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第4059期:為何「中年危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7.10.29
導語
中年危機,一直是今年的熱門話題。從「1988的中年女子」,「34歲老來得子」到「保溫杯泡枸杞」,再到「人到中年 職場半坡」,中年危機瀰漫網路。如果說關於「1988年的中年女子」和「保溫杯」的討論更多是調侃、自嘲和不甘,那麼關於職場中年危機的討論則顯得悲情而嚴肅。…[詳細]
要點速讀1
一些人突然發現,未來40歲失業比實現財務自由的可能性高。
2
「中年危機」不僅是心理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副產品。3
與職場危機相伴的中年危機,讓人笑不出來「分析心理學」的奠基者榮格,把人類35歲-40歲之後的階段定義為「中年時期」,不過「中年危機」作為一個社會心理學上的概念,年齡的劃分從來不是機械、固定的。它描述的是一種狀態――「你所擁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財富,看似美好堅固,但你已有些力不從心;你懷疑人生前半場的意義,卻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虛無。」
為了逃離這種虛無感,一些中年男人會選擇換種活法――植髮、買車、出軌、找初戀,人們在影視劇中看到這些橋段時,也常常會心一笑。
不過,《人到中年 職場半坡》這篇爆款文卻讓人們發現,現在的中年危機竟不是事業有成後的虛無感,而是「原本一手好牌,轉眼就業困難」的中年焦慮:部門整合時,「可以接管團隊,但不可能接管一個老大」;裁人時,先想到的是你,畢竟雇你的成本可以雇好幾個有活力的年輕人;再就業時的處境也十分尷尬,自己不願意接受降職降薪,企業對40歲以上的應聘者格外挑剔……
當中年危機以「34歲老來得子」的面目出現時,80後、90後還能笑著調侃,甚至還會有些不落俗套的傲嬌,但面對「70後」再就業困難的中年危機,80後、90後卻笑不出――熱文中的管理者都是職場中的優勝者,有家庭、有房產、有積蓄,一旦失業依然非常窘迫;大多數「80後」「90後」註定是普通人,自己到了四五十歲的時候,履歷沒他們好,積蓄沒他們多,上有老下有小――失業,真是一件不敢想的事。
「中年危機」是心理問題,也是社會問題過去,人們常從心理角度分析中年危機。1965年,美國心理學家埃利奧特?賈克斯發表《死亡與中年危機》一文,他指出到了中年,人開始清醒認識到死亡的存在與不可迴避性,死亡意識讓生活變得無意義,並激發了一種強烈的內在焦慮與恐慌,進而引發中年危機。
還有學者認為,中年危機是人生的必經階段――人的幸福感是一條U型曲線,年輕時過度樂觀,中年時總有遺憾,老了心境平和。2014年的一項研究結果也顯示,中年人的幸福感――或者說是經濟學家所稱的「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下降一般發生在40歲到42歲之間。
然而,「中年危機」不僅是心理問題,也是社會進步的副產品。在農業和手工業佔主導的社會,年齡大意味著有經驗和技術,中老年人會受到尊重,生活也非常有意義;但到了講究效率和速度的工業社會,年輕則成為優勢。
幾十年前,社會學家潘光旦就發現了這一趨勢,「醫學的發達與工業機械化是近代文明進步的兩大柱石。但從勞動界老人的角度看,它們卻是一副夾棍,把老人們夾在中間。一邊,醫學把他們的壽命延長了20歲;另一邊,到了40歲光景,工業已經硬把他們當作老者,要他們退休。」
現在,中老年人面臨的就業問題更大。首先,社會分工越來越精細,跨行轉崗越來越難,過去一個手工業者經過簡單培訓就能成為一個紡織工人,但一個卡車司機經過怎麼樣的培訓才能成為合格的程序員呢?
其次,傳統教育是面向過去知識的總結,而IT等知識密集型行業的知識、產品迭代速度加快,有科技人士指出,從一項新技術被引入到它對社會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大概只需要5-7年,靠大學教育就能保終生就業的時代也一去不復返了。
美國招聘平台「Hired」的調查顯示,高新技術行業的從業者到了45歲,就會發現自己的工作機會急劇減少,越來越多的薪酬報告表明,45歲後他們的收入會走下坡路,等到了五六十歲,他們的薪酬將和「千禧一代」相差無幾。
更重要的是,隨著人工智慧的普及,不僅是體力勞動者,腦力勞動者也開始被機器人所取代。麥肯錫2016年的報告,由人類完成的45%的工作,未來將可能實現自動化。如果某個行業開始大規模普及機器人,不僅是中年人,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也可能離開校園即失業。
自動駕駛的長途運載交通工具已然出現在美國的高速公路上了
從這個角度看,「提前進入中年危機」的80後、90後不過是先知先覺罷了。
應對職場里的中年焦慮,不能光靠個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都應該不斷學習,圖調整自己的心態,以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社會。不過,如前文所說,中年危機不是一個簡單的心理問題,危機的背後還有社會因素,應對職場里的中年危機不能光靠個人。
失業保險制度,是解決失業勞動者基本生活,為他們再就業提供幫助的一項制度。好的失業保險制度,能有效緩解職場人士對失業的焦慮。我國當然也有失業保險制度,存下的錢還在不斷增長(截止到2016年,失業保險累計結存5333億元),但領取率卻很低――失業保險領取率僅1.3%(近五年一直保持在1.2%-1.3%之間)。
領取比例這麼低,除了手續繁瑣,還因為支付標準太低。在中國,不管你交了多少失業保險,領取一般以當地最低工資為參照系(90%左右),而對於失業前收入較高的白領來說,當地的最低工資根本無法滿足家庭正常開支,這相當於沒有失業保障,普通就業者自然一想到失業就焦慮,一旦失業就要馬不停蹄的找新的工作,無暇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
而在發達國家,個人領取的失業金一般與個人的工資水平掛鉤和職業培訓掛鉤,失業保險一般能達到失業前月工資的60%左右,如果失業者有孩子,拿到的失業保險金還能更多;如果接受職業培訓,拿保險的期限也會延長,在這種情況下,失業者自然沒那麼焦慮。
我國失業保險對失業者的幫助效果有限
此外,在制定稅收政策時,政府也應該考慮到中產階層的負擔。社科院2015年對中產人士的一項調查顯示,16%的中產人士聲稱他們的繳稅「很大幅度增加」,54.9%是「較大幅度增加」,對上有老下有小的中產人士減免部分稅收,讓他們多積累一些財富,也緩解他們的中年焦慮。
除了政府,公司也能有所作為。有美國學者認為,高新技術企業應認識到老中青三代員工結合的價值,老員工的經驗不會那麼快落伍,對老員工進行技能培訓的收益可能會更大,當然老員工也要積極向年輕人學習,不要倚老賣老……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二字。緩解中年焦慮,不僅要靠自己,也需要制度不斷完善。
結語
推薦閱讀:
※歐債危機正升級成歐元危機?
※如何應對婚姻危機
※? 深夜痛哭的小S,不只是絕望主婦的中年危機
※六方面表明中國樓市"危機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