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北宋四大家】北方山水畫派之祖——荊浩
五代是中國山水畫發展的重要時期,一些畫家在唐代以青綠或水墨青綠在屏障上揮寫大山大水或松石林木的基礎上,深入大自然中進行創作。五代時中國水墨山水畫趨於成熟,以荊浩、關仝為代表的北方畫家和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南方畫家創立了真實生動的雄偉北方峻岭和秀麗江南山川兩大山水畫體系,世稱「荊、關、董、巨」。
荊浩(約850-?),字浩然,號洪穀子,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一說河南濟源人。五代後梁畫家。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亦工佛像。是中國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畫家之一。
荊浩不僅創造了筆墨並重的北派山水畫,被後世尊為北方山水畫派之祖,還為後人留下著名的山水畫理論《筆法記》,以假託在神鎮山遇一老翁,在互相問答中提出了氣、韻、思、景、筆、墨的所謂繪景「六要」,是古代山水畫理論中的經典之作,比更早時期南齊謝赫的「六法論」有所發展,具有更高的理論價值。荊浩創山水筆墨並重論,擅畫「雲中山頂」,早已提出山水畫也必須「形神兼備」、「情景交融」,他的作品已被奉為宋畫典範,只可惜留存於世的作品極少,且僅有的幾幅畫也尚存真偽之疑。
吳道子、王維時,尚未產生單純的水墨畫,對骨法用筆有一定認識,但對用墨仍處於幼稚階段,未有專論。荊浩是第一個對筆、墨作了明確界定,他指出筆剛主氣,墨柔主韻,二者渾然一體,乃為氣韻俱盛,第一個提出「水暈墨章」,用「有筆有墨」來衡量歷來山水畫的得失。由於他對唐中葉以來的新興水墨山水畫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有力地推動了中國水墨山水畫的發展。其影響不僅及于山水畫,而且擴展到人物畫、花鳥畫領域。在中國水墨畫的歷史進程中,荊浩無疑是一位最傑出的早期理論家和實踐家。
存世作品《匡廬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其他均已失傳。至於目前傳為荊浩所作的:美國納爾遜美術館收藏的《雪景山水圖》、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的《江山瑞靄圖》、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漁樂圖》等,其真偽都存有爭議。
《匡廬圖》 絹本水墨 縱185.8厘米 橫106.8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雪景山水圖》 美國納爾遜博物館藏
《江山瑞靄圖》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
《漁樂圖》 台灣故宮博物院藏
各大拍賣會荊浩的拍品
推薦閱讀:
※如果你是完顏阿骨打造反後的天祚帝,你會怎麼做?
※王輝斌:北宋詩人宗唐的真面目
※北宋禪境詞略論
※至聖文宣王:孔子在北宋的尊崇與形象
※庄沐楊:北宋文人題畫詩中的「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