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核心經濟理論在中國的當代價值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重點闡發並在《資本論》第二、三卷中完成創立的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核心。就中國而言,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當代價值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為我國深入探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提供了寶貴啟迪;二是為我國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關係、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深刻啟示;三是馬克思揭示的相對剩餘價值實現機制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本路徑,為我國正確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郭飛
今年是《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版出版150周年。《資本論》被譽為「工人階級的聖經」,對世界歷史進程產生了難以估量的巨大影響。《資本論》中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至今仍閃耀著真理的光芒,是無產階級推翻舊世界、創建新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1999年,英國廣播公司(BBC)以誰是人類紀元第二個千年的「第一思想家」這一命題在全球互聯網上公開徵詢投票,結果是馬克思第一,愛因斯坦第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資本論》在西方某些國家又成為暢銷書。201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資本論》第一卷列入《世界記憶名錄》。
《資本論》既是博大精深的理論寶庫,也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不朽豐碑。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重點闡發並在《資本論》第二、三卷中完成創立的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核心。恩格斯高度評價馬克思創立的剩餘價值理論,稱其是「馬克思著作的劃時代的功績。它使明亮的陽光照進了經濟學領域,而在這個領域中,從前社會主義者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樣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學社會主義就是以此為起點,以此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恩格斯還認為,馬克思創立的剩餘價值理論從而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殊運動規律,是他畢生的兩大發現之一。
筆者認為,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在當代世界仍具有巨大的科學價值與現實意義。就中國而言,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當代價值主要表現為三點。
一、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為我國深入探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提供了寶貴啟迪
任何社會都有基本經濟規律。它不僅在該社會的經濟規律體系中居主導地位,決定著該社會生產發展的主要方面和主要過程,而且還決定著該社會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和滅亡。
馬克思指出:「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他還指出:「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剩餘價值的生產是生產的直接目的和決定動機。」許多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者據此將馬克思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目的視同剩餘價值規律,進而視同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筆者認為,這種觀點未必全面。資本主義生產目的固然體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但並沒有表明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手段與目的相比,目的更為重要,但手段也不可或缺。手段中既包括生產力方面的因素,也包括生產關係方面的因素。斯大林明確提出「基本經濟規律」的概念,並從目的和手段兩個方面探索壟斷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和貢獻。從而,我們也可以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相關論述,將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表述為:以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基本方法,攫取最大限度的剩餘價值。
我國早已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現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公有制佔主體地位,深入探索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具有重要意義。斯大林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表述為:「用在高度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增長和不斷完善的辦法,來保證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常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他還進一步指出:「滿足整個社會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是指滿足人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筆者認為,斯大林表述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基本內容至今看來仍然是正確的。倘若在後面加上「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則似乎完全適合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即通常所說的發達的社會主義社會)。然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兩種基本類型——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就其物質技術基礎而言,與「高度技術基礎」並不完全吻合;特別是集體所有制的物質技術基礎,與「高度技術基礎」尚有較大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學界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進行了有益的探討。有學者提出:包括個人必要產品和公共必要產品在內的社會必要產品,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經濟範疇。以最小限度的勞動耗費生產出最大限度的社會必要產品,來滿足整個社會日益增長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主要內容和要求。這種觀點不僅明確提出和初步論證了社會必要產品這一經濟範疇,並以其作為社會主義生產目的;而且在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手段方面採用了更為抽象和靈活的表述。也有學者提出必要價值規律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指出在社會主義商品生產過程中,v為個人必要價值,m為社會(或公共)必要價值。必要價值所表明的是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既相統一又有差別的關係,表明了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目的。只有必要價值和它的承擔者必要產品的生產,才是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這種觀點將社會必要產品直接表述為必要價值,從而與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完全一致。還有學者將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研究細化為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規律的研究,但有的提法尚待完善。筆者認為,應從客觀實際出發,繼續深化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特別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規律的研究,以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物質文化水平。
二、馬克思揭示的剩餘價值理論為我國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關係、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了深刻啟示
(一)必須將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逐步創造出顯著高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不僅是揭示資本主義剝削奧秘的理論,也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如何發展生產力的理論,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如何從根本上阻礙生產力發展從而必然被社會主義生產關係所取代的理論。我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廢墟上經由新民主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使馬克思當年關於經濟文化落後的國家可以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設想得到了初步證實。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列寧指出:「勞動生產率,歸根到底是使新社會制度取得勝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東西。」筆者認為,只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超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社會主義制度才具有不可戰勝的經濟保證。
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後,曾在較長時間內走過一段「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彎路,使國民經濟遭受了巨大損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2010年,我國經濟總量已升至世界第二位,估計在2030年左右將升至世界第一位。然而,我國當前的勞動生產率水平仍明顯低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根據世界銀行提供的數據,2014年,我國全員勞動生產率僅分別相當於美國的19.8%和日本的29.8%。我國當前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雖有顯著提高並初步達到了小康標準,但截至2016年末全國城鄉仍有近6000萬人尚未脫貧,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尚有較大差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筆者認為,即使我國將來在勞動生產率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顯著超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除發生戰爭等特殊情況之外,也仍應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將其作為興國之要,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優越性,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
(二)必須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經濟體制是生產關係的具體表現形式。在當今世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經濟體制的競爭。誰能創造並實行適合高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經濟體制,誰就能在競爭中取勝。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後,長期仿效蘇聯模式實行高度集中的傳統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也存在著嚴重的弊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注重借鑒和吸收人類社會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切文明成果,明確社會主義經濟具有商品經濟性質,積極探索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的有效實現形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主要作用,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國有企業實行公司制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到建立國家所有、分級代表、授權經營的國有經營性資產管理新體制;從農村普遍建立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到實行農村集體所有制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改革;從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到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航船在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探索中破浪前行。只要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保護生產力的基礎上堅持經濟體制改革的社會主義基本性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就必然會充滿生機和活力。
(三)必須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的方針,加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何正確處理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相互關係,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與實踐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實踐基礎上不斷進行理論創新,逐漸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理論觀點。一方面,在我國現階段的所有制結構中,堅持以公有製為主體,既是迅速發展生產力、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主要經濟基石,也是全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制度保證。同時,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在發展生產、科技進步、促進就業、改善民生、增加稅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依法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黨提出了「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在國際風雲變幻中持續健康較快向前發展。改革開放39年來,我國經濟以年均9.5%的速度增長,2010年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廣大人民的生活狀況有了相當顯著的改善,正從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闊步邁進;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大幅提高。
三、馬克思揭示的相對剩餘價值實現機制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本路徑,為我國正確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基本思路
馬克思指出:「通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地改變工作日的兩個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產的剩餘價值,叫作相對剩餘價值。」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情況下,以個別資本家追逐超額剩餘價值為起點,通過「變革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促進本部門乃至全社會「提高勞動生產力」,導致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價值的降低,並最終引致僱傭工人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和剩餘勞動時間的相對延長,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資產階級獲得相對剩餘價值。簡言之,相對剩餘價值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依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本途徑——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來實現的。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主要根源是結構性失衡。我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即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筆者認為,就提高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而言,我國當前存在的根本問題是高端供給明顯不足,低端供給顯著過剩。其主要表現是:(1)產業結構總體上處於中低端水平,與我國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的階段性目標形成尖銳矛盾;(2)技術結構總體上較為落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嚴重缺乏,許多領域的核心和關鍵技術受制於人;(3)產品結構中的中國名牌產品佔比很低,許多重要商品(如汽車等)的市場被外國名牌商品所壟斷,我國企業生產的大量商品或者在質量上差強人意,或者在數量上供過於求,從而導致不少國內需求「外溢」或形成無效供給;(4)企業結構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大型企業很少,經濟效益低下的中小型企業偏多,極個別嚴重虧損的企業仍在生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筆者認為,圍繞我國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和主攻方向,基本途徑就是大力推進並切實搞好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
科技創新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和全面創新的主要引領,對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具有決定性作用。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要搞好科技創新。為此,我國應主要抓好三項工作。
一是應切實搞好自主創新。鄧小平指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無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軍工、航天和計算機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都是靠自主創新搞出來的。無論是「兩彈一星」,還是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和「墨子號」量子衛星,都是如此。實踐反覆證明:在關係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我國應緊緊圍繞經濟競爭力的核心關鍵、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國家安全的重大挑戰,加強對關係國家發展全局的基礎研究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究,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科技創新上不斷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實現我國科技水平由跟跑並跑向並跑領跑的跨越。
二是應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加強科技人員隊伍建設,逐步增加研發投入。要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全體人民的文化科學素質,實行更加積極的人才引進政策和更為靈活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造就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近些年來,儘管我國研發投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較快(2016年為2.08%),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為2.1%)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012年為2.3%),更低於美國(2012年為2.8%)、德國(2012年為2.9%)和日本(2011年為3.4%)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我國應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優化高效使用科研經費,促進我國科技創新實現「彎道超車」。
三是應緊密圍繞社會有效需求和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目標,切實加強政企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應進一步加強企業創新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形成一批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應依託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應積極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應大力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應加強技術和知識產權交易平台建設,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產品化。應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積極支持北京、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努力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在重大關鍵項目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舉國體制優勢。
此外,我國還應搞好管理創新。在微觀經濟管理方面,我國應從實際情況出發,進一步學習、借鑒和吸收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符合社會化大生產與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先進的企業管理經驗,同時採取民主管理的有益做法,實行科學高效管理。在宏觀經濟管理方面,我國應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體制機制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使政府的「有形之手」和市場的「無形之手」優勢互補,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適度擴大社會總需求,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較快發展。
(作者系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副會長,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一次偷情讓我付出了終生的代價
※惹怒黑手黨的代價:義大利記者的孤獨與艱險
※拖延的代價
※硬了!北京要讓野田明白挑釁中國的慘重代價
※我們正在為惡意炒房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