松醪賦(局部) 吉林省博物館藏《洞庭春色賦》(上)與《中山松醪賦》(下),均為蘇軾撰並書。此兩賦並後記,為白麻紙七紙接裝,紙精墨佳,氣色如新,縱28.3厘米,橫306.3厘米,前者行書三十二行,二百八十七字;後者行書三十五行,三百十二字;又有自題十行,八十五字,前後總計六百八十四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自題云:「紹聖元年(1094)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時年已五十九歲。此時,蘇軾筆墨更為老健,結字極緊,意態閑雅,奇正得宜,豪宕中寓妍秀。 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 乾隆曾評:「精氣盤郁豪楮間,首尾麗富,信東坡書中所不多覯。」明張孝思云:「此二賦經營下筆,結構嚴整,郁屈瑰麗之氣,迴翔頓挫之姿,真如獅蹲虎踞。」王世貞云:「此不惟以古雅勝,且姿態百出,而結構謹密,無一筆失操縱,當是眉山最上乘。觀者毋以墨豬跡之可也。」。此兩帖真跡清初為安岐所藏,乾隆時入清內府,刻入《三希堂法帖》。溥儀遜位,被輾轉藏入長春偽帝宮,1945年散失民間。1982年12月上旬發現併入藏吉林省博物館。此卷前隔水、引首在散失時被人撕掉,造成殘損。
3蘇 轍(1039-1112)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號穎濱遺老。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兄蘇軾並稱「三蘇」。宋神宗年間曾任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等職,文學成就主要在散文,為文注重養氣,風格汪洋淡泊,也有秀傑深醇之氣。蘇東坡醉書「大江東去」碑杭州蘇堤南端有蘇東坡紀念館,內有一塊石碑,請欣賞:
懷素自敘帖題跋 台北故宮博物館藏蘇轍的書法不多見,從此題跋可以看得出明顯受到其兄蘇軾和黃魯直的影響,下筆沉著,使轉起伏,但較之蘇軾,筆墨的功力、才力都要顯得遜色。
【作者:老泉】【訪問統計:11305】【2005年12月31日 星期六 16:59】【註冊】【列印】
推薦閱讀:
※田蘊章書法視頻講座(131):書法界山頭林立 |「琴」
※硬筆書法作品欣賞[6]
※十首王羲之書法寫出的唐詩,懂欣賞的不多
※百家姓書法 雷 賀 倪 湯
※再析趙孟頫歷代書法之用筆特點(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