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戰爭戰略分析》第25節

  日本侵華戰爭戰略分析(六)日薄西山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幾乎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全軍覆沒,這無疑是重大的戰役勝利。失去美國海軍的保護,戰略重心在歐洲的英國完全無力抵抗日本的進攻。菲律賓、香港、新加坡、泰國、緬甸、馬來西亞、荷屬東印度等相繼陷落。日本終於建立起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東亞自給自足經濟圈戰略態勢。而如何鞏固這一戰略態勢則成為了當務之急。

  日本建立這一經濟圈的努力僅用了半年。然而就是這短短半年的時間,開足馬力進行戰爭準備的美國海軍元氣已經逐漸恢復。日本為了在美國徹底恢復戰爭實力以前迅速建立海上優勢,對索羅門群島、中途島、阿留申群島等要點進行了突擊。然而這些軍事行動進展都不順利。特別中途島一戰日本海軍在佔據兵力優勢的情況下慘敗,使日本從戰略進攻轉向了戰略防守。

  此後,從瓜達爾卡納島開始,美國向日本發起了逐島爭奪的反攻戰。並對日本的運輸艦進行截擊,使東南亞的石油等物資無法順利運回日本本土。而島上的守備軍隊又無法獲得補給。最後不得不節節敗退。並划出千島群島、小笠原群島、新幾內亞以西、巽他群島和緬甸一線建立「絕對國防圈」,殊死抵抗。然而資源的不斷枯竭和戰場的不斷失利,使日本越來越走向崩潰的邊緣。在這期間,日本因為海上運輸線路的阻斷,還在中國大陸發起了「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計劃,並取得成功。然而這已經無助於挽回日本敗亡的命運了。直到美國在廣島長崎扔下兩顆原子彈,以及戰勝德國後蘇聯向中國東北進攻,擊潰日本關東軍。終於使日本的戰爭機器崩盤。  如前所述,日本的這種敗亡的命運在《三國條約》簽訂之時就已經註定。其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的實力高出日本太多。日美之間的對抗,日本完全沒有勝算。即使日本在中途島等戰役中能夠僥倖獲勝也無法最終改變自己的命運。為了證明這個觀點,我們不妨來看一下二戰期間各國的國力到底處於怎樣的水平。  先來看看日美軍事力量上的對比,1943年美國完成勝利計劃後,總兵力達到880萬而日本僅240萬;美國航空兵有200萬人而日本僅18萬人;美國年產飛機5~8萬架,而日本僅1~2萬架;美國年產坦克2萬多輛,日本竟不足千輛;美國年造船能力達千萬噸級,日本僅百萬噸級。美國師級編製裝備的火炮威力更是日本的5倍。此外,日本用於警戒、導航、瞄準的電子設備(例如雷達)水平遠遠落後於美國。在大西洋,英美的船隻被德國擊沉的數量少於生產的數量,而在太平洋,日本船隻被美國擊沉的數量卻遠大於生產的數量。這使得日本無論是戰鬥艦艇還是運輸船都越來越少,不僅軍事實力大減,石油等戰略物資的運輸和軍需補給都面臨巨大困難。這些差距使得日本在戰爭中的打擊力和持久力與美國都有天壤之別。  再來看看二戰期間幾個主要國家的國力情況。1940年,美國年產石油2億噸,而日本只產30萬噸,德國產740萬噸,蘇聯產3200萬噸。1941年美國鋼產量約7000萬噸、英蘇德鋼產量均為約1500萬噸,而日本僅500萬噸,美國的銅產量是日本的10倍,而德國還不到日本的水平。德英日三國的發電量1943年均為400萬度左右,而美國為約2000萬度。煤炭日本年產量約為5000萬噸,德國為1.8億噸,英國為2.5億噸。美國約為5億噸。全世界的各種能源的綜合擁有量,美國佔全世界的40.8%,蘇聯佔13%,英國佔6.7%,德國佔5.3%,日本佔2.2%。  無論從哪個方面比較,軸心國和同盟國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而德國的橡膠和日本石油的嚴重匱乏更成為戰爭的決定性因素。單看日本和美國的國力差距,也是無比巨大。很多工業數據相差都在10倍以上。面對這樣的現實,在日美對抗中日本的確沒有任何的機會。  縱觀日本整個東亞戰爭和侵華戰爭,其失敗的確存在戰略上的重大失誤。第一個重大失誤發生在淞滬會戰之後,未能利用華北戰場和上海戰場的優勢,迅速創造有利條件結束戰爭。而是採取了攻陷中國首都南京並屠城的不智之舉。從此日本就被中國戰場「套牢」,戰爭消耗越來越大,結束戰爭的可能越來越小。第二個重大失誤發生在《德意日三國條約》的簽訂以及將主要敵人從蘇聯變為美國的戰略調整上。在當時,日本根本就不具備和美國正面衝突的資本。因此,只能忍辱負重,並儘可能在美、蘇、德等國之搞玩平衡來獲取利益。並靜觀事態發展。無論蘇聯戰略區還是南洋戰略區,「澀柿」理論都是成立的。只有當對手的實力下降到可以給予致命打擊的時候,才能夠出手。  然而這一切都是後來人在信息和資訊的幫助下,在大量前人分析的基礎上得到的。對於身在局中的當事人來說,很難一眼看到這些選擇的嚴重後果。有時候不同選擇之間的差距只在毫釐之間,要作出甄別和判斷是談何容易。  文章寫到這裡就要結束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顯然不會對日本在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期間的種種戰略失誤感到遺憾。但我們的思維的確很多時局限於感性的認知,對這場給我們造成重大影響的戰爭缺乏客觀的思考。國力決定國家的命運,「落後就要挨打」。今天,日本的工業能力已經是二戰時期的百倍。而中國卻超過日本的發展速度,很多工業物資的生產達到全世界產量的一半。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國與國的關係永遠基於利益。寄希望於對手反省後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如自己始終大步向前。
推薦閱讀:

朝鮮戰爭,美國死了多少人?
護國戰爭勝利的原因及其在軍事上的得失
台灣當局為何頻頻抓扣大陸漁民,並向漁船開槍?
中英戰爭鴉片
《直奉戰爭》之  概要

TAG:日本 | 戰爭 | 戰略 | 日本侵華 | 戰略分析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