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四大發展趨勢對新聞傳播的影響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2年1月發布的第29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網民總數已達到5.13億,其中寬頻用戶,移動互聯網用戶3.56億,微博用戶2.5億。同時,中國網民的普及率達到38.3%,平均每10人中有4人是網民。透過這些基礎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中國社會已然進入互聯網時代,而且進入的是一個寬頻互聯網、移動應用與社會化媒體疊加的時代。
雲計算技術催生雲傳播與雲媒體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超級計算模式,它的應用思想是把分布於各地的成千上萬台電腦和龐大的伺服器集群計算能力連接成一張大網到一個遠程的數據中心,形似一片電腦雲。本地計算機只需要通過互聯網發送一個需求信息,遠端就會有成千上萬的計算機為你提供需要的資源並將結果返回到本地計算機,這樣,本地計算機幾乎不需要做什麼,所有的處理都在雲計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計算機群來完成。
雲計算的服務形式多種多樣,目前已有一些應用到日常網路活動中,比如QQ空間提供的在線製作Flash圖片,360的在線收藏夾,Google的doc服務,百度的在線音樂盒,網易的網路硬碟,蘋果的appstore等等。2011年,已有多個行業利用雲計算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雲從而成為雲行業,如教育雲、金融業雲、醫療雲、物流雲、交通雲等。那麼新聞傳播遇到雲計算會發生什麼呢?
首先帶來的是雲傳播的概念。傳統媒體和傳統互聯網有點對點、面對面,點對面和面對點等多種傳播方式,雲傳播的重要特點是簡化了傳播模式,只存在「雲」到「端」,即C2C(Cloud to Client)。在「雲」的層面,可以建設信息雲、新聞雲、視頻雲等等龐大的資料庫,同時保證各類雲的通用與安全;在「端」的層面可以讓用戶享受定製化服務,為用戶提供個性化內容,在用戶間搭建操作編輯的分享通道。
其次是雲監測。互聯網多點並發、頻繁交互的傳播特性使得網上內容在幾乎完全失控的狀態下被變異和再傳播。要想全面、快速地掌握網上傳播態勢,就可以藉助雲計算對原始內容的瀏覽量以及散佈於論壇、微博、SNS社區的所有再傳播內容的瀏覽量進行實時監測,深度挖掘傳播內容的內容變異和傳播參與者的特性,並鎖定特定媒體或特定傳播人,即時監測。
第三是雲編輯。雲計算與雲存儲使得信息的獲得成本接近忽略不計,媒體之間獲取信息的時間差也縮小至最低。信息已不是媒體競爭的主要目標,對於信息的獨到解說、重新整合、編輯成為媒體勝出的關鍵。內容生產流程隨之發生重大變化,「人人皆為傳者」+「雲計算」的將革新媒體從業者的分工與在組織內部的權重。
第四是雲媒體。傳統媒體轉型新媒體受制於既有的發布流程、業務歸口、頻率分割等諸多限制而步履艱難。進入雲計算時代,媒體不用再重複購置伺服器、終端設備等,複雜的內容分發與多媒體呈現,複雜的用戶訂製與廣告細分等都將在「雲端」處理,雲媒體將在「雲計算」這一全新平台上得以輕鬆實現。
新媒體內容呈現視頻化趨勢
如果說中國互聯網的第一個十年是以圖文形式發布網路內容,那麼下一個十年將是網路視頻的時代。網路視頻的發展一方面取決於互聯網基礎設施的投入和高速帶寬的鋪設,一方面取決於用戶瀏覽習慣的自然轉變。相比較圖文網路靜態的呈現方式,網路視頻以其全感官觸動、可控性播放和多樣化內容更容易贏得用戶的青睞。來自國內外的數據都顯示出新媒體的內容呈現正在從一個圖文向視頻轉變,網路視頻將是用戶獲取新聞、信息、娛樂的重要渠道。
在美國,2011年10月整體的視頻瀏覽量達426億次,用戶平均每人在線瀏覽視頻時間超過21.1小時,有86.2%互聯網用戶至少觀看了一次在線視頻。在中國,2011年網路視頻用戶達到3.25億,用戶規模較上一年增加14.6%,使用率升至63.4%。每天上網時長超過5 小時的用戶佔比較高,達到39.3%。
除新媒體內容整體呈現視頻化趨勢外,用戶在消費視頻內容方面也在發生變化。網站的視頻節目構成一般包括四個方面:影視長劇、播客分享、傳統電視和自製節目。過去,用戶以觀看前三者為主,特別是影視長劇,各大網站不惜血本購買版權同步或提前播出,以吸引用戶。但隨著版權購買成本的增大和用戶需求的多元化,視頻網站開始打造自製劇、紀錄片和教育科學類等時長在20分鐘內的視頻。這類微視頻將成為新媒體內容新的發展方向。
新媒體傳播渠道趨向社會化網路
如果將1997年上線的SixDegree視作社會化網路的先驅,那麼社會化網路及社交網站發展至今已有十四年的歷史。在這十四年中,社會化網路與社交網站風雲變幻,從Friendster、Myspace到Facebook、twitter,從開心網、人人網到QQ空間、新浪微博,各種web2.0、web3.0網站不斷湧現,不僅吸引了大量網民的眼球,而且成為網民獲取新聞、信息的新渠道。
根據市場研究公司InSites Consulting對全球35個國家9027名15歲以上消費者進行調查後發布的《2011年全球社交媒體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有超過10億人在使用社會化網路,佔網民人數的大約70%,超過6億用戶每天使用社會化網路。
一般的社會化網路具備三層構造:第一層為個人信息展示,第二層為共享與分享,第三層為基於社交空間的群體協作,在社會化網路里共同完成某一任務。建構社會化網路的三個層次使得互聯網越來越趨於個性化、人性化、智能化,會讓網路時代進入一個「機器也會思考」的時代,網路會對用戶提出的問題做出具體的、精準的解答。比如你想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然後在附近吃個晚餐,互聯網會根據你的個人資料、與好友交流的信息、所處位置、平時瀏覽網頁所顯示的個人愛好等因素加以綜合判斷,然後給出符合你要求的遊樂場、餐館,而不需要你在海量信息中再做檢索和查詢。這也就意味著,社會化網路將來能幫助用戶屏蔽掉99%的不需要或垃圾信息而展示剩下的、精準的1%的信息。
基於這樣的一種網路環境,用戶將會越來越願意通過社會化網路獲取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而且信息共享將作為用戶之間互動的一種方式存在。從web1.0時代用戶被網路的海量信息所淹沒,到web2.0時代搜索引擎相對精確的搜索,人們對於網路提供信息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未來智能化的Web3.0與擁有海量個人信息的社會化網路結合,不僅能讓用戶獲取精準的信息內容,還能將這些內容直接推送到用戶桌面,最終成為新聞傳播的主渠道。
2009年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職宣誓典禮舉行,近4000萬民眾通過互聯網觀看了CNN轉播的典禮畫面,這一數字超過了單純通過電視觀看的用戶數。之所以產生這樣大的效應,是因為此次就職演講CNN與Facebook合作,採用了「視頻+更新信息窗」的方式進行就職典禮的報道。據統計,有近2000萬用戶觀看了CNN與Facebook合作的直播頁面,產生了100萬條相關信息。
新媒體進入整合式傳播
從當前新聞網站乃至整個互聯網生態環境可以看到,存在著內容與渠道的過剩與稀缺的悖論。內容方面,來自用戶的龐雜、海量信息造成了新聞、內容的過剩,但同時每一個個體面對浩瀚的互聯網又感覺無所適從,高品質、專業性、個性化的精品內容又非常稀缺;渠道方面,除了傳統的報刊、圖書、廣播、電視等媒介外,還有網路、手機、移動閱讀器、平板電腦、樓宇電視、車載電視、電紙書等新媒介,多元化的渠道背後意味著渠道的過剩,也同時意味著針對性、有效率的渠道的稀缺。
新媒體造就了新聞產、供、銷多元化的生態環境,也將用戶帶入一個在過剩與稀缺間焦灼的社會環境。然而,新媒體的力量就在於既因為新技術產生了一種情狀,又能用更新的技術來解決這樣一種問題。面對當下的互聯網生態,SoLoMo模式就是一種有效的路徑,也是新媒體進入整合式傳播的必然選擇。
So、Lo、Mo,分別是Social(社交的)、Local(本地的)、Mobile(移動的)的縮寫,SoLoMo是社交、本地和移動三概念的結合,目前應用於網路營銷和商業模式的變革,其實SoLoMo模式同樣適用於新聞傳播及科學傳播,能夠形成一種基於內容本地化、方式社交化、獲取移動化的整合式傳播。
移動狀態下利用碎片化時間上網瀏覽、交流或享受網路服務將成為新媒體未來的發展趨勢。而為了節約自己的時間成本,提高網路使用效率,每一個用戶將會更依賴與自己興趣、愛好相近的社交圈,更關注與自身相關、與生活貼近的本地群落,而新媒體傳播也自然轉向依據用戶的真實社交關係和地理位置推送更為精準的、有價值的新聞內容。
未來,我們能夠實現這樣一種願景:某一天,你去故宮博物院參觀,當你用手機拍下太和殿的照片後,你的網路空間里立刻就能呈現出有關太和殿的背景知識和資料,最新的與太和殿或故宮有關的新聞、視頻,互聯網還會根據你的個人興趣、愛好和時間安排給出精準的參觀建議、參觀貼士以及社交網路里其他朋友的推薦、介紹和心得體會。當然,如果恰好有同屬一個社交網路的朋友也在故宮的話,互聯網也會及時告知你,把朋友推送到你的身邊。
推薦閱讀:
※這些搞笑的新聞報道,最後一個簡直讓人笑到哭
※3月24日新聞匯總
※你覺得今日頭條能做下去嗎?
※【CET4】【Chinadaily】顧問:物業稅在發展
※上海學生家長送禮之風愈演愈烈 出境游列入清單(新聞晨報 20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