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十)——領悟出的書卷氣,要素之二
來自專欄臨窗刻鏤
二、書法審美要素的內涵(之二)
2、識。書法要有書卷氣,它表現在作品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在堅實基礎和開拓視野之後的領悟,讓人感到書者「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優雅風度。書卷氣是由思考得來、發自內心,所以成熟而不世故、毫不做作,有時容易呈現為一種「無我」的清虛感,而更多地散發出自由而收斂的古名士之風,別具意境。它更多來自良好的教養、天賦、學養和視野,所謂「功夫在詩外」,這一點頗不易得。書卷氣表現為優雅收斂、瘦勁、靈動或者肅穆。它的最低要求是氣韻流動、收斂和諧。
1)書卷氣集中表現為優雅、收斂,因為它來自書者內涵逐漸豐富的過程。我們知道一個人學問或者技能越高深,這個人就越謙卑友善。他/她並不會偽裝低調,因為必須平衡內心的強大。書卷氣也是一樣的道理,教養、學養、視野已經富足,書者自然會變得更加優雅和收斂。
明董其昌行草題跋
元趙孟頫《宋雪齋書論》(局部)
宋高宗《賜岳飛批札卷》(局部)
2)書卷氣的另一種表現是瘦勁。前文說過黃庭堅評蘇軾「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其實未必要在酒後,以蘇東坡的才華和地位,在北宋那個崇尚意趣、高手如林、審美眼光苛刻的環境里,他的領悟力幾乎強過當時所有人。瘦勁的字會流露出一種文人風骨,蘇黃米蔡的字都瘦勁。行書和草書就是利落地行走,自然不帶一點贅肉。
我們且看北宋那幾位神級人物的字瘦勁幾何。
宋徽宗行楷作品(局部)
宋米芾《張季明帖》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款曰「酒氣勃勃」)(局部)
宋蘇軾《寒食帖》(局部)
宋黃庭堅《松風閣帖》(局部)
宋蔡襄草書《陶生帖》,可見他行筆何其天然,速度了得
3)書卷氣也表現為靈動,其本質是自然而然。我們如果常常練習書法,而且有幸站在名帖的真跡面前,會有一種書者剛剛起身離開的錯覺。那是因為我們根據墨色的細微變化,能大致感受書者運筆的速度和提按的力道,好書作絕不會滯澀。我們觀察到史上特別好的行、草書貼,通常尺幅僅在十六開左右,二三十個字而已。由於多出自尺牘(即信件)和便條,書者筆隨心動,並不會拖沓或顯得刻意,以至自然通神,毫不做作。
行、草書的運筆應該保持一個偏快的速度,而絕不是我們在很多鏡頭裡看見的一唱三嘆、一步三搖、反覆回填,自然的狀態才是葉公們所好的「魏晉風度」。說起表演型書法,我甚至見過邊寫狂草邊叫喚還帶閉眼的,他可能在模仿唐代張旭。
晉王羲之《喪亂貼》(局部),這幅嘆為觀止。現在唯一可見的雙勾摹本自唐代起存於日本皇室。本人2006年在展覽上有幸一睹。
晉王獻之《鵝群帖》
宋蘇軾《東武帖》(局部)
元趙孟頫《二贊二圖詩卷》(局部)
4)書卷氣還可以表現為肅穆端莊。篆、隸、楷書都帶有明顯的莊重特徵,比如皇帝封禪留下的碑刻、古人在其他重大事件後的記錄(如造像記)、先人故去的墓志銘都特別需要莊嚴、肅穆的書法來記錄和標識。
元趙孟頫《仇鍔墓志銘》(局部)
自清代中葉開始直至民國,書壇出現碑帖之爭,影響甚至延伸至今。碑刻多屬於楷、隸,而我們討論以行書為主的書法審美。清中葉的劉墉和晚期何紹基、翁同龢等大批書家的行書也有北碑、唐碑的因子,有的字結體開始怪誕,但書寫得慢,尺幅變大,別有一種肅穆的威儀。這也是一種書卷氣,來自堅實的基礎和領悟,但相對來說是一種刻意的文人意趣,已下北宋一等。
敬請關註:不熟的果實最好
推薦閱讀:
※「暑期檔」見證審美流變(本月話題·我看「暑期檔」)
※王陽明的良知體驗審美論
※她主宰全世界審美,唯獨得不到家人的認可…
※陳曉明:審美的童話時代 (第2頁)
※羅筠筠:當代中國城市各階層審美狀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