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個「突然」當心腦出血 及 打點滴的是是非非(獨家報道)
五個「突然」,當心腦出血(疾病信號)出現口眼歪斜、眼部異常、全身無力、走路不穩等癥狀時要立即就醫受訪專家:火箭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 牛俊英腦出血多發生在40~70歲的人,其中50歲以上發病率最高。腦出血起病較急,但半數以上患者在發病前幾天或前幾小時,都有一些早期信號,醫學上稱為「中風先兆」。一旦高血壓病患者出現這些先兆癥狀,就預示著腦出血即將發生。這時如能及時鑒別,送往醫院爭分奪秒進行治療,就可以控制疾病發展,避免嚴重後果。火箭軍總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牛俊英總結道,可以從以下5大先兆癥狀來排查腦出血,以便早發現、早治療。1.突然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說話不清,吐字困難或含糊不清,或聽不懂別人的話。這些徵兆表示血壓有波動,或腦功能障礙,是腦出血或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兆。2.突然感到全身疲乏、麻木、無力,活動不便,出虛汗,低熱,胸悶,走路不穩或突然跌倒,心悸或突然出現打嗝、嘔吐等,這是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表現。3.突然感到頭暈,周圍景物出現旋轉,站立不穩甚至暈倒在地。頭痛常常位於出血一側的頭部;顱內壓力增高時,疼痛可以發展到整個頭部。頭暈常與頭痛伴發,特別是在小腦和腦幹出血時。這些表現可以短暫地出現一次,也可以反覆出現或逐漸加重。4.突然感到眼部不適,瞳孔異常(不等大),常引起顱內壓增高,有時還有偏盲和眼球活動障礙。這種表現可以是暫時性視物模糊,以後可自行恢復正常,也可導致失明。5.突然意識出現障礙,表現為精神萎靡不振,老想睡覺或整日昏昏沉沉。性格一反常態,變得沉默寡言,表情淡漠,行動遲緩或多語易躁,可出現短暫的意識喪失,這也和腦缺血有關。牛俊英教授提醒,40歲以上的人應該積極預防腦出血,以防意外發生。主要從以下6方面加以預防。1.注意勞逸結合,合理安排工作,保證足夠睡眠,避免過度勞累。2.飲食以清淡為宜,少食動物脂肪或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可多吃豆類、水果、蔬菜和魚類等。3.嚴禁吸煙酗酒,煙能加速動脈硬化的發展,對高血壓更有害,並能引起血管痙攣。長期大量飲酒也會促使動脈硬化,甚至血管破裂。4.保持大便暢通,避免過度用力排便。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軟化糞便,以免血壓突然增高。5.注意季節變化,防寒避暑,適當增減衣物。高溫對機體有一定影響,避免使血管舒縮功能發生障礙,血壓波動幅度加劇而發生意外。6.蹲下、彎腰及卧床、起身或改變體位時,動作必須緩慢,可用頭低位及眼睛向下方式漸漸起身,切勿突然改變體位,防止頭部一時供血不足而發生意外。▲(本文由生命時報特約記者莫鵬采寫)摘自:《生命時報》(2016年09月13日 第 15 版)
大醫院已痛改前非 小醫院還依然故我打點滴的是是非非(獨家報道)受訪專家: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 張繼春 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副主任 朱華棟 北京朝陽醫院葯事部主管藥師 張 征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經濟學教授 胡善聯 自2016年起,全國眾多醫院接連開始取消門診輸液服務。1月,浙江下發「限抗令」,叫停全省三級醫院(除兒童醫院和兒科)門診輸液;3月,江西發布通知,鼓勵二級以上醫院探索取消門診輸液服務;4月,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湖北省黃石市中心醫院等叫停成人門診輸液;7月,江蘇省二級以上醫院(除兒童醫院)全面停止門診抗菌藥物輸液……大醫院叫停門診輸液似乎已成為一種趨勢,但這一措施是否真能遏制抗生素濫用、減少藥物不良反應?《生命時報》記者深入多家三甲和基層醫院進行了調查。 大醫院多關停,小地方仍過度 9月9日上午,記者分別走訪了北京5家三甲醫院。結果發現,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均已關閉門診輸液室,需要輸液治療的患者均轉往急診室。北京協和醫院雖未取消門診輸液,但可容納20多人的屋子裡,空空蕩蕩,只有1名患者。在調查的5家醫院中,僅北京醫院一層的門診治療室仍人滿為患。採訪中記者發現,儘管北京醫院門診輸液患者較多,但過度診療、濫用抗生素的問題並不嚴重。腳部意外骨折的陳女士一臉愁苦告訴記者:「我住在望京,離這兒挺遠的,要不是疼得實在挺不住了,也不會來醫院輸液。」 大醫院嚴格管理,並不能掩蓋地縣級及以下醫院仍然廣泛存在的過度輸液問題。 曉雲是今年的大一新生。半年前,她剛經歷了一場差點影響到高考的「大病」。3月,正值高考備戰關鍵期,曉雲發燒了。按照多年來的治療習慣,她趕去縣醫院打上了點滴。沒想到,以前幾天就能見好的病,這次卻控制不住了。住院半月也不見好,轉到市中心醫院再住半月,仍不見緩解。直到轉進省醫院,醫生才道出原因:由於長期打點滴、用抗生素,曉雲已對多數抗生素耐葯了。 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的姜女士告訴記者,在當地,感冒、喉嚨發炎等問題,不管嚴重與否,醫生常是建議輸液。「我家孩子因為感冒發燒,一年平均得輸兩三次液。我在想,病好沒多久又犯,是不是說明已經耐葯了?」 在吉林省梨樹縣,竇大夫診所頗有名氣,特別是每到流感季節,小診所總擠滿了人,都在打點滴消炎。當地人都說,竇大夫醫術高,看病好得特別快。但曾在竇大夫診所就診的一名患者告訴記者,自己早年因感冒在此打吊瓶導致了藥物性耳聾。他說,不僅竇大夫診所,當地很多社區醫院都會用這類葯治療感冒發燒。即便是在齊齊哈爾醫學院附屬的正規醫院,很多醫生也會主動開輸液治療,如患者拒絕,還會招致醫生的白眼。 在東北很多地區,比到私人診所打吊瓶更受患者歡迎的是「上門點滴」服務。輸什麼葯患者可以自己決定,提前在藥店買好,「醫生」上門只負責扎針,一次「手工費」是6元,若由「醫生」帶葯,費用另計。無論哪種方式,上門點滴的總費用都會低於醫院。在寒冬季節,人們懶得出門,這一服務備受歡迎。 輸液風險被低估 輸液技術是西方醫學的產物,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1628年,英國醫學家威廉·哈維提出血液循環理論,為後人開展靜脈藥物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經過眾多醫學專家的逐步完善,在20世紀,輸液終於形成一套完整的體系,並在二戰期間被大量應用於傷員的搶救治療。 這麼多年來,輸液治療挽救了無數生命,但其高獲益、高風險的特點也決定了過度輸液將導致諸多嚴重後果。最新發布的《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2015年)》數據顯示,按照藥品給葯途徑統計,2015年藥品不良反應/事件報告涉及靜脈注射的佔57.9%,嚴重藥品不良反應報告的給葯途徑以靜脈注射為主,佔70%以上。專家指出,輸液可能導致的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首先,導致不良反應。相比口服和肌肉注射,輸液可謂最危險的給藥方式。北京朝陽醫院葯事部主管藥師張征解釋說,人體有一套自我保護系統,而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將有害物阻擋在外。如用尖銳物突破這道屏障,迫使機體承擔強加的吸收、代謝工作,就會直接損害肝、腎等器官,引起不良反應。北京協和醫院藥劑科主任藥師張繼春強調,一些中藥注射劑的提取成分不明,若藥物中可能引起過敏的雜質進入血液,可引發過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其次,造成抗生素耐葯。抗生素是目前門診輸液中最常見的一類藥物。張征說,雖沒有準確數據說明門診中到底用了多少抗生素,但估計這個比例能佔到八九成。北京協和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朱華棟說,急診室常能見到因感冒發燒自行要求輸液的患者,他們中的很大一部分都不需要輸液,但醫生根本攔不住。張繼春強調,濫用抗生素會使病菌產生耐藥性,一旦現有抗生素不能起效,我們就可能面臨無葯可醫的困境。為此,2016年5月21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文章呼籲應對全球耐葯感染問題。文章估計,在抗生素用量約佔世界一半的中國,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到2050年,抗生素耐葯每年將導致100萬人早死,累計給中國造成20萬億美元的損失。 最後,引發疾病。張征表示,輸液所用液體中存在的非可代謝微粒會在體內蓄積,並慢慢形成肉芽腫。若過度輸液,大量微粒可能造成局部循環障礙,引起血管栓塞。此外,不當輸液還會加重心臟和腎的負擔。 「輸液大國」根在體系 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很早就提出了「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合理用藥原則。在其他一些國家,輸液被當做一場小手術,用來慎之又慎。然而在我國,「吊瓶森林」、「輸液大國」的帽子至今還沒能摘掉,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以葯養醫。在張繼春看來,中國成為「輸液大國」的病根在於「以葯養醫」的醫療體系。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偏少,因此,出於創收目的,醫生更願意讓患者輸液。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經濟學教授胡善聯強調,在偏遠地區及村鎮醫院,輸液收入可能是支撐醫院或診所的重要經濟來源。 醫患關係。由於醫患關係緊張,為了自保,部分醫生會將該做的檢查和包括輸液在內的藥物都用上。張征認為,這樣做雖然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但若置患者的強烈要求於不顧,一旦出問題,更容易導致醫鬧事件。朱華棟說,有時醫生在勸導無果的情況下,只能開些「安慰液」,比如葡萄糖或補液鹽,以滿足患者的輸液要求。 藥師地位。在某些醫院,藥劑部門缺乏準確定位。張征說,如果藥師沒有實質的藥物干預權,只是藥品數量、金額的管理者和分發者,就很難在管理患者用藥安全、監護患者用藥過程中發揮作用。 患者誤區。張繼春認為,患者誤區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什麼病都得輸液。張繼春告訴記者,她曾在某個醫院的門診中發現,大約90%的輸液都是不必要的。2.輸液病好得快。很多人一生病就輸抗生素,特別是感冒發燒,實際上,這並不能治療病毒引起的感冒發燒,因為抗生素是殺菌的,對病毒無效。3.提前輸液能防病。過冬前,不少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會到醫院要求輸中藥注射劑,「洗洗血管」,預防疾病發作。其實,輸進的藥液會被身體代謝,很難起到防病作用。 改變醫患觀念最關鍵 在胡善聯看來,近些年,輸液引起的不良後果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他認為,全國多地出台的地方性法規,要求三級或二級以上醫院取消門診輸液的措施,雖然存在「一刀切」之嫌,但總體來說利大於弊。這不僅有助於解決過度輸液問題,減少不良反應,還能引導常見病患者下沉到基層醫院,更好地實現分級診療。 以2014年3月取消門診輸液的北京航空總醫院為例,數據顯示,僅3個月時間,醫院門診處方抗菌藥物使用比例就從15.3%降至7.61%,藥品不良反應率下降了51%。「這一措施是未來趨勢。」胡善聯說。 解決過度輸液問題,最關鍵是讓醫患雙方改變觀念。胡善聯強調,在大醫院取消門診輸液後,基層醫生觀念的改變更顯重要,因為面對不懂醫的患者,大夫的勸導作用不可忽視。「讓百姓改變治療觀念,肯定要有個過程。」胡善聯說,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五六年,甚至10年時間。而在尚未改變觀念時,我們需要一些「硬措施」削減輸液量,「大醫院取消門診輸液」就是這樣的「硬措施」。 此外,在鼓勵醫患改變觀念的同時,還應從政策及資金投入上,保證基層醫院的經濟收入,減輕其經營壓力,杜絕以葯養醫,這也是實現分級診療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朱華棟最後強調,輸液治療有自己的治療指征和適用範圍,即便在急診,也只有一些真正急重的疾病才需輸液治療。比如,嚴重肺炎需要抗生素治療;一些心腦血管疾病在急性期需要輸液;因胃腸疾病無法正常進食的患者需輸些營養液等。▲ (本文由本報記者張芳、譚卓曌采寫)摘自:2016.09.16《生命時報》第 01 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