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學習筆記107
陽明病篇/總論/陽明病的成因及病變部位
大家好,我們上課,前一個階段我們講完了太陽病脈證並治,按照《傷寒論》原書的次序,那我們就應當是講陽明病脈證並治,所以我們從今天開始講辯陽明病脈證並治,我們每講一病的原文,要先對這一病篇的主要內容作一個大概情況的介紹,我們還是先介紹陽明病的概說。
一、陽明病的成因
第一個病因:陽明經脈是運行於體表的,體表可以直接感受外邪,所以陽明病的成因第一點,是陽明經脈直接感受外邪,這種情況在《傷寒論》中把它叫做「正陽陽明」。 陽明經脈直接被風寒邪氣所傷,陽明經的陽氣被郁,但是陽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說陽明的陽氣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體的內部,所以陽明經脈受邪以後,它這個病程持續的時間很短,因為陽明的陽氣它不走表,它走里。它不像太陽,太陽的陽氣是作用於體表的,所以太陽經表受邪,正氣抗邪於表,它這個病程的持續時間很長,而陽明經脈受邪呢,由於陽明的陽氣不作用於體表,所以陽明經脈受邪以後,邪氣可以迅速循經入里,化熱、成實,而形成陽明的熱證和腑實證。 所以陽明經證在臨床上持續的時間很短,但是在《傷寒論》中也提到了這種由陽明本經直接感邪氣而發生的陽明病,叫做「正陽陽明」。
第二個病因:邪由它經傳來。哪一經的邪氣容易傳入陽明呢?
* 首先是太陽,太陽之邪不解,邪傳陽明;或者是太陽誤治,邪傳陽明。 太陽病應當發汗,結果誤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療,導致津液耗傷,邪氣就勢入里,化熱、成燥而傳陽明,這種情況在《傷寒論》中,叫做「太陽陽明」;
* 還有一種情況,少陽病誤治導致了邪傳陽明,少陽病誤治以後傷了津液,然後少陽邪氣傳入陽明,化熱、成燥,這種情況在《傷寒論》里叫「少陽陽明」。
* 除此之外,陽明和太陰相表裡,當太陰病陽氣恢復,就可以出現陰病出陽,臟邪還腑,這個時候出現的陽明病,是病證由里出表,由陰轉陽的,一種好轉的傾向。
太陰病陽氣恢復以後,陰病出陽,臟邪還腑而出現了陽明病的表現,這是病證由里出表,由陰轉陽,病情向好的方面轉化的一種表現。而本經受邪,邪氣循經入里化熱、成燥,太陽之邪不解,少陽之邪不解,或者太陽少陽誤治以後傳入陽明,這是邪氣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的過程,這是病情加重。關於陽明病的成因,我們就介紹這麼多。
二、陽明病的病變部位
陽明病的病變部位涉及到哪些臟腑,哪些經絡,這是我們在概說里要談的第二個問題。
* 首先,陽明病的病變部位,從經絡的角度來講,它涉及到足陽明經,那就是足陽明胃經了。
* 從臟腑的角度來講,它涉及到足陽明胃腑,和手陽明大腸腑。但是《靈樞.本輸》篇,說過這樣一段話,「大腸、小腸皆屬於胃」這句話原本是講經絡的連屬關係的,對於《傷寒》注家,經常引用這句話,說明陽明病的病位還應當包括小腸。? 你想,小腸上接胃,下連大腸,對於陽明病來說,上面的胃有問題,下面的大腸有問題,難道中間的小腸就沒有問題嗎?因此陽明病的確切的病位,從外感病的病情來看,它應當包括胃、大腸和小腸,小腸儘管不能把它叫做陽明,而它屬於手太陽,但是小腸腑的病變應當包括在《傷寒論》中的陽明病的範圍之內。 這就象太陽病篇里,它沒有包括手太陽小腸的病,但是根據外感病的發病規律,太陽病篇涉及到了手太陰肺的病變,象麻黃湯證的喘,象桂枝加厚朴杏子湯證的中風兼喘,象小青龍湯證的外寒內飲,水寒射肺的喘,還有像麻杏石甘湯證的邪熱壅肺的喘,它們常常是在太陽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以後,容易引發這些疾病,所以手太陰的病變在《傷寒論》中,大多數是在太陽病篇出現的。 而手太陽小腸的病變在太陽病篇沒有出現過,它應當在什麼地方呢?在陽明病篇出現。這是根據臨床實際情況和它們之間的密切的生理關係來談的。所以陽明病,從臟腑的角度來講,包括了胃、大腸、小腸,在《傷寒論》中把它們統統的叫做「胃家」。所以「胃家」就是代表了整個胃腸系統。?
推薦閱讀:
※《書譜》筆法百法:詳細圖解 學習 欣賞
※要學習佛的三種德行
※做人做事與學習(23——33)
※八字正格學習之正財與偏財格,正印與偏印格
※自由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