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 · 連載之 1.x】鄭玉虎 | 我讀《論語》——用心理成長經驗做註解


有一種柿子樹,不是種來賣錢的

而是專門等著鳥兒冬天裡沒有吃的時候

飛來吃它的柿子........


【特刊】玉虎老師說,論語是專門寫給即將當爹的一位意象對話學員的。我們商量好了,這禮物,就選在娃出生的那天送上......托意象寶寶的福,接下來一年裡,玉虎老師每月一刊的諄諄論語,我們也跟著一起享用了。


【特刊·連載之 1.x】

鄭玉虎|我讀《論語》

——用心理成長經驗做註解


-------- 序 --------

小時候讀《論語》,讀過就過了,沒什麼感覺。後來讀了好多書,其中覺得語言最優美的是《聖經》,中文英文都特別美(中文、古中文、英文、古英文都很美),一字一句反覆讀,耐看,耐人尋味。然後有一天想起孔子,又覺得孔子的語言特別優美,比《聖經》還美,簡練、精準、舒適、自然、上口、質樸,百看不厭。再讀《論語》的時候,跟過去觀感已不同,是心理經驗上的不同,因為我用心理學的方法,多了一點自我體驗。很興奮地發現,它講述的,跟我們心理成長所要表達的,可能是同一個東西,如出一轍。我想要分享這種經驗,只是分享給非常少數的幾個同行看。目的是拋磚引玉、拉人入伙,拉更多的幾個人,來享受《論語》的語言美。同時享受今古不變的心理智慧美。


1. 學而第一

1.1.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釋義】習,習練,演習。說,通「悅」,喜悅,愉悅。兌本身有愉悅的意思,八卦里兌卦也有內剛外柔,交流通暢,滋養愉悅的意思。孔子說:「學,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習練,不也愉悅?」

【註解】學習是人的天性,人天性喜歡學習,學習本身會帶來快樂。猴子就喜歡學習,模仿學習,是一種玩樂。另,學習可以用於消遣,滿足興趣,它是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之後的一種精神追求,是一種精神上的享樂。為興趣而存在的人,幸福指數高於為生活所迫而存在的人。書院式的學習,環境本身就很滋養人。回歸書院,心靈上自然就會安寧,有精神上的歸宿感。且書院式的學習,往往跟精神修養緊密相連,在一個滋養人的環境里,精神修養得到提高,所以書院學習的這種方式是很符合人性,符合深層精神需求的。學習本身也能靜心,古人提倡書法、誦讀等,不僅僅是為了訓練一門技巧,它能讓人靜下來,心態上寧靜。學一學,練一練,雜亂的心很快就能安靜下來。成長式學習還有一種快樂,是領悟帶來的快樂。心理成長跟知識性的學習不同,不是用意識學習,是用心學習。學了之後反覆練,慢慢練,練的過程中,才逐步的偶爾有所領悟。領悟的時候,會伴隨有通暢、愉悅的感受。學習本身是快樂的,但這種快樂,不是別的快樂,是心的領悟帶來的舒暢、愉悅、輕快。

1.1.2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釋義】朋,本義,身體挨著身體,這裡有可能指學生、同門、或者學問方面合得來的人。孔子說:「同門從遠方來,不也快樂?」

【註解】同門見面,待在一起,會自然地有種快樂,這種快樂是偏溫暖的,和諧的,舒適的。

1.1.3 子曰:「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釋義】昷,指暖、熱。慍,心中有熱躁,慍怒。孔子說:「別人不知,卻沒有慍怒,不也是君子么?」

【註解】自我成長做得特別好的老師,他會熱衷於教學,熱衷於啟發後學,做自我成長。因為他自身通過成長,獲得了內在的安詳和快樂,他希望把這種東西帶給他人。內在的這種安詳和快樂,是一種基數,不會受外物影響,不受外在事件影響。不是不會生氣,是生氣的時候,他依然有一種快樂的基數在。這種基數已經獲得,已經成為內在一種穩定的存在,始終不變地存在。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個基數不會變;別人不懂,這個基數不會變;別人泯頑不化,這個基數還是不變。他還是會快樂地熱心於教學。

1.2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釋義】孝,孝敬。弟,即悌,尊重(兄長)。鮮,少。有子說:「孝敬父母,尊重兄長,但卻忤逆上級,這樣的人很少見;不喜歡忤逆上級,卻喜歡作亂,這樣的人還沒有過。君子追求根本,樹立根本,道才產生。孝敬父母,尊重兄長,這是仁的根本。」

【註解】嚴重的心理疾病,都是從微細的心理問題發展而來;微細的心理問題,都是從不起眼的創傷、情結髮展而來。行為上的失常,都不僅僅只是行為的失常,背後有著深遠的心理基礎。根上的小問題沒得到解決,問題就會發展變化,越來越複雜,越來越壯大,越來越盤根錯節,越來越泛化。一個孩子小時候有反父親的情結,以後會逐步發展為反權威,領導、老師都反。再發展,可能反學校,反法律,反社會。根上沒有反父親的這個結,他也就根本不存在反社會這回事。心理成長就是要回到這個問題的根本,回到根上,從根上解決問題。問題得到解決,也就可以從根上重新塑造人格,培養健康的價值觀。根上就有仁愛,孝順父母,這樣的人跟反社會沒關係。

1.3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釋義】令,美好。孔子說:「花言巧語,表情虛偽,這樣的人很少有仁愛。」

【註解】成長中經常碰到這種情況:小時候差點被父母拋棄,於是他們發展出來一種功能,能極其敏銳地捕捉別人微細的情感變化,很準確,不會錯,這是他們必備的一種生存技能。程度更輕也更常見的是這種情況:孩子內心覺得父母不太愛自己,於是發展出來一種功能,特別擅於察言觀色,花言巧語,這是他們討好父母,用以換取愛的方式。這種愛其實不是愛。這種技能換來了很多東西,但不是真愛。也有一些是社會環境導致的,現代社會尤其職場,人們習慣於這樣的表達方式,花言巧語,不太真誠。有的人內心非常清楚,只是有意地這麼適應社會,這種情況對健康損害較小。有的人漸漸自己內心也不太清楚,忘掉自我,習慣於這種討好,這種情況對健康非常有害。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釋義】三,多次。忠,盡自己的力。曾子說:「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為別人謀劃有沒有沒盡全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夠誠信的地方?老師傳授的學問,有沒有還沒習練的?」

【註解】忠、信、習,講了生活中工作、交往、學習上的修學,是我目前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三方面。為何不看忠、信、習,而要看不忠、不信、不習?成長其實都是在看不。忠、信、習的一面,不用成長,不用反省,自己也能看到。但是不忠、不信、不習的一面,只有通過反省才能看到。成長初期,是通過督導和反省,看到無意識層面重大的情結,把情結意識化。過了這個階段,會進入一種自我反省、懺悔的階段,看的不是情結,是習性,習慣,慣性。不是通過處理童年創傷來成長,是通過反省生活習慣來成長。曾子說的,似乎更像這個階段的成長。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釋義】道,治理。孔子說:「治理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對事要嚴肅認真,講信用,節儉,愛人,役使老百姓要在農閑時。」

【註解】心理成長時,要破原則,要隨意,寬容。回到現實層面做事情,卻恰恰要講原則。重原則,重賞罰,重信用。帶頭的人,他個人的態度和氣場非常重要。老闆是什麼樣的人,整個公司都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公司;老闆什麼樣的態度,決定了下屬是什麼樣的態度;老闆個人的氣場順了,整個公司上下氣場就都順了。對事要認真,高要求,節儉,講信用,其實員工喜歡高要求,喜歡有法可依。對人要有愛心,合理安排,合理使用,這樣下屬才會快樂做事,盡心儘力。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釋義】孔子說:「弟子在家孝敬父母,出門敬重兄長,慎言,講信用,愛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些都能做到,還有餘力,那麼就可以去學習文獻。」

【註解】心理體驗上,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講的特別好,必須親自體驗,才是自己的體驗,體驗到了,就知。只是理性上知,沒有親自體驗到,這還沒有知。知與行是同時的,真知的時候肯定有行,行到了,也就知了。這就是為什麼,心理成長重行,重體驗,而不重知識。必須先體驗,體驗到了的基礎上,才可以去閱讀,學習理論,學習知識。沒有體驗的情況下先去學習理論,會成為知障,阻礙進步。

1.7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釋義】易,輕易,輕視,不注重。致,委。子夏說:「重賢德,輕外表;孝敬父母竭盡其力;為君上辦事能豁出性命;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能做到這些,即使沒有學習過,我也認定他已經學到了。」

【註解】眼睛看問題,以貌取人,通過外貌判斷自己的喜好,這是本能,是動物性。用心看問題,注重理性修養,追求真理,這是人性,區別於動物性的地方。自我成長路上,人會逐步從本能轉向理性,從外錶轉向內在,從容貌轉向德行。的確會發生這個轉變。是人成長的必然。這個轉變不是很難。但加上後邊三條,子夏在這裡說的其實是非常高的標準,心理學範疇的修為根本做不到,超出很多。與上文同義,但似乎標準也是高於前者。所以前者可以開始入門學文,這裡卻可以算作內行了。能做到就認,這種破除門戶之見的做法也是挺有趣的。其實心理成長也一樣,真正健康,真正自我實現的人,不一定在心理學圈。懂標準的人,自己不一定能做到。能做到的,才是真學問,不用非得屬於這個圈子。不過話說,這樣的人,非常罕見的。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釋義】孔子說:「君子不厚重,則沒有威嚴。能向學,就不固化。行事當以忠信為主。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過失,不怕改正。」

【註解】人沒有沉澱,會顯得輕浮。大器晚成的說法,符合人的健康發展。少年得志缺乏深厚的沉澱,人沒法成大器。學問跟人是一樣道理。大家風範,都是因為背後有深厚的沉澱。背後的沉澱對創作不一定有直接作用,但是有了沉澱效果自然不同,一出手就能顯出分量。人生無常,學問無常,知識無常。深度心理成長的人多會深刻體會到這一點。固化的學問一定是不對的。人能時時放棄所學,學習新的知識,非常難能可貴。人都有惰性,期盼一勞永逸,放不下過去。然而真學問就是是沒有止境的,是變化更新的,是沒有絕對真理的。其實沒有人能檢驗自己的忠實,沒有人能檢驗自己的信用,這是一種不可證明的東西。但是人就是要有忠和信,這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不是為別人,是為自己。忠於事,對人有信用,則自己的心是踏實自信的,穩定牢靠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因為有認同的這種心理機制,不可能不受身邊人的影響。跟什麼人在一起,就會向什麼人靠攏。而且人的人格不是絕對穩定的,你選擇上進,就真的會上進;選擇退步,就真的會退步。人品這種東西非常有影響力,因為人是活人不是死人,活著就會不停折騰。人品差的人,他的差會體現在方方面面,這裡不差那裡差,總有辦法把你拉差的。人往往害怕承認錯誤,因為人有自戀本能。其實犯錯誤是人的本性,人性就是是會犯錯誤的。心理上,錯誤只有被承認,被理解,才會得到改正。否則只能掩蓋,心理上並沒有改正。無論掩蓋的多好多深,實際都沒有改正。錯誤在心理上留的印痕,其實是可以消除的。前提就是願意承認,願意去改。懺悔之所以有效,就是這個原因。當真能改錯時,人會發現,其實犯錯誤不傷自戀,犯錯誤傷自戀是自我的一個錯覺。錯誤只是錯誤,犯錯誤不代表我有問題。不但不傷自戀,而且犯錯改錯是很可貴的品質。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釋義】終,死亡。遠,先祖。曾子說:「認真對待死亡,追憶先祖,人們的仁德就會增加。」

【註解】成長中,個人生活史上的情結得到處理,家族情結會緊跟著出現。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甚至隔代親人,甚至非直系親屬,他們身上未了解的心愿,會在這個階段出現,有時出現在夢裡,有時出現在幻覺中,有時只是一種強烈的感覺。替他們完成,同時也是讓自己的潛意識更加完滿。還有一種需求常在這個階段出現,是尋根的需求,認祖歸宗,理清自己的出處,會有一種找到根的歸屬感,安全感。自我更加完滿,整個家庭的氣場,氛圍會變好。家族遺留的情結得到處理,整個家族的氣場會更順。我的成長會帶動整個家族的成長,家族好的氛圍又會反過來滋養我,是一種良性循環。現實中常見的是另一種情況:沒有處理個人生活史上的情結,直接進入家族環節。由於家族環節,接觸的多是亡靈,易喚起死亡氛圍。等於個人心理力量沒有得到足夠的鍛煉,而突然深陷死亡氛圍中,易出現一種偏頗:非常好的直覺力,非常深的智慧,但是不夠快樂,不夠陽光。身體上易患病,也易出事故。但是前邊基礎紮實,個人情結通透,那麼家族階段就不會出現這種問題。反過來可以很好地調節死亡氛圍,讓整個家族環境都變好。心理感覺上是陽光的、快樂的、自信的、深刻的、智慧的,也許這種氛圍,才可以叫「德」。偏頗的那種情況,雖然很深刻,雖然很智慧,不能叫「德」。

1.10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釋義】子禽問子貢:「老師到一個國家,就會聞知政事,是求來的?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說:「老師溫和、善良、恭敬、節儉、禮讓,因這些品德而得來。這種求的方法,跟一般人求的方法也都還是不同吧?」

【註解】心理成長做的好的人,也會很關心國家政事,但他的關心,不是因為利害,不是出於自身的利益,只關心道義。溫、良、恭、儉、讓這幾種品德很有說服力,說明他關心的已經不是利害,不是私人的利益。正因為不是出於利害,反而能得到。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釋義】孔子說:「父親在世看他的志向,父親去世了,看他的行為。長期不更改父親的原則,就可以說是做到孝了。」

【註解】一個人的內心什麼樣,外在呈現就會是什麼樣,外在呈現包括語言、思想、志願、行為等。所以反過來,觀察一個人的外在行為,也可以了知他的內心。一般說來,行為比語言和思想更能代表一個人的真心,因為語言和思想可以騙人,違背真心,而行動卻更直接貼近心理能量。長期的行為,又比短暫的行為更能代表真心。也許孝道在這裡只是一個代表,一個內心對父親沒有仁愛的人,別指望他在別的地方能盡孝道。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釋義】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為貴,古代君王的治理之道,美就美在這裡。然而小事大事都這麼做,也行不通。為和而和,不用禮來加以約束,也不可行。」

【註解】規則是用來約束不自覺的行為,目的是和,不是為了懲戒,不是為了約束而約束。我們人,常常在做事的過程中忘了初衷,為做事而做事,為約束而約束,忘了目的是和。不自覺的行為,用規則來約束;不自覺的人,用規則來約束。本來就自覺的行為,不需要約束;本來就很自覺的人,不需要約束。聖賢君王所處的時代,民風本來就好,用不著太多約束,特殊時候需要一些約束,也大家都清楚,目的是和。世風日下,民風衰敗,那麼就不能還用這套,需要更多的規則制約。為和而和,追求和,忽視規則的作用,也是偏頗。心理成長也是完全相同的經驗。有些人天生起點高,自我要求也高,這樣的人適合放寬規則,放鬆自我壓抑與剋制,這樣做會獲得更多的成長。有些人起點低,自我約束力本來就差,必須培養規則意識,過度的放縱和包容,反而是有害的,阻礙成長。

1.13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釋義】有子說:「信用接近道義,說的話就能兌現;恭敬接近禮法,可以遠離恥辱;依靠的都是親近的人,那麼也就可靠了。」

【註解】義和禮,都屬於行為約束,有些人,不需要行為約束。講信用的人,信用能代替義;有恭敬心的人,恭敬可以代替禮。並不需要有懲罰,才遵守禮法,遵守禮法不是為了避免懲罰,只是出於恭敬心。僅僅是出於恭敬心,有些事情自己就不做,卻也因此而避免了違反禮法。有些餐廳衛生條件就特別好,因為他們有信仰。不過話說,這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標準,心理諮詢師能達到這種標準的,幾乎沒有。以這樣高標準要求世人,或者說世人入門學習這麼高的標準,其實容易虛假。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釋義】孔子說:「君子吃東西不貪求飽足,居住不貪求安逸,做事利索,講話謹慎,按照道來修正自己,這樣就算得上好學了。」

【註解】最低一心理層面:我們吃東西經常被貪慾推動。七八分飽是最舒服的,但我們通常都會吃九分飽,十分飽,甚至十二分飽。仔細觀察內心的話,十二分飽,其實很常見的。我們更多地是在為緩解焦慮而吃,為滿足口腔的貪慾而吃,不只是為生理的需求和健康而吃。更高一心理層面:心理成長做得好的人,不完全依賴食物這種外在的東西來獲得心安,他自身內在就心安,踏實,自在,所以他不多吃,不貪食,不過分追求食慾的滿足,不過分追求飲食的享受。更高一心理層面:其實修心追求正道,這件事,真的比食物重要得多,他們更關心正道,不願把精力放在食物這種東西上。受情結、情感、慾望掩蓋,干擾,人的思維不夠敏捷,心不夠清明,不能直接實現自己的意願,會有惰性;情結力量得到化解,思維和情感的力是同步的,意志和能量是同步的,知和行是同步的,做事會很乾脆,並且目標明確;再提升,則做事是為了修心,每一件事,心都可以與事同在,通過事來修正心。我們一般人,心口不一,因為我們並不真的清楚內心深處怎麼想;成長之後你逐步做到心口如一,語言不歪曲,不扭曲自己的內心;更進一步的成長,不隨便講話,因為不僅能接納自己的內心,同時能接納他者與自身的不同,能接納他者對自己語言的誤解,因為自己的語言,誤導他人,這裡邊有自身的過錯。不過成長過程中,這三個層面,是分次第逐步自然發生的。用第三個層面去要求第一個層面,就是混淆,我們實際上總在犯這種混淆的錯誤。古人修心的標準,真的是很高的。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釋義】子貢說:「貧窮而不諂媚,富貴而不驕奢,怎麼樣?」孔子說:「也算可以了;但不如貧窮也能快樂,富貴卻喜好禮。」子貢說:「《詩經》上講,『切了還要磋,琢了還要磨』,大概就是說的這個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跟你討論《詩經》了,跟你講其一,你已知其二。」

【註解】成長入門的時候,能做到心理能量不外投,就算不錯。貧窮,但是我不依賴別人,不討好,不往外用勁。但是下一步的成長,這個標準就不夠。貧窮的時候我清楚原因,清楚現狀,我能清楚地看到現狀的每一步進展,演變,因為看的清楚,所以我心裡是踏實的,不但懂貧窮的現狀,而且懂貧窮的本質。因為踏實,內心有一種快樂,懂事物本質的快樂。再下一步,又會有更高的要求。成長就是這樣,跟雕琢玉器似的,切了還要磋,琢了還要磨,一步一階梯,永無止境。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釋義】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擔心的是我不了解別人。」

【註解】諮詢成長中使用的技術,只是表像,不是內在真正要傳達的東西。真正要傳達的東西,是背後所隱含的智慧。這智慧跟人們平常的價值觀可能不是完全一致的。人們總是要帶著自己的價值觀來開始學習,所以,誤解、攻擊、批評、指責,不理解,才是正常的。諮詢師自己內在的這種智慧,也是多年學習體悟積累而來,不可能一下子被人理解。所以不被人理解,他也是能理解的。誤解、攻擊、批評、指責,他也能忍受,因為他真正的目標,是讓對方獲得智能,這個目標不會被暫時的誤解攻擊而改變。更高的自我要求,諮詢師會把引導別人當作自己修心的機會,別人不理解,不是看作別人的問題,是看作自己的問題,去反思是自己哪裡出了問題,是自己身上哪個地方動力不順,以至於對方不理解,接受不了,調整自身,自己這邊順了,事情也就順了。


推薦閱讀:

第100期 | 堅持100天,會發生什麼?
一篇關乎男人成長與責任的演講: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
人們因為相同而吸引,因為相異而成長
放手,雖然痛苦,卻能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更堅強 做自己喜歡的事
先成長,再成功;先升值,再升職!

TAG:經驗 | 心理 | 成長 | 論語 | 用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