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和暴力是最好的心理操縱神器!
這兩天我們又被聊城辱母案的事情刷屏了!
每當有新聞熱點事件發生時,都會有學員對我說,
小明老師給我們做個分析。
其實我一般都不太願意對些新聞事件做分析,
而且涉及到一些重大的、社會的、法律的、政治的一些議題,
寫出來之後也很難發表,
有很多關鍵詞的審核,
所以不太容易。
但是這次之所以給大家說點什麼,
是因為看到一篇心理網紅寫的文章,叫做《你必須為你的母親而戰》。
聽到這個標題,很具有誘惑性,煽動性。
我就點開看了一下,
看完後,我就覺得必須要說點什麼,以正視聽了。
我們中國什麼時候又回到戰爭年代了?
每個人都被迫必須要拿起武器要為自己的家人,為自己而戰爭了呢?
我想問這樣幾個問題:
第一,這些心理網紅們在每次的新聞熱點事件背後所扮演的是什麼樣的角色?
第二,我們學心理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我看到他這篇文章中寫到:你必須為你的母親而戰,一個男人就必須有為母親而戰的空間,如沒有就該崩潰。
看到這裡,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話:
一個人人都沒有自己的理性,
都按照自己的想法保護社會。
這樣的社會不是應該崩潰,而是肯定已經崩潰(關注「三體的秘密」)。
整個事件的過程大家已經很清楚了,
我也不想從其他角度來探討,
我更想從心理學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當心理學作為一種工具被使用的時候,往往有兩種使用的方法:
一種方法是心理療愈;
另外一種方法是心理操縱。
如果是心理操縱,那就讓你的認知變狹窄,
如果是心理療愈,就讓你的認知變得更加寬泛和多元,多維度。
說到多元和多維度,
我們來看看,在這個案件中他的母親在用高利貸借錢的時候,
她應該想過這樣的問題:向高利貸借錢本身也是兇險的。
當一個成年人採用違法的行為行事的時候,
她已經把她自己,甚至把她的家人陷入到一個危險的境地。
這件事最終的結果非常極端,
而且最能夠點燃大眾情緒的地方是她的孩子陷入到一個不得不為她的母親而戰的境地,
甚至會帶來一個殺死對方的行為結果。
這種行為的情境在我們心理學裡叫做兩難處境。
什麼意思呢?
一方面,如果你拔刀與對方開戰,那麼你就可能當你的行為結果不可控的時候會殺死對方,犯罪被判無期,甚至死刑;
而另外一方面,如果你不拔刀,那麼你這一生都無法擺脫屈辱和沒有盡到兒子所應該盡到了家庭責任的自我悔恨、自我指責之中。
那麼,問題來了,
是誰讓這個當事人,她的兒子陷入到兩難處境的?
這裡面應該承擔責任的人一定不是簡單的一個。
這裡一定有很多事件都應該為此事
而分擔一部分的責任。
這就是讓一個人從多元、多維度的
看問題的視角。
看到一些新聞上所說,
他的母親在面對高利貸的時候,
高利貸的這些人讓他們用房屋頂債,
但本人說家裡就這一套住房,
所以她沒有同意。
於是惡霸就強行的敲開了她的家,
繼而後續我們所知道的一系列的悲劇就發生了。
說到這裡時,
任何一個學心理學的人,都要切記不可由這裡簡單的一個維度得出一個結論(關注三體的秘密)!
在一個健康的思維框架體系里,
每個人當遇到事件時,
既不可絕對化的把一件事情的結果歸為內歸因,
比如這件案子里
我們把所有的事情不能都推向她媽媽身上;
也不可把一件事的結果都歸為外歸因,
比如這個案子
所有的結果都應該由逼債的人全權負責。
這種極端化思維的方法根本就不是
一個健康的思維本該擁有的樣子。
當我們試圖用心理學無論去分析社會,
還是分析社會中的某一個人時,
都必須兼顧多種條件,多種情境,多種理論
來分析一個人的心理動機。
但是我們來看一下,
在這篇心理網紅的文章里,他是怎麼說的?
他說杜志浩(來討債的人),文中這樣寫的:
杜志浩那一刻可能陷入到自己可以為所欲為的全能自戀中了,一旦要玩全能自戀,那你很可能會遭遇全能禁止。無數人就此發出誓言,如果有人敢動我的母親、妻子與女兒,我會拚死乾死他。
一個全能自戀這樣的標籤,足夠去分析這個犯罪分子全部的心理狀態嗎?!
大家注意:真正的心理操縱的特點是把所有的心理動機、心理原因都簡單的歸因為一種,然後貼上標籤。
我們再來看"母親是孝道文化的核心"。
誰跟你說的?
其實自母系氏族之後全世界絕大多數的國家文化,
社會民族、種族都是父權文化的。
中國的孝道文化也好,三綱五常也好,
其實核心都是以父親為中心的文化。
而之所以有那麼多的與母親有關的,
與敬母、愛母有關的故事。
實際上在世界範圍內都很多。
主要的原因不在於孝道文化的主題,
而在於母親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聯繫的更久、更長,母親作為懷孕主要的承載者,對孩子的付出更多更大。
所以,無論是母親與女兒,還是母親與兒子,他們都有更深的情感鏈接,這才是根本的原因。
作者說母親與兒子是中國家庭的核心鏈條。
為什麼不能說父親是家庭的核心鏈條呢?
為什麼不說父親與女兒是中國家庭的核心鏈條呢?
你認為一個家庭的核心是什麼?
其實很多時候你從哪種視角看問題,
無論是中國,還是世界上其他國家,
在多數文化里,父親、母親和孩子三者之間組成家庭是最主要的模型,
但是你非要把焦點放在某個地方,這顯然是認知誘導的目的。
目的非常簡單,讓你看問題只看到某個點,誘導你的認知一步步走向狹窄。
這和催眠的道理一樣!
催眠的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手法就是不斷的誘導你的注意力不斷地變狹窄,
最終聚焦於一點。
在文中作者說,
辱母案刺痛整個中國的心理與倫理的根本。
那我問你,如果有一天發生的事件是辱父案,難道就不刺痛中國文化倫理的根本嗎?
如果國外也發生一件類似這樣的事情,難道就不刺痛國外人的倫理根本嗎?
很顯然讓人的認知變得狹窄這才是作者寫作的目的。
其實這件事情,主要的本質是大家要討論防衛是否過當的問題!
這本該是法學家,或社會學家研究的範疇,
1 我們一個從事個案諮詢的心理諮詢師從什麼角度?
2 用什麼樣的頭銜來討論這樣的事呢?
3 用自封的著名心理學家的頭銜嗎?
其實社會學和心理學研究的範式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心理學研究在相同條件下,這些人犯罪了,而那些人不犯罪,什麼樣的東西引起了個體的差異?而社會心理學研究的是在具體的某種社會情境下,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影響,社會學要研究具體社會情境產生什麼樣的具體心理、心態,以及因此引起了什麼樣的外在行為。
所以,每一個社會中的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視角,自己的角色:
比如法院就是依據法律條文,用理性來思考;
而律師就是最大化代理人的利益;
媒體就是給出真相。
那
么,大家思考一下,我前面問的問題,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在社會事件下,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應該站在一個什麼樣的立場,用什麼樣的一個科學範式來向大眾分析和解析問題呢?
在這裡往往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心理療愈,另外一個就是心理操縱。
在這篇文章里,
我所看到這個心理網紅所寫的這篇文章的視角最大的特點就是蹭熱點,
這其實就是當前我們很多所謂的知識精英,常見的一種社會心理效應。
小明把這種效應命名為汶川地震效應。
什麼意思?
就像當年汶川地震一樣,
事情一發生之後,有些人比誰都興奮,
最主要的是在第一時間刷存在感,煽動民意,引導大眾的認知狹窄,
然後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現成為教主。
在這篇心理網紅的文章里我看到的最多的名詞是他的很多文章都會提到的名詞就是全能自戀。
他不論分析什麼問題都會歸到全能自戀,
似乎心理學所有的理論都消失了,
只剩下幾個大大的字,全能自戀。
以後我們給心理學院學生上課,
只發一張紙,
這張紙上只有幾個字,
就是全能自戀。
我們要求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學的博士生每個人把這幾個字默寫、背誦幾遍就可以畢業了(關注三體的秘密)!!
心理學為什麼創造了那麼多的理論,不就是人性複雜嗎?
不就是因為任何無論是社會中的人,還是個案諮詢中的都無法使用一個簡單的概念和理論去描述,才創造出這麼多複雜的理論嗎?
把一切都引向一個簡單的辭彙,過去引向巨嬰,後來巨嬰被封不提了,後來又找了一個代名詞,全能自戀。
不信我給大家預言,在接下來的這個心理網紅寫的所有文章一定都會是全能自戀的解釋。
不過話說回來,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現象,
我認為另外一方面有些人是有原因的(關注心夥伴)。
這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每次當一個社會熱點出現的時候,社會學家在缺席,
社會心理學家在缺席,使得大眾無法看到不同視角對案件的靠譜的科學的對事件的分析。
一個做個案的心理諮詢師去探討一個社會熱點問題,我們的視角,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我們能做的大概就是從個體的心理干預角度出發,難道不是該如此嗎?一遇到社會大眾熱點事件,馬上就如此的興奮,用最刺激的信息誘發大眾的神經來不斷的販賣自己的全能角度。
小明再從心理學角度給大家分析一下,
為什麼這件事情引起了這麼大的爭論呢?
原因就在這個心理網紅寫的文章里,他把它寫出來了:在杜志浩脫下褲子,當眾露出生殖器的那一刻事情就變了。
小明想說的就是,
當一個心理網紅作者,把性和暴力販賣在大眾面前時問題就變了,
為什麼呢?
性和暴力是操縱大眾最厲害的神器。
為什麼呢?
在性和暴力面前沒有人能坐得住,
它是最好的能煽動人情感的最好的工具。
其實這個工具在藝術家那裡一點都不新奇。
君不見,很多心理學作家,電視劇導演都用這樣的鏡頭來牢牢的吸引注意力嗎?
當紅色的血同野獸之間撕咬混合在一起的時候,每一個人的大腦都會有更多的腦區被激活。
當作者把這件連新聞里的新聞記者在報道時都盡量含混的,展現在大眾面前的時候,就是這句話:
杜志浩當蘇銀霞的兒子於歡的面脫下褲子掏出陰莖在蘇銀霞臉上蹭,往她的嘴裡塞,這群放高利貸逼債的人使用性和暴力的武器來完成對當事人的心理操縱。
那麼有人就會問小明,這些犯罪分子有那麼聰明嗎?
小明曾經給派出所的所長和政委們培訓的時候講過這麼一句話:
心理學家並不一定是天生的,但犯罪分子往往是天生的心理學家。
原因就是他們花了更多的時間揣摩人性,
研究人性。
很多犯罪分子都更懂得如何去操縱人心,
在這點上很多犯罪分子和有目的的媒體往往是
肩並肩、手拉手,同一個戰壕的好朋友,
而這些心理網紅的作者們也用這句話
來撩起大眾的心理、情感。
在性和暴力面前,在這種有意所設置的障眼法的背後,
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突然的從大腦的理性狀態切換成了感性思維。
這也是為什麼這次的新聞熱點事件激發了那麼多人圍觀的原因。
因為它完全符合小說、電影、電視劇最重要的吸引人的橋段。
這一次在這個性和暴力的障眼法背後,
心理網紅在向我們兜售著什麼呢?
因為性的發生、暴力事件的不可一視、飛揚跋扈,這一切事情的發生背後一定有一個說法,得有一個解釋,得有一個理由。
從這裡開始,
心理網紅的文章就把讀者的思維引向了簡單的思考和結論,
那就是你必須為你的母親而戰。
從情感角度講,
你必須且用情緒推出一個結果,讓一個人失去理性,
在每次新聞熱點發生之後給大眾指出的方向嗎?
我想說的是,
我作為一個心理學工作者,法學不是我的專長,
我真無法判定這件事是否是防衛過當,
但是從情感角度我也會站在受害者一方。
這絲毫不奇怪,
法律本身就是用來保護受害者的,
但是大家想過沒有,
當每一個人都自稱要保護母親,保衛母親,為母親而戰的時候,
同樣,每一個人也會成為受害者。
只強調自己的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全能自戀。
因為小明不是法學專家,我查閱了一些相關法律,寫在下面,大家自己去看,自己去討論。
在《刑法》上第十五條說到"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至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刑法》第十六條,不可抗力或意外事件,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危害結果,但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在這兩條法律條文里,我們大眾其實就是在期待一種可能性。
什麼可能性呢?
在西方的法律體系里會討論《刑法》的適應問題,我們中國也在逐漸引入討論。
所以這件事,大家,法律工作者,法官、律師都會有關於此事的不同的討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要聽到不同的討論,
而不是把任何事情簡單的進行單一的歸因。
不過小明在查閱法律條文的時候非常有意思的是看到另外一條條文。《刑法》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希望這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那麼,小明在想一個心理學工作者用語言誘導大眾,算不算危害社會的行為?我要打個問號,由大家去討論。
由這裡小明引出了另外一個問題——第三個問題:
心理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是什麼?
每一個學識的知識精英,文化精英是不是都應該有責任讓大眾建立更成熟的對待社會問題的思考方式呢?
不過作為心理學工作者,從專業心理學的角度,
小明給大家分析了為什麼這件事的原因是性和暴力:
性和暴力是永遠吸引人眼球的東西,
也是最容易煽動大眾成為感性思考而放棄理性的法寶。
小明也完全可以預言,
小明在這個微課里給大家說的話並不會引發大眾熱情的轉發,
因為大眾更喜歡轉發煽動性的文字,
以及充滿著性與暴力的文字等等諸如此類的吸引人眼球的內容。
一個心理學工作者到底該做些什麼?
小明覺得是給大眾多維度的視角來促進社會持續的去改良。
但是這些心理網紅們卻告訴你一個男人應該記住你必須為母親而戰。
小明想問的是,
如果你是聊城辱母案事件中的當事人,母親的兒子,
你會對你的來訪者說出那句話嗎?
你就是這樣做諮詢的嗎?
學過心理學的人都知道,
在群體中大眾里的思維本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
我們作為社會工作者,
更不應該去煽動大眾,誘導別人產生狹隘的認知。
剛好過兩天小明要給我們國家中國司法的心理工作者們,
在監獄裡從事心理諮詢的諮詢師們上課。
那麼,我們給監獄的犯人做心理諮詢的時候,
該站在什麼樣的視角,來完成這樣的社會改造工作呢?
永遠記住,如果你是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工作者,
你的目的永遠都應該是
讓你的來訪者認知從狹窄變得多維度,從感性獲得理性(關注三體的秘密)。
但是如果你是從事心理戰,心理操縱,小明當年研究生時的學的專業就是這個,
那麼,你的任務讓對方的認知從多維度變得狹窄,讓他們失去理性。
最後,小明想說的是,
這篇心理網紅的文章閱讀量,點擊量,轉發量都是100000+以上,
讓人羨慕嗎?
不過,小明想的是,
如果有一天那些理性的,多元思考,多維度看問題的讓人思維能夠達到一個更高層次的文章能有這麼大的轉發量,這樣的社會才是每個人心裡嚮往的。
我是趙小明
微信號:zhaoxiaoming18
這裡有,
最好吃的心理學
最性感的心理學
最神秘的心理學
掃描上方二維碼,送你移民到互聯網時代
推薦閱讀:
※故宮的太和殿里有一神器,連袁世凱都怕它
※車友總結車上必備的神器 亮點在最後……
※【皮靴清潔】神器助你清潔皮靴霉點、污垢
※冷兵器時代的穿甲神器:破甲刀
※如果當初有人這麼教我用電腦,我一定會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