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知識》雜誌 ▎印度牽手美日澳:真聯盟還是假聯姻? ——胡?欣
2017年9月18日,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印度外長斯瓦拉吉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在紐約舉行會晤。
2017年11月,東盟峰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其間,美日澳印四國的高級官員舉行了單獨會談,「四國聯盟」之說再度引起關注。在特朗普政府強推「印度洋—太平洋」(印太)概念後,印度與美國等國的親密互動和戰略熱度不斷攀升。四國不斷靠攏,究竟緣於何種考慮,印度又將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想像的」利益共同體
美日澳印四國聯盟一說由來已久,各方共同的「利益基礎」是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其想像中的「威脅」,共同目標則是阻止中國掌握「主導地位」。
早在2002年,印度就有學者提出「亞洲版北約」的構想。但對促成四國合作態度最積極的則是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06年,他在競選自民黨總裁時就鼓吹「價值觀外交」,號召擁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進行安全合作。2007年,四國曾舉行過部長級會談,不過之後澳大利亞陸克文政府因不願過於「刺激中國」,選擇退出了該機制以及馬拉巴爾聯合軍演。此後,四方雖有眉來眼去,但整體關係始終不溫不火。
真正的轉機來自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當美國考慮重構亞太軍事部署的時候,除了抓住日澳等傳統盟友外,還想通過美印關係的突破,讓印度成為美國「再平衡」體系中的重要籌碼。2010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也指出,「美國與印度正在構建戰略夥伴關係,努力促進南亞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穩定」。特別是在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美印關係進入「蜜月期」。現在,特朗普更不斷稱讚印度的民主屬性和戰略價值。
正是因為有了美印關係的定調,四國戰略協作的支柱才最終穩固下來。儘管這四個國家目前並非正式的同盟,但四國協作的制度化、常態化程度不斷提升,其中以雙邊、三邊形式出現的合作更趨頻繁,個別領域甚至釋放出「准聯盟」的色彩。
從「亞太再平衡」到「印太大平衡」
四國關係的迅速升溫,離不開整個戰略背景的變遷。特朗普上任後,宣布前任的「再平衡」戰略失效,並逐漸接受了更宏大的印太地緣戰略布局構想。「印太」概念雖並不是新東西,但由對地區安全擁有主導權的美國提出,無疑具有「正名」之效。這樣的轉變,主要來自三點考慮:
第一,中國正從地區性大國向全球性大國轉型,「再平衡」戰略明顯滯後於中國的發展。為此,美國不得不通過擴大與中國的博弈空間,重新構造對中國的防範甚至圍堵態勢。第二,中國周邊外交抵消了「再平衡」戰略的前期成效,迫使美國尋找新發力點。「再平衡」戰略的「點睛」之處,除了鞏固軍事同盟外,就是要將東盟這樣的地區力量拉下水。然而,經過中國近些年的努力,南海問題已得到明顯緩和,中菲關係、中越關係也在回暖或趨暖,同東盟的經濟聯繫也更緊密。當發現這個算盤打不響後,美國急於尋找新的戰略發力點。
第三,美國意圖藉助「印太大平衡」減緩全球戰略負擔。雖然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挑戰者」,但是美國的全球性戰略布局拖住了向亞太轉向的步伐。因此,在與中國這樣一個「重量級對手」較量時,美國必須掌握更多的國際力量組合模式,彌補自身戰略資源分散的短板,也避免陷入戰略透支的陷阱。
戰略投機還是戰略入股?
且不論「印太」概念今後發展前景如何,必須承認的是,上述四國間的戰略協作內容越來越豐富,可預期的拓展空間仍有不少。不過,協作並不等同於結盟,戰略利益趨同也不代表彼此不存在分歧。從四國關係本質來看,還是「三拖一」的架構,即美日澳是傳統抱團的「朋友圈」,印度則是一個具有獨特傳統的新興大國。印度方面雖然樂於藉助美國搭建的舞台來抬高身價,但其也並非會完全跟著美日澳的舞步起舞。總的來說,在「四國聯盟」中,印度與美日澳間的戰術性聯合大於戰略性聯盟,局部性合作多於全局性合作,功利性目標多於共同性目標。
首先,印度目前不會做出公開與中國敵對的戰略決策。印度近些年在「向東行動」過程中,的確不斷鼓吹與地區國家加強軍事合作以抗衡中國,在中印關係上還出了不少「陰招」。但是,印度要想真正下定決心加入這樣的同盟,也非易事。儘管中印間存在歷史和現實的糾葛,但兩國同為發展中大國、「金磚國家」,與以美國為核心的現有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間存在長期複雜的較量。中印關係雖有分有合,但明眼人都能看出,合則共贏,分則兩敗,這從印度積極加入亞投行並成為大股東、中國同意印度加入上合組織等事件上也能窺視端倪。無謂樹立中國這樣一個對手,也絕非印度大戰略的明智選擇。
其次,印度的大國雄心與美國的全球布局存在結構性矛盾。莫迪在2015年時聲稱,印度要成為「全球領導大國」,而不僅僅滿足於成為一支制衡力量。這樣的政策目標,從中長期來看,決定了印度和美國發展關係的有限性。印度看重「印太」概念並與美國等進行合作,是因為它凸顯了印度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特殊地位,能提高印度在國際和地區事務中的影響力,實現其「世界大國」的夢想。美國看中印度,是要藉助後者的分量和潛力,在權力天平上彌補制衡中國的不足,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意圖和國家利益服務,而非真心實意要讓印度成長為可能改變權力遊戲秩序的新興的世界強國。換句話說,印度是想求一世之變局,美國則只是圖一時之權謀。
此外,印度長期以來的戰略重心聚焦在南亞次大陸和周邊印度洋海域,意圖實現其在地區尤其是印度洋上的霸權。美國在此地與巴基斯坦有著特殊關係,限制了印度將對巴整體優勢轉化成可觀的戰略成果。美國還藉助迪戈加西亞軍事基地以及印度洋周邊的盟國,牢牢掌握著海洋戰略通道的控制權,隱含對印度的制衡之勢。印度對此心知肚明,因此在其主導的「印度洋海洋安全論壇」以及2017年11月剛舉辦的首次「果阿海洋會議」等地區合作機制中,處處都顯示出印度對域外大國的防範,其中既包括對中國的排斥,也有對美國的警惕。
再者,印度對外政策傳統與戰略文化制約著「四國聯盟」的發展。雖然印度國內對於是否堅持不結盟傳統也有爭論,但是從現階段來看,不結盟的立場依然能讓印度在大國之間處於更超脫的境界。印度自獨立以來就對西方大國的干預和控制十分敏感,如果把選擇與美日澳聯盟比作戰略入股,那麼加入四方聯盟不僅意味著印度將承擔額外的義務,印度還會在四方關係中成為沒有太多話語權的小股東。此外,從長遠看,印度選擇聯盟,不僅會讓獨立大國的成色大打折扣,還將可能導致印度與俄羅斯、伊朗及一些鄰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特別是倘若「四國聯盟」削弱了東盟的影響力,反而會加速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印度一旦失去了這些國家的信任和支持,它雄心勃勃推行的「季風計劃」「國際南北走廊項目」「向東行動」等政策也將失去動力,屆時印度這個大國手中恐就沒有多少屬於自己的棋子了。
最後,印度更看重的是利用四國協作平台實現戰略投機。印度現在有種心態,就是當今的國際環境使得世界正在熱情地擁抱和期待印度,這讓印度獲得了左右逢源的絕好機會。最典型的有兩方面。一是軍貿選項更豐富。以往印度過於依賴俄羅斯裝備,不僅缺乏可靠性和先進性,而且經常當冤大頭。近年來,美國在武器輸出上對印度照顧有加,近期不僅有意出售先進戰鬥機,並已同意轉讓F-16BLOCK70生產線、出售最新型的航母電磁彈射器等。二是地區安全合作空間更大。在「平衡中國」問題上,不僅美日澳態度積極,越南、新加坡等也有自己的小算盤。2017年11月,印度和新加坡達成了海軍合作協議,將進一步加強海上合作,包括可臨時使用對方的海軍設施,這等同於給印度提供了東出的軍事基地,也為印度頻繁進入南海提供了便利。不難想像,扼守馬六甲海峽的新加坡能對印度如此慷慨,在背後操盤的依然是美國。
從目前來看,四國間的協作還未真正上升到國家聯盟的戰略層面,更多的是共同塑造聯合態勢,以及在局部問題上的有限合作,而印度、澳大利亞對此究竟會採取什麼態度,也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對中印來說,如何彼此為鄰,是地理、歷史和現實給雙方出的一道共同的題目。
(作者為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戰略與安全研究所研究人員、博士)
推薦閱讀:
※【古風博客聯盟】詠春雅對集錦六
※[詩者聯盟.1016期]楚江一墨-落花詩三十首完整版 [七律]
※愛心聯盟 -- - 父親節,陪同父親一起喝杯感情酒吧! - Qzone
※社會科學期刊聯盟 >> 報刊文摘集錦14
※《挑戰者聯盟》成員大換血,李晨耿直描述美女「出浴」惹冰冰吃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