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這一點或證明德國打蘇聯計劃本身就是矛盾的?
二戰期間,德國在指定巴巴羅薩計劃時就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問題,德國最擅長的就是閃電戰,也就是速戰解決蘇德戰事,且不說在蘇德爆發後德軍高層或者希特勒個人做出的種種軍事調整影響了蘇德戰爭的結局,在戰爭之處,就存在著巨大的矛盾。
在德軍的攻勢中,有兩個主動方向,一個是莫斯科,一個是烏克蘭的基輔,打莫斯科,是想摧毀對方指揮中心和政治中心,攻其必救,使自己處於主動地位,來調動蘇軍,即使短期內拿不下莫斯科,也能將大批蘇軍牽制調往莫斯科,當然圍城打援德軍可能沒那麼多的兵力,但在莫斯科這一地域可以將蘇軍主力吸引過來,然後一戰勝之,一舉消滅其主力,讓蘇徹底喪失繼續抵抗的能力。一旦拿下莫斯科,對摧毀其抵抗意志有很大意義,這是速戰。
而打基輔,最主要的目的是控制烏克蘭地區,領其產糧區,並奪取該地礦產,降低其戰爭持續力,可為以後進攻中東預留跳板並控制黑海幾個重要港口,相對來說,這是打持久戰的計劃,而顯然德國是沒有實力同時執行兩種計劃的,也就是說,應該選出一個主攻方向,集中最大的兵力優勢,一擊制敵,這是德國能夠取勝的唯一途徑,可是希特勒太狂傲了,面對蘇聯依然選擇平推,寄希望於1-2個戰役擊潰蘇聯人是不現實的,巨大的人力資源和物質優勢使俄軍更能承受巨大的損失,而德國人卻做不到。加上蘇聯地域廣闊,德軍的部隊和撒胡椒面一樣,隨著戰事的進行越來越感到攻擊乏力,1941和1942的冬季表現的尤為明顯。
也就是說,速戰和持久戰都有贏得機會,只不過都希望渺茫,終究是國力和戰爭潛力的差距,現在想來,如果打持久戰戰略的話,先徹底打跨蘇聯必須佔領其產糧區,但避免與敵人決戰,切斷敵人的外援和補給線,餓死和拖跨敵人,然後合圍和打援,其次應該利用蘇聯民族矛盾扶持傀儡政權進行牽制和瓦解。
直接打莫斯科的話,且不說是否能夠攻下,蘇聯的戰略重點本身就在烏克蘭,中央集團軍群消滅西方面軍之後絕對不肯輕易通過奧爾沙陸橋,當時蘇聯一半軍隊在烏克蘭威脅中央集團軍群側翼,這也是希特勒讓古德里安南下的原因!從效果來看,希特勒達到了他能達到的最好戰果,將西南方面軍在基輔附近一舉全殲,然後毫無後顧之憂地進軍莫斯科,如果說不足的話,那就是德軍準備以及發動攻擊的時間偏晚,如果在五月份就開始東進的話,就不必在莫斯科城下過冬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二戰前期看英國,中期看蘇聯,後期看美國
※她改變了蘇聯【番外】生拼硬湊一點都不好笑的蘇聯笑話選集
※【深度話題】中國會成為奧巴馬說的「第二個蘇聯」嗎?
※第一家進入蘇聯的可樂是因為什麼?
※社會主義改革:安戈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