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人養病不愛躺著
在很多國人的印象中,生病了就要整天躺在床上休養,飲食起居要別人來照顧,特別是一些老年患者,更是輾轉於床榻,生活質量極差。但在歐美等國,人們「養病」卻很少躺著,本期,《生命時報》駐外記者帶大家探訪,看看國外的患者是如何養病的,有哪些經驗可供借鑒。
美國做完手術就回家
美國的醫生認為,患者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養病,比住院效果更好。因此,大部分美國人都不住院,就連接受手術後都會儘快離開醫院。
《生命時報》記者了解到,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就已開始推廣「日間手術」理念,即患者在手術前後都不住院。據統計,目前美國有60%~70%的手術為日間手術,即便一些大型手術,比如心臟搭橋手術、腫瘤切除術等,一般患者的住院天數也不會超過5天。當然,為了保證日間手術的療效,醫護人員在患者手術前後,都會做非常詳細的準備和善後工作。
手術前兩天,患者到醫院檢查身體後,醫護人員會告訴患者術前準備的注意事項,比如術前多少小時要斷水斷食、做手術需要準備哪些生活用品等。手術當天,患者會提前3~5小時來到醫院,醫生再次檢查身體,確認可以手術後,就會把患者推入手術準備室。
做完手術,醫生會在患者從麻醉中清醒過來後,對其進行詳細身體檢查,確認並無大礙之後,麻醉醫生會再給患者注射一定量的麻醉藥,保證在術後的兩天內傷口不會感到劇烈疼痛。隨後,兩名護士將護送患者回家,整個過程不會超過5小時。患者到家的24小時內,醫生就會打電話,詳細詢問其身體狀況,並指導患者家屬用藥、護理、飲食等。此外,醫護人員還會囑咐家屬在患者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儘快做力所能及的活動,不要總癱在床上。患者出院7天內,醫生會家訪,查看患者的傷口恢復情況,並預約複診時間。
據悉,目前美國的醫療機構已經形成了一套非常成熟的日間手術標準操作規程,從手術前期的準備,到手術後的出院標準、患者所做的各項檢查、可能會發生的意外情況及醫療糾紛的處理等,都給出了詳細的解決方案。2010年,紐約市又出現了更為先進的「無床醫院」模式,在這裡做手術的所有患者都會在術後2~4小時回家,即便需要留院觀察,也會轉到住所附近的的社區醫院或康復中心養病。▲
奧地利治療康復同時進行
與中國病人治療和康復截然分開不同,奧地利患者的治療方案中,本身就包含了康復內容,能讓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保證。
腫瘤、骨科、心臟、婦產科等患者去醫院看病,醫生進行檢查後,不但會給他們開藥品處方,還會推薦他們到理療中心和康復中心治療。在理療中心,患者都會根據醫生的意見及自身狀況,選擇諸如按摩、溫泉浴、芳香療法、高溫療法等服務,通常這類理療屬於舒緩身心的預防性療法,雖然它們的效果無法與打針、吃藥、手術相比,但可以令患者放鬆身心,緩解緊張的情緒。
在康復中心,康復醫生也會根據患者的情況,為他們制訂針對性更強的康復治療計劃,比如針對慢性病的有氧運動、針對運動損傷的恢復性運動、針對手術後患者的肌肉訓練等。奧地利的醫生、理療師、康復治療師都能查到病人的電子病例,保證治療方案能高效、有序地進行。據悉,通常患者在理療中心和康復中心要呆2~7天,而接受手術的患者住院的時間僅為3~6天。
奧地利醫科大學的布希內爾博士對記者說,這種「齊頭並進」的治療方式,一方面很好地解決了醫院床位緊張的問題,最主要的是,能保證治療的效果不打折扣,患者能儘早恢復日常生活。▲
澳大利亞用園藝治病
與其他國家不同,澳大利亞患者的療養良方,除了常運動,還有別出心裁的園藝。《生命時報》記者發現,澳大利亞各地都有專門的園藝療法學會,為長期需要康復的人,比如殘疾人、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提供「綠色療法」。
澳大利亞最早的園藝療法學會出現在1983年。當時,澳大利亞南部成立了名為「殘疾人園藝學會」的醫療公益組織,工作人員都是專業的康復醫生、護士、園藝師及社會工作者等,他們在接受了專業的園林設計培訓後,為殘疾人提供修剪草坪、製作各種灌木造型、插花等方面的課程。
很快,這項服務在澳大利亞全國獲得了推廣。現在,幾乎澳大利亞每個州都有園藝療法學會。記者從新南威爾士州園藝療法學會了解到,這裡每周都舉辦4次講座,主要針對殘疾人和老年人。在講座里,園藝師會發給每人一個盆栽,教授修剪盆栽和擺各種造型的方法,並在課程結束後組織教學成果展覽,邀請民眾前來參觀。同時,園藝療法學會聯繫一些莊園主,招聘手藝出色的殘疾人有償修剪草坪。這樣不但能鼓勵更多的患者走出家門,親近自然,還能接濟他們的生活。
目前,澳大利亞政府正在醞釀籌建國家級園藝療法學會,爭取為更多的患者提供幫助。▲
德國病人都有運動處方
在德國,患者的處方里除了藥物,還有一項內容——運動。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德國醫生黑廷格爾就首次將一些運動方式寫進了處方里。
《生命時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德國的運動處方共有4種。除了給運動員的競技性訓練處方,還有健身性、治療性和康復性運動處方。這3種運動處方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及配合其他治療方法(比如藥物、手術等)來開具,健身性運動處方側重於全身運動,以中等強度的慢跑、健步走為主;治療性運動處方多與肥胖症、糖尿病等患者密不可分;康復性運動處方主要針對手術後的患者,需在康復醫生指導下,完成一些恢復身體功能的康復訓練。
現在,小到咳嗽、發燒,大到心臟病、癌症,醫生開處方時,總會建議一些運動種類,並標明運動時間、強度等提示。記者有一次因病毒性感冒高燒不退,醫生在開了常規退燒藥的同時,還開具了「每天早晚散步30分鐘,強度量力而行」的運動處方。▲
法國 最看重生活質量
法國人對醫療質量的滿意度堪稱歐洲之最。法國患者平均的住院天數僅為5天,遠低於其他發達國家。除了法國的醫療水平高超,法國人的就醫理念也是超前的。
記者發現,法國人看病,不會等到身體嚴重不適才去醫院。法國人家中很少囤積藥品,只要感覺身體不適,就會趕緊去看醫生,及時把病「扼殺在搖籃里」,但通常90%的病人能在1~3天內看上病並基本解決問題。
除了及時看病,法國人的健康也與他們的生活習慣有著很大關係。法國人會注意科學飲食搭配,很少大吃大喝。法國地處大西洋沿岸,冬天氣候陰冷潮濕,很多患有風濕病、關節炎的患者,就會去溫暖的地方度假,找個陽光明媚的城市,曬太陽、做運動,把身心狀態調整到最佳。
正是這種積極理性的生活態度,令法國成為歐洲長壽之鄉,絕大多數法國老人直到終老都不會長期卧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