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志坤:絕不向美「納貢」,《環球時報》這是在對誰喊話

張志坤:絕不向美「納貢」,《環球時報》這是在對誰喊話 2016-12-09 09:58:47來源:紅歌會網作者:張志坤 點擊:5341評論:8(查看) 10

  

絕不向美「納貢」,《環球時報》這是在對誰喊話

  ——評《中國對美要以硬碰硬,以好迎好》

  張志坤

  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還未正式上台,對中國就已經表現得相當強硬了,上台之後很有可能變本加厲。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該怎麼辦呢?

  為此出主意想辦法自願充當瞎參謀爛謀士的人多如牛毛(筆者也是其中的一毛),各種各樣的主張五花八門,其中絕大多數不過是自娛自樂而已,不會引起社會反響,更根本沒有可能為執政者所關注。但重要媒體的輿論和意見則不同,藉助於主流輿論工具這一高位載體,重要官方媒體報道評論的傾向與取捨非常重要,《環球時報》這家媒體應該屬於此列。12月8日,該報就中國如何應對特朗普的強硬發難提出了意見,這見諸於題為《中國對美要以硬碰硬,以好迎好》的社評文章(原文附後)。

  針對特朗普的強勢,這篇社評展現了一幅空前強硬的姿態,並就此提出建議:一是「要確保隨時能夠對『台獨』予以嚴懲」,「做好在南海對抗美進一步挑釁的預案」,強調「要加快東風-41的列裝,大幅增加戰略核武器的件數」;二是「無論未來美方如何施壓,也不管日韓台多麼順從,中國大陸決不可做無原則的跟進」,「決不可向明年1月20日以後的美國『納貢』」。這篇社評是如此強硬,這般聲色俱厲,以至於在有些轉載報道中,乾脆冠以「中國應大幅擴充戰略核武,絕不能向美納貢」這樣聳人聽聞的大標題。

  決不可向美國「納貢」,這是在向誰喊話呢?難道現在已經出現中國向美國稱臣納貢的苗頭或危險了嗎?

  如果說這是在向美國特朗普示威喊話,竊以為此等做法毫無意義,因為特朗普及其團隊對中國政府都很不屑,一家中國媒體的叫嚷更連蚊子嗡嗡的效果都沒有,他們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如果說這是在向中國老百姓喊話,像以往慣常那樣要對老百姓訓誡一番,要針對像筆者這樣經常鼓吹對美鬥爭的人進行認真的教育,似乎又題不及義,有點對牛彈琴的意思了。

  如果說這是在向中國政府喊話,竊以為則問題相當嚴重:

  其一,這有鼓動中美對抗之嫌

  中美在台海、南海的「分歧」只能「管控」,而不能搞對抗,這篇社評的建議就是赤裸裸的對抗,不但是一般的對抗,而且還上升到了戰略核武器層面對抗,什麼中國加快列裝東風-41之類。按照中國政府的一貫說辭,包括東風-41在內的一切武器裝備都不針對任何人,這篇社評呼籲用東風-41這樣頂尖的戰略核武器威脅美國,這不是對中央「中美兩國只能合作,除了合作別無出路」這一大政方針的公然否定嗎?政府的報紙不與政府保持一致,這恐怕是政治上的嚴肅問題。

  其二,這有給中國政府潑髒水之嫌

  這般大叫大嚷地「決不可向明年1月20日以後的美國『納貢』」,未免渲染出中國政府有向美國納貢的危險,這是不是無事生非、有意煽動呢?難道中國政府還會向美國納貢不成!事實上,幫助美國促進就業,幫助美國重振製造業,幫助美國度過經濟難關,直至「救美國就是救中國」,這都是中美「風雨同舟」和「夫妻」關係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義不容辭!難道中國不該在美國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美國嗎?這怎麼能與「納貢」扯到一起去呢?明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上台執政,如果中美雙方通過協商,本著互諒互讓的精神,達成解決中美貿易或國債問題的一攬子協議,特朗普總統不再追究中國未經批准擅自在南海建設島礁的責任,而中國則協助美國解決巨額貿易赤字和欠債問題,這能叫做「納貢」嗎?汪洋副總理前些日子訪問美國,已經向美國方面表達,未來五年中國將進口8萬億美元的商品,要對外投資7200多億美元,這麼大一塊經濟蛋糕,當然主要得切給美國了,這有什麼不對嗎?

  《環球時報》危言聳聽地說什麼中國決不可向美國納貢,真是「大不敬」,其心可誅!

  所以,從中美關係的大局出發,就不要渲染什麼「以硬碰硬」。哪裡硬?什麼東西硬?硬什麼硬?連中國擴建南海島礁未經美國批准,特朗普都很不滿意,列裝東風-41不比這還嚴重嗎?所以,這些民族主義的東西都要不得,吳建民先生如果健在,一定要出面對此大加鞭笞,現在說不定他已經為此氣得在棺材裡打滾了!作為一家官方媒體,要多宣揚中美友好,宣揚中美兩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夫妻」關係,要強調中美兩國已經結成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命運共同體」,只有這樣,中美兩國才能在不遠的將來實現「融合」、完成「一體化」。美國是無論如何也得罪不起的,這是中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準則。

  附:中國對美要以硬碰硬,以好迎好

  日本軟銀集團總裁孫正義星期二與特朗普會見後宣布,軟銀將在美國投資500億美元,創造5萬個新的就業崗位。特朗普隨後在推文中表示,孫正義說了,要不是我贏得大選,他永遠不會這樣做。

  日本互聯網上迅速有人指出這是美國當選總統「敲詐」日本的結果。在這之前,韓國已經表示願意提高支付駐韓美軍費用的比例。另外孫正義出示的一份文件還顯示,台灣商業大佬郭台銘控制的鴻海集團將與軟銀共同投資美國,鴻海集團另外出資70億美元,也將創造5萬個就業崗位。

  白宮尚未正式易主,已經讓美國的亞太盟友感到了震懾,紛紛表達向美國新總統交「保護費」的積極態度。軟銀和鴻海集團投資美國的宣示被廣泛認為「有政府背景」,是日本和台灣當局討好美國的「方式創新」。

  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軟銀在配合特朗普團隊演戲。軟銀一直在美有投資,而且它投的是風投、機器人、網路金融之類的新東西。它們不可能增加美國的工作崗位,只會減少它們。

  然而更多人還是把軟銀看成是在向特朗普「效忠納貢」,而且觀感並不好。特朗普在把他競選期間極不尋常的形象做延伸發揮,轉化為國際上對他「將很強硬」「動真格」的預期,試圖以此鎮住他很想從中「拿錢」的國家和地區,他的策略看來至少已在日韓台這一線產生了作用。

  重振美國經濟是特朗普競選時的首要承諾,他廢掉TPP,要與盟友算美國提供保護的「經濟賬」,還提出要在匯率和貿易政策上威逼中國,都是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的。他從上周末開始把台灣、南海問題加進來,朝著中國的底線扎針,很像是他「開闢第二戰場」、策應其經濟主戰場的最新創意。

  由於中國是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最多,我們大概是他最想割肉的「肥羊」,尤其是華盛頓一直認為中國搭了美國維持世界秩序的便車,要求中國「吐血」的聲音之前在美國和西方就已存在。

  不過北京時間星期三多家西方媒體傳出消息,與中國領導層有良好關係的艾奧瓦州州長特里·布蘭斯塔德已接受特朗普的任命,將出任美駐華大使。這一消息似乎傳遞出特朗普願意維持對華溝通和友好的另一思維傾向,使正在構建中的特朗普對華政策顯得更為「複雜」起來。

  那麼中國該如何做呢?為世界和平多盡義務,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增加這方面的支出,是中國隨著繼續發展有必要加以考慮的。這些年,中國已經增加了聯合國會費的分攤比例,我們已是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第一派出大國。中國的對外援助在增加,我們承擔起更多減排的義務,這一切全世界有目共睹。

  但是中國有必要帶著「買平安」的心態,與未來美國開展只利於其一方、不平等的商業交易嗎?顯然不能那麼做。中美之間的談判原則必須是平等互利及合作共贏,決不能因為從台灣、南海方向感受到威脅而結「城下之盟」。無論未來美方如何施壓,也不管日韓台多麼順從,中國大陸決不可做無原則的跟進。

  過去中美談判時中方也做過一些讓步,為了尋求政治經濟的多重平衡,我們也曾對美開展過集中的大宗採購,照顧對方一下。但那些讓步是雙方在相互尊重、充分溝通的基礎上實現的,總體看不是被脅迫的。它們是中方的讓步,而不是被美方「搶劫」。

  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有人以我們無法接受的方式為與中國開展談判製造聲勢和籌碼,營造在腰裡別著槍進入談判室的霸氣,我們怎麼辦?萬一遇到這種事,我們最好的回應就是給自己腰裡也別上一支槍。

  中國決不可向明年1月20日以後的美國「納貢」,我們應當做的是把那筆錢變成中國的新增軍費,建更多用來製造新型戰略核武器的生產線。2017年度中國的軍費應有更大幅的提升,我們一定要做到加快東風-41的列裝,大幅增加戰略核武器的件數。

  我們還需更加認真地開展台海軍事鬥爭準備,確保隨時能夠對「台獨」予以嚴懲,讓戰略反介入能力落到實處。此外要做好在南海對抗美進一步挑釁的預案,確保無論南海出多大風浪,我們的承受力都要大於其他各方。

  當然,如果布蘭斯塔德州長出任駐中國大使的消息屬實,這一動向中國也應積極回應。做好準備應對最糟糕的局面,同時也對各種積極的互動持開放、歡迎態度,這應是中國一份長期的「平常心」。

10 相關文章

  • 張志坤:向美國爭寵,兩岸競爭將日趨激烈
  • 環球時報社評:特朗普的「憤青幕僚」需要好好補課
  • 張志坤:對特朗普的幻想破滅了嗎?
  • 張志坤:普京的「自信」是怎麼來的
  • 環球時報社評:特朗普休想從「中國肥羊」身上割肉
  • 張志坤:特朗普所言不無道理——評特朗普與蔡英文通電話
  • 張志坤:拄著拐棍來中國,基辛格真是不辭辛苦了
  • 張志坤:美國奧巴馬政府給朝鮮的最後一擊
  • 張志坤:怎樣避免「修昔底德陷阱」,有學者向中國攤出了底牌
  • 張志坤:中國空軍「飛躍島鏈」行動說明什麼
  • 猜你喜歡:

    「環球時報」是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為己任,還是給黨掘墓為目標?

    環球時報最新透露:新疆庫爾勒除夕發生了恐襲事件

    環球時報:中國退伍軍人維權問題應得到客觀評估

    環球時報:薄熙來案法國別墅已掛牌銷售 追繳財產不好辦
    推薦閱讀:

    環球時報:香港「七一」遊行口號不知天高地厚
    環球時報:日本若做美國玩偶,中美必一起玩它
    環球時報:台灣學生懼開放變化,激進還是保守
    環球時報:評方勵之

    TAG:環球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