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孩子們不了解社會
作者:太陽雨 來源:虛幻記
最近韓寒在微博發表了一篇長文,討論了些自己對於教育的看法。曾經反應試教育的旗幟型人物,竟也語重心長地表示,認可中國的教育模式,包括高考制度在內,基本是公平的。同時,他也不鼓勵年輕人效仿他退學,認為當下的中國,知識依舊可以改變命運。
這篇文章名為《我所理解的教育》,目前閱讀量已破千萬,並迅速引發討論。我基本認同韓寒的觀點,同時也提些個人的看法,我認為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不在於公不公平,而是現在的孩子根本不了解社會。你隨手在路上逮個學生,問他中國是什麼政治體制,中國的經濟制度相比歐美國家有什麼優勢,他百分百答不上來。
當然,這些問題歐美國家的學生也未必答得出來,但是,中國與那些國家不同,歐美國家的政治已純粹為服務性質,輔助經濟和文化等領域的繁榮。中國則相反,經濟和文化都在為政治繁榮而服務,所以,無論哪個領域,都會緊隨政治波動而產生巨變。
就如中國的教育,其實最受益的是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後的那幾代人,那一批大學生,是知識改變命運的典型教材。然而90年代末,大學擴招之後,後面上來的大學生幾乎成了教育的受害者。
以前常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個大學生,經歷十餘年寒窗苦讀,畢業後去面試,發現公司老闆是以前輟學的同學。這雖然僅是段子,但確實有很多大老闆的學歷都不怎麼樣。
因為90年代,和中國入世之初,是中國社會流動性最為強勁的時候,你根本不需要什麼學歷,只要放開膽子去拼,都能成為先富起來的那批人,讀書無用論也是那時候興起的。
後來,隨著房地產經濟的興起,中國開始進入一個投機型社會,很多人拚命干實業,一年下來還不如一次成功的投資。到現在,教育的重要性又開始提升,因為地產經濟運轉不下去,實體經濟也進入瓶頸期,急需知識引導技術創新。
這裡我也談談對教育公平的看法,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教育是公平的,也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教育極不公平,我覺得這裡的分裂主要是因為每個人對公平的理解不一樣。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比如韓寒花一千萬在上海買一個學區房,讓他的孩子獲得了上海某高級小學的一個學位。同時,雲南那位冰雪男孩不花一分錢也獲得了該學校的學位,那麼大家認為公不公平?
我想韓寒肯定認為這樣不公平,自己花了一千萬才獲得的學位,為的就是看中這家學校優質的教學水平,憑什麼冰雪男孩一分不花就得到了?相反,冰雪男孩就認為這樣很公平,大家在同一條起跑線,才叫公平競爭。如果我上學得走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接受的教育質量又完全不對等,那還談什麼公平教育。
所以,公不公平完全取決於個人價值觀問題,但個人的價值觀在社會價值觀面前只能是隨波逐流的。現在中國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都是遵循叢林法則,適者生存,讓強者支配資源,弱者淘汰的規則。所以,中國社會的資源本身就畸形分布,韓寒們的子女可以獲得優質資源,認為這樣很公平,而無數的冰雪男孩甚至不知道外面的社會是什麼樣子。
前段時間有個讀者問我,說他的兒子高考在即,但是卻討厭政治課,因為他不相信政治,感到被欺騙,問我該怎麼開導。我當時也肯定中國的高考制度,說了一些鼓勵的話。(太陽雨微信:xvhuanji02)
其實教育制度問題不大,關鍵還是社會制度,中國教育本質上還是為社會價值觀服務的。可以說,在中國,你只有順應了它這套社會價值觀,才有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也就是成為達爾文主義者。
中國起碼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達爾文主義者,信奉叢林法則。這也是大家覺得累的原因,就像韓寒在文中所說的,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大家都在努力。不僅僅是學生在努力,很多時候家長也很努力,因為要拼盡財力讓自己的孩子力爭上遊,否則就要面臨淘汰,最終淪為廉價勞動力。
進入社會後,這種累始終抓著你不放,你必須要不斷創造業績,沒選擇地加班,否則也要面臨淘汰。事業做大了,你又身不由己地開始尋租權力,否則根本無法適應中國的競爭規則,隨之而來的就是腐敗。
不僅僅是學業和事業累,就連愛情也是如此,因為現在追求一個女孩子,拼的往往是物質。聚會的時候我經常看到這樣一種情景,每個人一坐下來就把車鑰匙往桌子上一擱,賓士保時捷瑪莎拉蒂一出,奧迪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了。
另外,就韓寒文中提到的階級固化問題,我也發表下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中國社會階級壁壘尚不清晰,反倒是歐美國家階級固化有點嚴重,我覺著這觀點有些衝動。
其實歐美國家已經進入去階級化狀態,先不說西歐和北歐那些基尼係數只有0.2左右的均富國家,就說美國和日本吧,社會財富已經相當勻稱。
美國是橄欖型的社會結構,中產佔比達70%,而日本,則是棗核型社會,中產階級近90%,財富分配極為平均。社會財富分配是緊隨政治構架的,政治權力分配越均衡,國民的財富也越加平均。而支撐歐美日均富生態和人均政治的,則是平#權主義價值觀。
再反觀中國,我們依舊處於古社會時的金字塔型社會結構,因為權力的骨架依然階梯型,中國現在的貧富分化,都無需去佐證了。至於階級固化與否,則要看社會流動性,簡單說就是窮人的上升通道是否寬敞,知識改變命運只是其中之一。
新中國社會流動性最強的時候是在改革開放後二十多年,開始靠知識,隨後靠行商,二十多年之後就基本靠資本了。
不但行商靠資本,就連獲取知識也要靠資本,學區房要錢,補習要錢,上名牌大學要錢,出國留學更是要錢,都是靠錢砸出來的,寒門出貴子的比例太少了。有錢人家通過壘錢教育培養出一個高級人才,這不叫社會流動性,恰恰是階級固化的典範。
當然,階級固不固化,日子終究還是得過的,在叢林社會,通過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強,幾乎成了普通人唯一的選擇。而現在的學生之所以不肯努力,多半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社會有多殘酷,所以很多人都是走上社會之後,回過頭來才後悔自己當初沒認真學習。
因此,中國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孩子們對社會缺乏基本的認知,只有了解社會才知道該如何去努力,往哪個方向去努力。但是,若讓孩子直面社會,迎合叢林法則的價值觀,那就等於培養了一個達爾文主義者。也許他將來能在殘酷的社會披荊斬棘,成為出色的掠食者,但有多少父母忍心將自己的孩子送上精神的角斗場。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應該糾結的不是如何培養孩子,而是該想想如何扭轉這殘酷的叢林法則,如何讓政治成為服務經濟和文化的工具,而不是讓我們,讓孩子繼續為政治服務。
延伸閱讀
我所理解的教育
文/韓寒我離開學校那件事情已經非常久遠了,在此簡單描述一下。上個世紀末,我小學初中學習成績一直不錯,最終以470分左右的總分進入了上海市松江二中。松江二中應該是全國最美的市重點高中,《乘風破浪》里本煜拎包出獄,看見李榮浩開賓士載著自己老婆揚長而去的那條林蔭大道就是在松江二中取的景。470分在當年的中考成績中算高分了,進入區重點高中沒有問題,但離市重點還差幾分,我是因為長跑獲得過區級比賽的第一名,有加分,所以通過特招進了松江二中。結果一進了二中,我就變得有點中二。當年青春文學開始流行,我心想要和那些少年作家們一決高下,幾乎整整一個學期在寫《三重門》,荒廢了聽課。學期末我自以為天資聰穎,臨時抱佛腳也沒問題,不想高中的佛腳比較粗,抱不動,很多學科沒有及格,不幸留級。留級不是什麼光榮的事,我從全村人的驕傲一下子變成了村渣。很多同學不能理解,但這絕對很羞恥的好嘛,你能想像一覺醒來,你女朋友從你的同學變成了你的學姐,但人還是同一個那種感受嗎。第二年高一,我覺得學校的教育不是很適合我,希望在家自學外加海闊天空闖蕩一番,松江二中寬厚包容,給我辦了一年的休學,告訴我如果在外面混得不好,一兩年後還可以再回來。所以我至今依然很惦念我的母校。事實上我也不能再回頭了,你能想像一覺醒來,你的同班同學已經在上大一,而你還是高一的那種感受嗎。離開學校後,各種壓力和議論自然很多,我也一度迷茫。那可是上個世紀的事了,移動還不能給聯通發簡訊呢,退學這種事情當然是天下之大不韙。一度有人說這是「讀書無用論」「白卷英雄」回魂。我當然也覺得很委屈,誰說讀書無用了,我在學校外學的還不比在學校里少呢。我慶幸退學是因為我獲得了更好的學習環境啊。這種警惕「讀書無用論」的焦慮雖是誤解,其實不無道理,「文革」帶來的知識層斷裂對民族之傷害有目共睹,但這明顯是跑題了,當時真正的焦點在於「應試教育」和「個性發展」之間的矛盾衝突。教育和學習這兩件事本身沒什麼可討論的,強的民族教育一定強,優秀的人必然愛學習,這是定論。但一刀切的應試教育與每個學生之間不同的性格特長之間如何調和,才是問題本身。事情過去了將近二十年,我去過了不少地方,也經歷過很多事情,可以簡單談談自己對於現在中國教育的看法。現行的教育制度包括高考制度,肯定無法照顧到方方面面,也有很多需要改進之處,但沒有一個制度是可以照顧到所有人的,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它有著基本的公平。不談每個省或者不同民族的錄取分數問題,好的大學基本上是對所有家庭敞開的。應試教育有很不足之處,更不應被歌頌,因材施教的時代也遲早會到來,但它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是一定會存在的。對於大部分普通家庭來說,根本沒有必要去羨慕美國、英國的教育體系,而應該慶幸在中國。我們國家各種階層壁壘還沒有完全清晰,只要你夠努力,還是有很大概率去衝破次元壁,去到更高的地方。我們會看到很多灰心自嘲的段子,大意就是只要你夠努力,你就會發現……還是那麼挫之類的,這些你真心當段子笑一笑就可以了,別真的覺得努力讀書努力工作無用,還是去打王者榮耀吧。在中國努力學習,努力工作,進好的大學,學更多本事,最終改變生活,改變家族命運的可能性,一定比在發達國家要大得多。無論你的家庭,你的父母從事什麼工作,你只要努力讀書,最終成為科學家、院士、教授、公司高層、成功商人、政府高官、優秀藝術家等等等等,都是有著不小概率的。在社會階層已經非常分明的發達國家,跨越階層要困難很多。社會新聞里粗鄙醜陋的富二代不是這個社會的全部,別一天到晚嘲笑富二代是土鱉了。和十幾年前不同,我現在所接觸到的富二代已經越來越強,普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經濟條件更優越的家庭難道不會這麼想嗎?他們從小雙語三語上課,更好的學校更好的私教,看小孩子喜歡鋼琴就有演奏級鋼琴老師每天帶著你一個人,看你喜歡畫畫就是美院的高材生一對一教你畫畫,並時不時拜訪一些大家,家庭傳授給你更好的眼界和素養,這些人能力也強,心態也好,根本不是紈絝子弟畫風,你一問他們的父母,大多也不是權貴出身,都是白手起家富一代,就是一定的教育和個人努力,加上機遇,改變了他們父母的命運。更可怕的是,這些優秀的二代,他們的後代會更有資源,你孩子的追趕就會更難。通過教育可以大概率改變命運和階層這個窗口期的時間不會很長,可能也就幾代人。在這兩三代中,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維繫最大化的效率與公平。幾代人後,社會的階級基本固化,只要沒有劇烈動蕩,改變命運就會變得更難了。你要突破自己的出身就要付出遠遠比現在大得多的努力與運氣。而且最終你會發現,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而是因為人家也很努力,人家起跑的時候就有渦輪增壓,你一直在自然吸氣。這就是可怕之處,大家一樣的智商,一樣的努力,但人家有著更好的資源,你憑什麼超過人家?所以,趁現在,大家都尼瑪自然吸氣,別人至多有些山寨改裝,你趕緊多吸幾口,讓自己排量大一些吧。那麼,關於退學不退學,扯回來就很簡單了。你如果從事文科與藝術,覺得學校束縛了你的發展,在完成基礎教育之後,你可以選擇離開學校,前提是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學習,並承受代價。成功的例子也不會多。偉大的羽翼必然追求自由之光輝,但因為受不了管束而退學那純粹是懶惰。如果你真要走上自我學習之路,我個人不建議在大學前離開學校。時代不一樣了,在我退學的上古時代,吃雞就是去肯德基吃原味雞,吃瓜就是路邊買個瓜吃,所謂玩手機就是掏出你的諾基亞,把屏幕從綠色的變成橘色的,周圍人都驚呼牛逼。比如我,退學後,一周就要去好幾次陝西南路地鐵站的季風書園買書,回來看書看電影寫東西遠行採風,採風這兩字聽著土得掉渣,但基本娛樂生活就是這樣的。如果我在今天退學,八成也是要荒廢在打遊戲和玩手機上。如果你是其他學科或者其他興趣,那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考更好的大學。中國的教育質量不是最頂級,但整體不算差,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缺失不光光是因為教育的問題。我看到過一組中國學生和歐洲學生的對比,在想像力環節其實大家都沒差別,想像力這玩意,不是說你不做作業不管教,它就能出來了,有翅膀的鳥都能飛,籠子是社會環境和生存壓力,不是教育方式本身。你若喜歡科學,那就應該在學校接受更高的教育。有些領域中國是不差的,無需妄自菲薄,有好的學校好的導師就可以。據說好幾十年前,浙大物理系的學生寫信給尼爾斯·波爾,說想去歐洲留學,結果人家回信說你自己學校就有束星北和王淦昌,都是世界頂級,你來幹嘛……至於那些國外領先的領域,就去國外學,正視差距,也無需覺得China必須NO.1。所以,以後有陌生朋友再見到我,就別說自己也是學我退學的來套近乎了,我不會感到兩顆心因此而貼近一點。我和李想,見面從來只聊汽車工業,聊互聯網或者其他,從來沒聊過咱倆都沒上過大學這件事。這事不值得聊。這就好比哪天你崩了自己一槍,上天遇見梵高、海明威,說哎喲,我學您的,我們都一樣,兩位大師肯定會告訴你,我們不一樣,不一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學人長處難,學人不如意處卻簡單,你可以輕鬆學會托爾斯泰得個性病,你永遠學不會《戰爭與和平》。最後送大家兩句話。第一,讀書改變命運,知識就是力量。學習讀書的確未必在學校,但學校和高考,是基本最公平和最有效率的,你要是普通家庭,更應該感謝與遵循。第二,別以為讀了幾本書,有了點知識,有了個文憑就了不起了,這只是開始,是人生的標配。每當你覺得驕傲自滿時,就去幫正在上小學的孩子輔導一下作業吧,你會寧願復讀十年的。
推薦閱讀:
※夏天也想穿長褲?那這樣穿准沒錯!【中國服裝圈·973期】
※中國四大名著之:《紅樓夢補》· 卷二(9~18)
※中國即將擺脫對俄發動機的依賴?這個國家的運輸機和發動機將在華生產——
※中國史上20大鎮國之寶
※中國製鞋廠:「東南飛」還是內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