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人文專題片《漢字五千年》
第二集:高天長河本集主要表述漢字3000多年時間的生命史。歷史跨度從甲骨文一直到信息時代的漢字。作為一種社會生命體,漢字在幾千年中,從根本上沒有中斷過自己的生命。這種現象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本集從養育漢字的小農經濟模式講起,從與神溝通的甲骨文,到皇帝使用的小篆,再到大規模政治統治所需要的隸書等等方面,系統介紹漢字功能的變遷,分析漢字為什麼具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穩定性。
第三集:霞光萬道本集的主要內容是重構漢字在空間上的擴展歷史。漢字在黃河中游一代形成之後,隨著中華文明的延伸,開始在地域上擴張。到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前,漢字在亞洲地區形成了一個面積空前廣袤的文化版圖。這幅漢字版圖包含著中華文明的兩個基本特點:第一、中華民族追求文化上的優越感遠遠大於追求政治上的強勢,中華文明的包容性遠遠大於它的侵略性。當中華文明進入自己的黃金時代的時候,在她的帶動下,她周邊的大多數民族也相繼進入了自己文化的黃金時代。第二、中華文明自身越強大,自己就會越寬容。這種態度,無論是對內在歷史還是對外部世界都是一樣的。
第四集:華夏心靈本集是全片的重點之一,她的主題是挖掘解讀漢字的精神價值,說明中華文明追求「內在超越」的核心特質。漢字和西方符號文字本質的不同在於,幾乎每一個漢字本身都是由精神價值構成的,單個的字塊放在那裡已經直白地告訴你什麼是好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壞的。從這種意義上可以說,漢字是中華文化基本精神、倫理價值的結晶。漢字的字型檔就是整個民族的文化價值庫。本集把視點集中在形成文字的密集期,再現一些基本的文化理念通過漢字凝固下來的過程。例如「仁」所代表的倫理價值,「理」所象徵的宇宙秩序,「法」所涵蓋的政治結構等等。
第五集:翰墨情懷本集表現由漢字書寫而演化出的書法藝術,並通過描述歷代書法家不同的身世、命運,探討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價值取向,以及他們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漢字有兩個基本特徵:一個是象形的特徵,一個是有價值固定化的特徵。這兩個特徵導致了傑出、特殊的書法歷史,字怎麼寫的美、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從敦煌出土的漢代木簡中可以發現,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文官已經開始反覆練習漢字書寫的技巧。在此後不同的時代中,漢字書寫藝術化的過程經過了相當大的變遷,形成了它的規則和價值判斷。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字寫的好壞不僅直接會對科舉成績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讀書人把書法看作是完善個人修養的重要方式。書品直接代表著人品,清代著名書法家傅山在評價南宋趙孟頫的書法作品時,直截了當地說:「鄙其人則惡其書.」也許正因為如此,幾千年來,無數優秀的讀書人將精力傾注於字塊的形狀,並把這種藝術推向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第六集:天下至寶本集通過對毛筆、紙張、印章等漢字書寫用具的歷史追溯,揭秘漢字與中國傳統政治結構的邏輯關係。造紙術和印刷術---中華民族自豪於世界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和漢字有關,它們為什麼誕生於中國?這與漢字在中國傳統政治結構中的特殊地位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的祖先在人類的童年階段,在空間能力上非常弱的時候,就建立了龐大、複雜的政治統治結構,這樣的統治需要在空間上傳遞文字這種權威符號,那麼漢字從誕生起就與政治產生了密不可分的聯繫。此後漢字書寫材料和書寫工具的每一次提升和演變,幾乎都與社會權力的重新劃分有關。
第七集:浴火重生用漢字面臨的變革危機來展示中華文明在近代的命運。本集的敘述重點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當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發生全面碰撞之後,漢字面臨與世界交往和現代科學技術不相適應的壓力。在壓力之下,漢字開始了自誕生以來最為深刻的一次變化。這個變化過程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感性表達為特徵的漢字不得不服從以邏輯表達為特徵的西方文字。我們用西方成熟的邏輯理論和手段改造漢語,建立了新的語法,增加了新的辭彙。讓語言變得更精確,能夠邏輯化地闡述事物。第二個方面,漢字在過去的歷史裡,文字語言和日常語言是脫節的。在面對西方之後,大眾的知識化成為社會進步一個基礎,書面語必然要和口語相合作,於是,白話文誕生了。白話文在新中國建立之後又進行了簡化改革,目的就是讓中國大眾識字的成本更低。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普及,雖然識字的成本沒有改變,但是寫字的成本已經改變了,文字傳播的成本完全改變了。在這種情況下,漢字會出現什麼命運,我們將帶著這個新問題走完這一集。
第八集:芳華永駐本集的主題是漢字與世界的關係。漢字誕生之後,中華文明的內部,尤其是它的政府從來沒有主動推動過漢字的對外推廣和普及。鴉片戰爭前後,隨著海路的溝通,西方人跟中國人建立了直接貿易關係,商業和傳教這兩個因素導致了西方世界學習漢字。教士和商人認識漢字這種嘗試是單方面的,即便從鴉片戰爭之後一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中國政府都沒有試圖承擔外國人學習漢字這樣一個體制性的責任。「五四運動」之後,民國政府更多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西方上,它沒有能力和意識將漢字向世界推介。新中國成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由於國際意識形態的劃分,國家基本上只接受前來中國學習語言的留學生,漢字並沒有真正走出國門。另外兩個更加深層次的原因也阻礙了漢字走向世界的步伐。首先是我們這個民族有天生拒絕陌生人的本能,她不希望有人打擾;其次是,在知識、經濟和科學技術不對等的背景下,中國可能更多的需要向西方學習。走到今天,上述兩個問題都有了本質改變,中國與世界交往中的文化障礙已經消除,中國的國力已經顯著提升,它使得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不再是單向的,而這種雙向交流的來臨,是中華民族150多年痛苦、革新、改革、掙扎獲得的一個果實。這個時代來臨以後,希望了解中國,希望直接與中國社會交往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國家這些年來創辦了孔子學院,試圖作為一種常態、作為一種政府行為義務向世界普及漢語、提供服務。這樣一種心態和姿態,是我們這個民族150多年來不曾夢想的,它深刻體現了一個文化的自尊,我們的文字作為一種語言走向世界的舞台是指日可待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