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書寫之道

沒有書寫性,就不是中國畫。書寫性由筆墨的精神內涵和技法兩部分組成。「技近乎於道」,因此把它稱為「書寫之道」!書寫之道是中國畫中的「筆情墨性」,也是筆墨的「形質」。筆情是指書寫者在點畫中傾注的情感;墨性是指墨在紙上呈現的重、逸、燥、潤等的變化效果。中國畫講究「落筆成形、落墨成趣、落墨成章」。書寫之道也是書法中精、氣、神的體現。畫中的點、線要具備書法的精神內涵。線是塑造物象形體的基礎語言,不掌握這個語言,就無法塑造所畫物象的形體;沒有這個語言,中國畫就沒有了「氣骨」,也就是南齊謝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高韻、深情、堅質、浩氣」是書寫之道的精神境界和最高標準!

一、 筆墨將筆和墨分開,只是工具材料而已。而把兩字合起來,筆墨的函意就有了極其廣乏的內容和非常深奧的精神意蘊。黃賓虹先生說:自古以畫傳世者,代不乏人。筆法、墨法、章法三者為要:未有無筆、無墨、徒襲章法,而能克自樹立,垂之久遠者也。那麼,究竟什麼是筆墨呢?筆墨是中國畫賴以生存的母體語言;筆墨是中國畫的精、氣、神;筆墨是中國畫知白守黑的「天下式」!

筆形和筆性「尖、圓、齊、建」是選擇毛筆的四個外形條件,也是中國畫工具區別於西方繪畫的四大功能。「尖」者,鋒也,無鋒不可以犀利;「圓」者,通也,雖下筆曲折盤旋而不失圓渾;「齊」者,方也,萬毫齊力,橫掃千鈞,勢也;「健」者,自強不息,生命律動的彈性。這四點,也正是中國畫千百年來自強不息,不可異化的持質。一個書畫家在駕馭筆墨的時候,若不能充分地展現這些特性,其作品的內在技術含量會大打折扣。充分調動與發揮尖、圓、齊、健的功用,同一支筆,畫面會更加豐厚,更加耐人尋味。筆形是指毛筆在運行中在紙上留下的痕迹,也就是墨跡的形態。中國畫是以線為主塑造形體的,傳統繪畫中流傳下來的「十八描」、「二十四皺」等,都是通過不同的點線、筆形來塑造物象神態的。毛筆的中鋒、側鋒、逆鋒、藏鋒、露鋒以及書譜中的「提、按、頓、挫、馭、蹲、蹺、韌、揭」都是利用不同的手法營造著不同的點線形態,這種過程,即是筆法。

宋代郭若虛說畫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是說用筆用墨不活。畫者常說「綿里藏針,如維劃沙,高山墜石,入木三分」以及「大氣,小氣,媚俗,獷悍氣,陰黑氣」等,都是對筆情墨性的解釋。

墨形和墨性墨形與墨性是與用筆緊密相連的,捨棄了筆的主導性,墨就是一團黑色而已。清人布顏圖在《畫學心法問答》中說:「筆為墨之經,墨為筆之緯,經緯連絡,則皮燥肉溫,筋嬗骨建,而筆之四勢備矣」。又說:「筆墨相表裡,筆有氣骨,墨亦有氣骨。墨之氣骨由筆而生」。因此,中國畫的墨不僅指色彩變化,同時也賦予了哲理的生命之「神韻」!

墨形不外乎濃、淡、干、濕,而墨性是指重、逸、燥、潤。凡濃重之筆,性必剛烈、果敢、沉著中透著生生不息的精神。稍過即為干墨、焦墨,畫面就會顯得燥氣不安,如不及時補淡濕之墨,即流入粗野、獷悍之境。淡墨逸情,凡雋永秀雅的物象,一般都用濕筆淡墨。水墨交融可以化生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搞一個小實驗:你裝一瓶清水,然後用毛筆粘一滴墨滴進去,然後你仔細觀察那墨與水交融慢慢散開的狀態,你會感到很奇妙。加上宣紙的沁,水墨也會化生許多精彩。但我們必須筆筆要見骨。濃濃淡淡,乾乾濕濕,相生相剋,即是墨形墨性。

墨之運用,效果不同:濃墨:墨之神。一幅畫中凡畫眼醒目之處,必有濃墨。對於點線,濃重之筆會神暢而響亮。淡墨:墨之韻。濃墨加水即為淡墨,淡墨生潤。凡細蘊之氣,清秀之姿多以淡墨。積墨:墨不積不為渾,不為厚,不為華滋。潑墨:墨之氣。潑墨可得大氣圓融之勢,一筆得勢,筆筆相連,一脈相承。破墨:墨之損。濃中有淡,干中有濕,一筆之中濃談乾濕都有,富有變化,相映生輝。焦墨:墨之極。於混沌中凸顯其神,可救筆墨於水火。宿墨:墨之渾。接氣納物,通融畫面。專治媚俗、薄弱、輕浮等雜症。

二、技法技法是服務於畫面內容的。一幅畫所要表達的形式、思想、意蘊,用什麼技法表現最合適,這與畫家的審美情趣、學養、理念,以及作畫的習慣都有關係。當然,畫家掌握的技法越多越豐富越好。就如作家掌握文學語言一樣,運用起來得心應手,妙手生花。古人在創作中發明了很多技法,如十八描、二十四皴法等。現代人也在探索中發現並創出許多技法,這裡我們只了解一些古人的。

1、 寫提、按、頓、挫、輕、重、徐、疾,這在書法中只是為了點線的豐富、形體的節奏。而在中國畫里,它是為結構服務的。每一個轉折、提按、中鋒與側鋒的轉折,都意味著結構的變化,使之產生凹凸不平的意象,這種意象有筆墨的「形、質」問題,都是寫出來的。例如石和樹,起手注重起筆,駐筆以及提按頓挫,中鋒與側鋒的轉換,前後左右的輕重、穿插、變化等。「寫」重在一筆之間要得其圓渾勁鍵,不可滯、結、凝。一畫之中盡藏變法,提按頓挫輕重徐疾運行靈活多變。「寫」看似是技,其實不然,它也是畫者內心情感的傾訴,也是至虛、至靜、至純的心境寫照!

2、積墨法積墨法有乾濕兩種。干積法以龔賢的為好。龔賢用筆圓中寓方,側筆較少,筆鋒稍禿為佳。用墨宜稍干勿燥為妙。一遍之後復加遍,層層疊加,亮處三兩遍即可,渾厚處十遍八遍不多。但勿必不要畫死,筆筆之間留白,處處留虛,其效果乾中有濕,濕中見干,如同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濕積法相同,只是用墨偏濕,偏淡,效果如空山新雨後,蒙朦朧朧,淡雅中見渾厚。

3、鋪水法此法是通過「老湯」的灌通,使雜亂的物象關係相連、相接、相破。物象多以骨法用筆寫成,應在將干未乾之際輔水才可渾圓。其間應注意陰陽關係,聚散有致,筆斷意連。用筆也要有形、有質,不能傾盆潑之或大片通染。花鳥畫多用干破濕,或濕破干,就是先用濕筆(老湯)輔之,然後在未乾之際用干墨勾勒。此法用好了蒼潤雄渾,墨氣十足,渾然天成。用不好則滯,則臟,甚至一邋糊塗。

器材:HUAWEIMHA-AL00

光圈:f/2.2?快門:1/999963365?焦距:4mm?ISO:80?

4、皴法唐代之前,國畫山水中並無皴法,到了唐代後期,以至五代,山石才有了皴。有皴是山水畫的一大發展,是先人觀察自然逐漸積累而成的經驗,是為了山石更有質感而產生的。披麻皴:是董源、巨然總結的。元代四家趙孟頫、黃公望、吳鎮、倪贊都用這種皴法。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畫學趙,但他的披麻皴夾雜解索皴,更加豐富了披麻皴。范寬、夏圭、荊浩、關仝、馬遠等都在披麻皴的基礎上有所改進,有所變通。斧劈皴:這種皴法主要表現石山的形體。小斧劈法原創於劉松年,李唐、唐寅、周臣、沈周都喜歡用此法。後來李唐把李思訓的皴法放大,變成了大斧劈皴。王維喜用披麻間斧劈,並演變為荷葉皴,倪贊變體為折帶皴。初學者往往先學披麻皴,入手快,取法高,而且還可以在古人的皴法基礎上,稍加變異,創為新法,自成面目。

5、線描線描是中國畫的主要表現語言。在先人的長期實踐中,中國畫的線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程式,同時也是我國藝術形式成熟的標誌。人物畫線描從「曹衣出水」到「吳帶當風」,再到十八描,以適應不同的人物特徵,不同的環境及材料的質感。各種描法因形而得名,其中也包含了畫家的個性及主觀感受。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通過線條的粗細、輕重、剛柔、虛實、頓挫、轉折等變化,再經過疏密、聚散、長短、取捨、前後穿插、對襯、對比等手段,表現了結構、空間、層次,即有節奏韻律,又有裝飾美感。古人有不少對中國畫線條神奇美感的贊評,如「一波三折」、「如錐劃沙」、「折釵股」、「屋漏痕」等等。這與中國書法線條美的結合是分不開的。我們先從芥子園學起,就是師法古人的線,線練好了,才能塑造各種形體。懂得了「骨法用筆」,才能去學其它水與墨交融的妙法。

器材:HUAWEIMHA-AL00

光圈:f/2.2?快門:1/999963365?焦距:4mm?ISO:500?

6、松毛松的對立面是緊,毛的對立面是光。在運筆過程中,松是疏展大方,緊是收縮集結。在線的書寫中,毛是麻麻辣辣,不幹不濕。松毛有時是筆墨運行中隨節奏的迅疾中產生,也有是濃墨加稍許水調製而成。清初有人把它稱為「渴筆」,張大千把它譽為「乾裂秋風潤含春雨」。所以「渴筆」是中國畫中很高級的一種筆情墨性之法。它不僅不溫不火,不滯不滑,而且賦予畫面朴茂、蒼茫、清逸、大氣、厚重之感。

中國畫所有的筆墨技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二十四個字: 提按頓挫 輕重徐疾 濃淡乾濕 皴擦點染 積揉潑破 松毛圓厚你何時掌握了這二十四個字,在宣紙上運用自如了,中國畫的學習,你就出徒了。剩下的,就看你的修養,你的品德,你詩心化境的才華和造化了!

作者部分作品


推薦閱讀:

劉陽先生山水畫2湘西
北京畫院(原名北京中國畫院)北京市朝陽區朝陽公園南路12號院
中國水墨畫泰斗吳立民:我行我素、我行我法
【藝道專訪】陳佩秋——當今最有資格臧否書畫的中國畫藝術大師
可克達拉折翅的小鷹——丹青婀娜畫家王丹娜

TAG:中國 | 國畫 | 書寫 | 中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