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講解 | 精益生產的概念

何為精益生產方式?

精益生產(Lean Production,簡稱LP)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位國際汽車計劃組織(IMVP)的專家對日本「豐田JIT(Just In Time)生產方式」的讚譽之稱,精,即少而精,不投入多餘的生產要素,只是在適當的時間生產必要數量的市場急需產品(或下道工序急需的產品);益,即所有經營活動都要有益有效,具有經濟性。精益生產是當前工業界最佳的一種生產組織體系和方式。

精益生產是戰後日本汽車工業遭到的「資源稀缺」和「多品種、少批量」的市場制約的產物,它是從豐田相佐詰開始,經豐田喜一郎及大野耐一等人的共同努力直到60年代才逐步完善而形成的。

精益生產既是一種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生產所佔用的資源和降低企業管理和運營成本為主要目標的生產方式,同時它又是一種理念,一種文化。實施精益生產就是決心追求完美的歷程,也是追求卓越的過程,它是支撐個人與企業生命的一種精神力量,也是在永無止境的學習過程中獲得自我滿足的一種境界。其目標是精益求精,盡善盡美,永無止境的追求七個零的終極目標。

精益生產的實質是管理過程,包括人事組織管理的優化,大力精簡中間管理層,進行組織扁平化改革,減少非直接生產人員;推進行生產均衡化同步化,實現零庫存與柔性生產;推行全生產過程(包括整個供應鏈)的質量保證體系,實現零不良;減少和降低任何環節上的浪費,實現零浪費;最終實現拉動式準時化生產方式。

精益生產的特點是消除一切浪費,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斷改善。去掉生產環節中一切無用的東西,每個工人及其崗位的安排原則是必須增值,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崗位。精簡是它的核心,精簡產品開發設計、生產、管理中一切不產生附加值的工作,旨在以最優品質、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對市場需求作出最迅速的響應。精益生產方式的優越性及其意義與大量生產方式相比,日本所採用的精益生產方式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所需人力資源--無論是在產品開發、生產系統,還是工廠的其他部門,與大量生產方式下的工廠相比,最低能減至1/2;

2. 新產品開發周期—最低可減至l/2或2/3;

3. 生產過程的在制品庫存—最低可減至大量生產方式下一般水平的1/10;

4. 工廠佔用空間—最低可減至採用大量生產方式下的1/2;

5. 成品庫存—最低可減至大量生產方式下平均庫存水平的1/4;

6. 產品質量—可大幅度;

精益生產方式是徹底地追求生產的合理性、高效性,能夠靈活地生產適應各種需求的高質量產品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術,其基本原理和諸多方法,對製造業具有積極的意義。精益生產的核心,即關於生產計劃和控制以及庫存管理的基本思想,對豐富和發展現代生產管理理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精益生產管理方法上的特點(1)拉動式(pull)準時化生產 (JIT)-以最終用戶的需求為生產起點。

-強調物流平衡,追求零庫存,要求上一道工序加工完的零件立即可以進入下一道工序。

-組織生產運作是依靠看板(Kanban)進行。即由看板傳遞工序間需求信息(看板的形式不限,關鍵在於能夠傳遞信息)。

-生產中的節拍可由人工干預、控制,保證生產中的物流平衡(對於每一道工序來說,即為保證對後工序供應的準時化)。

-由於採用拉動式生產,生產中的計劃與調度實質上是由各個生產單元自己完成,在形式上不採用集中計劃,但操作過程中生產單元之間的協調則極為必要。

(2)全面質量管理-強調質量是生產出來而非檢驗出來的,由過程質量管理來保證最終質量。

-生產過程中對質量的檢驗與控制在每一道工序都進行。重在培養每位員工的質量意識,保證及時發現質量問題。

-如果在生產過程中發現質量問題,根據情況,可以立即停止生產,直至解決問題,從而保證不出現對不合格品的無效加工。

-對於出現的質量問題,一般是組織相關的技術與生產人員作為一個小組,一起協作,儘快解決。

(3)團隊工作法(Teamwork)-每位員工在工作中不僅是執行上級的命令。更重要的是積極地參與,起到決策與輔助決策的作用。

-組織團隊的原則並不完全按行政組織來劃分,而主要根據業務的關係來劃分。

-團隊成員強調一專多能,要求能夠比較熟悉團隊內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保證工作協調順利進行。

-團隊人員工作業績的評定受團隊內部的評價的影響。

-團隊工作的基本氛圍是信任,以一種長期的監督控制為主,而避免對每一步工作的核查,提高工作效率。

-團隊的組織是變動的,針對不同的事物,建立不同的團隊,同一個人可能屬於不同的團隊。

(4)並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在產品的設計開發期間,將概念設計、結構設計、工藝設計、最終需求等結合起來,保證以最快的速度按要求的質量完成。

-各項工作由與此相關的項目小組完成。進程中小組成員各自安排自身的工作,但可以定期或隨時反饋信息並對出現的問題協調解決

-依據適當的信息系統工具,反饋與協調整個項目的進行。利用現代CIM技術,在產品的研製與開發期間,輔助項目進程的並行化。精益生產與大批量生產方式管理思想的比較精益生產作為一種從環境到管理目標都是全新的管理思想,並在實踐中取得成功,並非簡單地應用了一二種新的管理手段,而是一套與企業環境、文化以及管理方法高度融合的管理體系,因此精益生產自身就是一個自治的系統。

(1)優化範圍不同大批量生產方式源於美國,是基於美國的企業間關係,強調市場導向,優化資源配置,每個企業以財務關係為界限,優化自身的內部管理。而相關企業,無論是供應商還是經銷商,則以對手相對待。

精益生產方式則以產品生產工序為線索,組織密切相關的供應鏈,一方面降低企業協作中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保證穩定需求與及時供應,以整個大生產系統為優化目標。

(2)對待庫存的態度不同大批量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必要的惡物」。精益生產方式的庫存管理強調「庫存是萬惡之源」精益生產方式將生產中的一切庫存視為「浪費」,同時認為庫存掩蓋了生產系統中的缺陷與問題。它一方面強調供應對生產的保證,另一方面強調對零庫存的要求,從而不斷暴露生產中基本環節的矛盾並加以改進,不斷降低庫存以消滅庫存產生的「浪費」。基於此,精益生產提出了「消滅一切浪費」的口號。追求零浪費的目標。

(3)業務控制觀不同傳統的大批量生產方式的用人制度基於雙方的「僱用」關係,業務管理中強調達到個人工作高效的分工原則,並以嚴格的業務稽核來促進與保證,同時稽核工作還防止個人工作對企業產生的負效應。

精益生產源於日本,深受東方文化影響,在專業分工時強調相互協作及業務流程的精簡(包括不必要的核實工作)——消滅業務中的「浪費」。

(4)質量觀不同傳統的生產方式將一定量的次品看成生產中的必然結果。精益生產基於組織的分權與人的協作觀點,認為讓生產者自身保證產品質量的絕對可靠是可行的,且不犧牲生產的連續性。其核心思想是,導致這種概率性的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本身並非概率性的,通過消除產生質量問題的生產環節來「消除一切次品所帶來的浪費」,追求零不良

(5)對人的態度不同大批量生產方式強調管理中的嚴格層次關係。對員工的要求在於嚴格完成上級下達的任務,人被看作附屬於崗位的「設備」。

精益生產則強調個人對生產過程的干預,儘力發揮人的能動性,同時強調協調,對員工個人的評價也是基於長期的表現。這種方法更多地將員工視為企業團體的成員,而非機器。充分發揮基層的主觀能動性。


推薦閱讀:

卜卦星象學的基本概念--基本考量篇
實踐概念的分立與統一
【中德班20周年系列學術活動】首場工作坊:精神分析個案概念化
知識管理基本概念
什麼是概念設計?它能幫到你什麼?

TAG:工具 | 生產 | 概念 | 精益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