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局部戰爭——阿富汗戰爭
阿富汗戰爭在歷史上有兩次,第一次阿富汗戰爭發生在1979年,指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戰爭至1989年2月結束,這次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第二次阿富汗戰爭發生在2001年,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支援。
名稱: 阿富汗戰爭 | 地點: 阿富汗 | |
時間: 第一次1979年12月 第二次 2001年10月7日起 | 結果: 蘇聯被迫接受1988年4月14日達成的日內瓦協議,並於同年5月15日~1989年2月15日分兩個階段撤出全部軍隊11.5萬人。 | |
交戰各方: 蘇聯 阿富汗 塔利班 阿富汗 | 各方兵力: 塔利班:活躍兵力 約25,000人(2009年) 阿富汗國民軍 100,000人 美軍(非多國部隊 約48,000人 | |
傷亡情況: 5萬餘人 130多萬人 阿富汗保安部隊 約5,000人死 北方聯盟 約200人死 聯軍 1,479人死 平民傷亡 約11,000人至31,000人或更多 | 相關人物: 阿明 |
阿富汗戰爭 - 1979年阿富汗戰爭戰爭起因
1979年阿富汗戰爭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同中國有密切關係的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吹。
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總統,組織新政府,並由其領導人出任總統,但在1979年9月又被總理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1]
戰爭經過蘇聯入侵
1979年12月7日,蘇聯軍事顧問要求阿富汗武裝部隊的坦克和其他關鍵設備進行拆卸維修。與此同時,首都喀布爾同外地區的通訊聯繫被切斷。12月25日大批蘇聯空降軍部隊和地面部隊開始駐紮在喀布爾。與此同時,總統哈菲佐拉·阿明將辦公室搬到西南郊的達魯拉曼宮內,因為他相信這個位置十分安全。12月27日,700名包括了KGB和總參謀部的特種部隊及阿爾法小組在內的蘇聯部隊穿著阿富汗武裝部隊制服,佔領了政府機關、軍隊和媒體的大樓。他們下一個目標是達魯拉曼宮。進攻在晚上7點15分開始。經過短促的激戰,蘇聯部隊很快制伏了宮門口防守的阿明衛隊,攻佔了王宮,將阿明及其全家集中趕到阿明的辦公室。隨後一陣激烈的槍聲過後,阿明及其4個妻子、24個子女都靜靜地躺在了血泊中。蘇聯部隊指揮官在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廣播電台宣布,阿富汗已經從阿明的統治中被「解放」。同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中央任命前副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出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總統兼總理。巴布拉克·卡爾邁勒要求蘇聯提供軍事援助。12月28日在距喀布爾以北約500公里之遙的蘇阿邊界上,裝備精良的蘇聯部隊開始越過邊界,向阿富汗境內開來。
1979年12月至1980年2月:第一階段攻勢
1979年阿富汗戰爭
第一階段戰鬥開始,蘇聯部隊首先打擊的是阿富汗境內的各種反對派團體。蘇聯部隊沿著三條線路,迅速控制了主要的城市、軍事基地和戰略設施。但是阿富汗全國的叛亂現象開始越來越多。蘇聯第40軍被調派負責對付叛亂者。因此,蘇聯軍隊發現自己捲入游擊戰漩渦里。
1980年3月至1985年4月:第二階段攻勢
戰爭已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格局:蘇聯佔領主要的城市和通信系統,而聖戰者發動游擊戰爭幾乎控制了80%的國土。蘇聯部隊的戰略領域在東北部地區,特別是控制著從泰爾梅茲到喀布爾的公路。蘇聯部隊會定期向聖戰者控制的地區發動攻擊。1981年4月蘇聯部隊與聖戰者在坎大哈展開激烈戰鬥。為了確保喀布爾的安全,從1980年到1985年,蘇聯部隊向戰略要地潘傑希爾谷地發動了9次攻勢,但政府控制區的治安沒有改善。激烈的戰鬥也發生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幾個省份。蘇聯部隊對這些無所不在的游擊隊開始感到有點力不從心。
1985年3月,新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對阿富汗戰局感到不耐煩。他要求在一年內必須解決阿富汗戰局中的問題。因此,蘇聯向阿富汗增派了10.8萬名軍隊。在1985年4月以來的日子裡,阿富汗的民航飛機幾乎全部被迫改變航班時間,全國的機場每天只有四個小時對民航飛機開放,而且還往往是臨時指定為某個機場,其餘時間都被運兵的蘇聯運輸機佔據,新增加進來的蘇聯兵力大部分是作戰力更強的特種部隊。此外,蘇軍進一步增加了先進的武器,其中包括Su-25攻擊機和BMP2步兵戰鬥車。蘇聯部隊的重點進攻方向在東南方的庫納爾省和帕克蒂亞省。1985年成了阿富汗戰爭中最血腥的一年。
1985年4月至1987年1月:相持階段
阿富汗的坦克墓地
蘇聯開始將打擊聖戰者的任務交給阿富汗政府軍,蘇聯僅限於提供炮兵,防空支持和技術援助。但一些大規模行動仍有蘇聯部隊來執行。在蘇聯的指導下,阿富汗政府軍總兵力在1986年擴充到30萬人。其中國防軍的兵力為13.2萬人,內務部的兵力為7萬人,國家情報局的工作人員人數為8萬。儘管人數眾多,但阿富汗政府軍內存在嚴重逃兵現象。在南部重鎮坎大哈,聖戰者頻頻向蘇聯部隊發動攻擊,使蘇聯部隊疲於奔命。1986年5月,阿富汗政府改組。國家情報局負責人穆罕默德·納吉布拉接替卡爾邁勒出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1987年起,阿富汗政府軍單獨向聖戰者控制區發起攻擊,儘管傷亡慘重,但仍沒有奪下聖戰者控制區。僅是在帕克蒂亞省,阿富汗政府軍獲得了短暫又得不償失的勝利。
1987年1月至1989年2月:蘇聯部隊撤離
在戰爭最後階段,蘇聯軍隊準備撤出阿富汗。1987年1月1日,阿富汗政府軍宣布單方面停火6個月,與聖戰者舉行談判。但因雙方分歧太大,雙方再度爆發激戰。蘇聯空軍多次越境轟炸巴基斯坦村莊。在1988年,蘇聯部隊和阿富汗政府軍成功奪取了從加德茲至霍斯特公路的主動權。同年第一批蘇聯部隊在5月15日開始撤離阿富汗。撤離工作基本上是和平的。為了確保安全通道,蘇聯與聖戰者達成停火協定。
20世紀80年代:起義及外國援助
1979年阿富汗戰爭
到1980年代中期,對阿富汗抵抗運動提供援助的國家有,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英國、中國,和其他國家。美國認為阿富汗的衝突是冷戰時期中對抗蘇聯的重要鬥爭之一。中央情報局在1979年執行旋風行動,透過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作為中介,向聖戰者提供武器彈藥及資金,其中包括了著名的FIM-92刺針導彈。該導彈造成蘇聯空軍的作戰飛機大量損失。巴基斯坦三軍情報局從1979年到1992年訓練了10萬名聖戰者游擊隊。在一些穆斯林國家中,一些組織開始號召志願者到阿富汗參與打擊蘇聯部隊的作戰。其中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一個年輕沙烏地阿拉伯男子奧薩瑪·賓·拉登的組織最後演變成基地組織。聖戰組織領導人高度重視破壞行動,常見的類型包括破壞電線、油管、廣播電台、政府辦公大樓、機場、酒店、戲院等等。從1985年至1987年,平均一年這類破壞行動發生超過600件。在靠近巴基斯坦邊境的地區,聖戰者每天發射800枚火箭彈。1985年4月到1987年1月,聖戰者發動了超過2.3萬起針對政府機關的攻擊事件。聖戰者的陣地多是在鄉村內,這些鄉村則會遭到蘇聯部隊的殘酷報復。聖戰者擅長使用地雷,這些地雷大多被埋在橋上和路旁來攻擊車隊。在1982年3月,一枚炸彈在教育部爆炸,同時波及到周圍數座建築物。1985年9月4日,聖戰者游擊隊攻擊在坎大哈機場起飛的巴赫塔航空公司客機,造成52人死亡。1985年5月,七個主要的反叛組織成立了七黨聖戰者聯盟以協調他們的軍事行動。該集團活躍於喀布爾周圍發動火箭襲擊,並進行軍事行動、打擊共產黨政府。[2]
戰爭結局1979年阿富汗戰爭
10多萬裝備精良的蘇軍也未能擊敗阿富汗起義者,一些人稱阿富汗為「蘇聯的越南」。阿富汗政府軍士兵大批叛逃,喀布爾政權不得不於1984年強迫14歲的少年應徵。另一方面,由於古老部落之間的敵對情緒和語言障礙,阿富汗各游擊隊難以形成擊敗蘇軍和阿富汗政府軍的統一戰略。這種狀況一直維持到1988年5月蘇軍開始從阿富汗撤軍,1989年2月蘇聯軍隊完全撤出阿富汗。
蘇聯死亡和傷殘1萬人,損失裝備如下:
118架戰機 333架直升機 147輛坦克1,314輛裝甲運兵車 433門大炮和牽引車 1,138台無線電或指揮車 510輛工程車輛 11,369輛卡車和油罐車[3]
阿富汗戰爭 - 2001年阿富汗戰爭概況2001年阿富汗戰爭
2001年阿富汗戰爭是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在2001年10月7日起對阿富汗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一場戰爭,為美國對九一一事件的報復,同時也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聯軍官方指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蓋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的支援。與阿富汗作戰的國家主要有美國以及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哈薩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為美軍提供了後勤支援並在戰後派遣軍隊駐紮阿富汗(駐阿韓軍在2007年發生韓國人質被綁架事件後撤離阿富汗)。
2009年12月1日,新就任的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宣布在6個月內向阿富汗增兵3萬,並於2011年7月開始逐步從阿富汗戰場撤出,將於2014年12月31日前完全撤出。到2010年為止,目前阿富汗駐軍人數最多的國家依序是,10萬美軍、1萬英軍、4300德軍和3750法軍。
本·拉登於2011年5月1日被美軍擊斃。2012年5月2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阿富汗巴格拉姆空軍基地發表講話,公布了結束阿富汗戰爭的計劃表。2.3萬美軍將在2012年夏季結束前回國。[4]
戰爭背景冷戰結束後,中亞地區以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和豐富的戰略資源重新引起世界的廣泛注目,沉寂多年的中亞地區再次成為各種力量的「角斗場」。其中,美俄之爭無疑是這場角逐的兩大主角。為了搶佔有利的戰略地位、牟取中亞的地緣戰略利益及豐富的戰略資源、實現控制全球的戰略目標,美國從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加緊對該地區的滲透。在遭受9·11事件之後,美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借打擊阿富汗恐怖勢力之機加緊營造有利於美的軍事部署。
2001年阿富汗戰爭
由於位於阿富汗北部的前蘇聯中亞國家為美軍提供協助,一度惹來其他伊斯蘭教國家例如黎巴嫩及蘇丹等的敵視。美國在冷戰期間就企圖進入中亞,美國就以「反恐」的名義在中亞和周圍建立軍事基地,部署軍隊。蘇聯侵入阿富汗時,美國就扶持塔利班。美國謀求中亞軍事存在永久化,儘管冷戰對峙的年代已然過去,但出於各自的戰略利益考慮,美俄兩國對阿富汗的爭奪卻從未停止過。2001年,9?11事件發生以後美國軍隊以打擊庇護恐怖分子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的名義,租用了吉首都比什凱克最大機場――瑪納斯機場,後來又將其擴建為功能齊全的軍事基地。
在戰爭爆發之前大約一周,美國總統喬治布希向塔利班政府發出最後通諜,要求他們:
把基地組織高層成員交給美國;
釋放所有被監禁的外國人;
保護在阿富汗的外國記者、外交人員、支援人員;
讓美國人員檢查所有訓練營,證實它們全部被關閉;
塔利班政府則拒絕與美國對話,並指與非穆斯林領袖對話是對他們的侮辱。但他們也透過在巴基斯坦的大使館要求美國提供證據讓他們自行在伊斯蘭法庭起訴拉登。後來他們提出把拉登移送到中立國。但喬治·布希拒絕這些條款。
聯合國安理會在2000年12月19日要求塔利班移送拉登到美國或第三國就1998年的爆炸案接受起訴,以及關閉所有武裝訓練營,否則將會制裁阿富汗。
戰爭經過首輪攻擊
2001年阿富汗戰爭
2001年10月7日,美英組成聯軍進入阿富汗境內與當地的北方聯盟接觸。雙方其後達成協議,合作推翻塔利班政權。並在當天晚上進行空襲,攻擊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多個據點。美國指攻擊塔利班是要報復塔利班沒有答應美國要求交出拉登,而當天塔利班隨即抨擊美國舉動是向伊斯蘭世界宣戰。
美國在首輪空襲中採用了不同種類的武器,據美國軍方公布,共動用了50支導彈、15架戰機和25枚炸彈。同時美國還在空襲時投下大量救援物資,據美國聲稱這是為了賑濟空襲中受傷的平民。
期間一段拉登的錄音片段公開,片中拉登指責美國這次襲擊。
阿拉伯的衛星頻道AlJazeera指稱該台於攻擊事件不久前就收到了這卷錄音帶。在錄音帶中,賓拉登宣稱美國將會在阿富汗之戰失利,並且像蘇聯一樣崩解。同時,拉登號召伊斯蘭世界發起反抗非伊斯蘭世界之戰。
塔利班的撤退
1、馬扎里沙里夫的地面攻勢
2001年11月9日,馬扎里沙里夫戰役開始。馬扎里沙里夫在阿富汗北方是一個大型城市。塔利班在馬扎里沙里夫有較強的群眾基礎存在。美國轟炸機地毯式轟炸塔利班部隊的陣地。下午2時,北方聯盟部隊攻下了城市的南部和西部,並且控制了城市的主要軍事基地和機場。戰鬥在4個小時後結束。到日落時分,塔利班殘餘部隊向南部和東部撤退。戰鬥結束後,大批塔利班支持者被處決,在整個馬扎里沙里夫開始出現搶劫。馬扎里沙里夫戰役後,北方聯盟迅速拿下了北方地區的5個省份。塔利班在北方地區的勢力開始瓦解。
2、攻佔喀布爾
11月12日晚塔利班部隊在夜色的掩護下逃離喀布爾市,11月13日北方聯盟部隊抵達喀布爾市。市區只有炸彈坑和焚燒過的樹葉。一組大約20人的強硬阿拉伯武裝分子被發現藏身於市內的公園,隨後被消滅。
喀布爾的陷落標誌著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國的瓦解。在24小時內,所有的阿富汗沿伊朗邊境各省,包括關鍵的城市赫拉特,都被北方聯盟攻下。當地普什圖族指揮官和軍閥接管整個阿富汗東北部,包括關鍵的城市賈拉拉巴德。近1000名塔利班的巴基斯坦志願者部隊死守北方戰線。到11月16日,塔利班在阿富汗北部最後一個據點被北方聯盟圍困。此時,塔利班主力已被迫撤回到阿富汗東南部坎大哈周圍地區。
森蚺行動
2001年阿富汗戰爭
美軍的衛星照片情報顯示基地組織士兵在Gardez山西面高2740米的山脈中出沒,特戰部隊(SOF)又稱戰略偵察隊稱該區為「雷明登屏障」,展開森蚺行動(OperationAnaconda)剿滅山區。該行動中美軍採用了包圍戰術,首先派兵佔領山谷的有利位置及阻止敵軍四處逃竄,再陸空合擊山谷北端掃蕩敵軍。整個行動從2002年3月3日到3月19日結束。
本行動總動員部隊:
160thSOAR空降特種團 各國特種部隊編成的第3特戰群 第10山地師第2旅第31步兵團2 第10山地師第1旅第87步兵團1 101空降師3旅187步兵團2
心理戰術
2005年10月份駐阿富汗美軍發生所謂「焚屍門事件」,塔利班武裝分子聲稱美軍利用焚屍當成心理戰術,美軍否認。之後21日美國記者會表示戰場上可能有所謂「虐屍」事件是屬於衛生處理,不過火化屍體不符一些伊斯蘭傳統才會引起爭議,並非為了對塔利班或者阿富汗平民施加心理壓力。已經成立了聯合調查小組,對這一事件調查。美國在阿富汗實際上是有一個心理戰單位「美國陸軍第913心理戰小組」。
戰爭結局聯軍傷亡
美軍2010年5月28日美軍陣亡數字達到1000。據美聯社統計,該月已有32名美軍士兵喪生於阿富汗。
2011年8月6日,22名美軍特種部隊官兵所乘坐的支努干直升機在阿富汗中部瓦爾達克省賽義德阿巴德地區執行清剿塔利班的軍事行動中墜毀,包括機組人員在內,造成38人遇難,遇難者中包含30名美軍官兵以及另外7名阿富汗軍人喪生。除了22名海豹突擊隊戰士外,機上美軍還包括空中管制員與機組成員,其中有3名空軍航管人員,1隻軍犬和它的訓練員,以及1位文職通譯和機組員,其他人身份不詳。一名聯軍官員稱,直升機遭一枚肩扛式火箭推進榴彈直接擊中而墜毀。這起墜機事件是戰爭爆發以來,駐阿富汗國際部隊死亡人數最多的單一事件。先前,死亡人數最多的單日為2005年6月28日,當時,16名海豹突擊隊員和陸軍特種兵混乘的一架直升機在阿富汗東部遭地面火力襲擊墜毀,16人全部死亡。
平民傷亡
據聯合國報告,平民傷亡人數,從2006年的929人,上升至2008年的2000人。
根據聯合國駐阿富汗援助團的統計:
2007年阿富汗死於暴力襲擊者超過了8000人,其中1523人為平民。死亡平民中630人死於阿富汗政府軍和駐阿外國部隊的誤殺,893人死於塔利班的自殺性爆炸和路邊炸彈等襲擊事件。其餘死者中約6000餘人為塔利班等反美武裝人員。
2008年死於阿富汗暴力襲擊者超過了6000人,其中1988人為平民。死亡平民中828人死於阿富汗政府軍警和駐阿外國部隊的誤殺。1160人死於塔利班製造的暴力襲擊。其他死者中絕大部分為塔利班。但當年由北約醫療機構提供的數據指出,死於北約軍隊襲擊的平民為97人,死於塔利班襲擊的平民為973人。
2012年3月,阿富汗南部發生潘傑瓦伊槍擊案,造成16名阿富汗平民死亡。
戰爭影響由於在阿富汗戰爭期間,美軍指稱有基地組織成員越過邊境逃巴基斯坦,一度引起臨近國家的緊張。[
推薦閱讀:
※中國快速崛起使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喪失意義 //雲石
※我與最大的無人機中隊親密接觸
※9.11事件都過去16年了,阿富汗戰爭為什麼還沒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