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和日本的第一次朝鮮戰爭 6
07-27
關白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我救朝鮮,非止為屬國也。朝鮮固,則東保遼東,京師鞏於泰山矣。(注16)神宗和兵部尚書石星採納了主戰派的意見,決定援朝以鞏固遼東和京師。庭議決策後,立即撥銀二萬兩犒賞朝鮮將士,以鼓舞士氣,並允許朝鮮國王李日公在危險時可以渡鴨綠江居於寬甸堡。六月下旬,遼東副總兵祖承訓率領五千明軍開赴朝鮮。七月至義州時,祖承訓接到順安郡郡守黃瑗的報告:平壤日軍大部隊調去京城,城中留守部隊極少。祖承訓對此情報未作認真調查,立即率軍進逼平壤。祖承訓素城遼東勇將,但對侵朝日軍狀況和武器特點不加以了解,也沒有做任何研究,將倭寇的戰鬥力視作日軍正規軍的戰鬥力,是十分錯誤的。輕舉冒進乃兵家之所忌,這是祖承訓與日軍初戰失利的主要原因。祖承訓兵至嘉山時,問當地人:平壤日軍尚在否?回答:尚在。祖承訓舉杯仰天祝之曰:賊尤在,必天使我成大功也。(注17)七月十五日,祖承訓從安順連夜抵達平壤,十六日黎明,乘日軍無備,從七星門突入,同日軍展開巷戰。明軍清一色的為騎兵,巷戰極為不利,日軍依險放槍,明軍死傷極重。除祖承訓外,所帶的幾個游擊,千總皆戰死。明、日兩軍第一次交戰,以祖承訓的傲慢輕敵而招致慘敗。當時,日軍主力正在中和築城,平壤守軍只有區區七百人,且當時毫無準備。祖承訓如能指定可行的作戰計劃,而不是貿然突進的話,平壤之戰是根本不可能失敗的。(二)對日議和派及其活動祖成訓兵敗的消息在八月初送至京師,朝野震驚。在廷議中,議和派開始抬頭,不知兵的兵部尚書石星轉向議和派,並向神宗推薦沈惟敬充當議和使。神宗授沈惟敬以神機營游擊將軍軍銜,令其赴朝鮮對日交涉。沈惟敬於萬曆二十年(公元1592年)九月初一抵平壤城外,在城北十里外的乾福山下與日軍將領小西行長會談。早在沈惟敬到達平壤前,豐臣秀吉與前線總指揮宇喜多秀家等確定,戰線止於平壤,不再向前推進。(注18)原來就是市井無賴出身的沈惟敬,驟任外交工作,既不了解日方情況,又不掌握外交原則,就以商人談交易的方式與小西滿天要價落地還錢。無獨有偶,出身於界町商人家庭的小西行長,也同樣擅長商業詐術,這兩個膽大包天的無賴的會談對整個明日交涉帶來無窮後患。當時的談判,並沒有留下任何記錄,綜合沈惟敬回北京的彙報和小西行長對豐臣秀吉的彙報,其主要內容如下:1、以大同江為界,平壤以西屬朝鮮,以東歸日本。2、明朝准許日本封貢(封就是指由明朝天子來冊封日本國王,貢即是進貢貿易)。3、要求與日本和親。4、暫時雙方於平壤城北十里處,立一界標,日本軍、朝鮮軍均不得越過此線。5、回國彙報以五十里為期。(注19) 沈惟敬回北京後未敢如實彙報,只將日本侵朝意在封貢的情節告示了石星。但是,在這時,明政府中主戰派又佔有了優勢,八月十九日神宗任宋應昌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御使,經略薊、遼、山東、保定各處海防備倭軍務。宋應昌於九月離京,一路調兵遣將,鞏固沿途防務。十月李如松自西北回師,神宗任命他為提督薊、遼、山東、保定軍務總兵官,與宋應昌共同指揮赴朝大軍。宋、李大軍至遼陽時,沈惟敬從石星處回到朝鮮亦至遼陽。宋應昌命令他告訴小西行長:如要封貢,必須先行退兵。另一方面,小西行長也將會談內容向宇喜多秀吉和豐臣秀吉作了彙報,因原定不再向北推進,故會談內容與日軍行動無抵觸。但是,由於朝鮮義兵的活躍以及天氣逐漸轉冷,國內運輸困難,供應緊張,嚴重影響了日軍的士氣。高級將領毛利輝元生病回國,士卒病、死和開小差者不斷出現,軍馬也多有餓死。平壤日軍幾乎人人盼望沈惟敬早日回到平壤實現和平,以便早點回家。有的日軍士卒甚至登上平壤城頭北望,希望能早些發現沈惟敬。十一月下旬,沈惟敬來到平壤,與小西行長舉行第二次會談。沈惟敬向小西提出宋應昌的三項議和條件是:1、日軍撤退至釜山2、豐臣秀吉遞降表稱臣3、返還佔領的土地、城池以及被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第一次服藥的加與減
※記和母親的第一次出國旅行
※有了這本通關手冊,根本看不出來你是第一次去美國
※噶爾丹與康熙的第一次交戰,用萬峰駱駝擺成的「駝城」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