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疾病,重在治肝

面神經麻痹、癲癇、血管性頭痛、震顫麻痹,均為神經系統常見病,均有肝風擾動之象,故均應採用平肝熄風法治療。但四者成因,同中有異。面神經麻痹重點在「風」,癲癇重點在「痰」,血管性頭痛重點在「瘀」,震顫麻痹重點在「虛」。故在臨床中應對各病知其所同,為肝風擾動,明其所異,分別為風、痰、瘀、虛。然後立法處方,有所依據,加以靈活化載,庶可葯證合度,提高療效。現僅就運用以天麻、鉤藤、僵蠶、全蠍、蜈蚣為基礎的平肝熄風法治療面神經麻痹、癲癇、血管性頭痛、震顫麻痹等病,抓住其各自的不同特點,加以探討。1、治療面神經麻痹,要著眼於一個「風」字:面神經麻痹或稱面神經炎、面神經癱瘓。中醫稱之「口癖」。因此病主要表現為口角歪斜、口齒不清,故名。俗稱「吊線風」。面神經麻痹,是神經系統常見病。老幼青壯均可發病,而以中青年較多。本病急性期來勢迅速,常於晨起發現面肌癱瘓,口角向健側歪斜,不能皺額、蹙眉、閉目、鼻唇溝變淺,鼓腮漏氣,進食時食物易殘留於患側齒頰間。西醫認為由於感染病毒所致。本病多由於正氣虧虛、表衛不固、風邪乘虛入侵,以致氣血痹阻,經絡失和,故見口眼歪斜,面肌麻痹。處方:天麻9g鉤藤15g 炙僵蠶9g全蠍粉2g(亦可用蜈蚣粉2g,或用全蠍粉、蜈蚣粉各1g)分2次吞服,以平肝搜風通絡;丹參15g當歸15g赤芍、白芍各15g,以柔肝行血熄風。初發病階段,應加防風9g板藍根30蒲公英30g以祛風解毒。急性期可加仙靈脾9g 蓯蓉12g 生地30g,陰陽相配,以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能顯著提高療效。久病正氣虧虛,可加党參、黃芪各15g,以益氣扶正祛邪。2、治療癲癇,要突出一個「痰」字:癲癇又稱癇證。民間常稱「羊癇風」,主要形容其發作時常伴畜類呼叫聲。大發作時常見突然跌仆,不省人事,口吐涎痰,喉間痰鳴聲,四肢抽搐等症。除與肝風擾動有關外,上述癥狀,均與痰濁內蒙,密切相關。處方:天麻9g鉤藤15g,以平肝熄風;僵蠶9g 菖蒲9g遠志4.5g 生南星15g,以化痰開竅(亦可選用天竺黃9g 生半夏15g);全蠍粉2g分2次吞服、生鐵落60g,以鎮驚定癇(亦可選用紫石英30g);白芍30g 丹參15g,以養血柔肝熄風。發作時神思恍惚,喃喃自語,或不自覺地解扣、搜索衣袋等表現,稱作精神運動性發作,可加炙甘草9g 淮小麥30g大棗5隻。3、治療血管性頭痛,要抓住一個「瘀」字:血管性頭痛的診斷標準為:首次發病多在青春期,病程在半年以上,頭痛為發作性,呈現跳痛或刺痛,每次發作相似,常伴噁心、嘔吐、畏光或視覺先兆,排除因其他疾病引起的頭痛。血管性頭痛,中醫屬「內傷頭痛」、「偏頭痛」、「頭風」。本病病程漫長,纏綿擾人。從長期臨床觀察到「瘀」、「風」、「痰」,是本病發病機制,其中尤以血瘀阻絡為主。處方:天麻9g鉤藤15g 炙僵蠶9g,以平肝熄風;川芎9g白芷9g 丹參20g桃仁9g莪術15g,以活血化瘀止痛;生鐵落60g 生南星15g全蠍粉2g分2次吞服,以豁痰化瘀鎮痛。如本病纏綿日久不愈,氣血虧虛,可加黃芪、當歸各15g;如肝腎虧虛,可加枸杞子、旱蓮草、山茱萸肉各12g。4、治療震顫麻痹,要圍繞一個「虛」字:震顫麻痹即帕金森病。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男多於女。患者頭腦不自主地幌動,肢體顫抖僵硬,頸項強直,行走時急速小步前沖,動作遲鈍,語言單調不清,面容呆板,呈「面具」狀。中醫對本病稱作「顫證」、「震顫」、「振掉」。多與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有關。蓋肝藏血主筋,腎藏精主骨,年老體力漸衰,腎水無以滋養肝木,筋骨失於濡養,風陽擾動,導致肢體震顫,關節僵直。或因勞倦思慮過度,飲食調理失常,氣血不足,不能滋養四肢經絡,導致筋脈拘攣,行動遲緩。部分患者還可發展成為痴呆。處方:天麻9g鉤藤15g 炙僵蠶9g全蠍粉2g,分2次吞服,以平肝熄風和絡;熟地黃12g 山茱萸肉12g 仙靈脾9g狗脊12g杜仲12g白芍30g,以益腎養肝;丹參20g紅花4.5g,以養血祛風。如患者面色不華,神疲乏力,舌淡脈細,可加党參、黃芪、當歸各12g,以調補氣血。大便乾燥,可加蓯蓉、生首烏各12g,以補養肝腎,潤腸通便。
推薦閱讀:

中國造!繼克隆猴之後的又一里程碑:世界首例「舞蹈豬」誕生,成功敲入神經疾病基因
什麼樣的神經損傷是不可逆轉的?

TAG:疾病 | 神經 | 神經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