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學生不良讀書習慣

第一種現象,大聲讀。其實,教師之間對是否該鼓勵學生大聲讀書的意見也不統一。主張大聲讀書的人,有點象時下很流行的「瘋狂英語」。為什麼要用「瘋狂」的方式學習英語?因為很多人學不好英語,外在的原因是膽小害羞,怕別人看,怕別人笑,不敢張嘴,不敢大膽的練習,效果自然就差。內在的原因是心理上的恐懼,就象我們常說的「看見它就害怕」。害怕什麼,就不敢親近,就不會認識,就不可能熟悉,就沒有接受和應用。上述內外兩方面困難都可以採用這種瘋狂式的吼叫來化解。這是用外在的氣勢消除或掩蓋心理的恐懼,提高內在的自信。當然得先跟著別人大家一起「吼叫」。大聲讀書,也有這樣的因素。歷史上的私塾教學,教材都是一些超越了學生年齡特點的內容,所以要讓學生大聲的誦讀,強行記憶。

所以,有些學生在老師要求大聲讀書時,就特別大聲的讀,大的有些過分——好象是在用讀書的大聲來顯示自己的認真。看他們一邊仰著脖讀書——低頭看一句,抬頭讀出來——一邊不時的注意一下周圍的動靜,就可以知道他們沒有認真對待老師的要求,不知道大聲讀書的意義何在。還有的學生之所以大聲讀書,是在用大的聲音提醒自己要認真讀書,專心讀書。有點仿效「頭懸樑,錐刺股」的感覺。

也有的學生,讀書大聲是另有所圖——他在「享受」刺激。因為讀書的聲音越大,就越容易感受到自己嗓音的震動。這種震動如果處理的好,就會產生病人呻吟的感覺。病人為什麼呻吟?因為呻吟是從嗓子里發出的一種震顫,這種震顫可以上傳至頭部,下傳至腹腔內臟,引起這些地方的輕微顫動,產生一點麻痹感或是一些心理安慰。有些學生大聲讀書就是在尋求這種舒服的刺激感。當然,這樣的情況很少見。

第二種讀書方式比較常見,就是唱讀,拖長聲讀。有人總結說學生唱讀,主要是課堂上的集體朗讀造成的。因為在集體朗讀時,學生之間水平有差別,必定為了讀整齊而相互照應,速度放慢。但是,問題在於,自由讀書時也有學生唱讀。這就涉及到內在的原因了。

第三種情況,是一詞一頓的讀。

第四種,有感情的朗讀。說實話,很多教師也不太清楚什麼是有感情的朗讀,怎樣讀才算是有感情。只有放慢語速,用親昵的神態、有抑揚頓挫的語調,快慢起伏的節奏,配合表情動作,形成一種稍顯誇張的朗讀方式。對於學生來說,就更難體會其中感情。所以,做不到有感情,就暫時先仿照老師,做到「很投入地有表情(有表面感情)的」為教師和其他同學朗讀。還有的學生因為害羞而不好意思、不敢在朗讀中帶出感情。

第五種,自由讀書時的合讀。課堂上的集體朗讀很常見。不過,有時侯在自由讀書時,會出現這種情況:一個學生開始大聲朗讀或背誦某一段,旁邊幾個同學就跟著一起朗讀。就象有誰興趣來了,開始唱歌,周圍就會有人跟著合唱一樣。這種情況在讀古詩詞時最常見。幾個人一起大聲的合讀五六句之後再分散開,各讀各的。開始合讀是起鬨(說他們「起鬨」太嚴重,應該是湊熱鬧),後來散開,是醒悟到老師沒有這樣要求,認識到如此趕趁,不是正常的讀書學習,有點心虛。

第六,是一個習慣細節:老師要求讀課文時,先讀課文的序號,再讀課文的題目,接著才是正文。比如「12——《燕子飛回來了》——春天到了,小燕子跟著媽媽從南方飛回來……」這篇課文是書上的第十二課。序號12不是課文的內容,為什麼要讀呢?因為只要我們把書翻到這篇課文,首先看見的就是這個12,自然的就讀出來了。但是讀書是一個思想過程,出現這樣的細節,即表明讀書的學生對待讀書「目的不明確,態度不端正」。學生把讀書當成老師布置的任務,而不是在干一件自己的事。他的讀書,只有讀,沒有思考,沒有交流;只有手指從點字上划過,憑習慣反應讀出語音。如果學生是在為自己讀書,他的所有舉動就會有很強的自主性和目的性,他的思想會集中在他認為是主要的內容上——就象小孩子玩的高興時,對周圍環境中與自己玩的內容無關的人和事都不感興趣一樣。如果學生讀書真的認真,那麼課文序號甚至標題這些與主要內容無關的事物,也會被盡量地撇開。這樣說可能有些過分,畢竟大部分學生讀書都是很認真的,雖然只是形式上。

第七種,有的學生好背書不好讀書。如果老師同時布置兩個要求:背會某一篇課文和看某一本書。那麼,會有相當的學生只背書,不看書或只隨便翻翻。為什麼?一方面,因為老師要求背的書,一般都要檢查驗收,過不了關還得重來。而且考試出題的時侯,一般會先用到這些課本上要求背誦的內容。

而讀書的要求就比較模糊,老師是不好檢查落實的,尤其是老師提倡讀的課外書,讀什麼,什麼時候讀,讀到什麼程度,有什麼體驗收穫,都是自己把握,老師檢查只是問問。另一方面,背書和讀書相比,背書相對簡單,因為不需要動腦筋思考,只要一遍一遍的重複讀熟了讀順了就能見效。而讀書是複雜勞動。尤其是讀那些自己不熟悉的內容,生澀磕絆。還要挖空心思的思索辨析。有時候把書讀的什麼問題也沒有,沒什麼意思,沒什麼滋味,就象一隻鳥從天上飛過,地上的影子也跟著消失。有時候又讀地頭昏腦脹,到處都是問題,無從下手回答,也沒法子問別人。這種感覺是很難受的。

第八,讀書時一遍一遍地重複,讀第二句忘第一句:眼光從書上掃過,憑反應從口中讀出詞語的語音,而語音未曾進入思想。你如果問他讀的什麼內容,他需要再慢慢地讀一遍或「回想」一下才能確定他剛才讀的是什麼內容。書上要求背會的內容,讀熟背會後,老師檢查,沒有對通篇文字的感覺,全憑習慣往下沖。如果老師中間提問,會有手足無措的感覺。

大部分教師對學生唱讀和一詞一頓兩種現象很關注,對其他幾種情況說的很少。究其實,學生這幾種不良讀書習慣是相同原因的不同體現,實質是一樣的,只是唱讀和一詞一頓在學生中出現的頻率較高,最若人注意。

想提高學生讀書效率,不單是對學生加強讀書方法指導,掌握朗讀技巧這麼簡單的事,因為學生的問題有其根源。

學生之所以形成不良的讀書習慣有兩個原因。一方面,與教師在課堂上領讀、范讀時的指向性和心態有關。我們仔細觀察一下有些教師在課堂上的領讀和范讀:看一眼書,抬起頭,口裡讀出來,學生跟著讀的時候,抽空四處瞟兩眼,看看窗外,等學生讀完,再低頭看一句,讀出來。我們會懷疑一個基本問題:他在讀給誰聽?教師讀書時要照顧到三個主體:自己,學生和書。讀給自己聽,就像自言自語或回憶一樣的感覺。讀給學生聽,就像講故事,就要面對著學生,語言直接指向學生的耳朵和思想。還有一種情況,教師把書讀到了無我的境地,讀書人沉浸在書中的情感世界。大部分教師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教師的漫不經心和為讀而讀的心態會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和投入精神。學生跟著教師,慢慢的也學會了沒有指向和目的性的讀書。在大部分可以自由支配讀書方式的時間裡,學生是不大懂得應該以怎樣的心態讀書的。即便是教師經常採用的「帶著問題讀」這種策略,也難免會學生只把注意力集中在問題上,急急忙忙的找答案,不會認真的品味和賞。

另一方面原因是學生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其一,基礎不好,對字詞不熟悉。其二,生活經驗和心理體驗不足,形象思維欠缺。讀一段話或一篇文章不清楚的地方太多,不明其意,只能機械地讀出語詞。詞語不能馬上轉化為形象,形象不能聯接形成理性思考。理解和吸收太少,繼續讀下去更不自信。三,個人心理習慣的問題:好熱鬧、起鬨和出風頭。注意力分散在外部環境中。對周圍人、事的細微變化都能感受到,並積极參与,樂此不疲。對自己應盡的責任卻是能推就推,即便是主動接手,也是憑新奇和一股衝勁,不做多少理性思考。四,目的不明。不僅是讀書的目的不明,連學習的目的也不很明確。更無論生活的意義等大的問題。五,缺乏自主意識、意志和個性,依附於老師和同學。極易受同學、教師和社會風氣的影響。六,心思太滿,心裡亂糟糟的:雖然積極向上,但沒有那種寧靜和空靈的感覺,頭腦中對自己的基礎出發點和要到達的目標,認識不是太清楚,對中間過程更是模糊一片。所以煩亂急躁,心態不穩,辨別不出事件的走向,時間和信心在自己的亂撞和別人的呼來呵去中慢慢流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興趣在哪,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又什麼事都想做好;對待周身的事物,任務性太強,而且都是老師交代要求的和家長希望喜歡我做的。所以做起事來,只知道做,不知道如何做。

如果我們問學生為什麼要讀書,很多學生都能說出一些很動聽或冠冕堂皇的理由來。但是這些話是從老師和家長那裡轉述來的,不是他本人的精神需求,不是他的動力之源。所以聽他們說這些話時,能感覺他們底氣不足。

推薦閱讀:

大陸電視熒屏上的六檔讀書類電視節目
(51)朱永新:為什麼要讀書
每日哲學——苛刻與客套! - 哲學 - 左岸讀書
讀書是對知識的最大尊重(原創)
《窮爸爸富爸爸》讀書心得——關於金錢概念的一次洗腦

TAG:習慣 | 學生 | 讀書習慣 | 讀書 | 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