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把國產航母比作「吞金獸」未免太狹隘
近幾天,關於「中國建造航空母艦」的新聞成為輿論熱點,國人對航母的熱情可見一斑。作為人類歷史上最龐大、最複雜、且涵蓋作戰空間最廣的武器系統,航空母艦自誕生起就具有了非凡的戰略價值。當它與中國工業化聯繫在一起時,其戰略意義更是非比尋常。
作為軍事裝備,航空母艦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海戰領域。著名海權思想家楊震在其博士學位論文中對此作了高度概括:航空母艦可以統合中國海軍的水面艦艇力量、提高中國海軍奪取制海權的能力、為中國海軍提供急需的遠程防空能力、提高中國海軍的信息化水平、提高中國海軍的海上遠程打擊能力、提高中國海基核力量的戰場生存能力等等。航空母艦的列裝標誌著中國海軍由近海防禦型海軍(黃水海軍)向遠洋海軍(藍水海軍)轉型的光輝前景。可以說,航空母艦是中國海軍進行戰略轉型的關鍵裝備。
然而,航空母艦的價值對於中國而言絕不僅僅局限於此,其在海戰之外的價值至少不遜於海戰本身。首先,航空母艦的列裝將對中國建設海洋強國具有戰略意義。近年來,中國的地緣政治重心逐漸轉向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目標。所謂海洋強國,是一個海洋實力與過去相比實現跨越式發展,並能進入海洋強國俱樂部的國家,這樣的國家不僅擁有地區性海上力量,而且是國際海洋政治大國和國際海洋經濟強國。就實力而言,海洋強國擁有發達的海洋經濟、先進的海洋科技、優美的海洋生態環境、具有構建海洋制度及其體系的高級人才隊伍和強大的海上防衛力量;就能力而言,海洋強國不僅要能制止強敵從海上入侵,還要能捍衛海洋權益並保障海上生命線和海外利益的安全。航空母艦是構建海上防衛力量的核心裝備,並能很大程度上帶動海洋科技的發展,同時,因其具有強大的威懾能力,對捍衛海洋權益、保障海上生命線及海外利益的安全具有其它艦種不具備的獨特優勢。
其次,對提高國家戰略能力有巨大意義。「國家戰略能力」是《2004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提出的重要命題,該命題對於中國的國家戰略研究的提升具有革命性的意義:它將國家客體的矛盾性及建立在其上的人的主觀能動性作為重要因素注入「國力」概念,使靜態的國力和動態的國家目標之間、靜態的國家資源和動態的國家管理層之間有了邏輯聯繫。航空母艦的列裝為達成國家戰略目標豐富了手段選擇。學者薛晨指出,由於囊括了幾乎所有的工業設計和製造部門,航空母艦的建造將因此形成一條超長的產業鏈。在設計、裝備、材料、工藝、製造、組裝、測試等各領域,都能使中國製造業整體邁上新水平。另一方面,超長產業鏈將導致所謂的「榕樹效應」,以航母為目標形成的製造業體系將溢出至其他軍事工業、製造業和服務業,最終推動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升級,而這一升級進程所具有的正外部性則會反哺社會,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可以說,工業強國不一定能自主研發航空母艦,但是能自主研發航空母艦的一定是工業強國。從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出發,發展航母,是最終實現我國國力、科技水平和人力資源素質全面提升的有力戰略決策。
此外,航空母艦在災難外交領域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航空母艦在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地區執行救援任務時,可以卸下大量固定翼艦載機,大量搭載性能卓越、能垂直起降的艦載直升機。此時,直升機數量可以大幅度增加,作戰人員可以明顯減少,並可明顯增加各種救援器材及食物、淡水、藥品等物資。同時,航空母艦上寬闊的甲板與宏大的機庫也為裝設各種應急設施與儲存救援物資,提供了絕佳條件。傳統貨船進行物資裝卸往往需要使用港口設備,如果港口在自然災害中遭到破壞,貨船上的物資就很難實現卸載。而航空母艦不僅擁有龐大的物資儲存空間,且無需依靠港口就能快速裝卸。抵達災區後,航母上的艦載直升機還可以將災區急需的物資直接輸送到交通不暢的重災區。這種靈活的物資輸送方式是傳統貨船無法相比的。航空母艦出現在搶險救災現場,一方面彰顯了國家實力,提升了國家與軍隊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也有顯示國家力量存在,提升國家影響力。
由此可見,航空母艦對於中國來說,不僅僅是一艘軍艦,甚至不僅僅代表海軍,它是國家意志與國家戰略能力的體現。航空母艦的列裝將為中國維護國家利益提供了更多的手段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講,這頭「吞金獸」吃進去的是海軍經費,產出的卻是更多保衛國家利益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國產航母的誕生是世界航母發展史上的一小步,也是中國海軍走向藍水的一大步。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特約研究員)
下面有你要的軍事資訊
推薦閱讀:
※美國又採取「丟磚頭」的策略能否對中國航母構成威脅?
※英媒盤點誰將才是亞洲未來五年的真正的航母大國:可惜真不是中國
※大船風雲兩甲子(番外其一):為什麼航母在大連造?
※美航母進南海遭各國甩冷臉
※我國第二艘航母要逆天? 大膽設計讓美專家大驚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