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朱元璋》戏说正史

《朱元璋》观后前言      我对历史剧的欣赏口味不太主流,许多人赞叹叫好的片子,我往往看不太下去,比如在网络上好评很多的《走向共和》,《汉武大帝》,《大明王朝——嘉靖与海瑞》,我觉得假大空,有一种我不喜欢的气味在里面。      我自己很欣赏的片子,往往默默无闻,或者群众评论不是太好。过去中央电视台播放过一部电视剧《海瑞》,我很激赏,可惜连知道的人都没几个。这次看了胡军版的《朱元璋》,也很欣赏,觉得是难得的历史剧。一口气看完,鼠标都没怎么拖过。但这部朱元璋应该是三四年前就拍摄好的,不受央视欢心,难见天日,现在才出来。网络上没什么反响,讨论的人很少,能找到一些评论,还是挑毛病得多。   但我觉得这个电视剧,其实无论可以找出再多的缺陷,都是应该给予热烈赞叹的,之后,才应该来挑毛病,找缺陷。   一、粗略观感      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盖自三代以来,战国至于刘项,是一劫;三国至于五胡,是一劫;中唐至于黄巢、石晋,是一劫;女直至于蒙古,是一大劫:中国之人,无复孑遗矣!故我太祖皇帝之功,谓之劈开混沌,别立乾坤,当与盘古等,而不当与商、周、汉、唐并论也。二百四十年来,休息生养,民不知兵,生齿繁盛,盖亦从古所无之事”      明人邱浚在《世史正纲》中说:“洪武元年,太祖即皇帝位,复中国之统。圣人之生。自有天地以来,中国未尝一日无统也,虽五胡乱华,晋祚犹存,辽金僭号,而宋系不断。未有中国之统尽绝。而尽夷狄之归,如元朝之世者也。三纲既沦,九法亦释,天地于是易位,日月于是晦暝,阴浊用事,迟迟至九十三年之久。中国之人渐染其俗,日与之化,身其氏名,口其言语,家其伦类,十室而九矣,不有圣君者出,乘天心之所厌,驱其类而荡涤之,中国尚得为中国乎?”   我的看法与此相似,朱元璋缔造明朝,重新恢复中华文明的功绩,无论怎么高度评价都是不过分的。与此对比看看本来同样高度发达辉煌的阿拉伯文明被蒙古践踏蹂躏后的结果就知道了。虽然后来又经历满清浩劫,但明朝三百年所凝聚的文化力量,思想资源,已经给中国文明之进步发展提供了更坚实更有韧性的骨架,中国文化终究还是有希望恢复自身文化的独立性强大性,为世界文化真正意义上多元化的均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的可能,若无明代近三百年文化的积淀,这样的希望要比现在渺茫得多。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序中说“我称为英雄的,并非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而只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朱元璋当然是以思想或强力称雄的人,但我认为他更是靠心灵而伟大的人。否则我不会尊敬他,更不会推崇他,当然也不会在这里评论一部反映他生平的电视剧。      但我这里推荐胡军版的《朱元璋》,倒并非是因其对朱元璋有多大的美化,多大的夸赞。事实上,可能恰恰相反,大部分人完整看了这部电视剧之后,厌恶朱元璋的人依旧会厌恶,而原先对朱元璋没有多少印象的人,也不会因此对他产生什么好感,可能反感的更居多。   但以我的眼光来说,这版朱元璋,确实是一部严肃的有诚意的历史剧。   如果抛开历史的层面的,就电视剧本身而言论,它也很精彩,情节紧凑,波澜迭起,扣人心弦,让人欲罢不能,至少我看的时候,几乎是一口气看完,以至于熬了几个通宵。   如果把历史的因素考虑进去,那应该说能感觉出来创作者确实很真诚试图把那段历史通过电视剧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基本上所有情节都还是遵循历史的骨架,编剧自作聪明,过度发挥,喧宾夺主的地方很少。有些对事件人名的改换,发生先后次序的变化,以及分散的人物与事件合并化处理,个别的虚构,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够接受的。   对朱元璋这个人物,可以感觉到创作者既没有因为自身的偏见,而给予胡乱丑化,也没有回避一直以来朱元璋最受诟病的所谓杀功臣所谓残暴的一面。因此,我尽管不会同意该剧中对朱元璋行为心理的所有描述,尽管觉得该剧后半段,过度渲染朱元璋对官员的严厉打击,过度渲染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威压,以至气氛几乎始终是压抑沉重甚至恐怖,但我仍然愿意给这部电视剧以充分的好评。     更何况,在有些地方的处理上,该剧确实体现出一些突破。      比如按照掼常深入人心的说法:朱元璋杀功臣,仅仅是因为他害怕功臣功高震主,有威胁夺取他皇帝位置的可能,是猜忌心理作用的结果。但在该剧中,并没有简单的归结于此。而有了更深入剖析的尝试。提到了功臣权贵在建国后,贪图享受,居功放纵,残害普通百姓,横行不法的一面,而朱元璋之所以痛下辣手,和这些权贵自身违法害民贪污腐化有莫大关系。      这点和孟森的分析是契合的,孟森说“以国家全体而论,当开创之后,而无检制元勋宿将之力,人人挟其马上之烈以自豪,权贵纵横,民生凋敝,其国亦不可久也” “太祖之好用峻法,于约束勋贵官吏极严,实未尝滥及平民”“不能使官吏畏法,则既豢民膏,复以威福肆于民上,假国宠以殃民,则国家养千万虎狼以食人耳”。当然剧中对这一点展开的还不够充分,还不够透彻,但总是有了部分表现,也就值得称赞了。      传统的观点过于聚焦朱元璋对官员的严厉,乃至杀戮,说成是残暴,对那些滥杀无辜平民,制造屠城迁海之类的惨案,造成上百万平民死亡,而对甘为奴才的官员宽容有加甚至任意放纵的皇帝,反倒是给予很大好评,甚至说成是仁君,这是典型的黑白颠倒。这部电视剧不管对朱元璋整体评价如何,但至少给了朱元璋自我辩护的权利和机会。让朱元璋对性格仁善的太子说了这么一段话   “知道这荆棘是干什么有的吗......这荆棘原本是味药材,可以解毒疗伤、祛寒活血。所以这荆棘不光是鞭打犯人的利器,还是救死扶伤这良物啊。大恶大痛是其表,大善大和是其性”     “标儿,你不要老把眼睛盯在京城里面。你也应该去看看外面的天下。在京城爹是杀了不少人,但杀的都是那些不法勋贵,悖逆将士还有贪官污吏。在京城外,那些仕农工商良民百姓爹可都没杀呀。奉天殿上是血流成河,可是咱的大明天下正在繁荣昌盛。不管是人口、耕地、钱粮、赋税都远远地超过了前朝。所以爹杀的值。爹永远都不会后悔!”   还有流行的说法,朱元璋因为自己的出身而自卑,所以看见有人上疏中“生”字,谐音“僧”,“则”谐音“贼”,就认为别人影射咒骂,而大肆杀戮,而事实上,历史学家的考证,已经充分证明,这些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而这部电视剧有意也好,无意也好,对这类说法没有丝毫的采纳,胡军扮演的朱元璋也没有刻意表现出因为自己出身而自卑的心理,这点也是值得赞扬的。      更何况,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胡军对这部电视剧的灵魂核心——朱元璋的演绎非常出色,从言谈举止,到眼神表情,简直和我想象中的朱元璋相差无几,可以说他演的就是我心目中的朱元璋      这就足以构成我赞赏这部电视剧,推荐这部电视剧的理由了         二、结合历史来看胡军扮演的朱元璋的得失      历史上的朱元璋究竟是什么样人?      在他身上似乎存在诸多矛盾!      说朱元璋喜好杀戮?确实,从明开国,他就大开杀戒,功臣勋贵以及家属,被杀了数万,全国上下各级别的官吏因为指控贪污,或者有贪污嫌疑,又被杀了数万。     但是从另一方面,朱元璋大概是所有元末群雄中最强调不得杀降,不得滥杀平民的一位。仅仅《明史》的本纪与列传中就能找到许多记载。      “十九年春正月乙巳,太祖谋取浙东未下诸路。戒诸将曰:‘克城以武,戡乱以仁。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每闻诸将得一城不妄杀,辄喜不自胜。夫师行如火,不戢将燎原。为将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子孙实受其福。”。前代革命之际,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诸将克城,毋肆焚掠妄杀人,元之宗戚,咸俾保全。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副朕伐罪安民之意。不恭命者,罚无赦。’      “辛亥,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帅师二十万讨张士诚。御戟门誓师曰:‘城下之日,毋杀掠,毋毁庐舍,毋发丘垄。士诚母葬平江城外,毋侵毁。’”     北伐时也再三强调“:‘若所经之处及城下之日,勿妄杀人,勿夺民财,勿毁民居,勿废农具,勿杀耕牛,勿掠人子女。民间或有遗弃孤幼在营,父母亲戚来求者即还之’”      元末各地的破坏很大,朱元璋活动的南方恰恰是受破坏最小的,人口,经济的损失受战火影响最小,而元军活动的北方则人民被屠杀得所剩无几,经济破坏极大。   和朱元璋相比,许多滥杀平民,放纵功臣勋贵残害平民的皇帝似乎更当得起嗜杀的评价     还有朱元璋喜好酷刑峻法么?确实,在他当政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法网严密,酷刑迭用,官员动辄得咎,饱受酷刑,乃至砍头剥皮。      矛盾的是他又明令禁止以后的皇帝效仿他的做法,在洪武二十八年五月下令说“联自起兵至今四十余年,亲理天下庶务,人情善恶真伪,无不涉历。其中奸顽刁诈之徒,情犯深重,灼然无疑者,特令法外加刑,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措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长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后来明代官员有提议用黥刺之刑,看到这条,还吓出一身冷汗。见成化年间陆容《菽园杂记》中的这一条:     “尝记初登第后,闻数同年谈论都御史李公侃禁约娼妇事,或问:‘何以使之改业不犯?’同年李钊云:‘必黥刺其面,使无可欲,则自不为此也。’众皆称善,予亦窃识之久矣。近得《皇明祖训》观之,《首章》有云:‘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为之毛骨竦然。此议事以制,圣人不能不为学古入官者告,而本朝法制诸书,不可不遍观而博识也。”   不仅如此,他亲自培养,一手带大的继承者,都是仁慈宽厚。一个人如此,还可以说是偶然,两个都是如此,那不能用偶然来解释了。太子朱标死后,如果想要从众多儿子中选择一个才能出众,性格刚毅,与他类似的人,重新立为太子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而他却宁愿重新按照他心目中的理想去培养皇太孙,而这皇太孙依旧和他父亲一样是温厚仁慈,这似乎也令人难解。   再有朱元璋是否心胸狭隘,连别人不愿意当官都不能允许么?电视剧剧里就有刘伯温千方百计想退隐,结果还是被朱元璋逼回京城做官的情节。而历史上,也确实有许多人宁愿自残身体,也不愿应选做官,因为在朱元璋时代做官的危险太大了,结果还是受到严惩。      但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明史》陈遇传中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授供奉司丞,辞”“除中书左丞,又辞。”“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      孟森对此评论说“遇死于洪武十七年,太祖屡官之而不受,卒成其高,又何尝以寰中士大夫不为君用之罪相坐。盖其有益于太祖者,在救民水火一切根本之计,其品驾乎刘基、宋濂等之上”   也就是对真正能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人品真正高洁,不贪权势,不想做官的人,朱元璋还是非常尊重的,并不会把自己意志强加给他。      除了以上所说的矛盾表现外,还有一个矛盾的现象也值得深思。众所公认,朱元璋统治时期,是高压专制,是极端严厉的独裁统治。按照常理,在这种极端严厉高压的统治之下,被选拔出来的官员应该都是唯唯诺诺,毫无自己意志,在暴力淫威下轻易屈服的软骨头;都是善于逢迎趋合,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钻营投机者,都是奴才才对。   但实际情况却恰恰截然相反,朱元璋给建文帝留的是一个充满硬骨头的官员群体,这里面许多人都可以说是铁骨铮铮,宁死不屈,宁折不弯,绝不在权势与暴力面前屈服改变自己意志的好汉!仅仅在明史中列出姓名的就有这么一大串:   方孝孺,景清,连楹,卓敬,练子宁,铁铉,暴昭,陈性善,王彬,宋忠,崇刚,陈迪,黄魁,颜伯玮,王省,胡闰,高翔,王度,戴德彝,谢升、丁志方,甘霖,董镛,陈继之、韩永、叶福,齐泰,黄子澄 ,王艮(高逊志) 廖升(魏冕 邹瑾 龚泰) 周是修 程本立 黄观 王叔英(林英) 黄钺(曾凤韶) 王良 陈思贤(龙溪六生 台温二樵) 程通,黄希范 叶惠仲 黄彦清 蔡运 石允常 韩郁 高贤宁 王璡 周缙 牛景先,程济等   ……   不能把这些人的行为简单目为忠君观念,他们更本质上说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信念,无论暴力淫威残酷到什么程度,也决不屈服。这正是独立个性,自由意志的体现。   仅仅是叔侄一家人之间争夺皇位,官员中就能涌现出这么多坚贞刚烈的人物,也确实让人有叹为观止之感。朱元璋给建文留下的这个官员群体中刚介梗直,正直高尚,才能出众者比例之高是今天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建文之所以被赶下台,不是朱元璋给他留下的人才还不够好,实在是他自己太心慈手软了,如果不是他自己下令军队和燕军作战的时候不许伤害朱棣,朱棣早死了不知道多少次了!)   永乐到宣德时期的那些辅政文官黄淮,胡广、金幼孜,以及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虽然被誉为一代名臣,但实际上已经是朱元璋时代培养成长起来的人才中的二流乃至三流人物了。   怎么来理解这些以上说的这些矛盾现象呢?      关键还是怎么来理解朱元璋这个人!朱元璋是从最底层的百姓一步步走上上来的,底层百姓的痛苦,他亲自经历过;底层百姓饱受地主官员压迫,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他多次目睹过。在他心里深处,是刻下过难以磨灭的烙印的。      朱元璋自己在《大诰武臣序》就针对底层士兵的痛苦说过这么段话:“那小军每苦楚也,不如猪狗……我许大年纪,见了多,摆布发落了多,从小受了苦多,军马中,我曾做军了来,与军同受苦来,这等艰难,备细知道。”      在他看来,那些上层社会的人,那些地主,官员,文人遭受渲染的所谓痛苦和他经历过、看到过的底层百姓和士兵的痛苦比起来,从数量上和程度上不过如儿戏而已。从最朴素的情感来说他是希望能够以自己的作为来改善最底层百姓的痛苦处境的,也绝不能容忍自己建立的政权再施加给普通百姓以自己曾经遭受过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有自己的政治原则,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是一个为当皇帝而当皇帝的人,更不是因为一时得失或一时毁誉而放弃自己的原则的人。他有自己的底线,不触动这个底线,什么都好说,但一触动底线,他就决不手软。他宁可矫枉过正,也绝不宽纵姑息。      正因为此,他在打仗的时候,可以三令五申,不许军队杀降,不许军队杀戮平民抢掠妇女。而一旦打下了天下,他又三令五申功臣勋贵不得仗势欺凌百姓,侵夺普通百姓利益。      他诛杀大量所谓功臣,主要还并不是担心这些功臣威胁皇位,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如果不采用严厉手段,这些功臣权贵侵夺民财,鱼肉普通百姓的行为根本无法真正得到遏止。      从一开始来看,朱元璋其实是愿意和这些当年立下赫赫战功的部属,共享太平,一起善终的。开国以后,他实际上和许多功臣都建立姻亲关系的。比如徐达的三个女儿,一个是燕;王妃,也即后来明成祖的皇后,一个是代王妃,一个是安王妃;常遇春的女儿是太子妃;汤和的女儿是鲁王妃;冯胜的女儿是周王妃;傅有德儿子是驸马,尚寿春公主,女儿则是晋世子济熺妃;邓愈的女儿是秦王次妃。    很如果仅出于维护皇位的考虑,朱元璋用姻亲关系笼络住功臣就足够了,他一开始并没有要杀功臣的意思。真正让他起杀心的,还有其他因素。      明史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曰:‘禄赐不薄矣,复侵民利何居?尔不闻公仪休事耶?’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以公主故,录其孙彦名为金吾卫千户。”      让朱元璋不悦的是傅有德请怀远田千亩,值得注意的是武将功臣请求赏赐田地,这在其他皇帝那里,不但不会不悦,反而会很高兴。因为这说明其贪恋财产,没有更大野心,不会对权力构成威胁。《史记》里就有这么一则记载“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赵匡胤的所谓杯酒释兵权也是用大量田地财产为筹码换取这些将领的主动退休,而田地财产当然不可能是凭空而来,自然是侵夺于普通老百姓了。      但在朱元璋这里,这种行为就成了自己找死,在朱元璋看来,他宁可忍受造反,也不会忍受这些权贵鱼肉欺凌百姓的行为。      胡惟庸,蓝玉二人之所以被朱元璋办成两件株连甚广的大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两人骄纵放肆,横行不法,欺凌百姓,让朱元璋对他们非常不满意,而朱元璋对他们的不满意,又反过来刺激了他们造反的欲望。      比如胡惟庸的情况是“吉安侯陆仲亨自陕西归,擅乘传。帝怒责之,曰:“中原兵燹之余,民始复业,籍户买马,艰苦殊甚。使皆效尔所为,民虽尽鬻子女,不能给也。”责捕盗于代县。平谅侯费聚奉命抚苏州军民,日嗜酒色。帝怒,责往西北招降蒙古,无功,又切责之。二人大惧。惟庸阴以权利胁诱二人,二人素戆勇,见惟庸用事,密相往来。尝过惟庸家饮,酒酣,惟庸屏左右言:“吾等所为多不法,一旦事觉,如何?”二人益惶惧,惟庸乃告以己意,令在外收集军马。”      “会惟庸子驰马于市,坠死车下,惟庸杀挽车者。帝怒,命偿其死。惟庸请以金帛给其家,不许。惟庸惧,乃与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谋起事,阴告四方及武臣从己者。”      而蓝玉是“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假子,乘势暴横。尝佔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蓝玉也因为朱元璋对他的谴责制约,而心生不满,这才起了谋反之念      而朱元璋顺水推舟先后利用这两个人的谋反,大事株连,把很大一批盘踞在百姓之上作威作福,普通官员难以制约,一般法律对他们无效的所谓功臣权贵及其家族来了一次大扫荡。      单纯从维护皇权的角度来说,他其实根本不必要把事情做的这么绝,这么得罪人,这么招骂,但从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角度来说,他这么做却有必然性。      吴晗的《朱元璋传》虽然对朱元璋攻击很厉害,他一边大骂朱元璋杀功臣,另一边也不得不承认如下事实:      朱元璋“命令工部制造铁榜,铸了申诫公侯的条令:      凡公侯之家强占官民山场、湖泊、茶园、芦荡及金、银铜场、铁冶;      凡功巨之家管庄人等,倚势在乡欺殴人民;      凡功臣之家屯田佃户、管庄干办、火者、奴仆,及其他亲属人等,倚势凌民,夺侵田产财物者;      凡公侯之家除赐定仪仗户及佃田人户,已有名额报籍在宫,敢有私托门下影蔽差徭者,      凡公侯之家,倚恃权豪,欺压良善,虚钱实契,侵夺人田地房屋革畜者;      凡功臣之家受诸人田土,及檬晚投献物业。      逐项规定了处罚和处刑的法律。其中公侯家人倚势凌人,夺侵田产财物,和私托门下,影蔽差徭都处斩罪。”      那些知趣识相,奉法自律的功臣还是能够得到善终的,比如汤和,按照《明史》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媵妾百余,病后悉资遣之。所得赐多分遗乡曲,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      按照那些成天猜忌防范旁人威胁皇位的皇帝心理,把赏赐“分遗乡曲”,分送给乡人百姓,还有“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这些不都是笼络收买人心,说明其志不小的证据么?应该更加猜忌,让其不得善忠才对。      而到了朱元璋这里,却完全是相反的,你不贪图享受,能把皇帝赏赐的财富,分给乡人百姓,能不依仗权势欺凌普通百姓,能平易近人,这才说明你不忘本,不会做违法害民的事情,才能让他满意高兴,他不但不会杀你。还会真心尊重你,给你更好的待遇。“当时公、侯诸宿将坐奸党,先后罹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      再如吴晗的《朱元璋》传中说“曹国公李景隆、武定侯郭英归还庄田和佃户,洪武二十三年崇山侯李新建议:‘公侯家人和仪从户都有规定数目,超过的应该归还朝廷。’元璋正对这批贵族地主多占田地佃户极为不满,听了很高兴。下令叫把超过规定的人户都发凤阳为民。还叫礼部编一部稽制录,严禁公侯奢侈逾越。二十六年李景隆交还庄田六所,田地山塘池荡二百余顷。郭英交还佃户,依法纳税。这两人在洪武朝都没有出事。”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彻底消除功臣权贵依仗功劳势力欺凌侵害百姓利益的可能,防止一大批法律无法制约,普通官员无法抗衡的特权阶层的出现,才是朱元璋杀戮大批功臣的动机。至于说朱元璋是因为猜忌怕别人夺位子才杀功臣,那只是小人之心度之而已。      朱元璋对待所谓功臣是如此,对官员极尽严厉苛酷之能事也同样是如此。而这样做的目的同样不是所谓的为了维护皇权,或者是生性残酷,心胸狭隘,猜忌之类的理由。甚至可以说,朱元璋这么做,真只考虑皇帝自己本人的私利的话,只有坏处,没有好处。我过去写过一段话,对此进行了分析。这里引用一下      “毛佩琦很形象的描绘过当时的情形‘当时的官员们惴惴不安,经常是上班的时候,早上起来上班,要跟家里头妻子道别,说今天去了,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侥幸晚上回到家里,见了妻子的面儿说,今天又活了一天,明天还不知道怎么样。’”      “须知支撑皇帝的权力基础就是这些官僚阶层,权贵阶层,触犯了这个阶层的利益,就等于自己抽掉了自己统治的根基,没有哪一个皇帝会傻到这个地步。但惟独朱元璋是个异数,他敢于得罪全天下的官吏和权贵,强悍到这个地步,确实是绝无仅有的。要说在这样的统治下,那些功臣权贵官僚不想造反,才是见鬼了,换了我是那些权贵官僚,我也铁定造反。      “所以我说,换了任何一个别的皇帝,实行这样的政策,铁定要失败,铁定要被推翻,铁定要完蛋。实行这样的政策,还当皇帝,那就等于把自己放在火山口上。对别的皇帝来说,只要臣僚不造反,别的事情都好商量,贪污就贪污一点,侵占民田就侵占民田,生活奢侈就奢侈一点吧,不但不是坏事,反而说明臣僚没有政治的野心,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大家舒服,大家快活,何乐不为?”      “朱元璋不是那种为了当皇帝而当皇帝的人,只要能当上皇帝,其他都可以商量的人,相反他是一个有着明确政治理想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宁愿得罪天下所有的官僚,就算所有的官僚都起来造他的反,他也在所不惜。他是不按常理出牌的人,这一点能够从胡大海在外边领兵打仗的时候,朱元璋就杀掉他犯法的儿子,并说出‘宁可使大海叛我,不可使我法不行’的话得到证明,从理智的角度,这样的做法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任何别人如果效仿这种做法,最后的结果可能都是自取灭亡。”     “我常常觉得朱元璋之所以没有被推翻,没有失败,没有完蛋,实在不得不归功于他那超级强悍的个人能力,他等于在建立明朝以后又凭借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发动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暴力革命,和所有的官员权贵地主阶层为敌,进行了利益的再分配。”      看了上面的分析之后,可以这么说,有些人的成功是可以模仿的,而有些人的成功是不能被模仿的,他的成功只是因为他的独一无二,而朱元璋正是如此!也正因为此,朱元璋在中国历代所有皇帝中,也是一个异数,无论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宋太祖等在能力与心胸境界上都无法和他比肩。      正因为他是无法被模仿,正因为他的做法本身是把皇帝放在火山口上烤,所以他自己采用严刑峻法整治官吏,但却同时严厉禁止他的后代模仿他的做法,“以后嗣君统理天下,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剕劓阉割之刑。臣下敢有奏用此刑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正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做法只有他自己这样超级强悍的个人能力才可以应付,所以他一心一意培养的继承者是宽厚仁慈。性情温和的人,他要让自己的继承者和自己形成鲜明的对比,宁愿让自己得民心失官心,失文人心,而让自己继承者既得民心也得官心,得文人心。让自己的继承者当上皇帝以后,能得到官员群体衷心的爱戴拥护。而且从他内心最深处,他也确实喜欢,甚至偏爱宽厚仁慈,性情温和的人。      如果朱元璋是一个真正暴虐,或者某些人所谓心理变态的人,那他接连一手带大的两个继承者怎么可能都是品格端方,性格宽厚仁慈的人?一个真正残暴病态的人能接连培养出这样的儿子和这样的孙子吗?就算培养出来了,会愿意让这样的儿子,这样的孙子当自己的接班人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而且之所以在朱元璋的时代,培养成长出来的人才群体,无论品格还是才能之高,都超出寻常情况下的数倍,刚介正直者的比例之高,在历朝历代中也少见,也是因为朱元璋时代在大节上给正人君子,刚正不屈者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对卑怯奴性的人来说,则窒息难行。      朱元璋时代对当官的人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恐怖时代(而在历史的大部分其他时候,总是当官相对更舒服一些,百姓受到的恐怖更多一些),如果实心办事,刚正不屈,能得到善终的机会还多一些;如果耍滑头,卑躬屈膝,靠奉承迎合,那就百分之百不得善终了。      在朱元璋统治下,真正想读书应举,想当官的人,不会是那些钻营投机,想发财享受的人,而是那些真正有自己理想有自己信念,想为国家百姓做事情的人。对前者说,还是宁愿当商人,甚至当普通农民相对风险更小一些,更划算一些,想要依靠奉承迎合来取悦朱元璋难度实在太大了,而且好处半点没有,朱元璋既不会赏赐你大量财富让你挥霍享受,也不可能给你更大权力来飞扬跋扈,当官的成本高的可怕,利润一分都无,傻瓜才会去当官。只有后者,只有那些明知道有危险,明知道要受痛苦,仍然不动摇不妥协的人,才愿意在朱元璋统治下读书应举做官。因为他们知道,就算随时有杀头的危险,但朱元璋也确实会提供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而且他们这种类型的人也才能真正扬眉吐气,不会因为极端的清廉正直,严守原则,而被世人当成怪物来看待,不会因恪受信念,饱受非议和嘲笑。      而事实上呈现的结果也正是如此,朱元璋统治的时代以任何标准来衡量都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中外历史上,社会风气最为淳朴方正,官员最为清正廉洁的时代。朱元璋时代说是查出许多贪污腐败的案件,但实际上按照后代的标准来看,许多事情都是后世司空见惯,被当成天经地义,根本不会被当成一回事,根本就不会被当成腐败贪污,或者坏法渎职。      许多人说朱元璋的严刑并没有真正遏止贪污腐败的风气,这是可以当笑话来看的。实际到目前为止的人类历史,古今中外,还没有哪一个时代哪一种政策,能比朱元璋的政策更有效的使官员清廉正直,而且保持的效力更长久。把整个明朝说成是中国历史上官员清廉比例最高的朝代也不过分。      孟森说“明初县令多能为民保障,触忤贵官,未尝非恃朝廷之能执法也”。《明史》循吏传120人,宣德以前60年在百人以上,以20%的时间占了人数比例的80%以上。而且“治有善状,秩满九年,升秩加俸,而使再任,久者任一地至三十余年,其联一任至十八年,联两任至二十七年者尤多”      这里所谓“循吏”虽然名称普通,但实际上都是用最严厉最苛刻的标准选出来清正已极的地方官员,是已经接近某种极限了。明朝中晚期能够恪尽职守的清廉方正的地方官员依旧很多,就算一个皇帝时期下找出一百人来也并不困难,但实在和朱元璋时代那些达到了极限程度的清正官员相比还是逊色,所以相对选的才少。如果标准放宽一些,那恐怕只要是朱元璋时代当官的,都可以入选了。      许多其他朝代的所谓清官好官,到明朝,恐怕前一千名都排不进去,更不用说进循吏传了。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心胸狭隘,残暴病态的怪人,他只不过是一个有自己理想,并且能够以自己超人的意志和能力,贯彻落实自己理想的一个人。      他也有正常人的感情,他也有健全的心理,甚至比一般人更健全。当然他也会有自私的一面,甚至利用自己的权力来满足自己的自私的一面。但相对来说,他已经能比大部分的普通人更能克制自己了。      他始终没有忘本,始终没有摆脱底层劳动者的淳朴是非观和道德感。他重视亲情,重视父子之情,所以有人非议分封的时候,他似乎表现出非理性的过度愤怒;而太子死的时候会如此伤心,以至接着立太子的儿子为皇太孙(虽然从完全理智的角度上说,他还真是应该从儿子里再挑一位做太子,当然按他的喜好,肯定不会选朱棣)。重视夫妻之情,所以马皇后死的时候,他会那么伤心,以后不再立皇后,我相信,如果他象普通人一样只能有一个老婆的话,他绝对还是会选马皇后,而不会选其他更漂亮的女人做老婆的;重视兄弟之情,所以能把自己兄长的后代封王,即便侄子犯法受诛,他也会继续培养其后嗣接替其位置;他也念故旧之情,所以对不愿当官的陈遇始终如此尊重,“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而不以皇位压人,所以晚年还召汤和进宫叙旧“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否则他和大多数普通人也就没有区别了,那就是他拥有超人的才能,超人的意志,以及坚定不移的理想主义精神      朱元璋过人军事才能,统帅才能是不消说的,否则他也当不上皇帝,更让人惊异赞叹的是他在文化学习上的天才。出身贫苦,小时候自然是没有什么教育,而到起兵之后,与读书人不断接触,他自己也不断刻苦学习,文化水平的进步可以说突飞猛进,到当上皇帝以后,他的文化修养,阅读书籍的渊博程度,包括写文章的能力,都已经远在普通读书人之上。      关于写文章,史料记载说他“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仰瞻挥洒之际,思若渊泉,顷刻之间,烟云盈纸,有长江大河,一泻千里之势”,据说“文臣们不敢轻易改他的文章”,除了畏惧因素外,也和朱元璋的文章本身也确实写得很好得有关。保留至今得大明皇陵碑上的碑文就是朱元璋亲自写的,文采非常出众,叙事真切感人,抒情动人心魄,就是作为文学名篇,也毫无愧色。而且朱元璋能写诗,能作赋,能写骈体文,都写得不错,有独到魅力,这是对朱元璋有偏见的吴晗都不得不承认的。      朱元璋读书,不仅深入,如《汉书》,《宋史》,《春秋左传》《洪范九畴》都是边读边联系实际讨论,还能注意不同书传中的异同之处,“读《蔡氏书传》时,发现所说象纬运行和朱子书传不同,特地征召儒生订正”;而且还广而杂。当时解缙就公然上疏批评朱元璋读书太杂“臣见陛下好观《说苑》、《韵府》杂书与所谓《道德经》、《心经》者,臣窃谓甚非所宜也。《说苑》出于刘向,多战国纵横之论;《韵府》出元之阴氏,抄辑秽芜,略无可采。”      有记载说朱元璋还学习过天文推步测算,而且造诣颇深,“1358年(至正十八年)南下皖浙,在兰溪获精通天文的月庭和尚,在金华,朱元璋专门为他建造观星楼,并亲自登楼学习天文观测。……朱元璋学习天文星占几乎到了着迷的程度。据,他‘每夕膳后,自于禁中露坐,玩索天象有达旦不寐者。盖上兼善推测,于天心无不洞然也’”(《明代文化研究南京专辑》)      象朱元璋这样的人真可以算是文武双全了,和曹操不一样的是,他的文化都是在20多岁成年以后才学来的,小时侯后并无多少基础,这只能说他确实是天才式的人物,天资过人,聪明异常。 根据上面的叙述,朱元璋大体上是什么人已经很清楚,天资过人,头脑敏锐,意志坚强,重亲情,同时又很执拗,具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但又善于用极其现实和残酷的手段来达到目的,性格刚毅果断,有时又会迸发出普通人难以想象的狠劲凌厉来。         现在回过来看胡军演绎的朱元璋,至少就演员表演本身来说,我是相当满意的,他演的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个朱元璋。从一个社会最底层的游方和尚,.一个具有最朴素的正义感,是非感的人,逐步成长为开国皇帝,一个为了不让自己的朝廷再成为欺凌虐待普通百姓的帮凶,而不惜对功臣官员大开杀戒的铁血皇帝。      胡军把朱元璋身上淳朴执拗的一面,与狡黠敏锐的一面;容易冲动的一面,但必要时又极善于克制自己的一面;念故旧重情谊的一面,但又坚守自己原则绝不动摇的一面;感情充沛的一面,但又冷静到残酷的一面。以及不时迸发出来的那种狠劲,刚劲。刻画得入木三分,结合得天衣无缝,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的,别人能挑出毛病,那就是别人的事情了。      他把一个拥有极高天赋,极强悍,不忘本,重亲情,念故旧,但又有自己原则决不动摇的朱元璋塑造的活灵活现。他所有眼神,表情,都和我想象中的朱元璋相差无几。      另外从形象上说他也很适合,胡军相貌堂堂,其实和真实的朱元璋是很符合的,可能历史上真实的朱元璋相貌比胡军更威武更方正更气派,更令人一见折服而已。这点过去招福对朱元璋真实相貌有一段分析非常令人信服,是很有眼光的见解,现引用如下      “说到朱元璋的相貌,民间一直传说他长得极其丑陋,而且满脸痘疤麻子,令人望而生畏,还有画像为证。但是在明孝陵里还有另一副画像,像中的朱元璋着实相貌非凡。而在更多的历史记载中,朱元璋形貌伟丽气度非凡,后一幅画像应该才更接近他本人。      “关于朱元璋的外表,《明史》称其“姿貌雄杰”。而他投奔郭子兴时发生的一件事也可以做为佐证。      “据说,当时朱元璋离开皇觉寺来到濠州城,向守门人表明自己前来投奔。然而同去的人都被放了进去,偏偏朱元璋却被所有的门卒一致认定为朝廷派来的间谍,抓起来送到了郭子兴面前。红巾军绝多数都是乡农佣工市井人家出身,大家眼中见过的奇丑人士恐怕远远多于端正漂亮的,朱某人假使当真丑到畸形,恐怕也不过是被门卒们讥笑一番罢了。能被认定是元朝廷所派的间谍,还被径直送去见首领,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实在不象个穷困潦倒的丑八怪,而是长着一副百姓心目中“官家人” 的好皮囊好派头。(声明,我绝不是歧视劳动人民)      “朱元璋的好相貌果然不凡,就连见惯世面的郭子兴都不禁啧啧称奇,亲自为他解开捆绑,还在交谈后立即收做亲兵侍卫。——这时的朱元璋还未曾立下什么战功,郭子兴仅以“奇状貌”的理由就收为亲兵,当然不可能是因为他长得畸形,而是因为他长得仪表堂堂。理由?您在身边瞧瞧,能跟在领导身边的司机警卫秘书,哪个不是长得有模有样的?几时见过领导挑跟班的时候专拣丑的要?      “最后,促成联姻的关键人物,是郭子兴的小张夫人。她一见朱元璋,就认定他“异人也”。能使女人留下如此好印象,怎么说也该是美男子,轮不到丑八怪。当然有时女人为逢迎老公,也会说老公的丑部下是个人物。却绝无主动要求招丑八怪为女婿,好让自己以后天天看那张丑脸的冲动。”      我得看法,那张把朱元璋画的很丑陋的图,明显是明清时期一些厌恶朱元璋的人刻意制造出来丑化朱元璋的,如果把它当成真实,那是大笑话。这样的相貌,其实很象那个唱歌演戏的雪村,这样的猥琐的相貌其实生活中不少见。任何正常人都可以想一下,如果你是历史上的郭子兴,你看见到雪村这种猥琐相貌的人,你会如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的那样“奇其状貌,留为亲兵”,甚至主动招为义女的女婿吗?古代是以貌取人,那也是看见长的气派,雄壮,或者漂亮英俊的容貌而惊奇赞叹,并进而欣赏重用,绝不会是看见丑陋畸形猥琐的容貌有重视欣赏的欲望。      如果说这个朱元璋,还有不足,还有缺憾,那就不是演员表演上的问题了,而是剧情上的缺陷造成的。      比如电视里有这么一段情节,大明将要开国之际,朱元璋派一个贴身侍卫去滁州把韩林儿接回应天,同时却又授意胡惟庸,让他示意该侍卫干掉韩林儿,并且让侍卫自己也一起死。但历史事实是,韩林儿是朱元璋派廖永忠去迎的,廖永忠确实中途把船翻了,淹死了韩林儿,但不是朱元璋授意他这么做,而是他自作聪明的决定。      孟森在《明清史讲义》对此事有一段议论还是很到位的“林儿本由太祖救安庆时拔回,置之滁州。二十六年,谴廖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林儿死。永忠本传言:‘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渝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檄封爵,故只封侯而不公』’”,此可知永忠自希太祖旨,而太祖竟无意于此,特林儿本毫无可拥之騃竖,生死不足计,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太祖自始非受林儿丝毫庇荫,非借林儿丝毫权势,天下大定,若林儿不死,太祖必有以处之。如汉如夏,力屈来降,犹大封以侯爵;郭子兴则追封王爵;若封林儿亦必比于滁阳,及身而止,岂虑其尚有余焰复燃耶?廖永忠之步瓜沉舟,实为多事,然太祖若正其罪,反拟以名分归林儿。亦可不必,但心鄙之而已。后来儒生以太祖初用龙凤年号为失策,如《明通鉴》所论,所见与廖用忠相类。总之不足深论耶。”      作为历史学家的孟森这说得很清楚,“永忠自希太祖旨,而太祖竟无意于此,特林儿本毫无可拥之騃竖,生死不足计,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 ”      朱元璋根本就没有意思要处死韩林儿,因为他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太大影响的小孩而已,是廖永忠自作聪明,之所以不因此降罪廖永忠,不过是这样一来,反倒真显得韩林儿似乎很重要了,反倒成了朱元璋自己心虚而在把廖永忠当替罪羊掩人耳目了。所以朱元璋宁愿替廖永忠背了这个黑锅,其实内心对他当然很不满意了。      孟森说的“如汉如夏,力屈来降,犹大封以侯爵;郭子兴则追封王爵”      汉指的是陈友谅建立的政权,夏指的是四川明玉珍建立的政权,朱元璋打败他们后,把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和明玉珍的儿子明升,都封了侯爵,而朱元璋曾经投靠的郭子兴则被封王。朱元璋对待自己敌人的儿子都能如此厚待,不仅让他们好好活着,还给他们封爵,根本不担心他们造反,对一个只有空名号,毫无实际势力党羽的小孩子韩林儿,又怎么可能因为担心而去杀掉呢,这是很可笑的想法,太小看朱元璋了。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最多就是学习三国时期曹丕让献帝禅让帝位而已,汉帝是正统,禅让之后,汉献帝尚且能善终,死得比曹丕还要晚。韩林儿本来就和宋朝正统皇室没任何关系,连姓都没有改成赵,本身又毫无势力可言,命都是朱元璋冒着危险救出来的,既无文人拥戴(那些文人根本就不屑于这个韩林儿),又无武将做党羽,就算举行禅让仪式,恐怕对此连半个有非议的人找不出来,就是韩林儿自己都会感激不尽的      那些认为朱元璋会因为忌惮这么个小孩而去杀他,真是可笑到极点。见识愚陋到极点。所以孟森说“后来儒生以太祖初用龙凤年号为失策,如《明通鉴》所论,所见与廖永忠相类。总之不足深论耶。”         还有朱元璋虚心纳谏的一面,这部电视剧表现得也很不充分。      比如,明史《周观政传》提到的 “观政亦山阴人。以荐授九江教授,擢监察御史。尝监奉天门。有中使将女乐入,观政止之。中使曰:"有命",观政执不听。中使愠而入,顷之出报曰:"御史且休,女乐已罢不用。"观政又拒曰:"必面奉诏。"已而帝亲出宫,谓之曰:"宫中音乐废缺,欲使内家肄习耳。朕已悔之,御史言是也。"左右无不惊异者。观政累官江西按察使。”这是朱元璋亲自向臣下认错道歉。      再如严从简的《殊域周咨录》中提到的一件事情      “按洪武间,翰林应奉唐肃有应制《赋海东青》一鲍云:“雪翮能追万里风,坐令狐兔草间空。词臣不敢忘规谏,却忆当时魏郑公。”是日,上御奉天门外西鹰房观海东青,翰林学士宋濂因谏曰:“禽荒古所戒。”上曰:“朕聊玩云耳,不甚好也。”濂曰:“亦当防微杜渐。”上遂起。夫圣祖之虚纳,二臣之忠谠,一时盛事,实可赞述。”      这也是文官小题大做,而朱元璋却虚心接受的例子。 洪武十八年中进士练子宁,在殿试对策的时候,当廷对朱元璋猛烈抨击斥责说“天之生才有限,陛下忽以区区小故,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结果朱元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把他擢升为一甲二名   如果电视剧里如实表现这些情节,占据的戏份篇幅不会太大。但却能更完整反映朱元璋其人个性。现在完全忽略,则势必显得不全面。         结合历史,谈完了朱元璋,再从总体上对该剧其他优缺点说一下我的看法      三、该剧优点      1、剧情注水很少      现在许多历史剧声势很大(《汉武大帝》《大明王朝》之类),细观之下,注水的内容却很多,大量的篇幅都花在了不知所云,甚至胡编乱造的情节上,那些真正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反倒轻描淡写,简单略过。让人看得不耐烦!      而这部《朱元璋》大体上避免了这个通病,内容基本上都是干货。剧情几乎全部篇幅都是用来叙述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尽管时间次序以及一些具体细节上有改编),编剧总体还是比较收敛,给人多余拖沓累赘之感的地方很少。从朱元璋少年放牛,然后父母饿死,当和尚叙述起,投军,发展壮大势力,收拢人才,严明军纪,扫灭群雄,治理天下,约束功臣悍将,严厉清洗勋贵集团,废除宰相制。全剧所有剧情几乎全部都是围绕这些大关节,大要目展开的。这让人看得始终很酣畅,很少有不耐烦的时候。   而且女性戏份的比重很克制,百分之九十五都集中在马皇后上,没有肉麻的感情纠葛,没有女人争风吃醋勾心斗角的戏,清爽干脆!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往常历史剧中浓墨重彩描写的后宫戏,在这部电视剧里基本等于零。即便是马皇后的戏份也都是和军国大事交织在一起。精简明快,婆婆妈妈的地方很少。      2、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人物      以上是剧情安排上可称道处,再说人物塑造上的优点。      除了胡军扮演的朱元璋之外,该剧还成功塑造了一批生动,有个性有锋芒的角色。      剧雪扮演的马皇后非常好,在把握住温厚仁慈的基调上,对人物个性有深入细腻的刻画。她的马皇后,干练而有英气,内敛而不张扬,必要的时候个性又会光芒四射。能让人由衷被这个马皇后善良仁慈的一面折服,但又同时毫不怀疑,她能随时表现出果断坚决,雷厉风行,坚强刚韧的一面。剧雪对马皇后的演绎是可以让击节赞叹的,有些很微妙很复杂的地方,都被淋漓尽表演出来      李善长,从初见朱元璋时的高傲姿态,到被朱元璋折服后的恭谨,对朱元璋佩服而又带部分畏惧。      他和刘伯温关系,也是剧中出彩段落。迎刘伯温时候复杂心态,表现的入木三分,可圈可点。不屑于妒贤忌能,但从心理上又难以克制对刘伯温的敌意感和异类感,看见刘伯温被迎为坐上宾时候的失落不怿,但又要勉强表现出豁达不在意的样子。      而以后和刘的相处时既有由衷对刘伯温欣赏,钦佩的一面;但看见刘伯温被排挤,被冷落时,又有难以抑制的快意。      与之对照的是他和胡惟庸的关系。胡惟庸也是才华横溢,而且从才能类型上,更容易对他的地位造成威胁。但他却对胡惟庸真是毫无保留的欣赏提拔,对其苦心栽培教导。真是一种惺惺相惜,气味相投,发自内心的契合共鸣的感觉。或许在胡惟庸身上,他看到的是更年轻,更舒展,更得意,更奔放的自己,对胡惟庸的感情更类似父亲对儿子,更确切的说是老师对得意门生的感情,所以不存在任何倾轧排挤想法,反而衷心的扶持帮助。      刘伯温,在电视剧里将其既想保持介然清高姿态又力图因时进退明哲保身;既自诩洞察人情看透世事,但又在朱元璋的威严下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中煎熬的矛盾性,刻画得很用力,给人印象深刻,但有些地方,应该是编剧加了自己想象和夸张,真实的刘伯温应该还不至于压抑到电视剧中表现的那个地步。顺便说一下,按史书描绘,刘伯温应该是“虬髯”。是个大胡子,电视剧里似过于清秀一些了         杨宪这个人物,虽然人名真实,但事迹、个性则有编剧更多自由发挥的成分。作为一个艺术加工的人物,一个钻营酷吏,得志小人的典型,是表现得相当成功,甚至相当精彩。其果断机敏,精明干练,又阴冷苛酷,狭隘阴郁,入木三分。因一时得志而迸发出来对权力的狂热自负,就如被吹大的气球,一旦被戳破了,就又变得卑下不堪,也让人印象深刻。但从更严谨的标准来看,是破坏真实性,可信度的。在其他皇帝手下,这样的人或许会有这样的表现,但在朱元璋手下,却没必要这么做。他通过完全正当的手段,也可以达到被赏识的目的。这个人物是编剧自己发挥的成分更多一些,但考虑到电视剧制造戏剧冲突的需要,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胡惟庸相当精彩,才气横溢,自信胆大。一开始还显得比较谦恭,收敛矜持。但随着才能被不断肯定,其个性飞扬,骄矜之气难以掩盖,真是骨头里迸发出来的自负自大自傲。有霸气,有野心,有文官里的枭雄之感,即便最后事败处死,刚傲骄矜之气,仍旧难掩。      3、服装造型养眼      再简略说一下服装造型的优点。美观优雅,又简洁大方。不象许多历史剧花里胡哨,不伦不类。里面一些侍女的服装发型都是很典雅,很符合历史的。各种明代的帽子服装也展示得很好。      四、该剧缺点      1、一些内容过于简略甚至缺失      前面提到剧情安排的优点,但缺点也很突出,就是有些地方太简略了。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不会觉得太罗嗦,太拖沓,而是觉得有许多事件还没有交代够,甚至有些历史上重要事件,重要人物被完全带过,完全忽略了。      当然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是电视剧成本限制,也可能是其他方面原因,并不能完全怪创作者本身。但缺点毕竟是缺点,还是应该说一下。      投奔郭子兴时叙述的很详细,情节也精彩紧凑,让人看的过瘾。占领集庆(改为应天)后,严肃军纪,收拢人才也算详略得当,城头斩杀一批虽有功绩但进城后鱼肉百姓的将领(这也是杀功臣),从电视剧的表现手法来说,还是让人看了心情激荡的。派人请刘伯温出山,刘伯温态度反复,前后犹豫过程,也表现得不错。      但对这个时期,继续调兵遣将,攻城略地,扩大势力范围的交代,显得不够,过少。这也造成对众多开国将领的塑造完全缺失,大部分武将都成了龙套式的人物。      表现朱元璋和陈友谅较量对决的时候,虽然用了相对较多篇幅,但也还是不够丰满。双方攻伐对战,你来我往大部分略去,而主要集中在洪都保卫战和鄱阳湖水战两场上。      洪都保卫战,历史上是朱元璋亲侄子朱文正守的,电视剧里换成了蓝玉,这点的利弊得失后面再说,本身的表现还差强人意,不足就是攻守过程还是简单了些,并且为了突出守城主帅个人力量,情节过于戏剧化使真实可信度反而降低,对其他将领的作用刻画也不够。      鄱阳湖水战,对陈友谅一方的塑造嫌单薄,一些惊险场面也没有完全拍出来,比如史书中说的“友谅骁将张定边直犯太祖舟,舟胶于沙,不得退,危甚,常遇春从旁射中定边,通海复来援,舟骤进,水涌太祖舟,乃得脱。”这一幕本来惊险刺激,跌宕起伏,很有戏剧性,非常适合于作为电视剧情节,但可能是因为技术上困难,完全没有拍。另外按照历史,陈友谅是中流矢死,电视剧改成了被骗上船,炸药炸死。个人感觉还是被流矢射死,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心理冲击更强烈一些。顺带说一下,扮演陈友谅的是张纪中版神雕里扮演裘千仞的那位,演员似选的过于难看猥琐了。      扫平张士诚的过程,电视剧里更是完全略去,只出现了最后破城,抓住张士城的画面。      而明开国初的北伐蒙元,从情节重要性上说,应该浓墨重彩正面交代,尤其是徐达,常遇春两位开国大将,其功勋业绩,更能以此来淋漓尽致表现。但遗憾的时候,电视剧里对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完全略去,也不知道是本来就没拍呢,还是拍了删去的。      至于其他平定四川明玉珍父子的夏政权,扫平云南残元势力也都毫无影迹。这些虽然不是朱元璋亲自率领部队打,但作为建立明朝,并最终驱除蒙元,扫平群雄,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事件而言,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少了这些部分,对这段历史的交代,就显得缺少厚重感,缺少完整性。      就开国后治理天下而言,也简略了过多内容。朱元璋的反贪三大案中只提到了欧阳伦驸马案,而其他两个规模,影响更大的:空印案,郭桓案都略掉了。      朱元璋编写的《大诰》中一些内容也可以改编成剧情,而且有趣味性,比如其中记载了多次农民组织起来把县里的贪官抓起来,然后押送到京城给朱元璋审判的事情,这些在其他朝代是难以想象的。如果电视剧能采用其中一两个故事,拍摄出来,还是相当新鲜,有可看性的,而且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社会的风气和朱元璋所推行的政策。可惜电视剧里对此也毫无提及。      还有建国后的剧情,还是过于集中在朝廷内部的斗争之上,而对百姓平民生活状况。安居乐业的情况交代得不够。除了复兴扬州一节里有所表现外,其他则只在人物台词口头交代了一下了。虽然剧中让朱元璋告诫太子说“不要老把眼睛盯在京城里面。你也应该去看看外面的天下。”“奉天殿上是血流成河,可是咱的大明天下正在繁荣昌盛。不管是人口、耕地、钱粮、赋税都远远地超过了前朝。”      但电视剧后半段本身恰恰是“老把眼睛盯在京城里面”,主要展现“奉天殿上是血流成河”,而对整个大明天下“正在繁荣昌盛”抽象叙述多,具象表现少。以至于电视剧的后半段整个都笼罩在朱元璋整肃功臣勋贵的愁云惨雾之中,气氛极其压抑阴沉,完全是一片恐怖肃杀的气氛,大部分人看了之后,恐怕只能在心理加深对朱元璋的反感厌恶不满,这样的叙述手法其实还是比例失调,以偏概全了!   问题其实还不是出在对血腥清洗权贵的内容太多了,其实我认为这部分内容本来就不应该回避,或者淡化,回避了反而让人不舒服,那就和电视剧汉武大帝一个德行了。问题还是电视剧本身的篇幅对于表现朱元璋这个极为丰富的人物,对于表现明代开国的这段宏大历史来说,还是太短了。如果能用故事的方式把京城外普通平民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过,社会越来越繁荣的历史事实展现出来,那比例就会均衡多,后半段气氛也不会这么压抑了。这个缺点可以概括为官民失衡。      即便在朝廷内部斗争的叙述,也有简略不够细腻的地方。比如朱元璋反贪的残酷严厉程度没有完全拍摄出来。对胡惟庸,蓝玉切实制造谋反的行动没有拍摄出来。看了给人的感觉,好象这两个人只是有些骄横跋扈,或者对朱元璋有些不满,并没有真的打算谋反一样。可历史上,他们确实就是要造反,而且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要造反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朱元璋的严厉本来就让他们提心吊胆,无法舒服得活下去,推翻朱元璋才是唯一合理的选择。所以在整治胡蓝的问题上,拍摄得还是太简单了,太不饱满了。      此外一个问题就是开国后的剧情,过于偏重前期,而对后期的简单带过,似乎到了胡惟庸,李善长被处死后,就庙堂空虚,朝廷无人,无事可说,可实际上明朝最有名的大才子大学者都是洪武时期培养选拔出来的,比如修永乐大典的解缙,性格刚烈的方孝孺,练子宁等人都是洪武时期冒出来的人物,并且深受朱元璋喜爱。这个人物的个性锋芒,棱角才华比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这些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不过他们更阳光,更正直,也更受朱元璋的优待。把这些人物和朱元璋的关系都拍出来,也能展现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历史史诗感。整个剧就能饱满得多了。而现在则还是显得先后失衡,        对当时外交情况的完全省略,这对全景展现洪武时期的状况,也是很大遗憾,当时明朝与朝鲜,琉球,越南,日本等等国家的关系是大有事情可说,大有文章可做的。比如朝鲜的国名实际上都是朱元璋给定的,琉球派遣子弟来中国读书,甚至还派遣女官来华读书,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提到 “【琉球女入学】洪武二十九年,琉球国入贡。先是其国山南王,遣其姓三五郎等,及寨官之子麻奢里等。入太学,既三年归省,至是复与贡使善佳古耶等来,乞仍入太学,许之。至三十一年,其国中山王察度,遣其臣阿兰匏等贡马及方物。先是其国遣女官姑鲁妹在京读书,至是来谢恩,因而入贡。本朝外国如朝鲜,号知诗书者,间游国学,或至登第,然未闻妇人亦来中国诵读。向慕华风至此,真史策未见。”      这些都是在电视剧里可以表现的很有趣味的情节,却都全盘略过,也是很遗憾的事情。还有日本倭寇对中国的侵扰,以及朱元璋对倭寇的应对平定,是历史关节所在,这也是明代中后期一些历史事件的伏笔所在。剧中完全不予以体现,也同样是缺憾。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在《皇明祖训》列出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朝鲜、日本、大小琉球、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苏门答腊、瓜哇、渤尼,也是具有现代意义一个国际政策,值得现代人强调褒扬,剧中原本也是应该有所反映的,但遗憾的是依然没有。      总之对明代建国之后,对外关系剧情的缺失,可以归结为内外失衡。      2、一些人物尤其是武将塑造的失败      文官被合并或省略的就不说了,凡是出场的大体还是比较精彩。只有一个宋濂,实在是不令人满意。出场太晚就不说,他给朱元璋讲课的职责给合并到李善长身上,这也不必说了。可笑的是,按历史,他不过比刘伯温大一岁而已,完全是同龄人。可在电视剧里,一出来就完全是须发皆白、颤颤微微、哆哆嗦嗦的糟老头子,从外表看比剧中刘伯温大了二十岁不止。      如果说古人容易衰老,近六十岁,就有这样苍老形貌,那也符合情理,那就应该把刘伯温也化妆成同样苍老吧。总不能同样年龄,一个看上去中年清矍,炯炯有神,另一个却显得老迈猥琐不堪了。何以厚此薄彼到如此地步?难道就因为刘伯温戏份更多,而宋濂戏份少?      从史书记载看,宋濂相貌还是相当体面“状貌丰伟,美须髯”,就算老,也不至于剧中这么一个猥琐得糟老头子的感觉。   如果说文官就一个宋濂不尽如人意,对武将的塑造可谓是全盘沦丧了。本来应该是群星璀璨,让人眼花缭乱,现在却成了一团乌黑。   剧中戏分最多的武将就是徐达,汤和;次之则是蓝玉,其他人则基本成了龙套,大部分是连名字都没提。   但即便是戏份最多的徐达,其塑造也只能说完全偏离历史真实,完全失败。按照历史记载,徐达性格温和,好读书,为人气量宏大,即称为儒帅也不过分。   《明史》中对他的描绘是“达言简虑精。在军,令出不二。诸将奉持凛凛,而帝前恭谨如不能言。善拊循,与下同甘苦,士无不感恩效死,以故所向克捷。尤严戢部伍,所平大都二,省会三,郡邑百数,闾井宴然,民不苦兵。归朝之日,单车就舍,延礼儒生,谈议终日,雍雍如也。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将军一人而已。’”   而到了剧中则把一个本来充满人格魅力的一代名将,完全变成了一个莽夫,一个性情火暴,行为粗野,性格彪悍,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的人,只有到了老年阶段的戏,才收敛了一些。   和徐达并列齐名的本来是常遇春,而剧中却完全成了龙套,所选演员,也仅是群众演员的级别。而这个人物塑造好,只会比三国张飞,说唐中的尉迟敬德出采得多,拿到整个中国历史上看,也是罕见猛将,很难有比肩者。   《明史》中有一段描写,可以让人想见风采“元兵五万陈洛水北。遇春单骑突其阵,敌二十余骑攒朔刺之。遇春一矢殪其前锋,大呼驰入,麾下壮士从之。敌大溃,追奔五十余里。”   就是这样一个极具个性色彩,极为特出的大将,在剧中完全等于路人,甚至连其北伐中因疾暴卒都没给个交代。   至于其他众多各具特点,英才卓荦的开国名将,如李文忠、邓愈、沐英、冯胜、傅友德 、廖永忠、康茂才、耿炳文、胡大海等等。在剧中更是毫无踪影,连面都没有露过。   如果能把明朝这些开国将领的战功风采都尽情展现出来,精彩丝毫不会逊色于三国群英,当然估计作为电视剧来说,由于成本资金限制,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太切合实际的。但无论如何,象现在这样,把武将几乎全部隐形化,还是让人不满的。      3、一些可以谅解的“缺陷”   电视剧中对一些事件时间次序做了改变,一些事件进行了合并,对一些人物做了合并。这些我觉得还是可以谅解的。   一个是为了电视剧叙事的紧凑集中,就拿胡蓝案件以及整治杀戮功臣而言,前后相隔持续好多年,如果完全按照历史来拍,可能就显得分散化,零碎化,重复化,可能变成每一集都在重复演绎同一性质的故事了,适当合并集中,对增加电视剧的可看性,也是必须的,所以对这种性质的改编,我还是十分赞同的,这甚至不能算缺陷。   一些人物事迹的合并应该也有类似的考虑,就拿李善长来说,九字方针是朱升提的,按在了他身上;刘伯温也不是他请来的,也按在了他身上;还有给朱元璋上课主要是宋濂等人的事,也按在了他身上。类似刘伯温也合并了一些其他人物的事迹。至于蓝玉,更是把朱文正保卫洪都的事迹并在了他的身上。   这些都应该是从让人物更典型化,叙事更集中化的角度考虑而做的改编   此外可能还出于电视剧成本限制,审查限制,为了节省演员,以及照顾前后情节呼应考虑的结果。   节省演员节省成本的考虑是很容易理解的。   至于出于审查限制以及前后呼应的考虑,就拿蓝玉来说,蓝玉真正成为功臣,应该是洪武二十一年,深入漠北,直抵捕鱼儿海,横扫蒙元残余势力,俘获俘虏战利品无数。这才让他可以和开国功臣分庭抗礼,被封为凉国公。但估计以现在的大环境,广电的审查标准来说,这一节,绝对是不可能浓墨重彩表现出来,最多只能一笔带过。但这样一来,蓝玉的功臣身份在电视剧里就显得薄弱,对观众没有说服力,而蓝玉逆党案作为朱元璋杀功臣的大头,又必须作为表现叙述的重点所在。把朱文正洪都保卫战的功绩按在了蓝玉头上就可以解决这个两难矛盾。   实际上,电视剧里的蓝玉,不必写实的看成了历史上蓝玉一个人,而可以看成浓缩了众多明代开国时期功臣武将共同特点的一个典型,作战时用兵如神,功勋卓越,而到了和平时,则骄横不法,虐民恣肆。在蓝玉的问题上,电视剧的改编合并,也还是可以接受的。
推薦閱讀:

「布衣天子」朱元璋的政治思想(3)
劉伯溫聯對朱元璋
朱元璋的「帝王心思」:為保一姓江山廣設藩王
朱元璋的故事
易學·風水故事13 朱元璋選陵墓風水

TAG: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