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回購商品房似一副毒藥
文/馬躍成
這是一個創業的時代,更是一個創新的時期,這個時代的特點就是沒有什麼不可能。以前人們都是抱怨政府提供的房屋太少,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太強,供求失衡成為樓市的主要矛盾。而最近,突然間,形勢變了,福州等十多個地方政府發布了要從老百姓手中收購房子的政策,當然從社會上收購房屋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大部分主要還是解決開發商手裡的空置項目。
樓市調控已經轉向市場調節為主,按說,不應該存在嚴重的供求失衡。確切地說,目前出現的樓市低迷狀態,主要還是房價過高造成的。李總理說,中國的住房剛性需求,因為城市化運動將會長期存在,那麼從理論上說,就不存在供過於求的情況,只要價格合適,成交就不難。北京副市長在總結去年的房地產工作時也說,只要是價格合適的樓盤,都賣完了。
政府從市場回購房屋,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據統計,市場上的庫存已經達到數億平方米,不但給開發商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房地產都是重資產,閑置一年的損失不可估量,而很多項目都閑置很多年了。以前由於房價一直在上漲,閑置成本一般都可以通過漲價來消化。但是,從去年開始,房價出現了不漲反降的現象,這樣的話,閑置成本就無從消化了。閑置資源不僅僅是企業的損失,更是社會的災難,一方面是大量的房屋空置,另一方面是眾多的購房人望房興嘆。這種時候,政府及時出援手,把閑置房屋從開發商和業主手中收購過來,再通過保障房的形式用於中低收入者的安置,不能不說是一個一舉兩得的好辦法。
但是,從中國房地產發展的歷史過程看,目前出現的房屋閑置,雖然有多種原因,但是歸根結底都是「投機」造成的。一些人手裡的多套房屋,一般都是通過投資樓市獲得的,這其中很多房屋購進時的價格是很低的,目前的資產價格都與當初翻了好幾倍。這些人閑置房屋多年,沒有投入社會使用,是造成樓市供求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因素。這些年,中國投資樓市的主要目的都是對賭房價上漲,如果房價不上漲,誰還會投資房產?去年,就出現了投資一套房虧損50萬的情況。從開發商方面來說,前幾年,瘋狂搶地,多地出現麵粉貴過麵包的現象,當然還有其他成本的提高,都好不在話下,根本的原因,也是房屋的定價權控制在開發商手中,很多地區房價上漲速度驚人,有的樓盤一期和後期的價格都能相差一倍以上。地王頻頻出現,帶動整個區域,甚至整個城市的房價快速上漲。
這種不理性的樓市,從去年開始進入了還賬的階段。「nozuono die」天經地義,但是,政府在這個時候,出手回購,實際上還是起到了一種托市的作用,維持高房價,可能真是地方政府的一個目的。高房價的直接作用就是高估城市價值,無論是GDP目標,還是城市形象,都與高房價息息相關。政府的這種目的無可厚非,但是,應該通過經濟增長、收入增加、社會整體水平這種正確途徑實現。更危險的是托起來的高房價未必能一直拖下去,當方方面面出現問題,特別是當人們對樓市真的失去信心的時候,最後政府的包袱就會越背越重,一些鬼城的教訓就在眼前。
表面看上政府回購商品房用於保障房分配是為老百姓辦了一件好事,但是,政府的錢也是納稅人的錢,政府高價回購商品房使用的也是社會資金。把社會資金多用於購買商品房,就會影響社會發展其他方面的投入,最終損害的還是整個社會的利益。從制度建設上來說,政府支出也是有預算、有計劃、有規定方向的。這也是每年召開一次人大會議的主要任務之一。政府大批資金投入到購房中,很難說是在政府預算之中,更不大可能經過人大批准。
其實,政府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解決房地產存在的問題,前年開始的大量保障房建設,才開始僅僅兩年,只能說初見成效,不能說就已經大功告成。保障房建設政府是平抑房價、穩定樓市的主要手段之一,保證房越是充足,房地產的結構就會越是穩定。而目前這種,開發商建房、投資人囤房,最後統統由政府兜底的方式,只能讓市場出現新的誤判,以為政府就是高房價的總後台,樓市就只能是只漲不跌。另外,在操作層面上,購買那些房子?怎麼定價?房屋質量如何?等等,還會有很多環節需要審慎研究,弄不好,就成為一些人尋租、腐敗的溫床。
中國房地產在這兩年的調整中,主體上向好,隨著不動產登記的正式實施,以及房產稅政策的日漸臨近,人們開始對房屋的居住屬性有了更正確的認識,本可以沿著這條正確的道路走下去。通過市場的辦法,讓房價繼續理性回歸,實行該保障的政府解決,能市場解決的任由市場調節,哪怕是豪宅就讓他高價吧,不會太長時間,中國樓市將走向穩定健康發展的光明大道,中國的住房需求剛性十足,未來一定是一片繁榮景象。某些地方政府,橫插這麼一杠子,又讓道路曲折了一個不小的彎彎。
更多觀點,關注馬躍成自媒體
推薦閱讀: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再放寬 免稅商品擴大至38種
※中國的房產市場,是以商品房為主體成分的市場
※零售大師TJX,為你「量身定做」商品
※綠葉產品怎麼樣?
※黎陽:「人命算商品」的市場經濟與「人命不算商品」的市場經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