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醫理論中的藏象學說(一)

《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集大成者。中國古人在總結醫療實踐經驗和構建中醫理論體系時,受《周易》哲學方法論影響,採用「象」模式,建立了天人合一的「象」醫學模型。象數是《周易》之靈魂,是「萬法之宗」。中醫學的「象」主要由「物象」抽象、延伸而來,最初是指事物所呈現於外的客觀實在,隨著先哲將《周易》象數哲學思想引入到中醫藥領域來指導中醫基礎理論構建過程中,將具體的實物物象延伸、提煉為一般哲學概念,指導中醫基礎理論的構建,比如中醫的五行、氣等概念的提煉,貫穿於中醫理論體系形成全過程的思維指導方法就是「取象比類」。取「象」就是將「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的具體物象,或者「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的抽象之「象」,如自然界的天象、氣象、物象,或人的面象、聲象、舌象、脈象以及精神生活中的心象、意象,思維領域的卦象、道象等凝鍊為具有普適意義的抽象概念,其目的在於表達事物的一般屬性及其變化規律的深層含義。《周易》中的卦辭是「取象比類」的淵源,「取象比類」是中醫邏輯思維的基礎。

「象」是一個廣博的哲學範疇。《易傳》中載「見乃謂之象」。天地萬物皆為「象」。《繫辭》有言:「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周易》正是運用取「象」運數的思維方法和太極象數的思維模式考察世間萬物。

「象」思維是以觀象取類、名物取譬的方式來界定事物的概念,以多維、發散、可能、蓋然為推理方法,從整體上、運動中把握事物的具體存在特質,從時空上把握事物間的普遍聯繫,並結合主體體悟,於整體動態中把握認知對象。根據「象」的不同抽象程度,可分為若干層次:首先是指人們可直接感知的有形物態之象,如中醫證候的面赤、苔黃之「象」;其次是指具體事物經主觀體悟而抽象出來的一般共性之象,如中醫描述的七情喜怒之「象」;再者是指可揭示事物內在聯繫的本原之象,也可稱為「意象」,如中醫的脈象、廣義上的神和氣等概念,即需在主體體悟的「意象」;其四是指能反映事物間的必然聯繫,具有普遍指導性的規律之象,也可稱為「道象」、「大象」,如陰陽互根、陰陽交感、五行生剋之象。

中國獨特的「象」思維是中國古人認知世界的主要思維方式,是一種對客體形態的再認識與內在實質的理解相統一的認識活動,在思維過程中以「象」為工具,藉助「象」的概念表述某些意義,它源於自然形象,出自於人腦的表象,以形象信息為其「內涵」,以抽象性、形象性與多媒多維性為特徵,「象」在人腦中具有多媒形象信息的比較、識別與實質意義的認知作用。如魏晉·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章》所言:「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將醫學與哲學水乳交融是中醫的理論特色,這種特色在思維上表現為一種「象」思維,中醫強調的「醫者,意也」,「醫者理也,理者意也……得理與意,醫也」。正反映了中醫的思維特質以及「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的中醫思維最高境界。

推薦閱讀:

理論的思考呼喚創新
從最基礎的理論開始,一步步教你成為風水師 學習風水從這裡開始
黃裕生:論保守主義的原則及其理論難題 (第4頁)
遼代石刻的理論綜述
瑤醫諸病入脈理論

TAG:中醫 | 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