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原著
(2012-12-20 12:42:43)
轉載▼
標籤: 教育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目錄
自序 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
第二章中國哲學的背景
第三章 各家的起源
第四章孔子第一位教師
第五章墨子孔子的第一個反對者
第六章道家第一階段楊朱
第七章 儒家的理想主義派孟子
第八章 名家
第九章 道家第二階段老子
第十章 道家第三階段莊子
第十一章 後期墨家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第十三章 儒家的現實主義派荀子
第十四章 韓非和法家
第十五章 儒家的形上學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學
第十七章 將漢帝國理論化的哲學家董仲舒
第十八章 儒家的獨尊和道家的復興
第十九章 新道家主理派
第二十章 新道家主情派
第二十一章 中國佛學的建立
第二十二章 禪宗靜默的哲學
第二十三章 新儒家宇宙發生論者
第二十四章 新儒家兩個學派的開端
第二十五章 新儒家理學
第二十六章 新儒家心學
第二十七章 西方哲學的傳入
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自序
小史①者非徒巨著之節略姓名、學派之清單也。譬猶畫圖小景之中形神自足。非全史在胸易克臻此。惟其如是讀其書者乃覺擇焉雖精而語焉猶詳也。歷稽載籍良史必有三長才學識。學者史料精熟也識者選材精當也才者文筆精妙也。著小史者意在通俗不易展其學而其識其才較之學術巨著尤為需要。余著此書於史料選材亦既勉竭綿薄矣復得借重布德博士DerkBodde之文才何幸如之。西方讀者倘覺此書易曉娓娓可讀、博士與有力焉選材編排博士亦每有建議。本書小史耳研究中國哲學以為導引可也。欲知其詳尚有拙著大《中國哲學史》②亦承布德博士英譯又有近作《新原道》③已承牛津大學休士先生ERHughes英譯可供參閱。本書所引中國原著每亦借用二君之英譯文書此志謝。一九四六至四七年余於賓夕凡尼亞大學任訪問教授因著此書。此行承洛克菲勒基金會資助乘此書出版之際致以謝意。該校東方學系師生諸君之合作、鼓勵亦所感謝該系中文副教授布德博士尤所感謝。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恆幕義先生AWHummel為此書安排出版亦致謝意。
馮友蘭 一九四七年六月於賓夕凡尼亞大學
注 ①本書英文原本出版時中文名為《中國哲學小史》。但1933年商務印書館曾出版著者另一本《中國哲學小史》作為萬有文庫百科小叢書之一。因此著者將本書中文本定名為《中國哲學簡史》。 ②《小國哲學史》上卷布德譯書名A History of Chinese Phjlosophythe Period of Philosophersfrom the beginning to circa100BC由Henry VetchPeipingAll enandUnwinLondon於1937年出版。布德繼續譯出下卷後上、下兩卷均由Priceton University Press於1952年出版。 ③《新原道》一名《中國哲學之精神》休士譯書名The Spirit of Chinese Philosophy由LondonRoutlegeKeganPaul於1947年出版。
第一章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在中國文化中所佔的地位歷來可以與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在中國哲學與知識分子人人有關。在舊時一個人只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學發矇。兒童入學首先教他們讀quot四書quot即《論語》、《孟子》、《大學》、《中庸》。quot四書quot是新儒家哲學最重要的課本。有時候兒童剛剛開始識字就讀一種課本名叫《三宇經》每句三個宇偶句押韻朗誦起來便於記憶。這本書實際上是個識字課本就是它開頭兩句也是quot人之初性本善quot。這是孟子哲學的基本觀念之一。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西方人看到儒家思想滲透中國人的生活就覺得儒家是宗教。可是實事求是地說儒家並不比柏拉圖或亞力士多德的學說更像宗教。quot四書quot誠然曾經是中國人的quot聖經quot但是quot四書quot里沒有創世紀也沒有講天堂、地獄。當然哲學、宗教都是多義的名詞。對於不同的人哲學、宗教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含義。人們談到哲學或宗教時心中所想的與之相關的觀念可能大不相同。至於我我所說的哲學就是對於人生的有系統的反思的思想。每一個人只要他沒有死他都在人生中。但是對於人生有反思的思想的人並不多其反思的思想有系統的人就更少。哲學家必須進行哲學化這就是說他必須對於人生反思地思想然後有系統地表達他的思想。這種思想所以謂之反思的因為它以人生為對象。人生論宇宙論知識論都是從這個類型的思想產生的。宇宙論的產生是因為宇宙是人生的背景是人生戲劇演出的舞台。知識論的出現是因為思想本身就是知識。照西方某些哲學家所說為了思想我們必須首先明了我們能夠思想什麼這就是說在我們對人生開始思想之前我們必須首先quot思想我們的思想quot。凡此種種quot論quot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產物。就連人生的概念本身、宇宙的概念本身知識的概念本身也都是反思的思想的產物。無論我們是否思人生是否談人生我們都是在人生之中。也無論我們是否思宇宙是否談宇宙我們都是宇宙的一部分。不過哲學家說宇宙物理學家也說宇宙他們心中所指的並不相同。哲學家所說的宇宙是一切存在之全相當於古代中國哲學家惠施所說的quot大一quot其定義是quot至大無外quot。所以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應當看作宇宙的部分。當一個人思想宇宙的時候他是在反思地思想。當我們思知識或談知識的時候這個思、談的本身就是知識。用亞力士多德的話說它是quot思想思想quot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學家若要堅持在我們思想之前必須首先思想我們的思想他就在這裡陷入邪惡的循環就好像我們竟有另一種能力可以用它來思想我們的思想實際上、我們用來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用來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種能力。如果我們懷疑我們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們也有同樣的理由懷疑我們思想思想的能力。宗教也和人生有關係。每種大宗教的核心都有一種哲學。事實上每種大宗教就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這就是我所說的宗教。這樣來規定宗教一詞的含義實際上與普通的用法並無不同若照這種含義來理解就可以看出不能認為儒家是宗教。人們習慣於說中國有三教儒教、道教、佛教。我們已經看出儒家不是宗教。至於道家它是一個哲學的學派而道教才是宗教二者有其區別。道家與道教的教義不僅不同甚至相反。道家教人順乎自然而道教教人反乎自然。舉例來說照老子、莊子講生而有死是自然過程人應當平靜地順著這個自然過程。但是道教的主要教義則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術顯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學精神。對中國科學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從道士的著作中找到許多資料。作為哲學的佛學與作為宗教的佛教也有區別。受過教育的中國人對佛學比對佛教感興趣得多。中國的喪祭和尚和道士一齊參加這是很常見的。中國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學意味的。現在許多西方人都知道與別國人相比中國人一向是最不關心宗教的。例如德克·布德教授DerkBodde有篇文章《中國文化形成中的主導觀念》①其中說quot中國人不以宗教觀念和宗教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6?7?6?7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特別是儒家倫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規的、有組織的那一類宗教。?6?7?6?7這一切自然標誌出中國文化與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數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後者是寺院、僧侶起主導作用的。quot 在一定意義上這個說法完全正確。但是有人會問為什麼會這樣對於超乎現世的追求如果不是人類先天的慾望之一為什麼事實上大多數民族以宗教的觀念和活動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這種追求如果是人類基本慾望之一為什麼中國人竟是一個例外若說中國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倫理不是宗教這是否意昧著中國人對於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毫無覺解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可以叫做quot超道德的quot價值。愛人是道德價值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有人會傾向於把超道德價值叫做宗教價值。但是依我看來這種價值並不限於宗教除非此處宗教的含義與前面所說的不同。例如愛上帝在基督教里是宗教價值但是在斯賓諾莎哲學裡就不是宗教價值因為斯賓諾莎所說的上帝實際上是宇宙。嚴格地講基督教的愛上帝實際上不是超道德的。這是因為基督教的上帝有人格從而人愛上帝可以與子愛父相比後者是道德價值。所以說基督教的愛上帝是超道德價值是很成問題的。它是准超道德價值。而斯賓諾莎哲學裡的愛上帝才是真超道德價值。對以上的問題我要回答說對超乎現世的追求是人類先天的慾望之一中國人並不是這條規律的例外。他們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他們不是宗教的因為他們都是哲學的。他們在哲學裡滿足了他們對超乎現世的追求。他們也在哲學裡表達了、欣賞了超道德價值而按照哲學去生活也就體驗了這些超道德價值。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於增加積極的知識積極的知識。我是指關於實際的信息而在於提高心靈的境界——達到超乎現世的境界獲得高於道德價值的價值。《老子》說quot為學日益為道日損。quot第四十八章這種損益的不同暫且不論《老子》這個說法我也不完全同意。現在引用它只是要表明中國哲學傳統里有為學、為道的區別。為學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增加積極的知識為道的目的就是我所說的提高心靈的境界。哲學屬於為道的範疇。哲學的功用尤其是形上學的功用不是增加積極的知識這個看法當代西方哲學的維也納學派也作了發揮不過是從不同的角度為了不同的目的。我不同意這個學派所說的哲學的功用只是弄清觀念形上學的性質只是概念的詩。不僅如此從他們的辯論中還可以清楚地看出哲學尤其是形上學若是試圖給予實際的信息就會變成廢話。宗教倒是給予實際的信息。不過宗教給予的信息與科學給予的信息不相調和。所以在西方宗教與科學向來有衝突。科學前進一步宗教就後退一步在科學進展的面前宗教的權威降低了。維護傳統的人們為此事悲傷為變得不信宗教的人們惋惜認為他們已經墮落。如果除了宗教別無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的確應當惋惜他們。放棄了宗教的人若沒有代替宗教的東西也就喪失了更高的價值。他們只好把自己限於塵世事務而與精神事務絕緣。不過幸好除了宗教還有哲學為人類提供了獲得更高價值的途徑——一條比宗教提供的途徑更為直接的途徑因為在哲學裡為了熟悉更高的價值無需採取祈禱、禮拜之類的迂迴的道路。通過哲學而熟悉的更高價值比通過宗教而獲得的更高價值甚至要純粹得多因為後者混雜著想像和迷信。在未來的世界人類將要以哲學代宗教。這是與中國傳統相合的。人不一定應當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應當是哲學的。他一旦是哲學的他也就有了正是宗教的洪福。中國哲學的問題和精神以上是對哲學的性質和功用的一般性討論。以下就專講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的歷史中有個主流可以叫做中國哲學的精神。為了了解這個精神必須首先弄清楚絕大多數中國哲學家試圖解決的問題。有各種的人。對於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的最高的成就。例如從事於實際政治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家。從事於藝術的人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人員有各種但各種的人都是人。專就一個人是人說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為什麼呢照中國哲學家們說那就是成為聖人而聖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與宇宙的同一。問題就在於人如欲得到這個同一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或甚至必須否定quot生quot 照某些哲學家說這是必須的。佛家就說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圖也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有些道家的人quot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痾潰癰。quot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須脫離塵羅世網必須脫離社會甚至脫離quot生quot。只有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後的解脫。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quot出世的哲學quot。另有一種哲學注重社會中的人倫和世務。這種哲學只講道德價值不會講或不願講超道德價值。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quot入世的哲學quot。從入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出世的哲學是太理想主義的無實用的消極的。從出世的哲學的觀點看入世的哲學太現實主義了太膚淺了。它也許是積極的但是就像走錯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入世的哲學。很難說這些人說的完全對了或完全錯了。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不能說這些人說錯了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家思想都是或直接或間接地講政治說道德。在表面上中國哲學所注重的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孔子有個學生問死的意義孔子回答說quot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孟子說quot聖人人倫之至也。quot《孟子·離婁上》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的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理想人格也是入世的。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者是不在一個範疇中的。從表面上看儒家所謂聖人似乎尤其是如此。在古代孔子以及儒家的人被道家的人大加嘲笑原因就在此。不過這只是從表面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了解的。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了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而又出世。有位哲學家講到宋代的新儒家這樣地描寫他quot不離日用常行內直到先天未畫前。quot這正是小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有了這種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義的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的它是很實用的但是並不膚淺。入世與出世是對立的正如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也是對立的。中國哲學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反命題統一成一個合命題。這並不是說這些反命題都被取消了。它們還在那裡但是已經被統一起來成為一個合命題的整體。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的問題。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中國哲學以為一個人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行動上完成這個統一就是聖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聖人的精神成就相當於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聖者的精神成就。但是中國的聖人不是不問世務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謂quot內聖外王quot的人格。內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的功用說。聖人不一定有機會成為實際政治的領袖。就實際的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的。所謂quot內聖外王quot只是說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說可以為王而且最宜於為王。至於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的。照中國的傳統聖人的人格既是內聖外王的人格那麼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聖外王之道。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quot哲學家——王quot。照相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quot轉quot入永恆的理世界。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內聖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他為此作出了重大棲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這樣說的。據說有個聖人被某國人請求為王他逃到一個山洞裡躲起來。某國人找到這個洞、用煙把他薰出來強迫他擔任這個苦差事見《呂氏春秋·貴生》。這是柏拉圖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點也顯示出道家哲學的出世品格。到了公元三世紀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修正了這一點。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聖人分外的事。處理世務。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展的實質所在。他不僅作為社會的公民而且作為quot宇宙的公民quot即孟子所說的quot天民quot來執行這個任務。他一定要自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則他的行為就不會有超道德的價值。他若當真有機會為王。他也會樂於為人民服務既作為社會的公民又作為宇宙的公民履行職責。由於哲學講的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哲學必定與政治思想不能分開。儘管中國哲學各家不同各家哲學無不同時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這不是說各家哲學中沒有形上學沒有倫理學沒有邏輯學。這只是說所有這些哲學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政治思想聯繫著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既代表他的整個哲學同時又是他的政治思想。舉例來說名家以沉溺於quot白馬非馬quot之辯而聞名似乎與政治沒有什麼聯繫。可是名家領袖公孫龍quot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quot《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常常看到今天世界上每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實際上他講和平的時候往往就在準備戰爭。在這裡也就存在著名實關係不正的問題。公孫龍以為這種不正關係必須糾正。這確實是quot化天下quot的第一步。由於哲學的主題是內聖外王之道所以學哲學不單是要獲得這種知識而且是要養成這種人格。哲學不單是要知道它而且是要體驗它。它不單是一種智力遊戲而是比這嚴肅得多的東西。正如我的同事金岳霖教授在一篇未刊的手稿中指出的quot中國哲學家都是不同程度的蘇格拉底。其所以如此因為道德、政治、反思的思想、知識都統一於一個哲學家之身知識和德性在他身上統一而不可分。他的哲學需要他生活於其中他自己以身載道。遵守他的哲學信念而生活這是他的哲學組成部分。他要做的事就是修養自己連續地、一貫地保持無私無我的純粹經驗使他能夠與宇宙合一。顯然這個修養過程不能中斷因為一中斷就意味著自我復萌喪失他的宇宙。因此在認識上他永遠摸索著在實踐上他永遠行動著或嘗試著行動。這些都不能分開所以在他身上存在著哲學家的合命題這正是合命題一詞的本義。他像蘇格拉底他的哲學不是用於打官腔的。他更不是塵封的陳腐的哲學家關在書房裡坐在靠椅中處於人生之外。對於他哲學從來就不只是為人類認識擺設的觀念模式而是內在於他的行動的箴言體系在極端的情況下他的哲學簡直可以說是他的傳記。quot 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初學中國哲學的西方學生經常遇到兩個困難。一個當然是語言障礙另一個是中國哲學家表達他們的思想的特殊方式。我先講後一個困難。人們開始讀中國哲學著作時第一個印象也許是這些言論和文章都很簡短沒有聯繫。打開《論語》你會看到每章只有廖廖數語而且上下章幾乎沒有任何聯繫。打開《老子》你會看到全書只約有五千宇不長於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可是從中卻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體。習慣於精密推理和詳細論證的學生要了解這些中國哲學到底在說什麼簡直感到茫然。他會傾向於認為這些思想本身就是沒有內部聯繫吧。如果當真如此那還有什麼中國哲學。因為沒有聯繫的思想是不值得名為哲學的。可以這麼說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表面上的聯繫是由於這些言論、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學著作。照中國的傳統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所以過去沒有職業哲學家非職業哲學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學著作。在中國沒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多得多。若想研究這些人的哲學只有看他們的語錄或寫給學生、朋友的信。這些信寫於他一生的各個時期語錄也不只是一人所記。所以它們不相聯繫甚至互相矛盾這是可以預料的。以上所說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聯繫還不能解釋它們為什麼簡短。有些哲學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還是有系統的推理和論證。但是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它們還是不夠明晰。這是由於中國哲學家慣於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老子》全書都是名言雋語《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是很明顯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還是有過多的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名言雋語一定很簡短比喻例證一定無聯繫。因而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就不夠明晰。它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餘前者從後者得到補償。當然明晰與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種表達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種表達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詩意。正因為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們所暗示的幾乎是無窮的。富於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拿詩來說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好詩quot言有盡而意無窮。quot所以聰明.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推薦閱讀:
※【成長建構No.11】成長建構的方向
※解凍哲學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在細菌和巴赫之前
※為什麼我先和大家分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