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貧困線標準是喜是憂?
中國將在明年把貧困標準上調到人均年收入1500元人民幣,比2008、2009年1196元的貧困標準提高了25%,這對於弱勢群體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但對於津津樂道於全國貧困人口大幅減少的官員來說,則意味著中國貧困人口總數又將大幅增加。
以貴州為例,2000年的貧困人口為890萬人,2010年下降到505萬人,貧困發生率為16.5%,居全國第二。但是如果採用新標準,2011年貴州的貧困人口將上升到1000萬,比目前的人數增加一倍。
世界銀行曾發布一份名為《從貧困地區到貧困人群:中國扶貧議程的演進》的報告,指出中國政府制定的貧困線標準太低了。2008年底之前,中國政府確定的貧困線為人均年收入785元。該標準按照2005年的美元購買力平價約為人均每天0.57美元,而按照美元兌人民幣當時匯率則只有人均每天0.31美元。這與世行推薦的人均1.25美元的貧困線相比,差距極為懸殊。1.25美元按現在6.7:1的匯率水平相當於8.4元人民幣,即最低生活標準每月不能少於250元人民幣。
依照世行的貧困線標準,中國實際貧困人數為2.54億!而農村貧困人口佔全國貧困人口的90%,城市居民中的貧困人口僅佔全國總貧困人口的1%至3%。世行報告指出,儘管中國的農村地區更為貧困,但「整個國家高度分權化的財政體制卻持續地偏向城市」。
1986年我國政府制定的貧困標準為人均年收入206元,到2007年才調整為785元!2000年政府制定了低收入標準,即年人均純收入865元以下,2007年這個標準才調整為1067元。2008年,中國把貧困標準與低收入標準合併為:即年收入1196元以下的皆為貧困人口,這個標準之上皆不屬於政府扶貧對象。
世界銀行指出,由於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中國貧困人口數在國際上仍排名第二,僅次於印度。按世界銀行的貧困標準,在次貸危機前人均每天1美元生活費,次貸危機後調整為1.25美元,中國的貧困人口不低於3億人,由此看來富裕並不是中國的基本國情。無需諱言中國經濟出現了種種奇蹟,湧現了一批富可敵國的省市乃至富豪,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但人均國民收入增長緩慢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
一個國家的扶貧標準,除了要考慮貧困標準外,也要考慮國家的財政實力,因為標準上調,意味著需要扶貧的人數增加。
儘管2011年的扶貧新標準大幅上升,但和國際水平相比仍然較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及人均生產總值已超過印度3倍以上,但中國的貧困標準卻低於印度。
印度的扶貧標準是人均每天1.2美元(按照購買力平價),與世界銀行人均每天消費1.25美元的全球標準比較接近。而中國2008、2009年貧困線標準1196元,按照購買力平價測算,只相當於每天0.89美元的水平。
如果實施1500元的新貧困標準,無論是通過購買力平價還是匯率換算,中國的貧困標準都還低於印度。如果加上通貨膨脹的因素,這樣的漲幅根本可以忽略不計。1500元一年的貧困標準線,刷新了中國政府的貧困線標準,但對於富人和官員們來說,這個標準不過是酒桌上一瓶茅台或五糧液的價格。
今天,全世界都欣喜地看到中國最近三十年的發展和變化,1980-2009年,中國GDP年均增長率超過9.8%,其中超過10%的年份就佔到一半。作為大型經濟體,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堪稱奇蹟。到2010年,中國的GDP總量己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財政收入在2010年將超過8萬億人民幣。截止到2010年9月,中國的外匯儲備高達2.6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
然而,這一切光鮮的數字並不意味著中國就此解決了困擾數百年的貧困難題,中國整體經濟的增長以及少數人擁有巨額財富也不意味著中國大多數人過上了富裕的生活。相反,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嚴重。世界銀行2009年底發布的一份中國經濟報告指出:在2001年至2009年間,中國經濟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增長,但13億人口中最貧窮的10%人群實際收入卻下降了2.4%。從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脹成分後,政府財政收入增長了5.7倍,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僅增長了1.4倍,農村居民的純收入則只有城鎮居民的1/3。
英國諾丁漢大學終身教授、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教授撰文說:「中國經濟快速增長並沒有帶來鄧小平生前提出的「小康」社會或者共同富裕,相反,中國社會群體和地區間的收入差異已是領先於世界,中國面臨一個荒唐局面就是經濟增長越快,收入差距就越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