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之間新一輪的戰略博弈不可避免
07-27
中美日之間新一輪的戰略博弈不可避免 今年7、8月間,中美在西太平洋海域頻頻發生碰撞、摩擦。在東北亞,圍繞美國是否派遣航母參加美韓在黃海的軍事演習問題,中美之間一度出現了劍拔弩張的氣氛。在東南亞,美官員高調宣稱美國在南海擁有「國家利益」,宣布美要介入南海事務,指責中國在南海的「強硬姿態」引發該地區「擔憂」,中國外長對此進行了嚴正駁斥。美國還派包括航母在內的強大艦隊至南海巡弋,並與越南舉行軍事演習,引起中國方面的憂慮與不安。9月以後中美雙方互派使節進行溝通,雙方領導人和國防部長也在國際場合進行了會談,兩國關係有所緩和。但緊接著中國與日本又圍繞釣魚島主權發生激烈爭吵。日本以國內法扣押中國漁船船長,引起中方強烈抗議。其後日本雖被迫放人,兩國領導人也進行了接觸,但Dou.Zheng.沒有結束,雙方國民感情隔閡加深。冷戰後相對平靜的亞太地區一時間似乎風雲突變,形勢變得緊張起來。有人驚呼東亞從此變得「不穩定」了,太平洋「不太平」了。 形勢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中美之間、中日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碰撞、摩擦、爭吵? 轉型期間大國新的戰略博弈不可避免 在研究這個問題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估計全球金融危機對世界戰略格局和地緣政治結構的深刻影響。當前中美之間、中日之間出現的摩擦、衝突,都是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世界戰略格局變化加速、權力轉移趨勢日益明顯的大形勢、大背景下發生的。舊的戰略平衡已經難以為繼了,而新的平衡又一下子建立不起來,在這種形勢下大國間的戰略博弈是不可避免的。這在亞太地區可以看得很清楚。 毫無疑問,當前美國仍是全球唯一超級大國,無論是經濟實力、軍事力量、科技水準、文化影響,美國在亞太地區仍是第一強國。但另一方面美國受金融危機沉重打擊,國力相對衰落,在亞太地區影響下降,霸權地位動搖,這也是不爭的事實。目前美國經濟復甦乏力。失業率高達9.6%。12009年財政年度赤字高達1.4萬億美元,2010年財政年度赤字仍達1.3萬億美元。2債台高築,大批商品房積壓,據報導要3-4年才能消化掉。3美國經濟迄今尚未完全擺脫可能出現二次探底的風險。對外美國雖然已經勉強從伊拉克初步脫身,但在阿富汗仍深陷泥沼。這些情況不能不嚴重影響美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現在回過頭來可以看得很清楚,在天安艦事件發生前,美國在亞太地區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戰略困境。美在日駐軍基地轉移受到日本民眾的抵制,到處碰壁,至今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解決方案。這說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65年、冷戰也已結束20年的今天,日本人民並不歡迎美軍長期駐紮在自己的國家。韓國也不歡迎美軍長駐,在天安艦事件前已與美國達成兩年後美軍全部撤走的協定。日本前鳩山內閣創議建立不包括美國在內的東亞共同體、中日韓與東盟對話機制的加強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成,也使美國產生自己可能被排拆在東亞這個蓬勃發展的經濟圈之外的危機感。這就是美國宣稱要「重返亞洲」,奧巴馬高調宣布自己要成為「太平洋總統」的背景。國務卿希拉里上任以來頻頻訪問亞洲,奧巴馬在今年11月訪問印尼、印度、日本等國,就是為了貫徹「重返亞洲」的方針。其中固然有針對中國這一面,歸根結底,是為了鞏固它在亞太地區的霸權地位。 長期以來日本穩居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並在亞太地區扮演經濟發展的領頭雁的角色。日本的雄心壯志是在經濟大國的基礎上發展成為政治大國、國際大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由於日本自上世紀90年代後經濟長期低迷不振,不僅未能實現上述目標,其國際地位反而有所下降。特別是近年來中國的崛起、國際地位的提高,以及「G2」、「中美共治」等概念的提出,更使日本感到失落。今年第二季度中國GDP總量超過日本,中國將越過日本成為第二世界經濟大國已成定局4,使日本的失落感進一步加深,朝野一片焦慮。 中國在金融危機風暴襲擊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對東亞各國經濟復甦、發展的帶動作用明顯提高,在亞太地區的影響也顯著加強。例如中國與韓國的貿易去年已達到1409億美元,超過韓美、韓日貿易的總和。5中國現已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夥伴。據報導,2009年中日貿易達到2285.5億美元,今年上半年,達1504億美元,同比增加34.5%。6日本經濟走出困境,相當程度上依賴於與中國的貿易。報載中國與東盟的貿易今年1-9月就達到2113億美元,同比增加44%,7其對東盟經濟復甦的拉動作用可想而知。中國正在代替美國成為拉動東亞經濟的主要外部因素。 中國無意與美、日爭奪亞太主導權,也從不在國外搞什麼勢力範圍,建立什麼「後院」。但隨著國力的增長,中國在亞太地區影響的擴大是一個客觀現實。中國和韓國、印尼、新、馬、泰、菲、越等國的興起改變了本地區的力量對比,這使美國覺得自己的霸權地位受到威脅,並視中國為其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焦慮中的日本從其本國利益出發,雖然有時在重亞還是重美上有些搖擺8,但總體上也把崛起的中國看作主要的競爭對手。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美、中日之間的一輪新的戰略博弈就不可避免。亞太地區的大國關係由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戰略磨合期。 中美在亞太海域的戰略交鋒 中美這一輪在亞太的戰略博弈主要表現在海域的交鋒。美國近年來原已以關島為重點加強了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力量。天安艦事件發生後,美國感到這是加強軍事部署、鞏固它在亞太霸權地位的大好機遇,立即牢牢抓住這一契機,調兵遣將,頻頻舉行軍演,炫耀武力,在軍事上外交上大力支持韓國,並趁機加強與日本的同盟關係,與韓國達成延長美軍駐韓時間的協定。同時美國又施展所謂「巧實力」,利用東盟一些國家與中國之間在南海島嶼主權和海洋權益的爭議對中國發難,籍此拉攏東盟,加強其在東南亞的地位。美國和日本一再揚言,要把中國的海軍限制在第一島鏈內9。 中國一貫奉行積極防禦的國防政策,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與美國爭奪亞太海域主導權。中國原來海軍力量十分薄弱,海洋權益長期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在國力提高後加強海軍建設並採取若干措施加強對海洋權益的維護,例如,要求美國及其他海洋大國遵守海洋法尊重中國在其經濟專屬區的權益,派遣艦艇在國際水域航行和進行科學考察,在某些爭議區域以適當方式顯示自己的主權,等等,這是應有之義。但美國恰把中國海軍力量這種有限的增長(遠不能與美國相比)看作對其在亞太霸權的潛在威脅,並認為中國這些維護海洋權益的合理要求和行為觸犯了它原來設置的底線,妨礙它的「自由航行」,而持反對、阻擾、打壓的態度。中國為維護國家主權和自己的海洋權益不得不起而抗爭。在這一輪交鋒中,美國處於攻勢,中國處於守勢,這是很明顯的。 中日兩國圍繞釣魚島主權爭議的衝突與較量 釣魚島主權爭議原是中日關係中的一個老問題。1982年兩國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時中方提出擱置爭議,日方沒有反對,雙方事實上就此達成了默契。10多年來中國雖然堅持對釣魚島的主權,但在行動上遵守擱置爭議的原則。日本雖未正式承認兩國對釣魚島的主權存在爭議,但在行動上尚算克制,如在一般情況下不準其國民登島。因此長期以來,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雖發生過一些摩擦,但沒有發生大的衝突。這次中日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發生激烈衝突,主要是由於近年來日本積極推行擴張海上領土的海洋戰略的結果。冷戰後日本一些戰略家總結歷史教訓,認為歷史證明日本作為海洋國家向大陸擴張是行不通的,只能以海洋國家的定位謀求發展。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生效、確認「專屬經濟區」概念並重新定義「大陸架」概念後,日本認為這是擴張其「海洋領土」的絕好機會。其後歷屆自民黨政府先後制定了擴張「海洋領土」的戰略、法令、計劃。按照某些日本戰略家的設想,擴張後日本的領海和專屬經濟區總面積將是日本陸地國土的10倍。11民主黨政府執政後全盤繼承了自民黨政府的海洋戰略。 這次中國漁船在釣魚島附近海域與日本巡邏船發生碰撞,原為一偶發事件。其所以為發展成為中日兩國間一次激烈的衝突與較量,主要是由於日民主黨內以外相前原誠司為代表的強硬派12,為了推行海洋擴張戰略,堅持以國內法扣押和審訊中國船長,力圖籍此事逼中國承認日本對釣魚島的主權。如果中國方面承認或接受日本這些行為,那就無異承認、接受釣魚島是適用日本國內法的、主權屬於日本的島嶼。這觸犯了中國的底線,是中國絕對不可能接受的。經過中國方面的強烈抗議和有力的反制措施,菅直人政府被迫放人,矛盾有所緩和。但Dou.Zheng.並沒有結束。中日在東海的海域劃界和釣魚島主權問題上的爭議將長期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日這場衝突中美國的態度。美國一方面表示對釣魚島的主權爭議持中立態度,另一方面又表示日美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為日本撐腰。在日本被迫放人後美國智庫人士評論說,這件事看上去是中國得分,日本失分,但「實際上日本是贏家」,是中國失分。因為這使美國「不得不站在日本一邊」,也會使有關國家疏遠中國並尋找保護。13這些評論反映美方認為中日矛盾激化在戰略博弈中有利於美國。這不能不使人深思,日本強硬派人士的冒險行動有沒有美國背景呢? 戰略妥協還是戰略對抗 當前中美、中日間的戰略博弈是否會導致戰略對抗?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不大。 第一,奧巴馬政府對外戰略的核心仍然是保持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美國人的說法是領導地位)。中國雖然不承認什麼領導國家,但也不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中國一貫重視穩定和發展中美關係,並已明確表明,不僅不反對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存在,而且歡迎美國在亞太地區發揮積極作用。冷戰結束後美國確定對華實行接觸+防範的兩手政策14,奧巴馬政府繼承了這個兩手政策。當前美國政府的主調仍是要發展美中積極合作全面關係。希拉里等美高官和美智庫人士都表示,美無意遏制中國,不想與中國搞零和遊戲。美國主動派高官來華進行溝通。美雖聲稱有權派遣航母參加黃海軍演,但在實際行動上比較謹慎。美國會和政府一再在匯率問題上對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但又盡量避免攤牌。這些都表明美國不願與中國搞僵關係。中國一貫重視發展與日本的和平友好關係。日本在釣魚島撞船事件後也一再強調要保持和發展與中國的戰略互惠關係。連日本強硬派代表前原誠司近日也表態說,作為世界第二、第三經濟大國,日中兩國應攜手合作,繼續推進戰略互惠關係,從大局出發解決彼此間的問題。並稱,今後他將本著這一想法去說,去做。15 第二,中美、中日間經濟的相互依存性越來越強,已形成某種「一榮俱榮、一衰俱衰」的關係。中國與美國已互為對方的第二大貿易夥伴。美國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是美國第三大出口市場而且是近年來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兩國經濟關係的密切已發展到這樣的程度,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的話說,中美經濟已形成了一種「金融恐怖平衡」的關係16。如果美國經濟再次陷入嚴重衰退、美元體系驟然崩潰,中國將遭受巨大損失,世界經濟包括中國經濟也將發生重大困難。反之,如果中國經濟陷入嚴重困境,對美國經濟以至世界經濟也會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日本經濟與美國經濟競爭性較強,與中國經濟則互補性很強。與中日經濟合作給雙方帶來的重大利益相比較,兩國在東海海洋劃界和釣魚島主權的爭議應該說是次要的。 第三,中美日在維護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特別是朝鮮半島的和平穩定上具有共同利益。朝鮮半島如果出現爆炸性的局勢,首先遭受重大損失的是中國和南北朝鮮,其次是日本,然後是美國及其他東亞國家。中國努力促成六方會談以穩定朝鮮半島的方針不僅有利於中、朝、韓,也有利於日本和美國。在維護西太平洋-印度洋航道安全上,中日美三國利益也是一致的。中、日、美和東南亞有關國家在共同維護航道安全上有很大的合作空間。 第四,中國維護海洋權益和島嶼主權的立場是明確的,但在做法上會掌握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也就是說,在維護海洋權益和島嶼主權的Dou.Zheng.中,中國將嚴格遵守國際法,首先要在道義上站得住;同時又會從實際出發,研究在當前現實條件下問題能解決到什麼程度,審時度勢,實事求是地去做。有些問題雖與理有據,但條件不成熟,只能部分解決,或推遲到以後解決。中國會堅持通過和平談判解決與鄰國在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上的爭端,主張在爭端最終解決前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目前中日、中美在海洋權益上的矛盾,從總體上看,還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局性的利害衝突。 因此,中美、中日間經過一段時間交鋒、談判,包括戰略試探、摸底,逐步磨合,達成戰略妥協,建立新的平衡,使局勢相對穩定下來的可能性很大。當然,如果有關國家領導層戰略誤判、決策錯誤,也不能排除發生戰略對抗的可能。 2010年歲末迎來了一系列高峰會議,包括東亞高峰會議、中日韓和東盟對話會議(10+3)、G20會議、APEC領導人會議等,為中美、中日領導人會晤、溝通提供了許多機會。通過這些會晤,中美、中日之間分別達成某些妥協,使形勢進一步緩和,國家關係得到改善,是可以預期的。人們對此似可抱謹慎樂觀態度。但也不要以為經過一兩次領導人會談,大國間的一切爭議、齟齬就會煙消雲散。許多帶有結構性的矛盾,決不是一兩次會談能解決的。還會有反覆,Dou.Zheng.、談判、妥協,多次反覆,才能摸清相互的底線,找出妥協的切入點,修改舊的遊戲規則或制定新規則,建立起新的結構、框架,達成新的平衡,使三國關係相對穩定下來。 更多鐵路評論請登陸 中國鐵道論壇(http://bbs.railcn.net/)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他才是秦朝最優秀的戰略家,比白起王翦蒙恬還勝出一籌!
※阮宗澤: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前景論析
※李自成的戰略失誤!
※毛澤東是高明的「韜光養晦」戰略家
※淺談圍棋的戰略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