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 | 嚴歌苓南京讀者見面會:人總是要追求一些超越物質的東西(附視頻)

所謂的中華民族的復興,我們應該往哪裡復興,復興復什麼?像民國這種讀書的風氣就應該復興。

我們這個社會特別世俗化,重物質,我們的唯物主義真成了唯「物」主義。人總是要追求一些超越物質的東西。

個人和國家怎麼能割裂開呢?作為個人要有擔當,對自己也對國家。

——嚴歌苓(2018年1月30日於南京)

電影《芳華》憑藉情懷和口碑,收穫了歲末年初的第一波全民觀影熱潮。旅居海外的原著小說作者和編劇嚴歌苓,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個江南飄雪的季節和讀者的期盼中,嚴歌苓攜新書《芳華》來到江蘇大地。2018年1月30日上午,她來到了南京,參觀「吾在書舍」並舉辦了媒體見面會。現代快報·ZAKER南京給予全程直播。當天下午,嚴歌苓又到湖南路的24小時雲書坊舉辦了讀者簽售會。

電影《芳華》引發了很多人的追憶熱潮,嚴歌苓也回憶起了自己的青春歲月。在她看來,年輕人應該過有「理想」的生活,「有了理想,永遠就有青春。在我那個年代,物質非常匱乏,現在條件好了,人也必須要去追求一些超越物質的存在。對我來說,那就是文學。」

左:主持人,著名出版人/書店空間設計專家 三石

讀書,是花費最少的一種補劑

作為全國首家純正民國風社區書店,吾在書舍開業一周就已經在央視亮相,更有出版人稱其有望為南京再贏一塊最美書店獎牌。

這樣的清新雋永民國范兒,也是嚴歌苓所喜愛的。在她看來,讀書人能到這麼好的環境裡面讀書是一種享受,「民國時期讀書是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讀書人讀書時都要擦乾淨桌子,坐下來,窗明几淨的感覺。現在有了電影、電視、微信,似乎讀書變得不那麼重要了,然而一個舒適、懷舊的氣氛,大概可以讓一些不讀書的人變成讀者。」嚴歌苓表示,希望當下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到某一個環境裡面去深度的閱讀。閱讀多了,自然就會和書里的內容產生對話,還會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習慣,從而給予自身最好的補給。嚴歌苓隨後又來到湖南路鳳凰雲書坊24小時書店舉辦簽售會。

寫作,讓我忘記鍋上還煮著東西

近40年的寫作生涯中,嚴歌苓創作出了《小姨多鶴》《陸犯焉識》《金陵十三釵》等佳作,近年來也是有著一年一部的優秀作品,到底是什麼強大的力量去支撐她堅持寫作?嚴歌苓透露自己的寫作狀態,「我在寫作時總是很『嗨』,一個作家如果沒有激情是寫不下去的,這是他們在寫作時僅有的樂趣。有時候我甚至忘記鍋上還煮著東西。」

隨著名氣的大漲,嚴歌苓對待文字的態度卻從來沒有改變過。為了挖掘到故事中人物的魂,她用來體驗生活的成本也不可計量,她說:「舉個例子,有本書里需要大量的校園生活,我就到北京的各個中學去蹲點。」在她看來,體驗到的是最真實的,才能更好地創作。不過嚴歌苓表示,在寫小說和編劇之間,她更傾向於寫小說。

南京,是一座溫馨滋潤的城市

對於南京,嚴歌苓也有著特別美好的記憶,「我的母親是生在南京,葬在南京,她人生最後的20年居住在南京,所以南京是我過去常常來過春節的地方。夏天吃菊花腦,秋天吃螃蟹,這個城市很滋潤很溫馨。」

對於自己喜歡作品中的哪些人物這個問題,嚴歌苓不止一次遇到,但都被她搪塞過去,此次她表示索性就坦誠一回,「《扶桑》中的扶桑,《小姨多鴿》中的多鶴、小環,還有《陸犯焉識》中的陸焉識。」

好小說要有好故事

嚴歌苓認為,文學就是人學,好的小說除了優美的文字,還離不開好故事,「如果沒有好的故事支撐,就不能把讀者抓進書里,同時還要塑造鮮活的人物,因此我用狠心去把握人物。」在她眼裡,描寫人性是最難的,「我們每個人都有雙重屬性,社會人和自然人。不要說人,我養過狗,養過雞,雞其實也有鮮明的個性。」

對於人物,嚴歌苓說她除了觀察,更是一個傾聽者,「現在很多時候大家都嘰嘰呱呱,不願傾聽,過於自我就會失去判斷。」

下一部寫當代題材

在許多人眼裡,嚴歌苓因為多部作品與影視聯姻,覺得她的作品有視覺感,很適合改編成電影,對此,她解釋,「其實是個誤會,很多導演都認為我的作品不好改編,無從下手。」所以只好請她自己動手。聊到作家是否可以教育出來的話題,嚴歌苓認為,寫作技巧完全可以教授和訓練,「寫作的最大障礙是懶惰,通過規範訓練,可以形成一種好的寫作習慣。」但她強調,如果沒有天分,很難成為優秀的作家,「如果對文學沒有興趣,找不到美感,不行。」

說到自己在寫作中,是否遇到瓶頸,她表示,自己從來沒有寫不下去的情況,但會有前幾天寫的比今天的好的狀態。問到下一部作品將是什麼方向,她透露,「會是一部當代題材的作品。」

在雲書坊短暫的分享交流中,嚴歌苓老師的幾個回答給編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個年代,大家都被教育成要甘願做一個螺絲釘,每個人追求的是平凡,為了這個國家而無私的奉獻。可是,人其實都不甘平凡的,在那個年代,這種教育,其實耽誤了很多人……」

「一個人必須要學會面對孤獨,這是作家必須保持的理性與剋制。」

「個人和國家怎麼能割裂開呢?作為個人要有擔當,對自己也對國家。」

以上來源:現代快報/ZAKER南京記者 鄭文靜 宋經緯/文

馬晶晶/攝 李珂/攝,實習生 張晶蕾,

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時繪,中國新聞網,大文網

媒體見面會視頻

媒體見面會文字簡錄

南京「鳳凰吾在書舍」,主持人:三石

主持人:很感謝嚴歌苓來到「吾在書舍」,這是一個典型民國風格設計的書店,剛剛開業了十天,首先向請嚴老師談談對書店的感覺。

嚴歌苓:讀書人能到這麼好的環境里讀書,應該說是非常享受的。很多民國時期的人讀書有都要擦乾淨桌子,坐下來,窗明几淨的感覺,有這種環境的氛圍。民國的時候,讀書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內容,現在有了電影、電視,特別是微信,讀書變得沒那麼重要了。所以有這樣一個美好的環境,有一個很懷舊的氣氛,大概可以把不讀書的人培養成讀者。

主持人:我知道嚴老師在美國寫做完以後,會去買點東西。美國有很多各種類型的小的書店,想問問嚴老師有沒有在逛書店的時候遇到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嚴歌苓:其實我印象里最深的是綠蘋果書店,Green Apple。它是舊金山離唐人街不遠的一個舊書店,可以買到很多已經不再出版或者人家讀過的很多書,在當時我們又愛讀書但經濟不太寬裕的情況下,這種書就非常實惠,有時候還可以看到前面讀者留下的註解,很有意思。我覺得書是一個可以被贈送也可以被遺傳的精神禮物,我們不僅要有新書也要有舊書,應該有捐贈的活動,還可以組織一些作者朗讀自己的作品,在美國常常有請一些演員朗誦詩,劇作,我在成長過程中常常參加這些的活動。記得我爸爸的一個朋友是個詩人,他常常在詩歌會上朗誦詩,我很羨慕。一個作者有這樣的舞台和表演的天地,能夠讓讀者聽到原汁原味帶有鄉音的朗誦,非常珍貴。我在讀書的時候有過一盤磁帶,是納博科夫當年活著的時候通讀的《洛麗塔》,帶著濃重的俄語口音的英文。我覺得這些活動都應該復興起來。

所謂的中華民族的復興,我們應該往哪裡復興,復興復什麼?像民國這種讀書的風氣就應該復興。

主持人:我有策劃一個「朗讀者計劃」的活動,已經在全國推廣了幾千家書店,成為了一個品牌的活動。

嚴歌苓:那我們不謀而合。

主持人:在移動互聯時代,能不能給年輕讀者一些建議,怎樣去閱讀和思考?

嚴歌苓:思考我肯定是教不了任何人,但是我覺得你讀多了,就自然和書的作者、書中的東西產生一些對話,這種對話時間長了會改變一個人的思維習慣。任何一個哲學家都會持續思考一個問題,這種思考會由其他的思想者和作者刺激他,不斷使他質疑、否定,然後發生一次突變,升華,然後他忽然發現了一個思考的成果。沒有連續的思考和閱讀就不會有思考的積累。思考的積累會產生一個人境界的突然升華。其實幸福就在這。今天已經大部分人應該說基本上有溫飽的生活,那怎麼樣能夠讓人更充實,我覺得讀書是門檻最低的、花錢最少的補劑,每天給自己一點滋補,這樣人就會變得更與世無爭一點,淡泊一點,滿足感就更多一點。隔壁鄰居買了一個名牌包,你說「我還比你多讀了幾本書呢」,你可以用這樣一種內心的獨白去鄙夷他。攀比之風在中國是很厲害的,你要有怎樣一種生活去傲視他呢,你讀了很多書後,自然瞧不起很多名牌了。從外觀到個人風格,你自然會有自己的設計,你肯定會傲視很多別人給你的現成的設計。這就是我認為讀書與不讀書的區別。

主持人:希望通過媒體多傳播給年輕人,尤其現在移動互聯時代,我們叫做碎片化閱讀,淺閱讀。在這種情況下,希望年輕人能夠有一個環境認真的閱讀,真正深閱讀,確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下面有幾個媒體準備的問題。第一個是談談你對南京的感受。

嚴歌苓:我的母親生在南京,葬在南京,應該是南京的女兒。她生在南京,長在上海,最後二十年還在南京。那時候我還在軍隊,過春節常常來看我媽媽,夏天吃菊花腦,秋天吃螃蟹和蘆蒿,是很滋潤和溫馨的生活。我每年都要來南京來掃墓,跟南京還是很親的。

主持人:您最喜歡筆下的哪個人。這個問題好像已經回答過很多遍了。每個作品都是自己的孩子,好像很難回答這個問題。

嚴歌苓:看來我要是不說的話,這個問題會一直問下去,那我就狠下心說一下吧(笑)。我喜歡《扶桑》里的扶桑,《第九個寡婦》里的王葡萄,《小姨多鶴》里的多鶴和小環,還有《陸犯焉識》里的陸焉識,這都是我寫的非常豐滿,寫得非常痛快淋漓的角色,而且創造了一些非常新的文學形象。我還有一部小說是被嚴重忽視的,叫《人寰》,被大陸出版後又改名為《心理醫生在嗎》,這是我在台灣得到最高的文學獎,也是評論界、台灣的學術界認為我寫的最好的一本小說,因為它非常的理性,寫一個女人跟一個心理醫生的談話,把她心裡的秘密,把她成長的不敢告人的心結講出來,我也很喜歡這個故事裡面「講述的人」。

主持人:下一部作品的題材。

嚴歌苓:我下面可能會寫一個當代的題材。

主持人:我個人認為您的小說最容易改成電影和電視的。

嚴歌苓:我覺得這是一種假象,其實並不適合,因為很多導演拿過去後認為非常難改。 我覺得第一是我們缺少好的人物,我非常注重寫人物,我希望每一個人物都跟上面所有的作品裡的人物不一樣,我也非常注重用一個好的故事,因為光有好的語言,沒有好的故事、人物,那麼讀者是不被你抓進去的,看著看著就放下了,所以我用了很多心思把故事講好。有人物和故事,加上我特別希望我的小說是視覺的,因為任何小說你抽出來都有一種意象,有視覺的感覺,其實給了它一層抽象的意義。實際上這些視覺和意象在改編的時候根本用不上的,很多人發現那是只屬於文學的視覺感。

主持人:我不知道解釋的對不對,就是一個好的作品是要有好的故事,好的人物,尤其你說的視覺感實際場景感,代入感,很快就在腦中呈現那個年代的場景,人物一下就帶到那個場景中。

記者(現代快報):《芳華》上映後,很多人追憶青春,能否給大家一個建議,青春如何度過。

嚴歌苓:青春怎麼樣度過?我不是社會學家,也沒有教育工作者這種使命感,我只是覺得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應該有理想,有了理想,他永遠都有青春。

我們這個社會特別世俗化,重物質,我們的唯物主義真成了唯「物」主義,這是特別可怕的。 我們那個時候雖然物質很匱乏,但是相信一些高於生命的東西,高於物質的存在,很多苦都不在話下的。人總是要追求一些超越物質的東西,比如文學,文學對我來說是宗教的,我總是說寫劇本是我的世俗生活,寫小說是我的宗教生活。

南京電視台:您對於女性的形象給予很大的關注,您筆下的人物或者女性形象與秦淮八艷有什麼聯繫或者內在共同點。

嚴歌苓:大概十年前有人請我寫秦淮八艷,我不是一個寫古典作品寫得好的人,但他們讓我寫電視連續劇,後來我拒絕了。我不覺得有什麼聯繫,當然金陵十三釵與秦淮八艷有相似之處,因為金陵十三釵也是取材於真實的故事,當時金陵學院藏了許多學生,魏特琳女士說你們誰是做過(妓女)的請站出來,所以這些女人站出來。當時日本人需要100名,他們站出來幾十人。不管怎樣,他們使當時的學生受到了保護,我覺得這已經看出了他們的俠膽義腸。秦淮河可能是一個神妙的河,經常誕生出這種既美麗又勇敢的女人。

記者:看了您以往的作品相對是比較客觀的立場,《芳華》我的感覺您寫的特別用力,是不是有自己的故事,心態與以往的作品不一樣。

嚴歌苓:那當然不一樣,因為這裡面有很多我自己經歷和我遇見過的人物,雖然是虛構的,但是是離我的青春經歷最近的小說。

記者:《芳華》有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一種是您對過去的那個時代深刻地反思,也有人認為,特別是對電影,認為「美化」了那個時候特別苦難的東西。您對這些評論有何看法。

嚴歌苓:所謂「美化」不也差點沒通過審查嗎?

記者:您而立之年去選擇上學,對您後面的寫作有什麼影響。

嚴歌苓:當時我在北師與大魯迅文學院共同辦的作家研究生班。當時的政治環境不適合我,這樣呆下去浪費時間,我覺得還需要成長,再學去習,所以就去考美國的學校。

南京見面會:讀者感悟

行知坐學/文

註:以下內容是讀者參加南京見面會後的「個人感悟」。內容提到嚴歌苓的一些講話。介於南京讀者見面會沒有視頻回放,我們經授權發表這段讀者感悟供大家參考。

《芳華》小說的作者嚴歌苓到南京簽售「老書」芳華,為何為「老」,因為已經第11次印刷,相對很多書來說已經很老了。 即使這樣我還是覺得看懂《芳華》的不多,雖然我看了兩遍,其實也只是看懂了故事。然故事的目的並不故事本身。聽了小說家嚴歌苓的分享,先是明白了馮導的電影《芳華》是馮導的,嚴歌苓的小說《芳華》是嚴女士的。之所以有這樣的一種感受,也體會了兩位獨立人格合作的方式。

嚴女士說當馮導找到她提出想法後,她堅持的是寫小說而非是寫劇本,因為小說是獨立的作品而劇本是一部影片的組成部分,僅僅是個活。不知道觀眾懂了沒有,嗯!反正我懂了,不然看過電影還有必要看小說嗎?從這事可以折射出嚴女生的獨立性格,也就是有這樣一種性格才有了嚴女士的作品特徵。

嚴女士我以前稱她嚴編,看來是有些不準確,嗯哼!我想嚴女士肯定是允許別人進步的。作為曾今的舞蹈演員與其它舞者一樣很小就在苦練基本功,舞者學習成績普遍不行,寫作能力更是死結。如果小說中穗子的原型就是她的話,沒從舞者轉變為作家,其中的故事應當相當勵志。並不是說寫作就好跳舞就差,而是能理解這樣的轉變才能真看懂芳華。 我相信由於《芳華》的影響,各種問題鋪天蓋地,很多熱情的讀者或者觀者問題讓她很無語,怎麼辦呢?如果走不進去觀眾永遠是觀眾,看看畫畫聽聽故事,什麼都不會改變,不過又是一次「感動」,也許總有那麼一次可能開啟自己的芳華。

-end-

讀者見面會花絮

一粒文化創意中心的沙畫師的沙畫表演

這位讀者手裡拿的是江蘇文藝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嚴歌苓小說集《海那邊》,有熱情的粉絲告訴在場記者:全家人都是嚴歌苓老師的粉絲,這樣的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真心希望能夠多辦幾場這樣的活動。

一個多小時的簽售,嚴老師全程站立。

長篇小說《芳華》

本來是一個很善良很勤勞的民族,但到了今天大家覺得善良是沒有價值的。我覺得,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麼世俗過。

——嚴歌苓

延伸閱讀

代表作:《雌性的草地》《扶桑》《白蛇》《第九個寡婦》《小姨多鶴》《金陵十三釵》《陸犯焉識》《媽閣是座城》《赴宴者》《床畔》《舞男》《芳華》,散文集《波西米亞樓》等。

推薦閱讀:

骨質疏鬆保健操(視頻教學)
賣洋芋——超級搞笑(視頻)
毛線紡織教程視頻
【視頻】兒童簡筆畫教程<系列> 8
使用科學調情技巧 追上心儀對象(視頻+文本+字幕)

TAG:視頻 | 南京 | 追求 | 超越 | 物質 | 東西 | 讀者 | 嚴歌苓 | 回顧 | 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