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性與後現代性(上)
來自專欄無趣4 人贊了文章
最近在看安東尼·吉登斯的《現代性與自我認同》,對於豆瓣上說看不懂,我目前看完了第一章,對於一些語詞概念也是通過上網查找從而獲得理解,想到翻轉電台之前做過一期關於「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我對此進行了梳理,對於我繼續看這本書也獲得一些幫助。
四個問題:
1、社會在不斷前進發展嗎?
2、有沒有統一的道德觀念?
3、當今世界是否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
4、是不是每個人只要為自己負責,社會就會健康前進?
現代性是根植於每個人頭腦的主觀意識觀念,共享同個時代假設(不自知)。而時代假設會影響個體,也就是吉登斯所說的反身性。
Part 1 科學
除魅—去除神秘性—理智—宗教的衰落—現代社會的開端
科學與宗教是完全衝突、對立嗎?
完全拋卻宗教價值,科學並不能完全解釋世界,而宗教一種屬神屬靈的力量能夠成為這個世界運行的原理。只有知道另一種可能性社會的存在,才可以知道社會繼續往後發展,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況,從而不認為我們今天所居住的環境和現代性所有假設是理所當然、亘古不變的。
科學除魅帶來的抽象性——脫域機制
生活的現代社會,抽象大於經驗,在科學的影響下,現代社會是抽象社會,信仰、依賴的都是抽象的,例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Part 2 工業化
對於機械的闡釋有兩種解釋:威利斯《機械學原理》、勒洛《理論運動學》,導致對社會的確定性。
社會分工:個人人格與社會團結、通才之科學家不可能、社會密度與社會容量的不斷增加、工業規模效益。也導致了個體的無力感,因為只負責社會分工的很小一個環節。
Part 3 城市
非城市生活與城市生活的差異
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異越大,意識差異越大,背後都來源於經濟差異。
城市與身體—福柯身體是基礎,與意識、觀念有很大關係。
城市主體與群體:城市隔離、誰和我是一群人、陌生人;科學帶來的抽象性將人抽象為社會符號。
法蘭克福學派對現代性批判:
阿多諾的偏見。因社會分工,在抽象上建立偏見;
馬爾庫塞《單向度的人》無批判能力,在抽象體系下,很容易順從觀念。
哈貝馬斯的理性溝通,訴求在溝通中達到整體理智、理性。
「這種文化特徵通過人們為人們提供一個不同於現實世界幻想的精神世界,而平息社會的內在反對性和反叛慾望」——單向度的人。通過使人們在幻想找那個得到滿足,而美化和證明現存秩序,為現存辯護。並沒有理解現實社會什麼樣,太過於相信幻想精神。鄉村生活依賴於實體經驗,依賴於每天的感受。城市生活太依賴於抽象體系。
Part 4 理性
理性真的存在嗎?
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馬克思·韋伯
整個社會都促使每個目的都能最高效的達到,不去問到底有沒有價值。
「我們認為自己理智,又相信抽象系統,促使我們可以不必理解其實指,而直接相信陳詞濫調,例如存在即合理。我們根本不知道此句原文是什麼意思,也根本不知道他裡面是什麼東西,但我們認為存在即合理,似乎符合邏輯。而面對很多社會問題的時候,使用」存在即合理『讓自己的心裡好受點。所認為的理性與邏輯都只是情緒推動下的解釋,並不符合邏輯,這樣解釋了我們的生活在多少陳詞濫調推理起來的。"
Part 5 消費
生產倫理—消費倫理
窮人是指有缺陷的消費者。
消費主義使生活價值發生改變,消費與工作價值之轉變。
主體構建通過消費來實現。
理性—消費—新自由(能自由消費就是自由)形成一個邏輯脈絡
第五部分消費其實講的特別好,但由於我對消費這個問題進行過很多次思考,所以在做整理是不會特別在意了。
推薦閱讀:
※後現代大婆的「反三」妙計
※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哲學思想一句話概括
※後現代主義的當下命運
※簡約而不簡單,獨具匠心的後現代家居裝修 (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