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首課內現代詩詩歌賞析

十六首課內現代詩詩歌賞析

一、《理想》

流沙河(余勛坦,四川金堂人)

【題目解說】

「理想」就是對未來的想像和希望,是對美好未來的設想,也是人們前進的動力的源泉。我們都有自己的理想,有了理想,我們的生活才有方向,奮鬥才有目標。人類有了理想,才使世界不斷向前發展。

整體把握:

1、這首詩是說,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詩人從多種角度讚美理想,一連串形象的比喻,蘊含豐富的含義。

2、理解詩的第一節。

(1)第一節的主要意思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2)用了四個比喻(暗喻)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又叫「頂針」。

(3)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作鋪墊,詩意主要在後兩個比喻上。

a、「黎明」指理想境界。

b、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3、理解詩的第二節

(1)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時代性,理想有層次性(社會是逐步發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

(2)這一節的標點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二行,句末用分號,句號只有兩個,兩個句子是從兩個角度來說的。饑寒、溫飽、文明是從生活狀況來說的。離亂、安定,是從社會秩序來的。

【考點預測】

1、第一節四個比喻,喻意是什麼?

從石到火,從火到燈,從燈到路,四個比喻是連環的,這在修辭手法上有叫「頂針」。前兩個比喻為第三個比喻做鋪墊,詩意主要在後面兩個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裡,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說「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見,這一節的意思主要是說,理想是前進的方向。

2、語句賞析:

①、理想有時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線,可望不可即,折磨著你的進取心。

提示:運用比喻的修辭,說明理想的實現,往往要經歷多次挫折和失敗,或者不像預期那樣切近,起初對長期性估計不足,越到後來越是認識其艱巨性、長期性。

②、理想既是一種獲得,理想又是一種犧牲。

提示:詩人所說的「理想」,是崇高的社會理想,是為社會進步、為多數人謀利益的理想。樹立理想,擁有信念,擁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幸福感,是獲得,而這一切又是以犧牲個人利益為前提的,他要犧牲個人利益,要拋棄黃金夢,所以又是一種犧牲

③、怎樣理解「理想開花,桃李要結甜果;理想抽芽,榆楊會有濃陰。」?

用比喻的修飾手法說明理想的實現給人帶來美好的新生活,鼓舞人們去為理想而奮鬥。

二、《秋天》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蘆篷上滿載著白霜,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整體把握】

1.這是一幅絢麗多彩的鄉村秋景圖。表達了對秋天的熱愛與讚美之情。

2.這三節詩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複合畫面。

(1)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民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

(2)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3)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

【考點預測】

品析下列加點的詞句。

1.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答:烘托出一派朦朧的詩意,又與秋天這個季切吻合。

2.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答: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體現了秋天的寧靜與悠遠。

3.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答:運用擬人的手法寫漁民的豐收之景,形象生動。

4.提示:複習《中考精典》49面習題。

三、《紙船·寄母親》(冰心)

【課文分析】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這首詩卻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遊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託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並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詩歌第一、二節便寫疊紙船、拋紙船:「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表明詩人並非這一次的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思念與深情由來已久;「疊成一隻一隻很小的船兒」表明所疊紙船的數量之多,也表明對母親的思念之深;詩人把紙船「從舟上拋下在海里」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寫出了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後瞬間令人心碎的結果,它暗示讀者,紙船漂過大海到母親身邊實際上不可能,給人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但詩人仍「不灰心的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隻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親那兒!俗話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詩人的願望能夠實現嗎?其實,這一問題已經並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寄託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詩人才能排解心頭的憂傷,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第三節詩,詩人思念至極,展開想像:「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的無端入夢。」紙船漂不到母親的身邊,就進入母親的夢中吧!「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點明題旨,感情達到最強烈的狀態,令人悵然不已。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筆。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徵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徵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徵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考點預測】

●體會下列詩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隻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答:這幾句詩表達女兒對母親深情的愛,表達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喚母親,但願母親想到女兒離家後的心情。

四、《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象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象點著無數的街燈。

我想那縹緲的空中,/定然有美麗的街市。/街市上陳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沒有的珍奇。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寬廣。/那隔河的牛郎織女,/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寫作背景】

1921~1922年,中國處於北洋軍閥混亂時期,面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作者感到極大的憤怒.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聯想到街燈,描寫天上的街市,使人展開了想像的翅膀,不滿地上的現實。從而想像到牛郎和織女團聚生活,這裡的牛郎和織女已經得到了解放,他們生活得很美滿。明星和街燈這回還往複的互喻,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詩情畫意的意境,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整體把握】

這首詩取材於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它借豐富新奇的聯想和想像,描繪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達了詩人擺脫封建束縛、追求理想、嚮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

【考點預測】

1、本詩是怎樣逐步展開想像的?

提示:「街燈」、「明星」——天上的街市——天上陳列的物品——牛郎織女的自由

2、詩的後3節中連用了四個「定然」和一個「定」字說明了什麼?

提示:「定然」「定」都表示斷定的語氣。所描繪的事物明明都是出自於想像的,作者卻以斬釘截鐵的語氣加以肯定,這表明了作者堅信這樣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使我們讀後也同樣受到鼓舞和感染。

3、語句賞析:我想他們此刻,定然在天街閒遊。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

提示:詩人在具體運用我國古代有關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的時候,按照自己的意願和理想,作了大膽的改造。詩人揚棄了有情人被生生拆散、難以團圓的悲劇內容,換上了牛郎織女生活自由、幸福生活得新內容。表達了詩人對美好生活得嚮往與追求。

4.仿照示例,發揮你的想像和聯想,續寫下邊的句子。

(1)牽牛花開放了,像一串點亮的霓紅燈。

(2)籠中的小鸚鵡像監獄裡的囚犯。

(3)我不在父母身邊的時候,像一隻小鳥離開了森林。

5、賞析「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

答: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這種聯想具體表現出來,既描繪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對光明未來的追求和對黑間現實的不滿。同時,這種帶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聯想,為下面具體描繪「天上的街市」作好鋪墊。

6、複習《中考精典》49面習題。

五、《靜夜》(郭沫若)

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雲團團,/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遠遠的海霧模糊。/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背景介紹】

《靜夜》選自詩人第二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詩人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後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閱讀印象。解讀《靜夜》時必須聯繫上述具體的時代背景。

【整體感知】

詩的標題是《靜夜》,詩中用了大部分筆墨描寫靜謐的夜景,前後兩節小詩雖有寫實與想像的區別,卻共同寫出一個「靜」字,全詩的氛圍是諧調統一的。

【考點預測】

1、詩的第一節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答: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雲團團,星星點點。

2、第二節的開頭一詞「天河何處」有何作用?

答:這一問使全詩的境界得以拓寬和提升,把讀者的視野與心胸帶到那廣袤的宇宙中去了。

3、語句賞析:

怕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

提示:詩人藉助豐富的想像,想像有一位「鮫人」立在岸邊,對著月亮無聲地流下串串珍珠淚……「鮫人」是喜極而泣,還是傷心落淚?抑或是無窮的思念?這給讀者留下了無窮的回味。

六、《未選擇的路》(弗羅斯特)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

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雖然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

那天清晨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啊,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也許多少年後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主題把握】

這首詩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質上暗示的確是人生之路。它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課文分析】

詩分四節,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嚮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於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裡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最後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裡,詩人並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麼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於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這樣寫來給這首詩增加了憂鬱的情緒。

【考點預測】

●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答: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麼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說說「路」包含了什麼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麼人生的哲理。

答: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這是為什麼?

答:因為他對兩條路都很嚮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麼無奈又無助?

●詩人選擇了怎樣的一條路?他為什麼選擇這條路?

答:詩人選擇的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因為這條路雖然荊棘密布,但富有挑戰性的,留下旅人足跡的路雖平順,但太平淡了。

●有關「路」的名句。

答: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魯迅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七、《沁園春·雪》(毛澤東)

【背景簡介】

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之後,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鬥爭。在陝北清澗縣,毛澤東曾於一場大雪之後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塬yuán:我國西北黃土高原地區因流水沖刷而形成的一種地貌,呈台狀,四周陡峭,頂上平坦。)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課文分析】

這首詞分上下兩片。上片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片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三句總寫北國雪景,把讀者引入一個冰天雪地、廣袤無垠的銀色世界。「北國風光」是上片內容的總領句。「千里」「萬里」兩句是交錯說的,即千萬里都是冰封,千萬里都是雪飄。詩人登高遠望,眼界極為廣闊,但是「千里」「萬里」都遠非目力所及,這是詩人的視野在想像之中延伸擴展,意境更加開闊,氣魄非常宏大。天地茫茫,純然一色,包容一切。「冰封」凝然安靜,「雪飄」舞姿輕盈,靜動相襯,靜穆之中又有飄舞的動態。

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望」字統領下文,直至「欲與天公試比高」句。這裡的「望」,有登高遠眺的意思並有很大的想像成分,它顯示了詩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邁的意興。「望」字之下,展現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這些最能反映北國風貌的雄偉景觀,這些景觀也正是我們偉大祖國的形象。「長城內外」,這是從南到北,「大河上下」,這是自西向東,地域如此廣袤,正與前面「千里」「萬里」兩句相照應。意境的大氣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惟余莽莽」「頓失滔滔」分別照應「雪飄」「冰封」。「惟余」二字,強化了白茫茫的壯闊景象。「頓失」二字,則寫出變化之速,寒威之烈,又使人聯想到未冰封時大河滾滾滔滔的雄壯氣勢。這四句用視覺形象,賦予冰封雪飄的風光以更為具體更為豐富的直覺,更顯氣象的奇偉雄渾。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動態描寫,都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固然因在大雪飄飛中遠望山勢和丘陵綿延起伏,確有山舞原馳的動感,更因詩人情感的躍動,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顯得生氣勃勃,生動活躍。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 前十句寫了眼前的實景,而這三句寫的是虛景,想像雪後晴日當空的景象,翻出一派新的氣象。雪中的景象在蒼茫中顯得雄偉,雪後的景象則在清朗中顯得嬌艷。「看」字與「望」字照應;「紅裝素裹」,把江山美景比做少女的衣裝,形容紅日與白雪交相輝映的艷麗景象。「分外妖嬈」,讚美的激情溢於言表。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這兩句是上文寫景與下文議論之間的過渡。「江山如此多嬌」承上,總括上片的寫景,對「北國風光」作總評;「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啟下,展開對歷代英雄的評論,抒發詩人的抱負。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祖國的山河如此美好,難怪引得古今許多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爭著為它的統一和強大而奮鬥。一個「競」字,寫出英雄之間激烈的爭鬥,寫出一代代英雄的相繼崛起。「折腰」的形象,展示了每位英雄人物為之傾倒的姿態,並揭示了為之奮鬥的動機。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以「惜」字總領七個句子,展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詩人於歷代帝王中舉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開一幅幅歷史畫卷,使評論得以具體形象地展開,如同翻閱一部千秋史冊,一一加以評說。一個「惜」字,定下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評論基調,飽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詞極有分寸,「略輸文采」「稍遜風騷」,並不是一概否定。至於成吉思汗,欲抑先揚,在起伏的文勢中不但有惋惜之極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識」二字而帶有嘲諷了。「彎弓射大雕」,非常傳神地表現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點出全詞「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主題。「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考點預測】

●怎樣認識作者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評價?

答:「惜」中含褒,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人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對中國歷史的發展都有過巨大的影響;「惜」中有貶,委婉地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他們不擅「文治」,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也欠缺;「惜」中寓志,蘊含後來者居上的氣概,以及超越歷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語句賞析】

①、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提示:「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馳」,這化靜為動的浪漫想像,有活潑奔放的氣勢。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表現「山」「原」與天相連,更有一種奮發的勢態和競爭的活力。

②、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提示:「俱往矣」三字,將中國封建社會的歷史一筆帶過,轉向詩人所處的當今時代。「今朝」是一個新的時代,新的時代需要新的風流人物。「今朝」的風流人物不負歷史的使命,超越於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並且必將創造空前偉大的業績,這是詩人堅定的自信和偉大的抱負。

●提示:複習《中考精典》49面習題。

八、《星星變奏曲》(江河)

【課文分析】

這首抒情詩以「星星」象徵光明,即詩意、春天、溫暖、希望和自由等生活中最美好的東西,但詩中的「星星」又有其特定的情境和意味,即它所顯現的不是陽光普照的光明,而是茫茫黑夜中閃現的點點光明,寄託了詩人在現實中執著追求的理想。整首詩都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並以假設為前提來抒情寫意,展示現實與理想的背離,顯示詩人對光明的渴求。

第一節的前四行,寫人們抬頭凝望星空,把星星當做遙遠的安慰,這是因為黑暗籠罩了大地。由「如果」引領的這一條件句,構成對黑暗現實的強有力的否定。以下十二行,是由「誰不願意」「誰不願意」「誰不喜歡」開頭的三次反問,各引出一組遞進式的比喻,以一系列美好的意象,寫出詩人所嚮往的光明世界:那是一個富有詩意的世界,一個像夏夜般柔美的世界,一個像春天般溫馨迷人的世界。

第二節使用了與第一節同樣的結構、相近的句式和遞進式的比喻,但它的前十二行由「誰不需要……誰還會……誰不願意……誰不願意……」的肯定式,變為「誰還需要……誰還會……誰願意……誰願意」的否定式,在內容上由對光明的嚮往轉向對現實的否定,隨著意象的變換,詩中的情境也由溫馨美好轉為寒冷嚴酷,從而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這一節前四句與上一節前四句一樣,都採用了「如果」的假設句式,一起構成對現實的否定,並由正面表達對自由的企盼轉而從反面加以表達。由「誰願意」以下八行,寫出現實的寒冷與苦難。這些描寫與第一節的氛圍構成強烈的對照。最後四行,則又恢復了第一節用過的「誰不喜歡……」的肯定句式,表現詩人為追求光明而獻身的決心:詩人願意在天上的星星疲倦的時候,燃燒自己,代替它們照亮黑暗的大地。

這首詩的主題,表達的是對黑暗冰冷的現實的否定,抒發了對理想的嚮往和追求,以及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這在朧詩中非常有代表性。在藝術上,它也頗能體現朧詩的一些特點。如不直接表現或呈現思想感情,而總是藉助一些物象來暗示或間接地表現經驗等。譬如,用星星、詩、蜜蜂、螢火蟲、睡蓮、春天、鳥、白丁香等來象徵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而用夜、冰雪、凍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被風吹落的星星等來代表黑暗冰冷的現實世界等,這使得這首詩含蓄朧,意境優美。

【考點預測】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答:《星星變奏曲》一詩的上下兩節,共同以「星星」為主要意象,來表現追求光明的主題,並且結構對稱,基本句式、修辭手法和一些用語也是相同或近似的,因而具有同樣的韻律。但詩的下一節與上一節相比,情境、意味發生變化並形成強烈對照,基本句式和一些用語也有所變異。這種情形就如同音樂,既保持原有的基本輪廓而又以變化的面貌出現,使上下兩節構成主題與變奏的關係。所以,詩題叫「星星變奏曲」,可謂名副其實。

2、「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麼要顫抖呢?

  答:「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3、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答:「瘦小的星星」比喻並象徵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4、「寂寞地燃燒」是什麼意思?

答: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5、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答:「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6、「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係?詩人為什麼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答:「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採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一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一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是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7、「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表現了怎樣的意境?

答: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景必定出現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並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了「光明」的美好。

8、朗讀這首詩,細細品味:詩中的星星象徵著什麼?詩人反覆詠嘆星星,表達了內心怎樣的渴望?

答:星星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詩人反覆詠嘆星星,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九、《蛐蛐和蟈蟈》(濟慈)

【課文分析】

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讚美之情。

這首詩注重氛圍的營造,動靜相襯,意境優美,情味濃郁。「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圍的樹籬」,「可喜的草叢」,這些景物描寫展現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託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它爭先/沉醉於盛夏的豪華,它從未感到/自己的喜悅消逝,一旦唱得疲勞了,/便舒適地棲息在可喜的草叢中間」,渲染了「蟈蟈的樂音」濃郁、喜悅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當嚴霜凝成/一片寧靜」,「在逐漸升高的暖氣,/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現了嚴冬寂寞寧靜的冷清景象和人們家中的溫馨氣氛,與前面的氛圍既形成對照又十分和諧,襯託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兒」的動聽。最後以「人們感到那聲音/彷彿就是蟈蟈在草茸茸的山上鳴叫」結尾,在詩人的聯想中,將前後兩幅畫面疊印在一起,讓冬天「蛐蛐的歌兒」呼應盛夏「蟈蟈的樂音」,在詩人的心靈中交織成一首此起彼伏的「從來不會死亡」「從來沒有停息」的「大地的詩歌」。

這首詩的意境既精微優美又廣大深邃,是詩人生命情感對大自然的敏銳的心靈感應,使人們深深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讚美之情。

【考點預測】

1、整體感知這首詩。

答: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它通過對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兒」的描寫,讚美「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歌頌大自然美好如詩,永遠歌聲不斷,永遠充滿生機。

2、《蟈蟈與蛐蛐》一詩的構思有什麼特點?

答:這首詩構思巧妙,短小精緻而又十分大氣。全詩分為前後對應的兩部分,分別以「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和「大地的詩歌呀,從來沒有停息」開頭,點明主旨;又分別描繪盛夏「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並通過聯想使二者巧妙地聯繫起來,生動地表現了「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的主題。這首詩僅僅勾勒了夏、冬兩幅小景,而沒有描繪春、秋兩季的景象;僅僅描寫了蟈蟈、蛐蛐這兩種昆蟲的鳴唱,而沒有去寫大地上其他百鳥千蟲的歌唱。但它所表現的卻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聲」不斷的景象,歌頌了大自然周而復始、生命不息的永恆美。全詩謳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無限生機,著墨不多卻能以少勝多,富有內涵,給人以廣闊的想像空間,角度新穎獨到,構思頗具匠心。

3、《蟈蟈與蛐蛐》一詩中,詩人把夏天蟈蟈的「樂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兒」稱為「大地的詩歌」,你是怎樣理解的?

答:美好的詩歌是動人心弦的,因為它是生命的歌吟。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讚美之情。

4、語句賞析:

①、大地的詩歌從來不會死亡

答:這句詩點出了詩歌的主題。詩人把蟈蟈和蛐蛐當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們的鳴唱當做大自然的詩歌,藉以歌頌大自然的無限美好和勃勃生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和由衷的讚美之情。

②、「所有的鳥兒因驕陽而昏暈,/隱藏在陰涼的林中」,「新割得草地周圍的樹籬」,「可喜的草叢」這些景物描寫展現了盛夏生機勃勃的景象,烘託了夏天白日「蟈蟈的樂音」的美妙。

5、複習《中考精典》50面習題。

十、《我愛這土地》(艾青)

【背景介紹】

《我愛這土地》一詩寫於抗日戰爭開始後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攻佔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考點預測】

1、說說詩中「土地」的含義是什麼?

答:「土地」象徵祖國,表達了詩人對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的愛。

2、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3、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答:這句詩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

4、這首詩的第二節與第一節之間有什麼聯繫?怎樣理解最後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係?

答: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係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里詩意得到了提煉和升華。

5、鳥兒歌唱的對象是什麼?其核心是什麼?它們分別指什麼?

答: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土地。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的寫照。

「永遠洶湧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長期鬱結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湧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徵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6、「假如我是一隻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兩行詩作為《我愛這土地》的開頭,為全詩定下了怎樣的基調?

答:在詩的開頭,詩人把「我」假設為一隻「鳥」的形象,而且這「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使讀者立刻被詩人的憂患意識所感染。這憂患意識來自對多災多難的祖國博大深沉的愛。詩歌就在這樣的基調下,進一步展開了對鳥兒歌唱對象的描述,它們是:土地、河流、風、黎明。從四個歌唱對象前面的修飾詞語看來,它們都是長期遭受風雨打擊、悲憤滿懷、奮力抗爭的形象,與下文鳥兒獻身於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這就強化了詩人所要表現的「愛土地」「愛祖國」的主題。

7、.《我愛這土地》的第二節與第一節有著怎樣的聯繫?把第二節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答:如果說第一節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8、鳥兒歌唱的「土地」「河流」「風」的前面分別有「暴風雨所打擊的」「悲憤的」「激怒的」這些修飾語,其作用是什麼?

提示:這些修飾語限定語豐富了意象的內涵,突出了鳥兒的「愛國者」「吹號者」的形象:歌唱「暴風雨所打擊的」「土地」,即是雖然祖國大地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正遭受苦難,做為一隻在炮火中力薄勢單的鳥兒,卻勇敢地護衛著生於斯長於斯的祖國,不但不會棄之而去,而且為它的解放加油吶喊;歌唱洶湧著「悲憤的」「河流」,吹刮著「激怒」的「風」,就是在為中國人民滿懷悲憤滿腔怒火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鬥爭而呼號禮讚,目的是等到「無比溫柔的黎明」來到的那一天。「無比溫柔的黎明」在這裡預示著人民為之奮鬥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於這片土地。

9、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隻「鳥」歌唱至死,最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對此應如何理解?

提示:「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千難萬險,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這隻「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後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生前和死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在這強烈的對比和反差中,一以貫之的乃是「鳥」對土地執著的愛,實際上寄寓了詩人願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這真是生於斯,歌於斯,葬於斯,至死不渝。

十一、《鄉愁》(余光中)

主題:這首詩借郵票、船票、墳墓、海峽這些具體的實物,把抽象的鄉愁具體化了,變成具體可感的東西,表達作者渴望與親人團聚,渴望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

【考點預測】

1、說說詩中「鄉愁」的含義?

答:「鄉愁」體現了詩人的中國意識,即家國之思。

2、「鄉愁」本是一種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鄉愁》里,它轉化成了具體可感的東西,作者是如何實現這一轉化的?

答:作者巧妙地將「鄉愁」這種情感進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對應物。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里,「鄉愁」分別寄托在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等對應物上,這樣,詩人的鄉愁就不至於無所依附。

3、、《鄉愁》一詩中,詩人抓住「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這四種物象表達內心情感。說說詩人所抒寫的「鄉愁」是怎樣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華的。

答:這四個對象,分別是人生四個階段「鄉愁」的對應物。這四個階段分別是:小時候—長大後—後來—現在。小時候,詩人少小離家,與母親書信往來,鄉愁寄托在小小的郵票上。長大後,為生活而奔波,與愛人聚聚離離,船票成了寄託鄉愁的媒介。到後來,一方矮矮的墳墓,將「我」與母親永遠分開了!而現在,一灣淺淺的海峽將「我」與祖國大陸隔開。個人的故鄉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國之思。全詩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長長的餘味。

4、四種對象前表修飾、限制的形容詞和數量詞有什麼特點?它們共同突出了這四樣事物什麼特徵?在詩中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一枚」、「一張」、「一方」、「一灣」四個數量詞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四個形容詞都以一種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把鄉愁濃縮於四個面積小程度輕的對象之上,恰恰反襯出詩人內心深處濃烈的思鄉情感。

5、複習《中考精典》50面習題。

十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舒婷)

【課文分析】

全詩共分四節。

第一節,詩人排列了一系列意象: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在這些詞語前面都有或長或短的修飾語,「破舊」「熏黑」「乾癟」「失修」等,顯示出它們所受的苦難,「數百年來」「歷史的隧洞」表明經歷過漫長歲月。排列在最後、也是最受強調的「駁船」,則是在「淤灘上」,在另一頭「深深勒進你的肩膊」的纖繩的牽引下艱難前行。作者反覆運用「我是……」的句式,在向祖國的深情訴說里,融個體的「我」於祖國的大形象里,表達了「我」與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情感。最後一行,以破折號引出「祖國啊」的激情詠嘆,這是敘述人稱的轉換,也使詩意在小小的高潮中稍作停頓。以下兩節也都以這種方式結尾。

第二節,沒有像第一節那樣排列較多的具體意象。在這一節里,「貧窮」「悲哀」「希望」等等,是抽象詞語。「飛天」是宗教傳說中的能在天空飛舞的神,在民間備受尊崇,寄託著淳樸百姓對生活的祈願。前兩節詩都寫祖國的歷史,第一節重寫實,這一節重精神。在精神上,人民在貧窮的境遇里始終保持著「痛苦的希望」,千百年來盼望著對美好生活的祈願能「落到地面」,變成現實。

第三節,寫的是現在。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千年古國又開始了新生。詩人再次排列出一系列生機勃勃的意象,從「神話的蛛網裡掙脫」的「理想」,「古蓮的胚芽」,「掛著眼淚的笑渦」,「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緋紅的黎明正在噴薄」,等等,顯示出祖國擺脫束縛、蒸蒸日上的狀態。

第四節,是「我」的宣言。從個體上說,我是中國十億人口中的一個,是祖國的「十億分之一」。但從「我」的使命來說,「我」要承擔起振興中華的重任,「我」要與祖國融為一體,因而是「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你以傷痕纍纍的乳房/餵養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那麼,「我」用什麼來報答祖國母親的養育之恩呢?詩人莊嚴地向祖國宣告,「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最後,以語氣強烈的重複性詠嘆「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終篇。

【考點預測】

1、在這首詩中,詩人抒發了對祖國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又是通過哪些事物來表現的?這些事物有什麼特點?

答:詩人抒發了與祖國血肉相連、榮辱與共的感情,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在詩中,「我」的形象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里,與祖國一起經受苦難,並在歷史的機遇面前承擔起為祖國取得「富饒」「榮光」「自由」的重任。詩人通過了一些具體事物來表現這種情感,如「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等,「老水車」「礦燈」「稻穗」「路基」「駁船」等,象徵著祖國飽經風雨而依然具有頑強活力的特點。

2、 我是你河邊破舊的老水車,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答:詩人寫的是祖國貧窮和苦難的過去。「老水車」這個形象,經歷了漫長的歲月,雖然「疲憊」,卻仍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象徵著祖國飽經風雨而依然具有頑強的活力的特點。詩人「我」的形象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里,與祖國一起經受苦難,表達了「我」與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情感。

3、我是你祖祖輩輩痛苦的希望啊,是飛天袖間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答:「飛天」,只能在天空中飛舞的神,寄託著淳樸百姓對生活得祈願,寫的是中國人民屢受挫折卻從不泯滅希望,這句詩是對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讚揚。

4、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

答:這是全詩思想的升華。「我」代表了要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承擔起重任的一代人,他們和祖國一起從苦難中走過,在新的歷史機遇面前,擔起了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歷史責任感。

5、「我」僅指作者一個人嗎?「我」與祖國是一種什麼關係?

答:「我」和祖國一同走過艱難困苦、一同經歷風雨滄桑,「我」和祖國生死相依、血肉相連。這個「我」,代表著與共和國有著共同命運的一代人,面臨新的歷史機遇,他們將承擔起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我」的形象,是熔鑄在祖國的大形象里的。

6、詩中所描寫的對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車」在「紡著疲憊的歌」),有些則沒有下句承接(如「乾癟的稻穗」)。仿照課文,在下面這些詩句後添加一句詩,使它們儘可能與原詩和諧一致。

我是乾癟的稻穗, 我是失修的路基,

答:1.我是乾癟的稻穗,滋養你被勞作壓彎的身軀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載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我是你雪被下古蓮的胚芽,渴望著衝破束縛軀體的殼;

4.我是你掛著眼淚的笑渦,在淚水中把傷痛的往事撫摸;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用實力讓世界矚目新的自我

十三.《雨說》(鄭愁予)

【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正值我國結束「文革」災難不久,詩人身在台灣而關注中國大陸。經歷十年浩劫的中國,一切都開始顯露生機,正如春雨降臨大地,萬物復甦,而詩中的「雨說」,其實也就是詩人在說。這首愛之歌,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他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福。

《雨說》是詩人鄭愁予借春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全詩以雨為中心意象,形成從展示(第一節)到發展(第二至第七節)到概括(第八節)的充滿快樂氣氛的「春雨交響曲」。在詩人筆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賦予生命的靈性,成為一種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義的存在,使人覺得親切可愛、活潑歡快、充滿情趣。

【課文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借春雨的擬人化形象,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充滿「愛心」的傾訴,是詩人心靈唱出的一曲動人心弦的愛之歌。

第一節,雨來探訪四月的大地。詩以「(雨說: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開始,請注意這一句是放在括弧里的,它彷彿是幕布開啟時的畫外音,預示了雨的「出場」,又使人感到某種久久的期待和強烈的願望。「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這「雨」,儼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節,雨輕輕地來了,滿懷著愛心。雨「走得很輕」,並且「溫聲細語」。「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展示了雨對所有兒童的博大的愛心。「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現了雨對每一個孩子的熟悉和親昵。「我來了,雷電不喧嚷,風也不擁擠」,雨是靜靜地來的,它關愛孩子們而生怕驚擾他們。

第三節,雨希望孩子們不要拒絕它的到來。

第四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來親近他們的。

第五節,雨請孩子們跟著它去迎接春天。

第六節,雨告訴孩子們它是笑著長大的。

第七節和第八節,雨要教孩子們勇敢地笑。末尾兩行詩意味深長:只有孩子們歡笑起來,才真正意味著春天的來臨,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節,雨交代它最終的歸宿。

這首詩運用擬人手法,讓「雨」對孩子們深情地傾訴,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摯愛之心,展現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勵孩子們自由歡笑、勇敢生活的愛的天使的形象。詩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種種的情景都具有象徵性。詩中的「雨說」,其實也就是詩人在說。這首愛之歌,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他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願。

【考點預測】

1、第②段詩人借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這些自然界的精靈,抓住它們生動的一剎那,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抒發作者對勇敢、樂觀和自信的讚美

2、「笑」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人生態度?

答:「笑」體現了詩人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

3、第②、③節寄予了作者對兒童怎樣的希望?

答:寄予了要勇敢面對生活,樂觀對待人生。

4、聯繫整首詩來看,其主要藝術手法是什麼?「雨」給人一個怎樣的形象?

答:擬人化的手法,雨是一位溫柔可親;卻又勇敢樂觀的愛的使者形象。

5、雨「說」的話主要表達了什麼意思?

答:這首詩通篇都是「雨」說的話。雨首先說她到來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說要「探訪四月的大地……」;雨說她是到大地上來親近孩子們的……;雨說自己「來的地方很遙遠」,她要教孩子們勇敢地笑……;雨說「來了就不再回去」。這些話表達了一個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經過去了,「雨」這位愛的使者要給大地帶來春天,給孩子們帶來快樂,讓孩子們勇敢地歡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6、副標題為什麼取做「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答:副標題點明這首詩特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概括了詩的內容,表明詩人對中國兒童的期待和祝願,有利於理解詩的主旨,同時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蘊含著另一層深意,即這首詩寫於70年代末,當時正值我國結束「文革」災難不久而開始新的歷史時期,詩人關注著中國大陸,看到它的變化所展現的希望,而兒童是中國的未來,因此這首愛之歌,是詩人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的祝福,也是對中國美好未來的祝願。

7、詩中有兩節寫到了雨要「教你們勇敢地笑」,你怎樣理解這「笑」的內涵?找出這兩節詩中幾個生動傳神、極富想像力的詩句加以品評,與同學交流心得。

答:「笑」在這裡代表一種快樂幸福、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孩子們的美好祝願和殷切希望。

這兩節詩都強調「雨」要教孩子們「勇敢地笑」,是「雨」這位愛的天使鼓勵孩子們要勇敢、樂觀地生活,祝願他們快樂幸福。寫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態,用擬人手法,形象可愛,生動活潑,合乎孩子們的心理,更顯出「雨」對孩子們的親切情懷,使「雨」說的話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

8、這首詩採用了擬人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裡?

答:這首詩採用了擬人手法,讓「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使人感受到「雨」這位愛的使者親切溫柔的形象。出色的擬人化表現手法,使這首詩具有親切感人、活潑歡快、充滿情趣的風格,它切合兒童的心理,能打動孩子們稚嫩的童心。

要特別注意的是,這首詩採用的擬人手法,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藝術表現手法,而不是一種修辭手法。二者的區別是:前者用於整體藝術形象的塑造,後者僅僅用於語句的修飾。

十四.《黑人談河流》(休斯)

【內容回顧】

在這首詩里「河流」是一個高度凝練的意象。它理解為歷史的象徵。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的尋根。這首詩表達了黑人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意識、對自己種族的自豪感。同時,在當時種族歧視的惡習尚未根除的美國,這首詩還起到了一定的號召作用,即鼓勵黑人同胞不要放棄希望,要對自己的種族充滿信心。

【課文分析】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樣古老的河流,/比人類血管中流動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詩中的「我」不是某個具體的黑人,而是代表整個黑人的種族。在這一節詩中,詩人反覆地強調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並形象化地指出,這條「河流」「像世界一樣古老」,比人類體內的河流──「血液」更古老。

「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第二節只這一行,它的作用是承上啟下。上一節對河流的認識僅限於「了解」,到了這一節,「我」已經深入地用「靈魂」去感受河流。換句話說,黑人的「靈魂」因見證「河流」(歷史)而深邃。下面一節,則是由此開始的歷史回顧。

以上是詩人以誇張的手法回顧歷史。「我」的身影掠過亞、非、美三大洲,從古代到現代,在每一個地方都有令「我」難忘的河流。

「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第四節,在句式上與第一節相仿,但是句子更短,表意更簡明。「黝黑的河流」可認為是喻指黑人的歷史。

最後一節,「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是第二節的重複,意在強化突出主題。黑人種族見證了人類的發展歷史,黑人的「靈魂」里容納著人類的文明,歷史的積澱,因而顯得「深邃」。

這首詩顯示了黑人對自己種族的自豪感。在詩人生活的時代,種族歧視的惡習在美國還沒有根除,詩人代表自己的種族寫下了這樣的詩篇,無疑具有很強的號召力。

另外,從這首詩中我們還能感受到詩人一種淡淡的憂傷。這種憂傷源於黑人悠久的歷史和深重的苦難。

【考點預測】

1、怎樣理解「河流」這一意象?

答:在《黑人談河流》一詩中,「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徵。

2、賞析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

答:這句詩可以理解為由於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積澱。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詩中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後呼應。

3、詩人想通過談「河流」來表達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答:「河流」是個高度凝練的意象。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歷史的象徵。黑人對河流的追溯,就是對自身歷史的追溯,就是對祖先和故土的尋根。

4、「我的靈魂變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兩次出現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我的靈魂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為由於黑人對「河流」(歷史)的見證,人類文明、文化的成果都在黑人的「靈魂」里有所積澱。這句詩,是作者代表全體黑人發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種族是有著悠久傳統的種族。這句詩在第二節和第五節兩次出現,形成結構上的前後呼應。

十五.《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

【寫作背景】

1942年的4月,詩人在香港參加了抗日運動,被投入監獄,受盡嚴刑拷打。7月,詩人獲保釋,摸著自己的遍體鱗傷,聯想到祖國的河山何嘗又不是如此,更加痛恨外族的侵略,對祖國和人民更加同情愛憐。飽蘸感慨,寫下了這如泣如訴的詩句。

【課文分析】

這首詩,是詩人在侵略者的鐵窗下獻給祖國母親的歌。

「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在敵人的黑牢里,詩人由「殘損的手掌」展開想像,讓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國地圖。「廣大的土地」象徵祖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又表明了詩人堅貞不屈的意志。

「這一角已變成灰燼,/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灰燼」「血」「泥」是對淪陷區凄涼景象的概括。詩人的手掌是殘損的,祖國的土地也支離破碎,詩人與祖國有著共同的命運。

「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作者寫到了家鄉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調動了視覺、嗅覺、觸覺,如同身臨其境地回到了家鄉。充溢在字裡行間濃濃的思鄉之情,與作者身陷囹圄的現實形成強烈對比。

「這長白山的雪峰冷到徹骨……盡那邊,我蘸著南海沒有漁船的苦水」,在感情色彩上,這幾行詩是憂鬱的,冷色調的,表達了詩人對苦難中的祖國無法言說的感情。

「只有那遼遠的一角依然完整,/溫暖,明朗,堅固而蓬勃生春」,「手掌」終於摸到了「一角依然完整」的土地,那裡是沒有被踐踏的解放區。從這裡開始,詩人的情緒不再低沉,變得明朗、積極。他沒有親身經歷過解放區的生活,但感情上無比嚮往。這是他對解放區的抒情性描述。

「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因愛國而受到敵人迫害的「我」,在這塊溫暖明朗的土地上找到了安慰。「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這兩個意象用得恰如其分,喚起了人的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

「我把全部的力量運在手掌/貼在上面,寄與愛和一切希望」,直抒胸臆,堅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鬥爭必勝,解放區是民族復興的希望所在。

「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以「太陽」和「春」喻解放區,本體和喻體的共同特點是能給中國的大地帶來光明和蘇醒。

「因為只有那裡我們不像牲口一樣活,/螻蟻一樣死……那裡,永恆的中國」,詩在高亢的調子中結束,作者道出了對解放區的真摯情感,對祖國未來寄與了熱切的希望。

【考點預測】

1.在那上面,我用殘損的手掌輕撫,像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

答:從觸覺入手,比喻確切,把我對解放區的明朗溫暖的嚮往感覺比喻成撫摸戀人的柔發,嬰孩手中乳喚起了人的生命中最親切的感動。

2.這一片湖該是我的家鄉,(春天,堤上繁華如錦幛、嫩柳枝折斷有奇異的芬芳)我觸到荇藻和水的微涼。

答:作者寫到了家鄉的春天,繁華嫩柳、荇藻、水調動了視覺、嗅覺、觸覺,如同身臨其境回到了家鄉,充溢在字裡行間濃濃的思鄉之情,與作者身陷囹圄現實形成強烈對比。

3.因為只有那裡是太陽是春,將驅逐陰暗,帶來蘇生。

答:詩人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太陽、春喻解放區,點明只有解放區,才能給中國大地帶來光明與蘇醒,道出詩人對解放區的真摯感情,對祖國未來寄予熱切的希望。

4、細心體會詩人用「殘損的手掌」「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變化起伏。

答:以「手掌」的感覺展示了他內心情感的變化。詩人先是凄楚憂憤,轉而熱切期盼,對解放區寄與了民族復興的希望。

5、注意詩中起修飾作用的相關詞語,看看哪些是積極的、暖色調的,哪些是消極的、冷色調的,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積極的、暖色調的詞語如:新生、遼遠、溫暖、明亮、堅固、蓬勃、永恆……

消極的、冷色調的詞語如: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

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詩人內心深處的愛與恨。

6、複習《中考精典》49面習題。

十六、《祖國》(萊蒙托夫)

【整體把握】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對祖國執著的「愛情」。在對「愛情」的闡釋里,詩人沒有選擇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尋常的場面,只描寫了自己在祖國土地上看得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農家生活。平平談談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後,是詩人對祖國俄羅斯的真摯感情。

【課文分析】

萊蒙托夫的《祖國》,從獨特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抒發了對祖國的「愛情」。

「我愛祖國,但用的是奇異的愛情」,這一句統攝全詩,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為「愛情」。這是個奇特的想法。下面的詩句圍繞這種「愛情」展開。

「連我的理智也不能把它制勝/無論是……/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幻夢」,詩人接連使用了幾個表示讓步的句子,強調他對祖國的這種「愛情」是無以替代的。

「但我愛──我不知道為什麼──」,轉折詞「但」和接連的兩個破折號,表明「愛」是強烈的、不可動搖的。

詩人接著鋪敘了俄羅斯的草原、森林、河流的景象,又詳盡描述了自己在鄉間小路上「乘著馬車」「透過蒼茫的夜色」,尋找「顫抖的燈光」的過程。

第三段,詩人將筆觸深入到俄羅斯人民的生活中。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對祖國執著的「愛情」。在對「愛情」的闡釋里,詩人沒有選擇什麼驚心動魄的事件或是不同尋常的場面,只描寫了自己在祖國土地上看到的最平常的景色,最普通的農家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在平淡描述的背後,是詩人對祖國俄羅斯的真摯感情。

【考點預測】

1、詩人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成什麼?

答:把對祖國的感情比喻為「愛情」。

2、這種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什麼表達出來的?

答:在《祖國》中,詩人這種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以平實的筆調描寫俄羅斯原野的景色,詳細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農民一起歡樂的場景,表達出來的。

3、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答:詩人沒有使用激烈昂揚的口氣直接抒發對祖國的愛,只讓自己的情感在尋常的生活里緩緩釋放。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里,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俄羅斯祖國深切的愛,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4、「但我愛──我不知道為什麼──」接連的兩個破折號起什麼作用?

答:起突出強調作用,表明「愛」是強烈的、不可動搖的。

5、無論是鮮血換來的光榮/無論是充滿了高傲的虔信的寧靜/無論是那遠古時代的神聖的傳言/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夢

答:讓步假設的句子,強調他對祖國的這種「愛情」是無以替代的。

6、我愛那野火冒起的輕煙/草原上過夜的大隊車馬/蒼黃的田野中小山頭上/那兩棵閃著微光的白樺

答:這是詩人截取的幾幅祖國土地上常見的、令他感動的畫面,正是這些尋常景物,在日廝夜守中喚起詩人對祖國的「愛情」。

7、《祖國》一詩中,詩人所抒發的愛國之情主要是通過描寫俄羅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們的活動表現出來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談談你的看法。

答:詩人沒有使用激烈昂揚的口氣直接抒發對祖國的愛,只讓自己的情感在尋常的生活里緩緩釋放。在對原野景色和農家生活的描述里,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詩人對俄羅斯祖國深切的愛,這種愛是真實的,也是最本色的。

成語解釋

安然無恙:恙:疾病,亦借代災禍。很平安,沒有災禍、疾病之類憂愁事。形容平安無事,沒有受到損害。

跋山涉水:跋山:翻山越嶺。涉水:徒步過水。形容走遠路的艱苦。

百看不厭:厭:厭倦。看很多遍也不會感到厭倦。形容詩文或物景非常好,不論看多少遍也不感到厭倦。

班門弄斧:班:魯班,古代巧匠。在魯班門前耍弄斧頭。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搬弄是非:搬弄:挑拔。把別人的話傳來傳去,有意從中挑撥是非。

變本加厲:本:原來。厲:猛烈。指比原來更加發展。現多形容比原來的情況更嚴重。多含貶義。

變幻莫測:變化很多,令人無法捉摸。

別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

不恥下問:不恥:不認為恥辱。不把向學問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看成恥辱。

不可思議:形容事物無法想像或難以理解。

不能自已:已:停止。指無法控制自己,使激動的情緒平靜下來。

不屈不撓:屈:屈服;撓:彎曲。指在困難或惡勢力前不屈服、不低頭。

不速之客:速:邀請。指沒有邀請而自來的客人。

不屑置辯:屑:認為值得;置辯:辯論,申辯。認為不值得辯論。

不言而喻:言:解釋,說明。喻:明白,知道。不用說話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顯。不用說就能明白。

不約而同:約:相約。沒有商量,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卻一致。

不折不扣:一點不打折扣。表示完全、十足的意思。

層巒疊嶂:重疊的山峰。巒:連著的山。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暢所欲言:暢:盡情,痛快。暢快地把要說的話都說出來。

車水馬龍:車絡繹不絕,有如流水;馬首尾相接,好像游龍。形容來往車馬很多,連續不斷的熱鬧情景。

稱心如意:稱:符合。形容心滿意足,事情的發展完全符合心意。

承前啟後:承:承接;啟:開創。承接前面的,開創後來的。指繼承前人事業,為後人開闢道路。

誠心誠意:形容十分真摯誠懇。

觸景生情:觸:看到。因看到眼前的景物而產生某種感情。

唇亡齒寒: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關係密切,利害相關。

春華秋實:華:同「花。」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也比喻事物的因果關係。多喻因學識淵博,而明於修身律己,品行高潔。

當之無愧:無愧:毫無愧色。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無須感到慚愧。

道聽途說:道、途:路。路上聽來的、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

得不償失:償: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償不了所受的損失。

滴水穿石:水不斷下滴,可以滴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斷壁殘垣:垣:牆壁。倒塌了的牆壁。形容殘破的景象。

峰迴路轉:峰巒重疊環繞,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複雜。

赴湯蹈火:赴:走往;湯:熱水;蹈:踩。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艱險,奮勇向前。


推薦閱讀:

人身難得,地獄易入——現代人死後到哪裡去?
現代海報的由來
戲曲現代化中的上海創造
【傳統穴位的現代科普】

TAG:詩歌 | 詩歌賞析 | 現代詩 | 現代 | 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