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性命修養智慧導讀---德育性命,道化乾坤

德育性命,道化乾坤時間:2010-03-05 15:38來源:原創 作者:乾緣 《菜根譚》行世近四百年,一直流轉於寺廟道觀與文人墨客之間,與陳繼儒《小窗幽記》、王永彬《圍爐夜話》並稱為「中國人修身養性三大奇書」。——《菜根譚》性命修養智慧導讀《菜根譚》行世近四百年,一直流轉於寺廟道觀與文人墨客之間,與陳繼儒《小窗幽記》、王永彬《圍爐夜話》並稱為「中國人修身養性三大奇書」。雖然它沒有象別的流行圖書那樣紙貴一時,卻被很多深富學養的修者、士人所珍惜寶愛,即已充分見證了它的特有價值。至於對它的價值闡釋歷來不乏其人,但都是作些提要勾玄的泛泛之語,或鳳毛麟角的表象之見,未能浹肌淪髓,從文本的深厚原旨上予以發明幽微,直探筆底驪珠。特別是時移世易而至今日,由於傳統文化的全面崩潰、道德倫理的根本淪喪,觀念人心的扭曲變異,導致今人對《菜根譚》此類奇書的價值認識陷入了重重誤區和迷津【比如將之視為禪宗理論】,即便能有一些正面的理解,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這樣的似是而非的解讀,定然不能從原旨上明白作者的苦心,也不能獲取其中真正的智慧,相應的在自身性命的修養上就不能得到切實的效益。正如《菜根菜·056》所言:「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佣」,這對作者是一個很大的辜負,對讀者而言亦是一大遺憾。鑒於此,所以我們有必要從實質上來探源《菜根譚》的精義神理,以及它對世道人心的真正價值貢獻。唯有如此,方可告慰先聖前賢。一、《菜根譚》的思想根源 欲實之遂者,先養其根;欲流之遠者,先浚其源。我們都知道,《菜根譚》融貫了儒、釋、道三家思想——儒家的中庸、佛家的空觀,道家的無為,揉其精華,存乎一心。而對於中庸、空觀和無為的真質內涵,現今的人由於沒有切實的修為證悟,故難得到真正的意會與理解,大都在字面上望文生義,甚至妄加謬論。對於中庸,朱子的解讀是「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這個正道與定理,總而言之,就是一個 「德」字;散而言之,就是「仁、義、禮、智、信」五端。這五端其實也都不是截然獨立的,也都是一中有五,五中有一。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不偏不倚、無過或無不及,守其不易,乃為常道。而這個五德,源於天道之特性在人世的體現,聖人外師造化,內得心源,參悟證得,表述出來,以為標準,教化群倫,建立人之心法,從而使人道、地道、天道一以貫之,互為圓容。所以這個「中庸」絕不是現代人玩平衡術、玩滑頭、玩詭計的假代名詞。而佛、道兩家,大家知道,他們是明確的修鍊文化,修鍊者的生命本體是講究出世間法的,他們是站在物性事理的更高的層面來認識的生命與物質的本真現象,因此他們的「空觀」與「無為」並非世俗中人所以為的「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做」,其真正的內涵即是聖人解說的:「何為空?執著無存為真空,非物質空。」、「執著心去真無為。」可見真正的空觀和無為,是指去除人心中對人世名利情慾的執迷貪著,這也是歷史上一切正法修鍊者成佛、得道、臻聖之不二要津。 而從文化的角度上來講,儒、道兩家的思想體系,構作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脈。釋教的思想體系在漢明帝以後,經南北朝而至大唐,才逐漸與中華本土儒、道合流,形成了中華文化的浩博滄茫、洋洋大觀。但是歷來卻有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把儒釋道思想歸之於某某的創造發明,比如說到儒家學說,就以為是孔子創造的;說到佛法,就以為是釋迦牟尼創造的;說到道家,就以老子為始祖,這其實是大謬不然的。因為佛法與道法本來就是宇宙存在的真理,祂是整個宇宙的本質特性的客觀實在,是它造就了宇宙中的一切生命與萬事萬物。正如老子所悟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那麼也就是說,世間的那些覺者、真人、聖賢,不過都是佛法與道法的證悟者,而絕不是所謂的創造者。釋迦牟尼、老子等不過是證悟了他們對宇宙一定層次、一定範圍的理的認識,而在釋迦佛與老子之前和之後,也有別的覺者和真人證悟了他們的理,並各有特點,各有體系。而孔子(包括後來的孟子等人)也不過是上古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創造者,所以孔子本人也坦白地說明了他畢生所弘揚的儒道是」述而不作」,也就是說他所做的一切也不過就是把本已有之的儒道整理、踐行、弘揚,冀圖使世道歸復到上古的至德盛世。我之所以先談這樣的概念,目的是為了從中明確我們生命的本有價值與終極意義,這個問題如果不能明確,那麼我們所建立和造就的一切與生命、與人生、與人類相關的思想與物質,不客氣的講就成了痴人說夢似的囈語,和精神失常者的瞎折騰。而且也由於很多致命的困惑因為得不到解決,從而使生命與整個人類誤入迷途而自毀前程。沒有出路的生命絕不會得到新生,沒有希望的生命絕不會自我救贖,所以,我們的生命迫切需要認清自身的價值,有所依止,得到真正的而絕非虛妄的歸宿。那麼這個答案就要從與我們比較切近的文化中來尋覓。 我們都知道,佛法和道法是修鍊的文化,它們有著各自的方式使人修鍊成高級生命,我們古人用一個特定的字來統稱,那就是「神」。如果我們拋棄現在這些變異的觀念,看看古今中外那些正史或野史或一些私藉的見聞記載,其實關於那些神異的事件是根本就不容置疑的。特別是古時的人類,由於工具的限制,沒有現在的攝影錄像設備,只能通過文字把那些神異的事實記述下來,告示後人。就是在當今,也有許多不能被科學所解釋的修鍊奇異現象存在著,比如:特異功能,不壞之肉身,能量強大的舍利子,修鍊者身體的強大能量場等等,那麼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命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識的那樣,除了生老病死,除了功利情慾,就沒有別的取向與價值了。或者說,我們的生命其實是有著更為本質、本真的價值與方向。 正因為我們中華文化的根源來自於往聖先覺們對宇宙真理的證悟與闡述,所以我們完全有根據說,中國文化是神傳文化。正是這一洪大精深的神傳文化,構建了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天道觀,宇宙觀,歷史觀,生命觀。天道觀講究敬神尊道,宇宙觀講究天人合一,歷史觀講究天命神機,生命觀講究重德行善。而這一切都演證、體現出一個法則,那就是:順道者昌,逆道者亡。 那麼這個天道究竟是什麼?或者說,如何去感知,去把握,進而與之同化?現在人一談到天道,立馬就反映出不齒的表情,有的認為那是玄妙不可知、不可及的所在,有的認為那是莫須有的虛談。造成這些錯識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現代的人眼睛與思想都拘滯在可視可觸可感的物質利益和情慾經驗上,而這些低能的識見與狹隘的感知卻是最厚重的封閉,阻障了生命的先天本性與一身之外的洪微境界的溝通與交流。正如《菜根譚·174》所言:「心體便是天體,一念之喜,景星慶雲;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風甘露;一念之嚴,烈日秋霜,何者少得,只要隨起隨滅,廓然無礙,便與太虛同體。」現在的全息論與生命科學研究也都能認識到,人體、自然界乃至宇宙,就象網路一樣,是一個妙不可言的系統關係。而這個系統的關聯不僅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其實現代科學已發現了思維的本身就是物質形態的,這也就證實了修鍊界中的一個觀點:「心物一體」,也就是說,物質與精神本來就是一性的,而現在人所謂的唯心論唯物論以及由此為基點生髮出的諸多觀念,實際上就是一個極端偏面、壞人心智的謬論。如果我們把宇宙的精神或特性稱之為「天道」,我們人的精神能夠與宇宙的精神特性取得不同程度的諧和與共振,那麼我們其實不就是一個「得道者」了嗎? 那麼這個宇宙的精神內涵如何表述呢?大家知道,佛家講慈悲,重點修純善;道家講無為,重點修純真;儒家講仁義,重點修柔忍。關於儒家修柔忍這個觀點似乎難以明白,我在此略予闡述:大家知道,過去的佛道由於自身修鍊方式的限制是不入紅塵的,而儒家則是不離世俗而修為心性,置身於現實的生活及各種人事情物之中,以「克己復禮」為要求,以「仁義禮智信」為標準,以」止於至善」為目標,那麼就必然要在各種現實的誘惑、矛盾、衝突、糾葛中苦其心志,以「柔忍」為化解之策和進德之階。但是不要誤會了儒家之」柔忍」的真意,它絕不是懦弱與膽怯,不是為了一己之私而委屈求全,更不是貪生怕死,恰恰相反,它的「柔忍」是可以犧牲自我的一切利益甚至於個體的生命而「守死善道」、「殺生以成仁」,勇於以生命的代價為人世確立天道威嚴、為蒼生樹立向道的高標、為天下爭取重德的太平。當然這是大節之柔忍。而等閑人事中的小節之柔忍,則是自化化人的善化之舉,宗旨也是落在人道的維護之上。 當然,上述三家的修鍊與修為都是融通的,只是各有側重而已。既然三家都能在各自的基點上覺悟解脫,返本歸真,內聖外王,那麼也就足以證明,宇宙的精神特性即是純善、純真、柔忍。 一路證來,無非旨在想要廓清和掃除歷來對經典文化的一些錯識的迷霧和障礙,並於形而上的高度為人們解讀《菜根譚》提供一個綱領性的觀照視角,這也是我自己解讀《菜根譚》立論的參據所在。在這個視角的統攝下,《菜根譚》就並不是現在有些人認為的駁雜散亂,而是形散神凝,貫穿著一根主線,將所有的條目一一串聯,形成一掛如佛家念珠般的圓容體系,而這根主線只有兩個字:道德。《菜根譚》既然是一部修身養性的書,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明確「性命」的概念及其內在的關聯。二、《菜根譚》的性命修養之道 《菜根譚》既然是一部修身養性的書,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明確「性命」的概念及其內在的關聯。大家知道,這個「性」在修養的範疇里我們一般都理解作「心性」,這個「命」理解作「生命」。但是有幾人知道,這個「性「究竟是什麼?這個「命」的實質是什麼?如果對」性命」的內涵都無從知曉,那麼談性命的修養是不是如盲人摸象,水中撈月?對於「性命」的內涵,大道佛法認為:心性包括德(德是一種物質),包括柔忍,包括悟,包括舍,捨棄常人中的各種執著、各種慾望,還得能吃苦等等;而人的真正生命是元神,人的元神是不滅的,人的身體要是沒有他的元神、脾氣、秉性和特性存在,就是一塊肉,它就不能是一個完整的,帶有獨立自我個性的人。這個元神是中國修鍊界對生命本體的一個專有名詞,民間稱之為靈魂。它不僅是我們的「自己」,也是我們的意識的來源,我門常說的「心想」其實就是它的思維活動。我們常說的「養神」、「勞神」,養的就是它,勞的也是它。在明確了這個基本概念之後,我們再來理解」性命修養之道」,這個「道」也就有所依循、可以把握了。你看這個「性命」,「性」在前「命」在後,也就是說,只有「性」之修,方得「命」之養。這裡必須指出現代人對「修養」的狹隘、錯誤認識,總是從肉體疾病與健康的基點來看待修養,而不是從先天本性的歸復要求上來認識修養的真諦。真實,肉體的健康在修養的內涵上是一個很膚淺的層面。大道佛法認為「病」的本質來源是業力,業力是一種陰性的黑色物質場,是它招致了不同空間中的同樣是陰性的、黑色的、不好的靈體從而導致病和其它的不幸。而這個業又是如何造作的呢?佛法與道法都一致闡明:業力,就是人做了壞事,做了不好的事產生的;相反的,那個德就是人遭受了痛苦,承受了打擊,做了好事而產生的白色物質。而德和業力又是人一切福禍、得失、幸與不幸的根由。這似乎不太容易理解,其實僅就病而言,當代最前沿的生命科學也有了一定的類似發現與認識,如俄羅斯《生命與安全》雜誌2003年第3期,刊登了一篇「SARS-遠遠不僅是病毒」的文章,文章作者名叫固班諾夫,是一位俄羅斯社會生態學國際研究院的學者,他主要研究「有效幫助在危機狀態下的人的手段」等課題。作者表示,通過一系列各種各樣的試驗和實踐,他們得出了獨特而有趣的科學結論:通過研究發現,病毒「實際上是一種載有精神道德方面信息的生物,而只有它的一小部分才是我們了解的生物(物質)的方面。所以現代的醫學只是在試圖治療病毒的生物(物質)的一面。而不是清除病毒的根本。」作者進一步表示:通過對於艾滋病、肝炎包括SARS等流行病的獨一無二的產生及流行方式的研究發現,病毒總是能夠在本來健康的身體上自主的產生、發展。而被感染的人很多都是沒有接觸過感染源的。最初病毒的開始,就是因為雖然人的機體健康,但是生物節奏不和諧。這樣人身體周圍的信息能量層是變形的,所以它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人的機體和精神道德都是健康的,那麼病毒來到的時候,就會被粉碎掉,從而使人能夠保持健康。而總是發出不正的「思維有形體」的人,即使只是有病人從他身邊走過,或是問了他什麼,或者只是注意到他了之後,就可以通過他的不正的大腦輻射結構激活極化他內在的結構。於是就產生了「偶然的捕獲」。不論是「偶然的捕獲」還是「共振」,衰率不超過3-5米,而且共振不會因為病人和感染者之間距離的加大而減弱,電話、甚至手機都可以激活這種「捕獲和共振」。最後,這位俄羅斯學者得出自己的研究結果:任何疾病,都是患者精神道德方面潰敗的結果,其次才是患者機體外殼損傷的開始。輕微的疾病這只是患者在精神道德方面有問題的暴露。那麼如何才能擺脫SARS等疾病呢?對於這個問題,固班諾夫在文章最後寫出了自己的答案:提高對「健康」實質的認識,努力 「學會做人」。 由此,我們再回頭看《菜根譚》的修養之道,就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前面講了,《菜根譚》的全書體系實際上就是由「道」與「德」兩個部分組成的,而兩者的內涵又不能割裂為二,因為德的建立是因為人的心性與行為符合了「道」的特性,而「道」的境界又是在「德」的基礎上提升的。所以《菜根譚》的性命修養實際上就是道德的修養。而這種修養在全書中有著全方位的揭示:正如前人在序言里所說的那樣:「有持身語,有涉世語,有隱逸語,有顯達語,有遷善語,有介節語,有仁語,有義語,有禪語,有趣語,有學道語,有見道語」。凡人世中各種事端:為人方面,生活方面,處世方面,事功方面,修鍊方面等等,幾乎都括之一囊,也幾乎所有各種階層、各種身份、各種境遇、各種素質的人等等,都能在這部書里得到相應的修養真理。而在這些真理中,作者也明確揭示了什麼是使我們害德障道、戕命伐性的禍手,因為只有發現並斬除這些禍手,我們的性命才能得以修養,獲得升華與越脫,從而歸復到我們先天至真至善的境界。而這些禍手是什麼呢?其實也只有兩個字:「私」與「欲」。 《菜根譚·078》:」人只一念私貪,便銷剛為柔、塞智為昏、變恩為慘、染潔為污,壞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貪為寶,所以度越一世。」 《菜根譚·086》:「念頭起處,才覺向欲路上去,便挽從理路上來。一起便覺,一覺便走,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切莫輕易放過。」 在以上兩條格言中,非常深刻概括地闡明了私與欲對我們生命的危害,是攸關我們生死福禍的根由。當然,從道法上來講,人世是天道所開創的一層生命境界,人的心性基點是為私為我的,人性中包含著七情六慾,所以有私有欲,這是人的特點與特性,本也無可厚非,但是人的為私為欲也必須要有一個「度」,這個「度」也就是人之為人的標準,也就是孔子一生孜孜普化的「仁義禮智信」五德以及作為平衡手段的「中庸」之道。也就是說,我們的為私為欲只有在不傷害五德、不逾越中庸的前提下才是合理的、正當的、適宜的,我們的生命才參贊天地造化,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與道並行而不相悖。所以《菜根譚·352》警示:「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如果我們放大私心、馳縱慾望,勢必就會超越自己的本份,強取豪奪,傷生害命,從而使自己德敗身毀;如果人類整體都是這樣私慾膨脹的態勢,那麼勢必就會人人為敵,群類相殘,異類相奪,個體、社會、自然,就會永無寧日,血腥瀰漫,資源枯竭,萬物凋敝,整個世界最後就成了一個寂滅的墳場。這實在是一個可以預期的結局,絕不是危言聳聽。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生命個體的修養已經不僅關乎一己之生死禍福,而是關涉於整個人類、自然、地球的命運前途。因為從系統論而言,物本一體,牽一髮而動全身。既然私與欲是人為的一切禍端根源,所以《菜根譚》所論及的性命修養的核心思想便是如何勝私制欲。《菜根譚·125》:「勝私制欲之功,有曰識不早力不易者,有曰識得破柔忍不過者,蓋識是一顆照魔的明珠,力是一把斬魔的慧劍,兩不可少也。」在這條格言里,作者把」識」與」力」比喻成勝私制欲的」明珠」與」慧劍」,而這個」識」就是我們本有的智能,它來源於我們圓明純真的先天本性,它能夠破除一切外在的迷障,去妄見真,參悟本來。比如「世人只緣認得『我』字太真,故多種種嗜好種種煩惱。前人云:不復知有我,安知物為貴?又云:知身不是我,煩惱更何浸?真破的之言也。」「山河大地已屬微塵,而況塵中之塵;血肉之軀且歸泡影,而況影外之影。非上上智,無了了心。」「以幻跡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重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人生禍區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釋氏云:利慾熾然,即是火坑。貪愛沉溺,便為苦海。一念清凈,烈焰成池。一念驚覺,航登彼岸。念頭稍異,境界頓殊。可不慎哉!」……諸如此類的智語,《菜根譚》里可以說是俯拾即是。但是切實的修養光有理上的識還是不行,儒家講究的「知行合一」,一切正法修鍊都講」做到是修」,所以要時時身體力行,才會真正進入修養的狀態,收穫成效,所以《菜根譚》里於此也多有表述:「色慾火熾,而一念及病時便興似寒灰;名利飴甘,而一想到死地便味如嚼蠟。故人常憂死慮病,亦可消幻業而長道心。」「進步處便思退步,庶免觸藩之禍;著手時先圖放手,才脫騎虎之危。」「一燈螢然,萬籟無聲,此吾人初入宴寂時也;曉夢初醒,群動未起,此吾人初出混沌處也。乘此而一念回光,炯然返照,始知耳口鼻皆桎梏,而情慾嗜好悉機械矣。」「我不希榮,何憂乎利祿之香餌?我不競進,何畏乎仕宦之危機?」「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葯,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飽後思味,則濃淡之境都消;色後思淫,則男女之見盡絕。故人常以事後之悔悟,破臨事之痴迷,則性定而無不正。」……諸如此類的箴言,《菜根譚》里可以說是比比皆是。 另外,《菜根譚》中還就生命、生活、生存各方面,都提出了高邁卓絕的智慧。比如—— 為人的智慧: 207.仁人心地寬舒,便福厚而慶長,事事成個寬舒氣象;鄙夫念頭迫促,便祿薄而澤 163.念頭寬厚的如春風煦育,萬物遭之而生;念頭忌刻的如朔雪陰凝,萬物遭之而死。 處世的智慧: 43.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鵝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28.處世不必邀功,無過便是功;與人不求感德,無怨便是德。 物利的智慧: 320.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毛便生纏縛。 241.從冷視熱,然後知熱處之賓士無益;從冗入閑,然後覺閑中之滋味最長。 正欲的智慧: 299.羈鎖於物欲,覺吾生之可哀;夷猶於性真,覺吾生之可樂。知其可哀,則塵情立破;知其可樂,則聖境自臻。 300.胸中即無半點物慾,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 事業的智慧: 197.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僨事失機者,必執拗之人。 056.讀書不見聖賢,如鉛槧佣;居官不愛子民,如衣冠盜。講學不尚躬行,為口頭禪;立業不思重德,為眼前花。 境遇的智慧: 090.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扼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100.生長富貴家中,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爍矣。 …… 總要全書,《菜根譚》在勝私制欲、安身立命的修養上有著一個嚴密科學的邏輯程式,即:明德→內省→淡欲→清心→無為。而這一程式最終指向的目地即是生命的覺悟與歸真,這也就是《菜根譚》中「道」的部份,它指明了生命的終極意義與最後歸宿。然而遺憾的,這一至關重要的部份恰恰不能被世人、特別是今天的世人所理解和接受,視為「消極」,這實在是枉費了先賢的苦心與冀盼,也是世俗讀者難以全面認識《菜根譚》真正價值與貢獻的障礙。 現代人一談到道,第一意識反映就認為是與自己毫無瓜葛、不可捉摸的東西,或者認為那只是修鍊者特有的專業,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因為任何生命、任何事物都是存在於宇宙之中,而這個宇宙本身就是老子所證悟的那種「先天地而生」的混成之物所造就的,對這個混成之物,老子用人的語言來表述,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於是「大道」一詞就涵蓋了東方人類的宇宙觀或天道觀。前面已經說過,我們人類所謂的精神與物質,原本就是一性不二的,宇宙既有物質的表現,同時又是精神的體現,這一精神就是宇宙的本質特性,這個特性用人類的語言來表示,即是至真、至善、至柔忍。那麼,我們人類既是宇宙造化之物,我們的生命除了肉身表現外是否也稟賦這些特性(我們稱之為本性)?如果我們承認有,是不是也就等於承認了我們每時每刻都如魚在水一般生活在大道生生不息的滋養之中?當我們發自內心的在某些時境中做到真誠處世,以善待人,遇苦能柔忍,那麼我們是不是就是在行道?當我們時時、事事、處處堅持按照這種特性踐行人生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就是在同化大道,在大道中不斷升華?那麼我們的身體與精神是不是就越來越剛健文明、聖潔純美、神彩奕奕嗎?這也才能真正稱得上修養之道!然而由於我們心中還存在著私慾的負面力量,特別是當這種力量被世俗環境誤導與加強的時候,我們內心這些先天光潔本性即如明鏡蒙塵、寶珠裹泥,越發暗昧無明,我們的生命也就越發與大道偏離,偏離的結果即如絕水之魚,焉能存活?所以孔子才說:「道不遠人,人自遠道。」但是我們如能及時覺醒,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唯德是趨,循道而行,我們的本性就會得到光復,我們的生命就會如《菜根譚·291》那樣:「心地上無風濤,隨在皆青山綠水;性天中有化育,觸處見魚躍鳶飛。」另外,《菜根譚》還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即是真正的修養之道並非一般人所以為的避世遠人,而是「道是一件公眾物事,當隨人而接引;學是一個尋常家飯,當隨事而警惕。」「靜中靜非真靜,動處靜得來,才是性天之真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是心體之真機。」這就深刻地指明,世間人人都可不離世俗而修養於大道之中,這對整個人類世界而言,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三、《菜根譚》在現世的客觀價值 《菜根譚》應運而生,行世至今已近四百年了。這四百年來,對人類的發展來說,被稱為歷史的進程;從精神的層面來看,卻是一個道德不斷下滑的趨勢;從宇宙演化的規律來審視,是物質成住壞滅規律一個「壞」的階段,用過去宗教界的話講,就是末劫時期。在這段時間內,以往歷史中一切背道離德的弊病在物態層面及精神層面上都達到了積重難返、酵化流行、頹廢荒敗的程度。中間雖有過康乾盛世,卻也似一個病入膏肓者的迴光返照,整個中華民族並未真正在道德層面上回歸於剛健文明。特別是當熱能技術開啟了歐洲工業文明,並迅速席捲全球之後,人類從此步入了科技時代。史學界稱之為「劃時代」,如果我們仔細的琢磨一下這個「劃」字,確實能感受到其中深沉的意味。 那麼,這個「劃」字的意味到底是什麼呢?它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便是生態。大家知道,在科技時代之前,人類的生態基本上是運化在一個良性完善的系統之中,那時的空氣、水、地表植被,地質結構、各種生存資源都是相對純凈而充足的。我經常跟人聊天說,古人在很多關鍵方面比我們今天的人幸福,最起碼他們呼吸的空氣和吃的飲食是真正天然純凈的。而這個科技時代究竟給我們造就了些什麼呢?現在很多明智的人也都清醒並直觀地發現了,這個科技雖然給人類的生活、生產、工作造就了便利、舒適的物質條件,在一定的物質範疇內為人類的視角打開了一些境界,但如果站在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思維基點上來看,這些所謂的科技成果恰恰又成了封閉、變異、毀壞人類物質世界和精神王國的一具強固的外殼。首先我們直接面對的就是我們這個地球的健康狀況。在當今絕大多數人的認識中,好象只有象人類、象動物這樣能運動、能呼吸的生物才是生命體,其它物質都是非生命,殊不知,美國與俄羅斯等國的航天部門已經從外太空觀察到一個驚人的事實:地球,每時每刻都象人類一樣在一張一縮的呼吸!那不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母親」在呼吸嗎?可她的呼吸又分明是那麼的促迫、那麼的虛弱、那麼的奄奄心一息!是啊,空氣毒化了、水質污染了、大地之肺的森林無時不在縮減、土地無時不在沙化、無度開採導致地質結構的斷裂,等等等等,這一系列的破壞不正是這個所謂的科技文明的」傑作」嗎?前幾年看過一則報導,說一支勘探隊在印度的某原始森林裡發現一名「野人」,經過交流才知道他原是一名若干年前突然失蹤的科學家,原來他很早就預見到了科技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性危害,不柔忍助之為虐,毅然絕離人境,回歸自然。他顯然是一個深秉良知的智者,他的逃離,不僅是獨善其身,更是一個性靈高貴的生命盡己之能所做出的對人類的深切而焦憂的關懷。 而且他的回歸自然,在另一個層面上也為我們預見了:科技,不僅破壞生態,還會封閉人的智識,囚禁人的性靈,從而變異人的思想。這就是要談到的「劃」的第二個方面:精神。 大家知道,人類的思想,以及作為思想載體的各類學說,總體上都是建立在當時人的科學觀上。當然我說的這個科學觀是一個統攝性的名詞,它包含了天道觀,宇宙觀,世界觀、歷史觀、生命觀。那麼現代的主流思想和各類學說也都基本建立在這個現代科學上。但是這個現代科學它是從實證的角度建立的,以「眼見為實」作為理論依據,凡不能實證的東西骨子裡是一概否定的,相對一點的就用「未知」作借口不予承認。看上去是一個公正、客觀的「科學」態度,實際上就是一個得勢者自私、保守、唯我獨尊的狡黠式的強橫,沒有幾個人會象最終走向《聖經》的愛因斯坦那樣真誠的對媒體坦言:「我就是一個從事科學的人,我深深地知道,現代科學只能證明物質的存在,而不能證明物質的不存在。」倒是那些絕大多數的科學家們對自己的一點成果簡直視為獨步天下,根本不容置疑。其實,科學的使命是為了認知宇宙,而認知宇宙奧秘的途徑有不同的方式,只要能為人類提供真知真理,有力促進人類與自身、與自然、與宇宙的和生共榮的科學,都是善的、正義的科學。那麼從這個意義上審視當今的實證科學,我們也就能得出理智明晰的判斷。 由於這個科學是講究肉眼或電子眼的實證,那麼在此基點上形成的所謂主流的自然主義經驗實在論哲學,就揮著這把「科學」的砍刀,將人類流綿久遠的一切天、道、神、理等的非肉眼所見的傳統之道一刀「劃」開,盡數斬殺,整個宇宙就成了人眼所見的冰冷的物質實在,除此似乎什麼都沒有了,也什麼都不相信了。而且這個科學一再證明的是:人應該按照自己的生理本能和心理慾望去生活,去發展,而且把所謂的「物競天擇」的自然界現象偏面的理解,並引入人類的社會生活,以「發展」、「進步」、「優化」等等極具魅惑力的名義,全民灌輸、強制推行、著力培養「鬥爭」思想和「競爭」意識,完全否定用道德、倫理、信仰等精神標準對「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進行價值判斷……殊不知這些的經驗實在的觀念、概念、邏輯推理等所謂的具體「真理性」放到整個宇宙秩序規律和生生息息的運化中觀照,是多麼的不具普遍性和合理性,更不具有普適的真理性。如此一來,人類的精神即如繭自縛,被澆鑄了一層的牢固的堅殼,人類的智慧和視野被封閉了,人類通往生命價值、探索宇宙真知真理的源頭被堵截窒息了。人類被物慾和鬥爭觀念所驅使,漂浮在洶洶滔滔的濁流之中,沒有了根基,沒有了信仰,沒有了睿智,沒有了安寧,沒有了靈魂的方向與歸宿。人生的真理性價值和意義被解構而喪失之後,於是精神陷入了迷茫、苦悶、荒誕與崩潰的危機之中;而「境由心造」,應心表現出的世相與生態就是混亂、仇恨、暴虐、貪攫、自私、冷漠、濫情、縱慾……現在的人類什麼事不敢做?現在世界上什麼樣的罪惡還沒有?用」十惡毒世」來概括,只會不及而絕不過份。那麼在這樣的一個整體背景下,我們再閱讀《菜根譚》,就充分地彰顯了它所具備和提供的卓絕的智慧與廣利的價值。那就是從對人類終極關懷的立意上,從性命本體的修養之道上,重新歸復人的道德觀念、處世倫理,重建個體生命內在的心法(心靈法則),這一心法不僅維持著生命先天的道德本性不致頹廢,同時也從根本的基點上有效地推動、促進並圓容著個體與集體、人類與自然、生命與天道之間的同構與和諧。《菜根譚》從文本體制上看,應是一本格言集。所謂格言,即是格物致知而獲得的真理之言,具有普世聖明的法則意義。四、《菜根譚》的藝術特色及其它 關於《菜根譚》的作者洪應明先生的生平履歷,世間流傳的並不多,據現有的資料表明,.他大約是明神宗萬曆中期(即公元1596年前後)人士,字自誠,號還初道人。其時政治昏暗、內憂外患,朝中有嚴嵩、魏忠賢等奸宦先後擅權,敗壞朝綱,民間有流民暴動;北方邊境,韃靼屢屢侵犯,東南沿海則時有倭寇騷擾。所謂「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置身亂世,達人知命,獨善其身,洪應明先生放懷於名利事功,專心著述,有《菜根譚》、《聯謹》、《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可惜傳世的獨有《菜根譚》,而且此書在顛沛離亂之中,險些失傳,果然天意乎? 《菜根譚》從文本體制上看,應是一本格言集。所謂格言,即是格物致知而獲得的真理之言,具有普世聖明的法則意義。全書格言大多是精短的駢偶體式,也有少數的散句和駢散一體的。作者用這樣的體式寫作《菜根譚》,我隱約感覺到其中的用心,雖然斯人己往,無可咨證,但也不妨寫出我的揣度,或能明其心跡,亦未嘗可知。《菜根譚》的思想雖博採三家精華,卻不用三家的載藉形式,也許有如下考慮: 其一:三家原典,包括後學者的敷衍之文,本已博富繁多。特別是佛家的經、律、論三藏,真是浩如煙海,白首而難窮。而真正的修鍊或修為並不是做學問、搞研究、博虛名,但是有很多人卻誤在其中,徒耗一生,卻不知「修」為何物。而真正懂得修鍊、修為的人,知道文字不過是記載道理法要的一種方便形式,重要的是切實踐行。為什麼史上不識字的人都能在口傳心授的形式中修成呢?所以作者認識到這種後人誤區,故而擷取三家義理精髓,刪繁就簡,揉成即事而論、直指根本的明心見性的寥寥短語,使人在具體的物事情態和自然意境中便於快捷地會悟「德」與「道」的內涵。再說,作者己經明察到當時以及後世的人遠道近利,心態浮躁,難以沉心經典,故以此真理集成的方式,一冊在手,真機即握,又便於攜帶,便於口傳,以期達到維繫世人心法不墮不墜的教化宏旨。其實只要用心含咀一切聖明之作,我們的心都會「看見」那些灼亮在金玉文字背後的殷切焦慮的目光,這也是所有心懷道統興廢的君子聖賢的共同的憂患意識! 其二,《菜根譚》的行文大多採用駢偶的體式。這種體式的誕生我不知別人是如何認識的,就我個人的私下裡推想,很可能是象形或脫胎於道家的陰陽兩儀。因為文章之道本是原道而成的,本質上是道的載體之一種,窮洪微之奧妙,圖天地之大美,達萬物之情理,判人倫之是非,所以《菜根譚》的文本就在神(內容)和形(形式)上達到了體天法道的高度完美。這種藝術性的建樹,也充分見證了洪應明先生的卓絕的智識與非凡的道力。至於《菜根譚》的語言風格,即是大家所認識的微言大義,詞約意明,文簡理詣,意境淡泊、空靈,頗具神韻。而歷來對於」菜根」意涵的解讀,個人以為以所附序1、序2中的釋義深得文本原旨。 今夏酷暑中,我用近三個月的時間,從簡注、意譯、我見三個部分,對《菜根譚》重新作了一番校訂與解讀。我之所以把解讀部分稱名「我見」,倒不僅僅是為了區別與別人的見解,而是出於謹慎之慮,因為道心惟微,每個人所在的境界不同,見解必然各異,我的認識只代表我自己,如果所見略對,我必須要申明:這個「對」是大道佛法賜於我的智慧;如果有錯,那是我自身的愚鈍,罪責自擔,無關他者。總之,《菜根譚》一書是中華傳統文化中一部關乎生命建樹的珍貴寶典,凡能秉書躬行、切實施用者,即便無心修道,卻已身在道中。本文來自神州智慧網(http://www.shenzzh.com)詳文參考:http://shenzzh.com/a/qianyuanwx/lianzai/2010/0305/1427.html
推薦閱讀:

【 忍的智慧 】
象棋的人生智慧
雲水禪心688【智慧人生】
你的家人或者朋友有哪些令你佩服的生活智慧?
塵品紅樓1.5:好了歌里的大智慧

TAG:智慧 | 修養 | 德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