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育出快樂的孩子——一位美國媽媽的經驗
編譯:小樓老師我是一個「控制狂」媽媽
和許多媽媽一樣,有了孩子以後,我的控制欲大大提升。
養育孩子是一個很累、很混亂、壓力極大的事情。寶寶們根本不會遵守任何規則,也沒有「安全」、「整潔」、「社會禮儀」等概念。
為了減少混亂,我從孩子非常小的時候起,就給他們制定了一系列的嚴格規定——我規定他們出門要穿什麼衣服,規定他們要吃什麼食物,我檢查他們的作業,規定他們可以玩什麼......
大部分時候我都用「不行」回答他們——
「媽,我可以在街上玩滑板嗎?」
「不行!」(太危險)
「媽,我可以去參加那個聚會嗎?」
「不行。」(全是垃圾食品)
「媽,我想自己做一頓飯。」
「不行。」(會把廚房搞得一團糟)
讓孩子幫我做家務,拜託,我寧願自己做。他們做完之後我要重新做一次,還要收拾被搞亂的東西。
我想,應該不只我是這樣吧?很多朋友告訴我,她們在家也是一個控制狂媽媽。
有個朋友說,她規定孩子洗澡只能洗10分鐘,規定孩子什麼時候剪頭髮、剪指甲。因為忍受不了小孩子吵鬧,她不準孩子帶朋友回家玩。
什麼讓女性變成「控制狂」?心理學家已經發現,控制欲源於焦慮。當人們成為父母以後,會害怕生活「失控」。為了降低「失控感」,人們會儘力在生活中建立秩序,以減少孩子們帶來的混亂。設立嚴格規定的爸媽就是好爸媽嗎?事實可能正好相反。
焦慮是為人父母都會經歷的情緒,大部分人焦慮背後其實有一份恐懼——恐懼「如果我沒有怎樣怎樣,生活肯定亂套了」。但如果父母總是限制孩子自由,制止他們做這做那,孩子將永遠無法從錯誤中學習經驗,以至於他們最終無法成為一個堅獨立、自信的人。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顯示,控制欲強的父母會讓孩子變得抑鬱或者焦慮。他們對生活的信心更少,也更不能控制自己的生活。
兒童行為專家Janis-Norton說:
獨立,是人的本能。當孩子開始叛逆的時候,其實是他們更加自信的表現——他們開始感到自己能夠控制自己的生活了。如果此時父母還要持續干預他們的決定,或者阻止他們做什麼事情,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讓孩子在那些他們已經能夠處理的領域做決定,讓他們去選擇自己想做什麼。
我九歲的兒子一年前就開始反叛我對他的干預。有一天,我不准他穿新褲子去玩遊戲,他就大哭起來說:「你從來不讓我自己為自己選擇!」那一刻,我突然醒悟——他是對的!他九歲了,還從來沒有為自己的生活做過決定。我意識到要讓他生活開心、自信、獨立,我確實需要給他自由,讓他有所選擇,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
Tom Hodgkinson在他的書中寫到: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讓他們自己獨處。現代父母有點過度撫養孩子了,過度干涉其實就是阻止孩子成長和學習。家長們應該在生活中退步,讓孩子自己成長起來。
他建議,讓孩子們去玩,如果他們磕破膝蓋,他們就能學會處理疼痛;不要參與子女們的爭吵,這樣他們才會學會談判與協商。
他甚至還建議父母「有意忽略」孩子。「有意忽略」並不是漠視、無視,而是尊重孩子,像你尊重另一個成年人一樣尊重你的孩子。
當你不再控制孩子雖然這些理論和我內心深處的母性相違背,但是我盡量讓孩子們自己處理自己的生活,而不再進行不必要的干預。
當孩子們爭吵的時候,我告訴自己不要幫他們解決,讓他們自己去吵;也不在干涉他們穿什麼衣服;我兒子想學吉他,我同意他自己去找老師;我甚至還讓他幫我做飯,即便我看不過去,我也不會評價,而是感謝他;有時,我甚至會故意無視他們,像Tom建議的那樣,結果會發現事情過後,他們會自己看書或者玩遊戲。
當我的控制欲又要爆發的時候,我會默默告訴自己:我又開始焦慮了。這時我會問自己在恐懼什麼:還怕他們成長嗎?害怕他們受到傷害嗎?還是說我僅僅只是害怕我再也「控制」不了他們了?
給孩子一些空間,他們會更快樂。相信孩子能自己做決定,他們會變得越來越為自己負責。
我的兒子最近也向我證明了這一點——我原來一直不許他吃太甜的東西,他每次看見雪糕就吵著要買。但是當我真的讓他自己做決定了以後,他居然的對我說:「媽媽,我不該吃這麼多甜食。以後我一周最多吃一次雪糕。」
推薦閱讀:
※媽媽自學催乳師1
※你這麼愛你媽媽,為什麼拒絕自己做媽媽?
※打黑工漸成歷史陪讀媽媽也為自己打算
※媽媽,我懂得你的心意
※被媽媽掀被子就跳樓的男孩,反抗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