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亢中醫藥臨床研究進展

甲亢中醫藥臨床研究進展

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是以血液循環中甲狀腺激素水平增加、作用增強為特徵的一種臨床綜合征,是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其典型臨床表現為甲狀腺毒症,瀰漫性甲狀腺腫,伴有或者不伴有眼病和脛前黏液性水腫。目前公認甲亢的發生與自身免疫相關,至於如何啟動自身免疫,引起發病尚不清楚,但普遍認為,甲亢是一類複雜疾病,由多個易感基因和環境因素協同作用啟動對甲狀腺的自身免疫」。目前現代醫學治療甲亢主要有3種療法,即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和手術治療。

中醫藥學對於甲亢發病機制的認識和治療由來已久。隨著近年來,中醫藥臨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關於甲亢的研究與日俱增,極大地推動了中醫藥在甲亢理論和臨床領域的發展,中醫藥在甲亢治療方面的優勢也逐漸彰顯出來。現通過對近10年來甲亢相關中醫文獻的檢索,綜述目前中醫藥在甲亢方面的臨床研究進展。

1.病因病機

關於甲亢的病因病機,雖然各地醫家有不同的偏重,但基本認可其病因主要與情志、飲食有關,病機多以「氣」、「痰」、「火」為主。劉芳認為甲亢的病因主要與情志、體質、飲食等因素有關。張宜默等認為氣、痰、瘀三者壅結頸前是癭瘤的基本病理,「氣」、「痰」、「瘀」、「火」、「虛」為主要病機。魏耕樹等認為血瘀是癭瘤的基本病理。吳曉霞等認為原發性甲亢屬於中醫學癭氣範疇,其病的發生主要與情志刺激及體質因素有關,病機多由正氣不足,以致外邪乘虛侵入,結聚於經絡、臟腑,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等病理變化,而成本病。王志紅認為甲亢的病機多為憂思郁怒,肝氣不舒,郁而化火,日久肝火循經挾痰挾瘀而成,結於頸部而致頸腫,結於目系則眼突目澀。

2.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甲亢的特色之一,各地醫家多從臨床實踐出發,結合個人經驗辨治,對甲亢的辨證分型和立法治療各有千秋。劉芳認為甲亢的辨證多從氣、痰、火、瘀4方面入手,多見氣、血、痰、火四郁。如肝鬱、痰結、肝火、心肝陰虛,或者氣滯痰凝、痰瘀互結、陽亢動風等。治療以滋陰、降火、解郁為主,針對主證轉移,可配合安神定志、養血熄風、化痰散結、涼血散瘀、益氣等法。張宜默等認為甲亢的治療應宗「化痰理氣,消癭散結」大法,少佐活血化瘀,養陰清火之法。魏耕樹等認為甲亢治療應根據辨證分型論治,主要有(1)肝鬱氣滯,痰瘀互結;治宜理氣化痰,軟堅化瘀;(2)肝鬱胃熱,瘀熱互結;治宜理氣活血,養陰清熱;(3)肝火亢盛,痰瘀壅結;治宜清肝瀉火,養血活血;(4)陰虛陽亢,瘀血內阻;治宜理氣活血,育陰潛陽。吳曉霞等認為原發性甲亢辨證主要為肝氣不舒,化火傷陰。王志紅認為甲亢的治療應從肝論,臨床運用五行學說從肝辨證論治。治療甲亢常用5法:(1)酸瀉肝木,疏肝斂陰;(2)培土榮木;(3)滋水涵木;(4)強金制木;(5)清心瀉火。治療時要辨證論治,遵循五行生剋制化規律,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使其恢復正常生克制化平衡狀態。方水林認為甲狀腺功能亢進辨治應以滋腎健脾抑肝為治法總則,證情多變急者治標,緩則治本追根溯源。成肇智等認為癭病早期治以清泄肝火,佐以滋陰安神、化痰散結;中期治以養陰清肝,化痰祛瘀;後期治以益氣養陰,佐以化痰活血、調補脾腎。

3.臨床治療

對於甲亢的臨床治療,近年來,各地中醫藥學者在各方面都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並且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臨床療效。究其具體治療方法,不勝枚舉,但臨床較多見治療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內服方葯治療、外敷貼膏治療、針刺治療、艾灸治療、埋線治療、針葯結合治療等幾個方面。其中尤以傳統內服方葯治療,成果最多且臨床療效最好。但中醫藥綜合治療療效亦佳,且具有發展前景,將是未來甲亢治療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3.1方葯治療 劉艷驕等應用消瘰丸合二陳湯治療20例患者中有16例治癒,2例好轉,2例無效。王旭等以自制甲康顆粒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治療54例,臨床痊癒15例,顯效23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4%。黃淑玲以自擬消癭湯治療甲亢30例,觀察60例。結果治療組在改善臨床癥狀和體征方面明顯優於西藥組(P<0.01),在降低甲狀腺激素水平方面,TT3,FF4,FF3治療組略優於西藥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TT4治療組明顯優於對照組(P<0.01)。西藥減量後,治療組甲亢複發病例明顯少於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高允珊以自擬方治療甲亢進行臨床觀察,對30例複發性甲亢和不能用西藥而要求中藥治療的甲亢患者進行治療,臨床痊癒6例,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6.7%。姚平等用香遠合劑控制甲亢高代謝綜合征進行臨床研究,治療186例甲亢患者,治療組104例,對照組82例,結果中西醫結合治療組總有效率(92.3%)與西醫治療組總有效率(76.8%)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改善甲亢癥狀方面,治療組優於對照組(P<O.05);在改善甲狀腺功能方面結果相似(P>O.05),但治療組療效穩定。方邦江等採用復方甲亢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68例,結果治療組臨床痊癒16例,顯效33例,好轉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4.1%。郭寶榮等以自制愈癭片治療甲亢進行臨床研究,治療組100例臨床控制率21%,顯效率24%,總有效率89%。丁萍等以甲亢免疫膠囊治療甲亢44例,結果兩組總體療效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改善腫瘤壞死因子(TNF—a)方面治療組優於對照組(P<0.05);在改善甲狀腺激素方面治療組與對照組結果相似(P>0.05)。

3.2外敷治療 張太華等以甲亢膏外敷配合辨證方葯治療甲亢66例,結果治療組臨床控制13例、顯效17例、有效3例、無效3例;對照組分別為臨床控制7例、顯效9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治療組92%,對照組為87%。羅會新運用自製葯墊配合針灸及內服中藥綜合方法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30例,治癒11例,顯效1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

3.3針刺治療崔花順等採用針灸治療甲亢,穴位取內關、間使、合谷、足三里、三陰交、太溪;若甲狀腺腫大,加氣癭、豐隆。臨床治療甲亢有效率達到95.74%。葛寶和採用針灸治療甲亢,穴位取太沖、腎俞、大椎、頸部夾脊穴、頸部阿是穴、合谷、內關、太溪、三陰交、足三里等。肝鬱火旺者加曲泉、期門等;心悸加心俞、厥陰俞、心平;多汗加復溜;失眠加心俞、神門;突眼加耳上阿是穴、光明;月經不調加血海、陰陵泉。袁民等用五十營針刺療法治療甲亢30例。取穴中脘、太淵、合谷、三陰交、神門、太溪、大陵、太沖、關元。結果30例中,24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甲狀腺腫大,治療後15例患者好轉,佔62.5%;3例眼外肌麻痹好轉,佔20%;10例不同程度的突眼,5例好轉,佔50%。

3.4艾灸治療聶有智在臨床採用艾灸治療甲亢,取大杼、風門、肺俞、風府、大椎、身柱、風池等穴為主,再根據病情結合辨證施治選用配穴。主配穴結合分為兩組,每日交替使用一組,分別採用麥粒著膚灸(每穴7壯),火針(小號平火針,點灸穴位1—2次),艾條直接灸(每穴5~7壯),還可配合溫針灸。

3.5 埋線治療 黃柳和以埋線配合挑刺治療甲亢41例,結果治癒19例,好轉2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5.1%,治療最少1療程,最多3療程。曹金梅等以肝俞、心俞埋線為主治療甲亢262例,治療組給予埋線配合口服小劑量他巴唑片。治療結果:治療組顯效率為27.9%,總有效率為92.2%;對照組顯效率為28.7%,總有效率為93.5%。3.6針葯結合治療趙立明等治療患者138例。辨證為氣鬱痰結,取肝俞、風池、水突、內關、足三里。癭腫大者加局部、四周針刺,突眼加上天柱、風池、眼眶周圍穴,心悸、煩躁加神門,手震顫加曲池、合谷,瘦乏無力加氣海、足三里。中藥投以梔子清肝湯:梔子、丹皮、柴胡、白芷、當歸、川芎、牛蒡子、茯苓、甘草。煩躁易怒加龍膽草、夏枯草、黃芩,手震顫加鉤藤、白蒺藜、石決明,心悸失眠加柏子仁、遠志、酸棗仁,多食易飢者用白虎湯。結果經針刺配梔子清肝湯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1個療程(15 d)以上者,總有效率為95.7%。孫國勝針葯結合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48例。治療結果:兩組病人一般總療程為1年,判斷治癒者,經隨訪2年。治療組痊癒28例,佔58.3%,顯效20例,佔41.7%。對照組痊癒9例,佔37.5%,顯效15例,佔62.5%。治療組治癒率明顯高於對照組(P<0.01)。胡軍等治療患者112例。取穴:氣癭(相當於水突穴)、內關、間使、足三里、三陰交。伴突眼者加取上天柱、風池、絲竹空、攢竹、睛明或球後。結果:3組均獲良效,有效率分別為75.O%、86.7%、95.7%。蔡英傑自擬參海連翹湯與針灸療法治療甲亢12例,結果:12例甲亢,治癒10例,佔83.3%;好轉2例,佔16.7%;總有效率100%。傅莉萍等針葯結合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在原西藥治療上,運用針刺治療。結果:38例甲亢患者本組總有效率為71.2%,治療後血清T1、L顯著下降,TSH明顯升高(P<O.01),TSH與T3、T4之問呈顯著負相關。

4.現狀分析

綜上所述,甲亢發病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中醫藥對甲亢的辨證分型雖各不相同,但證型相對集中,治療用藥多以益氣、養陰、化痰、軟堅、散結、活血等方法為主。而外敷、針灸、埋線、針葯結合等方法治療甲亢也具有一定的療效且副作用較小。但外敷、針灸、埋線、針葯結合等療法遠期療效和具體作用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中西醫結合、針葯結合、內外結合等綜合療法對於甲亢的治療,遠比單一治療的療效穩定,也可以避免西藥抗甲藥物的某些不良反應。因此,綜合療法治療甲亢具有較大的優勢,並且是未來臨床甲亢治療的方向和趨勢。

中醫藥治療甲亢具有自身的優勢和特色,近年來經過眾多中醫藥學者的不懈努力研究已取得了較大的成績。不但研發出了為數不少的抗甲新葯和新的治療方案,切實地提高甲亢治療的臨床療效,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醫藥治療甲亢的作用機制。但是,在整體上中醫藥對於甲亢的發病和治療作用機理尚無重大突破。各地區的中醫藥學者對甲亢的認識、發病的機理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還不盡一致,缺乏共識且各有側重,因此還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和說服力。故今後仍需要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學與現代科學的融合,同時結合生化、免疫、基因、分子生物等學科的新技術、新方法,加強對甲亢中醫發病機制、治療藥物篩選、綜合治療思路的研究,不斷提高中醫藥治療甲亢的臨床療效。

推薦閱讀:

弗洛伊德遇上中醫
數位中醫大師的長壽法寶:千年長壽操,值得珍藏(動圖)
中醫理論全息資料集錦(二)
老中醫坐堂 皮膚科病診治絕招72 副銀屑病
中醫養生 按摩腳上穴位防治百病

TAG:醫藥 | 中醫 | 臨床研究 | 甲亢 | 研究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