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世健:佛教以事明理教育可開拓閉塞心靈

倪世健:佛教以事明理教育可開拓閉塞心靈

2011年04月04日 09:10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作者:倪世健

字型大小:T|T
1人參與1條評論列印轉發

倪世健:佛教以事明理教育可開拓閉塞心靈(圖片來源:資料圖)

導語:人類自250多年前工業革命之後,為了人類自身利益,任意的消耗自然界的資源,造成生物與生物,生物與大自然間失去了原有的秩序與平衡,大自然在違反自然生存的軌道下開始了警告與反撲,如:大氣臭氧層的破壞,造成地球的暖化;原始林的無禁止濫砍墾,造成土壤大量流失,凈化空氣系統的失調;大量塑膠原材的使用,產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地球備受酸雨的侵害;水源的污染,造成大量海洋生物魚種的滅絕、珊瑚礁的死亡;在20世紀初人類已開始注意到自然生態界的悄然改變,所以有:森林文明與生態倫理學的提出,一直到近60年人類才正式關注到環保的問題,1992年在巴西舉行的「搶救地球高峰會議」即是以拯救地球動植物與保護自然資源為主要探討的目標?

佛教與環保

佛教是個極重視自然生態的宗教,自魏晉南北朝起,佛教寺院除以弘法利生為事業外,更默默的推動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環保工作,如:植樹造林、鑿井開源,寺院建在山林中,僧侶的修行淡泊簡樸,不侵擾自然資源,更提倡慈悲素食,戒殺生與放生等,佛教「中論」中說:未曾有法不從因緣生,《雜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說明宇宙萬物都是由因緣和合所產生,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人與萬物彼此相依,互生互存,緣生緣滅,彼此互為相等,所以即使是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一點一滴看似與我們無關的事,卻都是給以我們生活生存的恩惠助緣;自古高僧對生態的保護也有許多的記載,如:道遇法師募款消除黃河水患、明遠法師植樹免除淮泗河水泛濫、炎子菩薩屢地常恐地痛等,這些都是重視自然生態環保的體現;而阿彌陀佛發48大願,建西方凈土極樂世界,其中的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行樹、八功德水,在那沒有各種污染,在那都是清凈心念的眾生,這一切都是現代化城市居住環境最好的規劃,另如藥師佛的東方琉璃凈土,彌勒佛的兜率凈土,都是環保的最好例證,所以佛教對環保所來是淵遠流長的。

心靈環保

千年來佛教極力倡導環保,不但注重生態的環保,更著重內在心靈的環保,現今一般社會人士一提到環保,重點都放在自然生態的環保,如:海洋、空氣、綠化、地球能源等上,殊不知人類心靈的環保是一切的源點;「人」是組成社會的基石,人的一切行為均起源於「心念」,所謂「一心能生萬法」,所謂「一心三千」,「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華嚴經」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心如國王能令行,心是一身之主,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都會因心的主導產生各種感官的不同活動,心主控人的一切,故知心是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宇宙,心念影響之大不可不慎,要實現一切的清凈,必須先從眾生心念的清凈開始。

所謂自然界,包括動、植、礦三界,由於人類的貪慾,數百年來的恣意濫殺伐墾,侵犯其他生命的生存權和無節制的破壞使用資源,使得整個大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現在社會各界都在倡導生命教育,所謂生命,舉凡一花一草,一沙一石,乃至一張桌子,一雙鞋都有生命,所以不只是人有生命,動物、植物、山河大地都有生命,對一切生命並非因傷害殺戮才稱殺生,隨便浪費與對生命的不尊重也都就是廣義的殺生,所以只有每個人都能充分了解與具備生態保育的觀念,尊重萬物生存的空間,我們生存的大環境才能持活長久。

(一) 平等、慈悲、同體共生

佛陀說法49年,認為世間上的事事物物(一切有為法)都不是憑空有的,也不能單獨存在的,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和合下才能存立,一旦因緣消散,事物本身就不存在,這種相互聯繫影響的複雜關係就形成宇宙萬法生起,即「生命的緣起」,佛教講「因緣」,萬物本是一家,日月星辰,大地山嶽,奇珍異獸,不管異同,相輔相成,因此,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共生」的圓滿世界;人有地域、種族、貧富等等之分,但萬物本具的真如佛性卻無差異,佛對於一切眾生有如雨水,滋潤一切有情無情,無所遺漏,這就是本性上的平等,今天的社會充滿暴戾、殘忍、冷漠,如何才能導正,唯一的良方就是人心需要慈悲,古詩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只要我們有一念之慈,萬物皆善,只要我們有一心之慈,萬物皆慶,「一人慈悲,眾皆伴侶」,「萬人慈悲,法界如一」;自然界的萬物都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沒有大自然的陽光、水、氧氣一切生命何以生存?今天我們要尊重一切有情無情的眾生,並將視同如自己的生命,人我平等的去愛護,發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將慈悲、平等、尊重、包容、同體共生的觀念廣為推廣,如此才能共有一個和諧的凈土世界。

(二) 惜福、感恩、護生

地球上無論動物、植物、礦物每天為人類提供各種生存的必需品,也竭盡心力的維護整個自然生態的平衡,他們各盡其力的支援人心的各種生命活動,這種無相的菩薩道就是慈悲、清凈、平等、自在的佛性,大自然的山河大地孕育我們的生命,提供我們生存的物質來源,在精神上更給了我們清凈光明智慧等無量的功德,人類由大自然中取得一切生命的資源,大地如同人類的母親,人類應以感恩尊重的心去對待大地,這是尊重生命的表現;另佛教的不殺生戒就是護生的思想,這裡的護生,廣指對一切自然的生態環境,我們不侵犯、損傷、殺害並尊重一切生命,在消極上是不侵犯不殺生,在積極面則是保護尊重一切生命(有情無情) ,所以「戒律」思想是有著極慈悲救世的觀念。

護生,不單指生命體,大至山河,小到日常生活用品都是我們愛惜保護的對象,一件衣服本可穿上三五年,但因不愛惜,二三個月就壞了或不穿了,這件衣服的生命就結束了,這是不愛惜,這是浪費,這也是廣意的殺生;有限的資源,無限的浪費,結果必將導致毀滅,所以我們要珍惜大自然贈予人類的一切,要懂得節省、不浪費、多元性的資源回收再使用,不只要惜福,還要避免再次的污染,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環保的觀念,如:盡量少用塑膠源材的製品、多利用日照光、自然風,減少能源的消耗與大氣層氯氟碳化物,少用免洗餐具,減少林木的消耗;佛教的持齋如素,護生等都是慈悲的精神,這正代表佛教是以最清凈的心與最徹底的方式來愛惜生命,佛教主張「萬法緣起」,小從一芥子微塵,大至整個宇宙,只要大家抱持一顆惜福、感恩、護生的心,天地生機才能綿延不斷。

上個世紀高科技的快速發展讓人類的物質生活得到高度的提升,但心靈精神上並未因科技物質的富足發達而得到幸福、安寧與自由,人類貪慾更高,煩惱更多,行為更不可思議,人人成為慾望的奴隸,人類因自我的貪,而失去理智的過度豪取消耗資源,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已危害到每一個人,追根究底一切均起源於自我的心念,「維摩經」說:「菩薩若欲得凈土,當先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這說明一切的清凈取決於心的清凈,所以環保除了自然生態的環保外,內心的環保凈化更為重要。

(三) 三毒、我執

「心」是一念靈知的性體,不生不滅,是人人本具的,當人的真如本性被三毒五蓋等所蒙蓋,一切的煩惱、痛苦、魔障因此而生,對於自己所喜歡的外境生起污染的欲求心,對於違背自己意思的有情無情生起憎恨的心,對自我因愚昧無知不明事理(無明)造成判斷不正的心,這「貪、嗔、痴」三毒也全源起於「我、我要、我有」的「我執」,因心中全裝滿了自己哪還裝得下萬物眾生,這些魔障蒙蔽了人類的智慧,束縛了人類的心靈,使智慧不明,心靈不自在,無法控制自己的心念,無法分辨是非善惡;所以,要把心中的貪慾轉化為喜舍,嗔恨轉化為慈悲,妒忌轉化為包容,懷恨轉化為尊重,除去我執,轉識為智,讓我們心中時時都有「佛」,讓我們清凈我們的身、口、意,讓我們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心能安住,身才能安寧」,每一個人都有一顆慈悲、感恩、平等、尊重、包容的心,有萬物「同體共生」的觀念,大地萬物又怎能不相惜相疼和諧的共存?這個世界又怎能不是個凈土和諧的世界?

結 論

人類最大的危機,是長久以來僅以自己的立場來看待萬物,能用則用,相背即誅,以致造成自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要想建立一個共存的凈土與和諧的世界,佛教「眾生平等」的觀念可去除人類的我執,佛教「同體共生」的思想可促進宇宙的生機,佛教「慈悲護生」的做法可減少人類的殘殺,同樣,佛教「以事明理」的教育可開拓閉塞的心靈。 


推薦閱讀:

日月兩盞燈,人間一台戲——慧清師太開示(圖文) 中國佛教凈土網
佛陀的本意----兼論古往今來的高僧大德講經說法為什麼總是愛扯閑篇兒
家中信仰佛教,女朋友家信仰天主教,父母強迫自己分手怎麼辦?
佛祖對於燒高香和燒普通的香這兩種方式,是一個怎樣的態度?
【佛學大講堂】印度佛教史: 兩個根本部派

TAG:教育 | 佛教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