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確人生目標,立志求道
07-27
因為一個人如果放棄志向,就會分散、漂浮,失去人生的方向。就好像一艘船在茫茫大海里航行,沒有了羅盤針,那麼它就根本沒有什麼「航海」的問題,只是在漂浮而已。有一次,我得到一個機會到山東曲阜,參觀孔子研究院。一進門就看到四句話,前兩句是「志於道,據於德」,再往裡面走,是「依於仁,游於藝」。孔子研究院一定認為這十二個字能夠代表孔子的思想,所以才放在進門的地方。但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先說了道、德、仁,最後又來了個藝術的「藝」呢?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論語·述而》)孔子說:「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確實把握德行修養,絕不背離人生正途,自在涵泳藝文活動。」第一個「志於道」,「道」代表人生的康庄大道,指人生理想或完美人格,所以要立志追求。也就是說,你要做一個人,不能只做生物而已,要立志於走上人生的正途。人一般立志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代表現在還沒有做到,已經做到就不用立志了。志於道的「道」恐怕一般人一輩子也做不到的,但是做不到也要有這個志向,沒有志向就沒有方向,沒有方向你的生命只會在原地打轉。第二個「據於德」,「德」指個人的德行修養。一個人做好人做好事,修鍊自己的道德,到最後會有心得,而這個心得你一定要緊緊把握住,要不然進一步退兩步就可惜了。「據」就是要緊緊把握的意思,好不容易修鍊出一點德行,要好好抓住它,不要退步,要一直往前走下去。第三個「依於仁」,「仁」是在個人身上顯示的人生正途。「仁」與「道」不同,「道」是人類共同的、普遍的路,「仁」不能離開個人,是個人的路。每個人都不同,譬如你做生意,你是學者,你要就你本身可以走的路去走,擇善固執,絕不背離,叫做依於仁。最後「游於藝」,「藝」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可以統稱為藝文活動。「游」代表優遊自在,涵泳其中。人的生活不能太緊張了,一天到晚講人格、德性、仁義,神經綳得很緊,會帶來壓力。人的生命需要調節,「游於藝」是說你在休閑的時候,不妨下下棋、唱唱歌、打打球,放鬆一下。今天所謂的運動休閑活動都屬於「藝」的範疇。由此也知,我們以前講孔子,很容易把孔子說成是硬梆梆的人,好像每天都在教導別人,其實不是的;孔子的生活很豐富,愛好廣泛,情感細膩,這都跟「游於藝」有關係。接下來,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一個讀書人如果立志走上人生正途,但卻恥於粗糙的衣服與惡劣的食物,這樣的人不值得與他多談,因為他的立志是假的。為什麼呢?因為以生活貧困為恥,代表他志向卑微。而在孔子心目中,「士」,也就是讀書人,應該努力成為君子,應該努力培養才德、獲取官位、造福百姓。當然,孔子這麼說,並不是讓讀書人一定要過貧窮的生活,而是說讀書人心裡挂念的不應該是生活條件,而是人生的理想。所謂「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讀書人如果留戀安逸的生活,就沒有資格做個讀書人。因為衣食住這種具體的生命要求,是人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例如,一個人需要吃飯,不吃飯就會餓死。因此吃飯是人的必要條件。但是光吃飯,不足以做人,「足以」二字就是充分條件的意思。那麼,足以做人的東西是什麼呢?道。《論語》里有一句話可以參考。子貢以前窮困,後來發財了,他請教老師,如果一個人貧窮而不諂媚,富有而不驕傲,老師以為如何?孔子說,不錯了,但是還不夠好,「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道」是人生正途。一個人不論在什麼環境下,如果都能堅持行道,並且以此為樂,就接近「人之成」的境界了。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即使一國的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一個老百姓的志向卻不可輕易放棄。因為一個人如果放棄志向,就會分散、漂浮,失去人生的方向。就好像一艘船在茫茫大海里航行,沒有了羅盤針,那麼它就根本沒有什麼「航海」的問題,只是在漂浮而已。用船行大海來比喻人生在世,是很恰當的。人生在世,如果能「志於道」,他就會有方向,每天順著方向努力去走,再怎麼慢,也有走到終點的一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我的一個小目標,看起來比同齡人年輕
※你是為了誰而改變自己?重掌人生方向的關鍵思考
※如何找到人生目標?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
※人生的目標
※人生目標如何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