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不能被遺忘

今天是中國第12個文化遺產日。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其中一項重要舉措就是: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

說到中國文化遺產,不得不提中國改變世界的三樣東西:一條蟲子,一塊泥巴,一片葉子。相信大家都知道,這是三樣東西分別指的是中國的絲綢、陶瓷與茶葉。

老舍先生便在《多鼠齋雜談》中寫道:「我是地道中國人,咖啡、可可、啤酒皆非所喜,而獨喜茶。有一杯好茶,我便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一片神奇的東方葉子。

茶葉在中國的發展已有幾千年的歷史。

茶葉最早用於入葯。戰國時期第一部藥學著作《神農本草》記錄了口傳的茶的起源:「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周代將茶作為祭品,《周禮.地官司徒》中記載「掌荼」和「聚荼」以供喪事之用。

春秋到東漢時期,茶葉既是祭品,又是菜食。東漢名醫華佗在《食論》中寫到「飲茶益思」。茶葉已經作為商品,在民間得到普及。

兩晉南北朝時期,飲茶制茶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東晉佛教傳入後,僧眾通過飲茶解除坐禪瞌睡,大力倡導飲茶。

唐代飲茶已經成為上流社會的風俗,中唐還建立了貢茶制度。

宋代世大夫鬥茶之風盛行,民間不同檔次的茶坊林立,百姓花式喝茶。

明代改煎茶為撮泡,紫砂壺應運而生。開始進入制茶興旺期,除綠茶之外的其他茶類陸續出現。

清末以後,茶葉成為主要出口物資之一,也刺激了制茶技術的革新。

如今,雖然茶作為健康飲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可是茶文化卻因為一些有形無神的偽茶道的出現,受到大眾的唾棄。

可是,那並不是中國茶文化的真實形態,茶文化並非矯揉造作地擺弄那些昂貴的茶具,夸夸其談地賣弄那些所謂得茶道。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它可以是下里巴人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也可以是陽春白雪的琴棋書畫詩酒茶。

自古以來,茶便是文人騷客生活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將日常飲茶的習慣進行了藝術加工,更地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茶的藝術性和靈性: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是納蘭性德與妻子的恩愛,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是杜耒對客人的一片冰心。

「黃金碾畔綠塵飛,碧玉甌中翠濤起。」是范仲淹對茶的激賞,

「細啜襟靈爽,微吟齒頰香」是陸遊對茶的無窮回味。

老舍先生的《茶館》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記錄了眾生百像。

……

中國茶文化作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璀璨的一筆,已經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經深入國人的骨髓,成為我們血和肉的一部分,我們不會亦不能將其遺忘。


推薦閱讀:

漳浦盤陀:「茶產業+」打造茶文化特色小鎮
古人怎麼喝茶?
李嘉誠:一杯工夫茶,改變一生
廣東茶文化大有講究 這份「巡茶」攻略一定要收藏! | 賞味
論茶香書香的倒掉

TAG:中國 | 文化 | 茶文化 | 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