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花20多年時間證明了一數學猜想,全世界卻只有4個人能看懂
當有數學家宣稱解開了某一知名的猜想,卻沒有人能解讀,那數學界該怎麼反應?任職於京都大學的數學家望月新一(Shinichi Mochizuki),在2012年於其個人網站刊登出四篇論文,共五百多頁,宣稱已證明數論中很重要卻未被證實的猜想「ABC猜想」(ABC conjecture)。但從論文發布至今,每個曾嘗試解讀此證明的數學同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後,都只能絕望的放棄。
數學界在過去幾十年中,曾出現幾件轟動一時的大新聞。1994年,懸宕近三百年的費馬最後定理被英國數學家懷爾斯(Andrew John Wiles)解開,2003年,龐加萊猜想由俄羅斯隱士數學家裴瑞爾曼(Grigori Yakovlevich Perelman)所破解,而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是在2013年,當時仍名不見經傳的華人數學家張益唐,證明存在無窮多對質數距離都小於7000萬。望月新一在幾年前提出ABC猜想的證明時,也讓數學界震撼不已,許多國際知名媒體都曾大幅報導。
ABC猜想與其意義
ABC猜想是在1980年代分別由兩位數學家分別提出,它的內容其實不難理解。假設有三個正整數a、b、c,滿足a+b=c,三數互質(沒有大於1的公因數)。令d為a、b、c三數的質因數乘積,那d通常會比c大。舉例來說,a=3,b=7,c=3+7=10,a、b、c三數互質,d=3×7×2×5=210,d>c。
ABC猜想為何如此重要,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從直覺來說,a和b的質因數與兩者加總的質因數應該沒有任何關係,但此猜想卻將它們連在一起,意味著如果a和b能被許多數值較小的質數分解,那能分解c的質數將很少且較大。往前推一步,如果ABC猜想被證明是正確的,將顛覆我們一般認知──在加法和乘法的代數交互上,會產生無限可能和不可解問題,換句話說,在加法、乘法和質數之間,一定存在人類未曾觸及過的某種關聯。
另一個原因是ABC猜想能證實許多知名且尚未解決的難題,例如費馬最後定理的推廣猜想、Mordell猜想、Erd?s–Woods猜想等。此外ABC猜想還能間接推導並簡化很多已被證明的重要定理,比如懷爾斯用幾百頁的篇幅證明了費馬最後定理,但如果ABC猜想被證明,那麼要證明費馬最後定理只需一頁的篇幅。ABC猜想在數論的應用非常廣,甚至可以衍生證明超過二十個定理。
令數學界困惑的論文
望月新一自小是天才兒童,16歲就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19歲畢業,22歲拿到數學博士學位。他在二十幾歲時就在遠阿貝爾幾何(Anabelian geometry)領域做出重大貢獻,還被邀請到四年一度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演講。但在1988年他突然消失於數學界,潛心研究ABC猜想,他所使用的數學工具,正是遠阿貝爾幾何。在苦心研究二十幾年後,望月以自己獨創的「宇宙際Teichmüller」(Inter-Universal Teichmüller)理論,證明出ABC猜想。
▲望月新一教授。(Source:Naver)
但當數學界興緻勃勃的想要解讀望月的論文,卻發現裡面的所有公式就像來自未來的產物,整篇論文就像天書一樣,所有的概念與定義都無法鏈接到現有的語言或技術;再加上作者一些古怪的堅持,不想在大眾面前發布、不想到處旅行解釋他的發現等。種種的一切讓這份論文越難被解讀。
有鑒於過去望月在數學領域非常細膩與傑出的研究,數學界並沒有將它束之高閣,或乾脆視它為「不可能成功」的證明,而是為此舉辦會議,招聚當今世界頂尖的數學家共同討論。由克雷數學研究所(Clay Mathematics Institute)與牛津大學數學研究所共同資助的研討會,雖然望月沒有與會,卻有許多優秀的理論學家或算數幾何學家參與其中,但會議宗旨並非去證明望月的論文是對的,而是去裝備這群人,讓他們有足夠的背景知識來閱讀望月的論文。
「但會議的結果卻令人感到挫折」,參與其中的佛羅里達大學數學教授Knudson指出。特別是在會議最後兩天,底下的聽眾一再要求提出說明性例子,講者卻只能再次保證那不知何時能兌現的諾言。Knudson認為,對於探索望月論文中的未知世界,數學家看起來沒有多少耐心,但或許還是能激發出一些人想要更深入挖掘的動力。
根據望月自己的說法,要讀懂他的論文,數學所研究生需要花10年左右的時間,英國諾丁漢大學數論學家Fesenko則表示,就算是學有專精的算數幾何學家,也要花上500小時才能看懂。而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只有四位數學家表示能完全讀懂所有的證明。
孤寂的天才
望月可說是孤寂的天才。熟識他的人說,望月並非天生性格內向,但他非常專註於自己的數學研究中。這對許多成名甚早,往後卻因過多的榮耀與邀約,而失去通透心靈的數學家而言,望月能在人生達到第一次學術高峰時,斷然遠離會令其分心的學界,追求研究上的卓越,可說是相當不容易。或許他明白要遠離人群,獨自在數學理論中遨遊,才有機會更上層樓,解開宇宙中最深邃難解的謎題。
但可惜的是,望月卻忽略一件事,他忘記偉大的研究是需要讓眾人理解,也需要花費心思去解釋,否則只會讓一切的努力枉然,也將想要更進一步認識他的人阻擋於牆外。就如同牛津大學教授Minhyong Kim對望月的行事作風所下的評論:「當沉浸在自己的理論世界太久,會察覺不到他人所發出的困惑,因為你先入為主地假設了所有人都明白很多基礎知識。」
推薦閱讀:
※幼時不切實際的猜想整理錄
※如果把人類語言數學化,能否利用定律證明,來把價值觀統一或歸結為僅有的幾種?能否終結不必要爭論?
※破譯「孿生素數猜想」 華人數學家張益唐一夜成名 【貓眼看人】
※釣魚島命運最終歸宿的兩種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