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市場基礎知識(二)

二、證券市場

1.證券市場的定義

證券市場是有價證券發行與流通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組織與管理方式的總稱。

證券市場是資本市場的基礎和主體,它包括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流通市場。在現代發達的市場經濟中,證券市場是完整的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反映和調節貨幣資金的運動,而且對整個經濟的運行具有重要影響。

2.證券市場的特徵

與一般商品市場相比,證券市場具有以下基本特徵:(1)證券市場的交易對象是股票、債券等有價證券,而一般商品市場的交易對象是各種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2)證券市場上的股票、債券等具有多重市場職能:既可以用來籌措資金,解決資金短缺的問題,又可以用來投資,為投資者帶來收益;也可以用於保值,以避免或減少物價上漲帶來的貨幣貶值損失;還可以通過投機等技術性操作爭取價差收益。而一般商品市場上的商品則只能用於滿足人們的特定需要。(3)證券市場的證券價格,其實質是所有權讓渡的市場評估,或者說是預期收益的市場貨幣價格。它與市場利率關係密切。而一般商品市場的商品價格,其實質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取決於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4)證券市場的風險較大,影響因素複雜,具有波動性和不可預期性。而一般商品市場的風險很小,實行的是等價交換原則,波動較小,市場前景具有較大的可測性。3.證券市場的分類證券市場的分類很多,最常見的有以下三種:(1)按證券的性質不同,分為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債券市場又可進一步分為國庫券市場、金融債券市場和公司(企業)債券市場。(2)按組織形式不同,分為場內市場和場外市場。場內市場指的是證券交易所;場外市場則主要指店頭市場(櫃檯市場),以及第三市場、第四市場。(3)按證券的運行過程和證券市場的具體任務不同,分為證券發行市場和證券交易市場。三、證券市場的產生與發展1.證券市場的產生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產物,在簡單商品經濟條件下,由於社會分工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因而信用制度落後簡單。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複雜,商品經濟日益社會化。日益擴大的生產需要,大大促進了信用制度的發展。商業信用、銀行信用和國家信用等資金融通方式不斷出現。各類信用形式的發展,又導致越來越多的信用工具的出現。出於資金融通的需要,各類有價證券隨著信用制度的發展而不斷增加,但提供信用的人所提供的資金未必都是長期閑置的,有時為了急需資金,就必須保證所持有的有價證券具有一定的流動性,以便能出售換取現款。這樣,信用工具——各類有價證券的轉讓流通和買賣,就成為其存在和運用的必要條件。證券的發行和買賣使得證券成為一種金融性商品,從而使證券市場的產生成為必然。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的原始積累階段,16 世紀的西歐就已有了證券交易。當時的里昂、安特衛普已經有了證券交易所,最早在證券交易所進行交易的是國家債券。此後,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生產經營方式的出現,使股票、公司債券及不動產抵押債券依次進入有價證券交易的行列。在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英國,300 多年前,被稱為「股票經紀人」的商人就已在他們的主要市場——倫敦交易所從事證券市場的一些簡單業務。在我國,19 世紀70 年代以後,清政府洋務派興辦了一些企業。隨著這些企業股份制的出現,中國企業的股票應運而生,隨之而至的便是證券市場的產生。我國最早的證券交易市場創立於清朝光緒末年上海外商組織的「上海股份公所」和「上海眾業公所」。在這兩個交易所買賣的證券,主要有外國企業股票、公司債券、南洋一帶的橡膠股票、中國政府的金幣公債以及外國在上海的行政機構發行的債券等,實際交易偏重於洋商的股票和橡膠股票兩種。中國人自己創辦的交易所在辛亥革命前還不多見。1912 年以後,證券交易規模逐漸擴大。1919 年,北京成立了證券交易所,這是全國第一家專營證券業務的交易所;上海成立「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這標誌著中國證券市場開始向正規化發展。2.證券市場的發展20 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階段過渡到壟斷階段。正是在這一過程中,證券市場以其獨特的形式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從而有效地促進了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同時也使自身獲得巨大發展。在這個時期中,由於資本主義虛擬資本大量膨脹,整個證券業處於高速度發展階段,具體表現為有價證券的發行總額驟增。從1890 年至1900 年發行額增加了近5倍。與此同時,這一時期有價證券的結構也起了變化,在有價證券中佔主要地位的已不是政府公債,而是公司股票和企業債券。據統計,1900 年至1913 年發行的有價證券中,政府公債佔有價證券發行總額的40%;公司債和各類股票則佔60%。1929年至1933 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危機的前兆就表現在股市的暴跌,隨之而來的大蕭條使證券市場受到嚴重影響。危機過後,證券市場仍處於蕭條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雖然各交戰國由於戰爭需要發行了大量公債,但就整個證券市場而言,仍然處於不景氣之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歐美和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以及各國的經濟增長,從而大大地促進了證券市場的復甦和發展。70 年代以後證券市場出現了高度繁榮的局面,證券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證券的交易也越來越活躍。3.證券市場發展趨勢(1)金融證券化。在整個金融市場中,證券的比例越來越大,比重迅速上升。以日本為例,在60 年代,日本企業的資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靠發行證券籌措的資金占籌資總額的不足20%。到1978 年,發行證券籌資所佔比例已上升到44%,而且這種上升的趨勢還在繼續。與此同時,居民儲蓄結構也出現了證券化傾向。出於保值和增加收益的需要,人們將儲蓄從銀行存款轉向證券投資。(2)證券交易多樣化。隨著證券市場的逐步發展,各類有價證券的發行種類和數量以及範圍不斷擴大,交易形式日趨多樣化,這主要表現在:1)證券商品化。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在某些方面的職能不斷更新,種類不斷出現。2)證券交易方式不斷增加。除了普通交易方式,還出現了期權交易、期貨交易、股票指數期貨交易等新的交易方式。3)證券發行日益大眾化。4)證券投資者多樣化。即認購證券的不僅有個人,而且法人投資者日益增多。(3)證券投資者法人化。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證券投資者有所變化。不僅社會公眾個人認購證券,更重要的是,法人進行證券投資的比重日益上升。認購證券的法人,從過去主要是金融機構,擴大到各個行業,很多企業都設立了證券部或投資部。據估計,法人投資在世界各國證券市場上佔一半左右。(4)證券市場國際化。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的國際化,也引導著資本投資國際化。據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的統計,1977 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有跨國公司1 萬多家,其中,美、英、原西德合計約6000 家。可見,證券投資國際化已成為證券市場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主要表現在:1)世界各主要的證券交易所都已成為國際性證券交易所。它們不僅在本國大量上市外國公司的證券,而且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從事國際性的股票委託交易。2)股份公司越來越多地到國外證券市場發行股票。根據有關資料,1975年美國220 家銷售額在10 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中,有80 家在國外的證券交易所掛牌出售股票。3)進行證券投資的個人或法人,不僅在國內證券市場上認購外國證券,而且委託本國證券公司在國外證券市場進行買賣證券活動。(5)證券市場自由化。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到70 年代前,各國政府為了保護和扶植證券市場,採取了種種保護措施,主要限制內容是:1)實行銀行和證券業務分離制,禁止銀行經營包括股票在內的證券業務,以避免資金雄厚的銀行控制市場;2)實行委託買賣股票手續費最低限額制,目的是防止證券市場上的過度競爭。進入70 年代以後,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以上措施越來越阻礙證券市場的發展,於是各國陸續廢除限制條令,實行證券市場自由化。(6)證券投資交互化。社會化大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銀行業與工商業、國內證券市場和國際證券市場的相互融合,導致了證券投資的相互擴散和滲透。如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主要金融機構——大通曼哈頓銀行的股東中,有不少大公司參與持股,該銀行與其他各行業的78 家公司互有兼任董事的關係。(7)證券市場計算機化。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為證券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電子計算機從50 年代下半期開始應用於證券市場,現在世界上的各主要證券市場已基本上實現了計算機化,從而大大地提高了證券市場的運行效率。
推薦閱讀:

發令槍響!信貸資產證券化大爆發就在今年
飛蟬智投庄珏林:用「大數據+R語言」攻克海量計算難題,助力智投發展
解讀打新神器——廣發證券」融易通 」 - 希財網
2018.04.13 繼續閑聊一下旅遊板塊
贏在龍頭決策破解版(非旗艦版),含所有新指標 - 證券軟體及數據交流區 - 理想論壇 - ...

TAG:市場 | 證券 | 知識 | 基礎知識 | 證券市場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