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的混蛋邏輯,傷害了多少人的青春

在中國有一個很奇異的現象:孩子們到了高考報志願的時候,才開始思考自己想學什麼;到了適婚年齡,才開始思考自己的愛情觀和擇偶標準。

我生活其中,一度以為這些再正常不過,直到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

日本八街南中舉行了一年一度的「屋頂告白大會」。

校長主持,學生走上屋頂向喜歡人大聲告白。

男生表白同桌女生:我的旁邊坐著一個天使!女生回復:已有交往的對象了!

女生對已有對象的男生說:「從今天起,喜歡你的這份心情,我決定放下。如果我有了新的喜歡的人,那時,請你為我加油。」

強烈安利大家看一下哦

最後登場是一個初一小男孩,面對喜歡的女生,他狂喊了16次「喜歡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面對女生的一句「對不起」,他還利落地說出了「謝謝」,即使淚水忍不住流下來,也還努力微笑。

網友紛紛評論:

「即使被拒絕了也利落說了『謝謝』真的很好,比某些大人還要好。」

「被拒絕了也好爽朗啊, 美好的青春!」

「其實我覺得這樣正能量地勇敢地表達愛意是最正確的,在那個青春里,什麼附帶條件也沒有,不是因為你的身材不是因為你的工作不是因為你的家庭背景也不是因為什麼利益,純粹就是……喜歡你啊,每天想看到的是你,每天上課最在乎的是你,積極地在大家面前表現也是為你,說出來喜歡你不負自己也不負你。」

看到這些好感慨,喜歡就表白,即使被拒絕也很爽快,大概是許多人想也不敢想的青春。

如上面一般的情景出現在我們的中學校園,只有一種可能,教導主任還有三十秒抵達戰場。

正能量的引導表達愛意,即使沒結果也不會遺憾。但對中國的學生來說,愛慕之心不會被引導,只會被打上「早戀」的烙印。

《少年維特之煩惱》里歌德說:哪個少女不懷春,哪個少男不鍾情。

年紀小,有些事沒經歷過不代表情感的不真實,愛戀而膽怯、試圖引起對方嫉妒,喜歡一個人的心理和行動,與成人並無不同。

曾在《茅山後裔》中看到一段話:

「平心而論,高三戀愛早嗎?十九歲,就算古時候那些頭懸樑錐刺股倒背四書五經的牲口變態,也已經是四世同堂的年紀了。

這是荷爾蒙的問題,年輕人不是高僧大德,達不到單靠思想就能戰勝腎上腺素的境界。

想靠英語、政治、生物、解析幾何這些讓人嘔酸水的科目替代年輕人心中對異性的嚮往,無疑是一種反生理、反道德、反人性的舉動,而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一些老師經常會表揚一些年逾二十卻沒有任何生理反應的學生,謂之曰愛學習。」

對學生情感過度壓抑,美名其曰的正常,才是真正的不正常。

日本一家媒體調查一群男女「你所認為的百年一遇的戀愛是你什麼時候的戀愛」,調查結果中「小學時的戀愛」出乎意料佔據了不少比例。

日本戀愛調查結果

對於男性來講,小學時的戀愛經歷在自己心中的比例竟然和「與自己現在的妻子/戀人」的佔比不相上下,對於女性來講,小學時懵懂的情感也是令人難忘。

一半的高中生談過戀愛,在我們看起來是件非常不可思議的事。但在日本文化里,這其實很正常。

日本法定結婚年齡男性是18歲,女性為16歲,比中國整體提前4歲。並且,「早戀」一說根本不存在。

情感生髮每個人都不同,進入青春期之後,隨著生理與心理的變化,男孩女孩開始相互吸引,在不逾矩的前提下發展出感情,本身是件美好的事。

可是平凡如你我,在家長、學校、社會的三重壓力下,喜歡這件事,只能是秘密。

一旦反抗,還會被貼上品行不端、不學無術的標籤。

早戀不是不思進取,學校家長的觀點未必合理。

2007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6)》中,新增了171個詞語,剩女就是其中之一,指的是已經過了一般認定的適婚年齡,仍然未結婚的女性,廣義上說的是27歲以上的單身女性。

按照中國六歲入學的慣例算,高中畢業剛好18歲成年,到成為剩女的9年里,需要完成找對象、戀愛、見家長、結婚等等事項。

某些奇葩校規下,很可能還得除去大學四年的時間。

山東一所學院,就有學生因為和戀人擁抱親吻而被要求登記,不服從而後被學校「自律委員會」的七八個人圍毆。

南京一所學校則設置「校園巡視崗」,讓勤工儉學的學生戴上紅袖章四處巡視,一旦發現校園裡情侶舉止親昵,就要上前阻止。從早上10:30到晚上9:00,近百學生參與巡視。

即使成年後,戀愛也是不思進取。個人情感的流露被視為不文明,學習為重不能談戀愛,在大學也被一部分人奉為金科玉律。

面對這樣的校規,家長也往往擺出「聯手制敵」的姿態:

一旦發現戀愛的苗頭,就迅速出擊,孩子從此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沒有戀愛也時刻監視,如臨大敵,視「早戀」為洪水猛獸,避之不及。

可惜的是,再怎麼龐大抽象的愛都比不上青春期的一次對話一次牽手來的難忘,人們總是教育孩子們要博愛,卻從不指導如何表達對親友以及傾慕對象的那份真摯感情。

戀愛並非洪水猛獸,就算是,也宜疏不宜堵。

網上流傳過一組圖片,講的是一名班主任在自己的班級實行男女混坐同桌。

「在人際關係中,男同學和女同學同坐,男同學可以學習女同學的細膩,女同學可以學習男同學的大度、開闊、雄健。」

當問及擔心學生早戀時,老師坦言:「不要用早戀這個詞,早戀它早就成為了一個貶義詞。我不是強調過多地和異性親密接觸,我要強調水到渠成,宜疏不宜堵,你堵得住嗎?」

青少年情緒脆弱敏感,重壓之下再加上一點情緒的導火索,極端情況下可能決堤。

今年年初,廣東省兩名17歲的高三學生在樓道里說話,被監控拍到,老師認定兩人舉止親昵「是早戀了」。

校園裡很快張貼了女生違紀的處分決定,勒令兩人退學。

女孩回到家中,沉默坐了半天,最後趁家長不注意喝了農藥。家長發現後急忙送醫,但最終仍然搶救無效。

而兩天之後,就是女孩17歲的生日。

面對早戀的孩子,家長最擔心的恐怕就是耽誤了學習,揮霍了青春。

但與其為孩子指定一條合規的道路,不如告訴他每條道路後面隱藏的風險。

黃磊的大女兒多多舉止得體乖巧可愛,在親子綜藝節目里十分招人喜歡。黃磊平時也十分重視對她的教育。

一次採訪中他提到早戀:「我女兒十五歲要談戀愛,十分正常,我不覺得叫『早戀』,早戀這個詞本身就很混蛋。——什麼叫早戀呢,一個少女如果沒有秘密那青春就沒有了意義。」

對待感情的能力,同樣是青春的必修課。

很多家長認為,早戀的風險在於孩子沒有責任感,會因為沉溺於戀愛耽誤學習。

但早戀只是直接原因,最本質的原因,是孩子本身沒有受到教育,怎樣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人。

微博上經常看到一些「會撩」的小孩,真誠的舉止和超高的情商蘇炸少女心。

這些小故事,固然包含一份童言無忌的逗趣在裡面,本質上卻是鼓勵孩子養成同理心、責任感,培養孩子尊重別人的感受。

孩子可以不戀愛,但一定要有愛的能力。

嬰兒初入人世,對外界的第一反應是哭,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人性的本能是索取,責任則源於自我控制的意識,愛則更是需要習得才能掌握的技能。

這無關年齡大小,無關身份高低,無關涉世早晚。

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即使是孩子,也會知道如何尊重一份感情,也會知道如何平衡主線任務和其它任務之間的關係。

相反,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並不會因為他成年了就認真對待生活,不會因為他結婚了就一心一意,四五十歲還在今朝有酒今朝醉,活得像個問題少年。

柏邦妮說過這樣一段話:

「在我們的周圍都有這樣的父母:在女兒小時候督促她多吃東西好好學習,千萬不能早戀,青春期任由她肥胖沒人追求,覺得很聽話,到了社會不會推銷自己於是乏人問津,轉眼到了三十就是催她趕緊把自己嫁掉,勢如救火。」

台灣網民製圖諷刺台灣應試教育

上中學讀大學的時候死活不讓接觸戀愛,卻指望一畢業天上馬上掉下金龜婿來娶自己,早戀太早,剩女又太晚了,彷彿人生所有的感情問題必須在二十歲那幾年解決完。

「什麼年紀該做什麼事」其實是最無聊的規則,須知戀愛和世間所有其它事情一樣,都有能力高低,都有試錯成本。

在《愛情保衛戰》里看過一對年輕情侶,男生沒有過和異性交往經歷,女生嫌棄男生太不解風情,約會就是去自習室,牽手也要女生主動,更是從來不關心女友情緒。

相比日本屋頂用力告白的小學生,這個男生簡直是反早戀教育下的模板產物:從小接受父母師長訓誡,一心勤勤懇懇讀書,到最後面對愛情時才發現自己什麼也不會。

可能看多了偶像劇,以為戀愛是很玄的東西,一見鍾情,水到渠成,從此王子公主幸福到老。

其實戀愛也是能力,也要打怪升級,披荊斬棘,要有攻守兼備的婚後情緒。

這些能力真的不是一到十八歲生日,嗖的一下自動配置上去。

是在你青春期的每一段交往、每一次求而不得中一點一點收集。

這些能力,多早都不嫌早。

長大以後的愛情太輕易了。

都說成人不靠表白全靠撩,一張照片可以高呼愛上,一句話又可以粉轉路人再轉黑,提起前男友總忍不住要罵一句傻逼。

每個人好像都愛過很多次,每次愛都好像渺若微塵。

小時候我們擁有得很少,卻反而不計較得失。

早戀這個詞很矛盾,因為戀愛其實無所謂早晚。

我們都有過青春年少,懵懵懂懂的喜歡,為了吸引某個人的眼光,也許當時根本沒有意識到,即使這樣也足夠美好。

回憶青春,我們記住的可能不是課本上的內容,老師講過的知識點,而是陪伴你的人,你們之間發生的故事。最特別的,大概就是情竇初開,那一種心動,成年之後再無法體會的撲通撲通聲。

《一吻定情》里,相原琴子假期結束,只留下這樣的記憶,「高中最後一個暑假的回憶沒有什麼了,但是和入江君一起喝的清晨咖啡的香味,一定忘不了。」

座位前座位後,講過的題做過的卷子,都因為一個人,有了別樣的顏色,連上學也變得期待起來。這種情感,回不去的年少才有。

李銀河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沒有一樁愛情是錯誤的,只要是愛,就不是錯。

就算是錯了,又怎麼樣呢?

---


推薦閱讀:

中國最新美女排行
茶道丨中國VS日本,心安何處?
瓦良格的公開竟是煙幕彈:中國國產大傢伙悄悄造
中國改革檔案:1979
罕見!中國在國際上的一次大手筆,讓俄專家服氣:全球僅中國這樣干

TAG:中國 | 青春 | 國家 | 邏輯 | 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