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少數民族概況
洛陽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共有32個民族,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8%,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5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超過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70%以上。
在洛陽的少數民族中,回族人口位居第一,滿族、蒙古族人口分別次之。其他還有藏族、維吾爾族、苗族等42個少數民族。除回族與洛陽有著較早的淵源、滿族和清王朝的入關統治有關、蒙古族為避世亂而隱姓洛陽之外,其他兄弟民族多是在新中國成立後為支援洛陽的經濟建設調動而來的。
在洛陽,除漢族世居並遍及全市之外,各少數民族,尤其是以回族為代表的少數民族,多是以「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與漢族雜居,因而民族特性較為鮮明。
新中國成立之前,回族主要分布在城市區、郊區和附近屬縣,居住城鎮者自成街道,居住農村者自成村落,如洛陽市東關、北窯、馬坡、塔灣,宜陽縣韓城鄉西關,偃師北窯、緱氏,洛寧縣王范鎮,嵩縣德亭鄉南坡,新安縣五頭鄉、鐵門鎮等。滿族主要分布在市區和欒川縣、嵩縣。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市區和欒川、汝陽、孟津等縣。其他少數民族在洛陽及所屬9縣(市)分布雖廣,但數量較少。新中國成立之後,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新興重工業基地的形成,職工工作調動、軍官轉業安排、大學生畢業分配、婚姻關係等因素的加入,人口遷徙和流動更為頻繁。使洛陽少數民族的分布面積逐漸擴大,人口也有較大增長。2007年末洛陽市總人口650.45萬人,其中漢族人口約佔全市總人口的98.8%,其他少數民族約佔全市總人口的1.2%,其中超過1000 人的民族有回族、滿族和蒙古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近6萬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0%以上。
回族喜愛清潔,比較團結,精明能幹,有經商傳統。據載,該民族是隨著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後逐漸形成的一個民族,其風俗習慣受伊斯蘭教影響。從回族的出現與成長來看,它既信奉伊斯蘭教,又不斷與漢族融合,屬於緣起於我國的原生民族,其個案性較強。
隋唐時期,阿拉伯及波斯(今伊朗)人來到洛陽經商或從事宗教活動,其中信仰伊斯蘭教的定居者通過與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洛陽回族的先民,成為洛陽回族的族源。其後,參加平定「安史之亂」的回紇兵部分卜居洛陽,這些人也成為洛陽回族的一個來源。元代,成吉思汗揮鐵騎西征至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回師之時共擄回10萬工匠。這些人在中原與漢族通婚,形成了我國回族的主體,並進一步充實了洛陽回族的成分。至忽必烈時期,這些來自兩河流域、較顯深目隆鼻的客籍人又成為忽必烈的帳下勇士——「探馬赤軍」。這些回回軍士的一部分人後在洛陽屯田,成為洛陽回族的又一來源。另外,回族在長期形成的過程中,還常有其他民族成分加入而成為回族成員。洛陽回族群眾經商意識較強,在餐飲業、製革業等方面佔有相對優勢。因盜墓而發明的「洛陽鏟」即由回民楊林所首創,由於其獨特的勘探功能,在考古及建築業廣為使用,並被推廣到全國,又傳至前蘇聯、東歐、亞非各國。回族傳統武術「聖行心意六合拳」,深受回族群眾的喜愛,在洛陽回族群眾中廣為流傳。
洛陽的滿族與回族在語言、文字上,都通用漢語、漢字。滿漢通婚無禁忌,生活風俗與漢族大同小異。洛陽全市皆有滿族分布,市區滿族多為建國後為支援洛陽工業建設,由全國各地來到洛陽定居的。市區蒙古族大多是建國後遷來的,而孟津縣蒙古族的來源,據蒙古族作家李凖對《李氏家譜》考證,該縣馬屯鄉一帶的李姓為蒙古族後裔,他們原為元朝亡國遺民,因備受歧視,恐招橫禍,遂改為李姓。但居住在洛陽的蒙古族,由於長期不知自己為蒙古族,因而在生活習俗上已與漢族幾無差別。
推薦閱讀:
※滿蒙一體?清朝的民族懷柔政策為何以失敗告終
※漢服運動興起的這十幾年有哪些標誌性事件發生?未來又會遇到哪些阻礙?
※中華民族到了該娶老外的時候!
※為什麼我們可以討厭一個國家,卻不能討厭一個國家的人民,哪怕這個國家90%的人民都是你討厭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