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馬場道|這裡有天津五大道的第一座小洋樓
一條蜿蜒的馬場道
自它建成之日起就刻滿了近代天津的歷史符號
它是五大道中最早建成的一條
也是最長、最寬的一條
馬場道原名「馬廠道」
當年修建這條路表面上看
是英國人為了方便賽馬娛樂而修建的道路
實際上是英國人為第三次擴展英租界劃好的界址
以「溝通馬場交通」為名
在尚不屬於英租界的地面上
重修從英租界中心區至賽馬場的一條馬路
命名為「RaceCourseRoad」,即「馬廠道」
馬場道是天津租借地名中
唯一沿用至今的路名
「馬廠道」初建時
南至佟樓南部賽馬場
北延長至今浙江路與泰安道交口
所謂馬場道
就是通往馬場的道路
天津曾出現過大大小小7個跑馬場
通向跑馬場的其實不止一條馬場道
但最為天津人熟知的便是這條和平與河西的分界道路
路長3.2公里,寬約20米
並設街心花壇
賽馬跑道↑
見證當年賽馬運動的賽馬場附屬建築
在歷經百年滄桑後仍完好的保存了下來
便是今天的天津幹部俱樂部
英商賽馬場看台↑
1901年隨建賽馬場而建
兩側多為英式建築
與睦南道的寂靜、常德道的隱秘不同
這是一條喧囂熱鬧的大路
俗世繁華的最佳演繹者
這裡居住著殖民者、商人
而更多的則是那些被稱為「寓公」的中國人
這樣五大道便逐漸形成了
如此算來已有近120年的歷史了
這裡的小洋樓太多了
每一幢都有一段故事
馬場道西頭是天津新華中學↑
前身天津聖公學堂女中
始建於1914年6月28日
初創時定名為「聖功女學校」
1929年更名為「聖功女中」
1952年底學校改為公立
更名為「天津師院女附中」
畢業於天津北洋女師範學堂的夏景如女士
因青島戰事避亂津門
被邀為創辦人之一
協同籌劃後出任校長
「聖功」取自《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之句
校訓為「溫良恭儉」
1940年秋天
聖功女子學堂中學部在馬場道上的陶園新校舍落成
這座「聖功樓」保留至今
這所教會學校一直以「嚴」著稱
如關於食堂的規定
聞開飯鈴宜速集食堂
但須俟同桌人到齊方可舉箸
若逾五分鐘不到者不俟
食時以肅靜為主,不得談笑
聖功女校的很多教學事務由外國修女承擔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
每天早晨上學時
修女站在校門口
對學生的容貌儀錶進行嚴格的檢查
那時聖功女學生的制服為背心式的黑裙子(稍微過膝)
內套白上衣,下邊則是過膝的長筒襪
頭髮必須是齊耳的短髮
聖功的學生大多升入輔仁、北平師範、天津師範等名校
聖功的教師也都學歷高知識淵博
影后胡蝶和妹妹在聖功讀書時
正是聖功女學校創立不久
位於馬場道中段南側的天津外語學院
曾經是建於1921年的法國工商學院
這所教學主樓↑建於1925年
它佔地面積4917平方米
包括了校辦工廠、一所小教堂等
這個建築群體現了那一時期中高等教育的較高水平
也反應出那時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開放的風姿
馬場道121號↑小洋樓
是英僑學者達文士的住所稱達文士樓
這所典型的西班牙花園別墅小樓
是五大道上最早的一棟建築
這座樓開啟了馬場道兩旁興建民居的序幕
也為日後整個五大道區域
成為天津市內知名的居住區播下了第一粒種子
淡黃色的達文士樓帶有明顯的西班牙風格
優雅安靜像一個溫柔可愛的女孩兒
紅頂白窗的小洋樓十分顯眼
長方窗為主
部分圓窗點綴
嚴謹又活潑精巧
達文士是英國商人
他和夫人從上世紀初來到天津
從事進出口商貿業務主要經營皮毛
清光緒三十年(1904)
達文士邀請了一位英國設計師
為他設計了這座小樓
據說達文士在青少年時代曾到過西班牙的海濱城市
對西班牙式樓房情有獨鍾
因此將小樓設計成西班牙風格
東側牆面上仍有「1905」的字樣
也有研究稱該樓由一位神秘的德國軍官建造
在樓內很多顯著位置
都鐫刻了一個漂亮的族徽
如樓梯桿柱頭和洋樓的東外牆上
如今還能找到清晰的族徽標誌
這所樓的建造者始終是一個謎
達文士樓的西面
是原北洋政府海軍總長劉冠雄故居↓
與優雅溫柔的達文士樓不同
這是一所雄偉氣派風格的建築
也是原本三座建築中僅剩的一座
樓的平面形態寓意雙筒望遠鏡
展示了主人的軍人志向
屋頂大尺度的挑檐、曲線的大台階、精美的陽台欄板
配以紅白相間的裝飾牆面
彰顯建築的穩重、平和、端莊
曾留洋海外的劉冠雄
北洋海軍成軍後曾為「靖遠」艦幫帶大副
甲午海戰中他表現神勇
在關鍵時刻建議由「靖遠」艦升旗集隊
使北洋海軍最終轉危為安,厥功甚偉
然而威海海戰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靖遠」艦也被日軍擊沉
劉冠雄劫後倖存
但其在中國海軍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在辛亥革命後出任九屆內閣的海軍總長
成為中華民國的第一位海軍上將
1923年辭職後寓居天津
不再過問世事整日以種花植樹自遣
馬場道路南的「豪宅」今天大多已經不見蹤跡
只剩下劉冠雄舊居依稀可見當年奢華生活的影子
該樓現為天津財經學院分院等單位使用
如果說路南是豪宅
那路北的建築
則以形制相對小一些的單體別墅
連體別墅和連體公寓住宅混合而成
路北的業主也相對複雜
有下野的官僚也有富裕的商人
還有部分收入豐厚的「高級白領」
距離外院和達文士樓不遠處
馬場道102號是李燭塵故居↑
這棟四層木質建築
位於馬場道與桂林路交口處的安樂邨
為義大利建築設計師保羅·鮑乃弟設計
該地共有3幢樓,呈「品」字型布局
沿馬場道一側聯排別墅為南北向
共8個門,過去人稱「橫八所」
這些巴洛克式聯排住宅
東西向,拱形門洞,牆上獸頭點綴
整個建築工整流暢,浪漫華麗
春夏之際大槐樹濃蔭蔽日花香四溢
安樂邨里住過很多名人
但如今老房子里的故事
記住的人已然不多了
沿著馬場道再往西走
是宋棐卿舊居↑
現為和平區第九幼兒園
宋棐卿是近代天津實業救國的代表人物
成立東亞毛呢紡織有限公司
當年他們生產的「抵羊」毛線家喻戶曉
抗戰期間他秘密捐款支持抗日
這是一棟風格簡樸的歐式二層小樓
簡潔樸素,自成院落,環境幽雅
也有風貌建築專家稱
睦南道84號↓才是宋棐卿舊居
歷史的謎團也許總有揭開的一天
但老房子里的故事卻已消散在煙雲中
聯排別墅主要為在洋行、大型企業中的中高級職員提供的住處
他們雖然在財力上無法與寓公們抗衡
大多受過西洋教育
文化品位和修養不可小覷
之前提到的安樂邨就屬這種
而住在公寓式大樓的人
相比前兩者略遜一籌
現在仍作為住宅使用的香港大樓↓就屬這一種
即使今天看來也並不過時
建築平面平面呈「L」形
採用以「起居室」為中心的現代生活方式布局
功能合理,設施齊全
轉角窗的處理顯示了先進的結構設計理念和技術
廚房、衛生間乃至室內的木地板
木樓梯、壁爐、水磨石地面等至今仍在使用
外立面大面積的玻璃窗與磚牆的虛虛實實
紅色窗、白樣牆的鮮明對比
使得整個建築韻律之中富於變化
形成獨特的肌理,現代感十足
法國教會公寓樓舊址
馬場道26號-40號↓
是一組歐式連體公寓
由7棟同樣形狀的連體洋樓組成
從馬場道26號走到40號
沿途會經過8個院門
每個院門打開後都有一個相似面積的小院子靜謐質樸
穿過小院,拾階而上
便可走進這幢長長的濃郁歐式風格的建築
新中國成立前為外國商人居住
如今這8個院落各有其用
從別具一格的燈飾、屋檐
仍能找尋到舊時光的影子
英國鄉誼俱樂部,馬場道188號↑
主樓現為天津市幹部俱樂部
建於1925年
坐落於英國跑馬場園內
是一座具有濃郁的英國田園風格建築
和十九世紀探新運動中出現的簡化古典式建築
外觀簡潔,整體紅磚建築
僅檐部及柱頭為白色
內部則裝飾精美
俱樂部內里十分開闊
並不華麗,但很實用
保存了上世紀英倫風格
在天津兒童醫院對面
有一座小洋樓名「蠖園」↓
是朱啟鈐在天津的故居
朱啟鈐的號為「蠖公」
「蠖」是一種蟲子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以蠖屈比喻人在不遇時的屈身隱退
這是一所具有哥特建築特徵的庭院式別墅
與精美的小洋樓相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朱啟鈐的傳奇一生
朱啟鈐一生波瀾壯闊
一生經歷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
民國、日偽、新中國五個歷史時期
他在津生活的那段日子是其生命中少有的清靜時光
當時他曾因擁護袁世凱稱帝
在袁去世後避難於天津
以「蠖」名園大概恰好能反映朱啟鈐當時的心境
在天津生活的幾年裡
朱啟鈐做的最多的事就是閉門讀書
朱啟鈐及夫人與五個女兒的合影↑
朱啟鈐一生有五子十女
民國時代他們都是天津英租界里的風雲人物
由於他遊歷過歐美思想開放
從不限制子女的社交活動
因此朱家小姐們活躍於交際場合
時有朱家「八鳳」之譽
他的五女兒朱湄筠↑則同張學良的紅顏知己
趙一荻一同被戲稱為「趙四風流朱五狂」
幾個女兒多是嫁給了當時的社會名流
時光忽轉
那段觥籌交錯、眾賓喧嘩的歲月早已散盡
如今這裡已是同學少年們的琅琅書音
那座歷經風雲的小洋樓
卻依然在講述著一段不能被忘卻的歲月傳奇
一條條林蔭小路
流淌著歲月時光
一座座西式洋樓
珍藏著歷史故事
馬場道是古老的又是年輕的
是嚴謹的又是繁華的
它烙印著殖民統治的屈辱的記憶
又是人類文明精華的一部分
它是這座城市風貌的一角
是天津不可再生的歷史
—THE END—
2017年,我想陪你度過溫暖的時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