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沉默生的教育呼喚

前幾天在餐廳和王老師聊天,在談到每到寒暑假就有很多學生來看望老師的話題時,王老師很是激動,但同時也講出他的一個遺憾。一位同學在和他交流時,感覺到王老師可能記不住他了,於是很善解人意地為王老師寬心,說道:「您可能記不住我了,我在班上默默無聞,成績一般,又不給您添麻煩,所以你的印象不深!」王老師內疚地說:「只顧到成績好的和調皮的學生,那些表現好但成績一般的學生關注就不夠,真不應該啊!我對他關心不夠,但他還記得來看我,更讓我羞愧!」

的確,在各個班上都有這門一群人:成績中等、相貌一般、少言寡語、遵規守紀、同學關係良好、學習習慣良好等,他們不但不給老師添麻煩,反而是老師眼中的「乖娃娃」。他們很普通,很平常,也很少得到老師的關注和關心,以至於老師都記不大住他們的特點和姓名,我們把這群人稱為「沉默生」。沉默生的存在,一方面是由於學生內向和自信心不足等個性心理品質所致,另一方面是與老師有意無意的忽略有關,前者是學生「沉默」,後者是學生「被沉默」,而當兩者疊加到一起後更易導致「沉默生」。其實,「沉默」不等於「沉淪」,絕大部分「沉默生」是十分渴求老師的關心和關注的。

在功利主義和應試的價值驅動下,在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中,老師們往往把「抓兩頭,促中間」作為法寶,在所謂的「中間生」中很多大一部分就是「沉默生」。這種試圖靠「培優轉差」來帶動整體發展的思路,實際上卻犧牲了大多數「中間」的發展,導致了事實上的「兩頭,丟中間」,導致優等生不優,中等生滑坡,後進生壯大的惡果,也違背了教育的公平性和全體性原則。所以,「抓兩頭,促中間」的做法看似效率高,操作性強,實則粗糙,弊端多多。「沉默生」本身是可塑性強、看似穩定卻又極易向兩極分化的龐大群體,但在教師粗線條的教育和管理下,「沉默生」容易被遺忘、疏忽或熟視無睹,從而心靈更加敏感和脆弱,更加缺乏自信,學習能力逐漸下降,甚至由於情緒長期處於壓抑和疏遠狀態,他們更加自卑和抑鬱而導致心理疾患。有資料顯示:因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而不得不退學甚至就醫的學生很少有差生或優秀生,多是平時認認真真,不聲不響,教師最省心、最放心的「毫無問題」的中等生,即「沉默生」。教育應該是平等的,不能「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所以「沉默生」不但不是我們放心的「乖娃娃」,而是需要我們特別關注和幫扶的學生。他們屬於「能上能下」的群體,如果教師能夠給予鼓勵、點撥、提醒和開導,為其創造和提供表現自我和鍛煉自我的機會和平台,他們就能上升發展,否則就會下降沉淪。

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目中有人」,不留空白,關注到每一個人。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提高師德修養,關愛每一個學生,力促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然而,現實教育生活中確實存在班主任「顧不過來」的時候,怎麼辦?我在學校班主任中推行四大措施:一是師生結對的「導師制」,發動班主任參與班級管理;二是建立學生檔案袋管理;三是每周梳理和學生交流情況,原則上一個月要和每位學生交流一次;四是實行堅持實行輪值制,如值日生制度、時事播報制度、5分鐘演講制等。這樣,通過制度化運行來解決老師「心有餘而力不足」、「不是不願意,而是沒顧過來」、「無意中忽略了」等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搭建平台,想法設法讓沉默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德國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老師要主動出擊去幫助「沉默生」,讓他們在課堂上「想說」、「能說」、「會說」。例如,營造寬鬆民主的課堂氛圍;降低問題的難度使得「沉默生」能夠回答;對「沉默生」的回答給予特別的肯定;讓「積極生」和「沉默生」結對子;老師每周梳理一下學生課堂參與情況等等。當然,我們要注意,「沉默生」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要轉變和幫助他們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老師既要用愛心和慧心去幫助他們,更需要耐心和細心去幫助他們。

備註:本文發表於2014年3月25日《教育導報》,發表題目為《善待「沉默生」》

推薦閱讀:

全國各地有償補課屢禁不止,作為家長該做些什麼?
其實,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珍貴的課本
總說實話的人,情商很低
你可能看過她的舞蹈,卻不認識她的人
徹悟 道德經 第77章 張弓

TAG:教育 | 沉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