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子從「神苓」談起

茯苓,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栽培或野生,主產於雲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野生於海拔600~1000米山區的乾燥、向陽山坡的多種松樹根上。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功效利水滲濕、健脾寧心。

茯苓每個部位都有相應的名字:外表被覆的一層褐色外皮叫茯苓皮,斷面靠外淡紅色疏鬆的一層叫赤茯苓,內部白色緻密的部分稱白茯苓。還有些茯苓中間有一道松根穿過,靠近樹根的部分稱茯神,中間的樹根則叫茯神木。

茯苓古籍記載:

《神農本草經》將茯苓列為上品:「久服安魂養神,不飢延年」。

《本草綱目》:「《神農本草》止言茯苓,《名醫別錄》始添茯神,而主治皆同。後人治心病必用茯神,故潔古張氏謂風眩心虛非茯神不能除,然茯苓未嘗不治心病也。」

《本草經疏》:「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

茯苓典故:

古人因看到茯苓長在老松樹的根上,便以為它是松樹精華所化生的神奇之物,稱它為茯靈(茯苓)、茯神。晉朝葛洪在《神仙傳》中就有「老松精氣化為茯苓」的說法。

茯苓在我國作為藥用保健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有營養學家針對慈禧太后的長壽補益藥方進行了分析研究,發現她常用的補益中藥共六十四種,使用率最高的一味中藥就是茯苓。

據說慈禧在晚年喜食茯苓夾餅。慈禧太后為了養身延年,命人常用茯苓粉製成茯苓餅供膳,並常以此賞賜大臣。因茯苓餅既有清香之味,又有祛病延年的功效,故成為清王朝宮廷里的名點。

曹雪芹《紅樓夢》中也有關於茯苓的記載:廣東的官兒來京,給上司送的是兩小簍子雪白的茯苓霜,其食用方法是用人乳或牛奶沖服,作為食療服用,不僅延年益壽,且有養生美容的功能。

茯神 為中間抱有松枝或松根而生的茯苓的菌核,藥用部分為乾燥菌核體中間抱有松根的部分。茯神,抱木心而生,以此別於茯苓。茯神的功效是寧心,安神,利水。治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

茯神比茯苓的「安神」功效更顯著,且市場售價高出茯苓兩倍,但自然生長所得茯神數量少,人們為了提高茯神的產量,開始在種植茯苓時人工引神。

圖為安徽省金寨縣 當地葯農嘗試採用不同的接種方法,人工培養茯神。

安徽省金寨縣有許多種植茯苓的農戶,目前人工栽培茯苓、茯神的規模日益擴大,栽培技術也愈加完善。在我們調研過程中,安徽中醫藥大學楊青山老師作為技術專家,一直在親自指導當地農戶進行茯苓、茯神栽培,並與當地葯農和中藥材種植企業開展長期開展產學研合作,致力於道地藥材的栽培發展。另外,當地有專門的公司對收購的中藥材進行產地加工,實現茯苓等道地藥材從種植到出售的一體化進程,既保證了道地藥材的基原品質,也利於中藥材銷路的暢通。

因茯神是抱松木而生,松枝、松根是茯神形成的決定性因素。由於立地環境不良、自然災害頻繁,以及人為的過量採伐和破壞、監管力度不夠,松樹資源緊缺的問題迫在眉睫。很多葯農為了培養茯苓,選擇自己種植松樹,但這使得茯苓的種植成本增加;而茯苓種植戶對種植茯神的經驗不足,又可能出現種植技術、產量和質量等方面的問題。總之,這是個長期的探索過程,一方面需要解決松樹資源匱乏的問題,解決茯神種植技術問題,另一方面,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市場需求的增加、假貨橫流的現狀,更令人揪心。

中藥從野生到人工栽培的演變,實為「馴化」的過程,需要以理為據,付諸於長期的實踐經驗,同時要一步步更新其背後的理論支持。若固步自封則是坐以待斃,我們不能讓中藥的發展止步於想當然、盡信書。中藥資源是個嚴峻的問題,資源緊缺直接影響中藥產量和質量,「物以稀為貴」的現象往往會「鼓動」不法分子為了牟利而生產假藥,中藥偽品流入市場,必然會掀起軒然大波:百姓健康得不到保障甚至江河日下,人們便開始懷疑中藥的療效只是吹噓出來的「假、大、空」,越來越多的的反中醫、反中藥學派湧出,中藥的發展進程受阻……

茯苓、茯神也面臨同樣的困境,野生茯苓產量低,野生茯神更是難得一見。人的涉足會造成環境的改變,而人類的刻意破壞更會限制了野生中藥材的發展空間,當「野生=稀缺」時,情景則顯窘迫。面對流通假藥的惡行和現狀,僅靠「呼籲」已難喚醒利欲熏心者的自覺意識和道德觀,我們還要有更嚴格的管理體制;我們需要有更權威的專家、更先進的技術,支持和指導中藥材的種植、加工,這個長期的過程,每一步都很關鍵,不能僅靠葯農依自身經驗摸索,否則耗時費力甚至產量、藥效堪憂。

我們該還生態一片天,還藥用植物適宜的生長空間,希望每個中醫藥人都有這份心,盡一份力,還真正的中藥一個光明的前途。


推薦閱讀:

驗方家秘(世傳秘方900方)-生物谷醫學頻道《5》
《六微旨大論》及微觀醫學5
我的母校:浙江大學醫學院的前世今生
重症醫學
中老年人支氣管炎怎麼辦?日常護理四要素尤為關鍵!

TAG:醫學 | 中醫 | 中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