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作文:試論對聯文體
07-27
對聯,又稱聯語,俗稱對子,簡稱「對」或「聯」。對聯文體,指對聯的文章(形質曰文,起止曰章)體式體裁。對聯文體研究是對聯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建對聯學的基礎。關於對聯文體歷來說法不一,尚未見有科學的規範的解說和定義,今試論之。 對聯文體,與新體散文、小說、詩歌、戲劇、舊體詩詞曲賦一樣,是文學體裁,對聯作品屬文學類作品。 文學是語言文字藝術,文體不同,語言文字藝術的表現形式也不同。古人以有無韻律將文章分韻體文和散體文兩大類。韻文,指押韻的文體或作品。韻文中又有兩種,一種只句腳押韻,如古體詩古體賦和文賦等;一種不僅句腳押韻,還對句中句數字數,平仄對仗有規定,如律詩、詞、曲、駢賦律賦等,將押韻而又對句數字數、平仄、對仗有規定的文體稱格律體,只押韻不對句數字數、平仄對仗有規定的稱非格律體。散文,指不押韻的文體或作品,散文中也有兩種,一種是全散,一種是半散,句中講平仄對仗,如駢體文。駢文不押韻,不規定句數字數,只規定平仄、對仗,也是格律文學。可見押韻與否是韻體與散體的分界線,有平仄、對仗規定與否是格律體與非格律體的分界線。 對聯文體,不押韻,不規定句數字數,但講求對仗平仄,這和駢體文相似,也是格律體。由此可見,對聯文體是處於韻體中的格律體(律詩、詞、曲、駢賦、律賦)和散體中的格律體(駢文)之間的格律文體。因此,對聯不屬於韻文,也不屬於一般散文,是不押韻的「詩」講平仄的「文」,這種兼具詩文體裁特點獨立的的文體,才是真正的對聯文體。這種文體,可簡稱為對體或聯體,這種文章,可簡稱為對文或聯文。其特徵是: 一、聯體分兩行,由平行並列的兩行文字構成。行,是一篇語言文字從頭至尾在書面上的表達格式。兩行按對仗方式分上下(或左右)部分,上行稱上聯(或岀句),下行稱下聯(或對句)。行,又可稱邊,兩行即雙邊,一行為單邊。兩行(邊)為一副(副為成套物件的單位),又因聯文常寫在紙或帛上,故兩行(邊)又稱一幅(幅為物件寬度的單位),副或幅是對聯的整體單位。每行(邊)由聯句構成,句數不限。句是對聯的個體單位,雙邊一句的稱一句對(聯),二句的稱二句對(聯),以此類推至多句對(聯)。句由字構成,每句字數不限。對聯是以字(詞)為語義或語法單位進行對仗的。可由一字對起,雙邊一字對的稱一字句對(聯),二字的稱二字句對(聯),以此類推至多字句對(聯)。一二三字句對多為獨詞句對,可獨立成聯,亦可串插在多句聯中。聯句以四六字和五七字對居多,可獨立成聯,亦可結合成聯。一至三字句對和八字以上的多字句對為散句對(聯)。 兩行結構,不限句數字數是對聯文體的顯著特徵,也是與別體相區別的明顯標誌。文體有分行有不分行的,散體、駢體、賦體只一行,行中分段。詩體分行,新體詩古體詩不限行,也不限句數與字數,律體詩分行,絕句四行,每行一句,每句五言或七言,規定兩句平仄相對為一聯(注意,詩聯每兩句一聯不論對仗與否,詩之聯與對之聯概念含義不同),兩聯平仄相粘為一首;律詩八行,每行一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兩句平仄相對為一聯,兩聯平仄相粘,四聯為一首。格律詩只有分行才能看岀平仄相對相粘的格式特徵。詞不論行,論闋(一曲終了),一闋為一首,有單闋,有分上下兩闋(段)的。每闋按詞譜規定句數、字數、對仗、平仄。曲也不論行,論宮調,一般分單宮調和諸宮調。每調為一首,按曲譜規定句數、字數、對仗、平仄,詞曲中句與句分不分行皆可,因詞曲中句與句之間平仄不對不粘或只對不粘。可見對聯兩行特徵與諸體皆不同,不限句數字數,長短隨心,與詩詞曲有明顯區別。 二、聯句在聯體中的結構規律稱句法。聯句句法開始簡單,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別體句法逐漸豐富起來。現在聯句句法一般有駢句(駢文句法),律句(律詩句法),非律句(詞的逗字領字句法)和散句(古今散文熟語句法)。各種句法可單獨使用,亦可在多句聯中交錯配合使用。 句法多樣是聯體的另一個顯著特徵,也是與別體相區別的明顯標誌。別體句法多單一。律詩只五七言,按律詩平仄式規定詩的句法,雖整齊化一,但失於單調死板。詞曲雖為長短句,句法有了變化,靈活-些,但都有固定的譜式框定句數字數和平仄式,仍不自由寬鬆(賦體分古賦、駢賦、律賦和文賦,其中古賦文賦為非律體,不講究句中平仄,律賦平仄從律詩,駢賦平仄從駢文,都沒有自己的特點,可不論)。駢文多為四六字句(間有五七字句),雖無固定的譜式匡定,但也要由始至終「兩兩連排」,自由不得。散文句法無字數規定,雖比較自由,但也是單一的。聯文吸取了各體句法於內,以聯律規範,使聯句整散結合,充實飽滿,豐富多彩,諸體難以比肩。 認識聯句句法多樣化很重要,不然只創作句法單一的對聯,和別體就沒區別了。如果,只用律句,最好也只能是詩句,只用駢句,最好也只能是駢文,只有各種句法配合使用,才有真正的聯文體味。 三、通體對仗是對聯文體的第三個顯著特徵,更是與別體相區別的最重要的標誌。對仗是聯體的靈魂,沒有對仗便沒有聯體。別體也有對仗,但都不是通體。所謂通體對仗,指聯中每句,句中每字都對仗,這是別體所不具備的。駢體和賦體中的對仗句較多,但並非通體,其間夾有關聯詞或散句(有的散句很多),且駢與賦中的對仗都是在一行中兩兩連排自對,而聯句是在兩行中雙邊互對或單邊自對,對仗形式截然不同。律詩中只規定有兩聯對仗,詞曲中的對仗,或有或無,有在什麼位置,也都按譜式規定,皆非通體。 此外,聯語和詩詞曲的平仄節奏不同。詩詞曲是韻文,起於吟唱,其聲調節奏平仄安排從音步(節拍休止),詩詞曲多以一兩個字(字的音節)為一音步,其節奏點只能在單音詞和雙音詞尾上,用詞量必然受到限制,而聯語屬散文 (講平仄的對文),起於誦讀,其聲調節奏平仄安排從語頓(語義停頓),語義停頓與詞、短語和句子的語法結構有關,節奏點就不止是在單音節或雙音節的詞尾上了,用詞量將大大增加,這也是別體所難以企及的。因此,聯語應以語頓節奏點計平仄,鑒賞古人聯作,可知古人屬對就是以字音決平仄,以語義(字與字結合之相對完整的意思)定節奏的,節奏點隨語義定,向無統一規定。這個傳統應繼承,但今人多不識,須認真探討才是。 以上特徵,顯示了對聯文體在諸體中的獨立性。根據這些特徵,可給對聯下定義為: 對聯是「兩行不限句數、字數、通體對仗、講求平仄的漢語語言文字藝術」。其中,「語言文字藝術」,表明對聯的文學性,指明對聯是文學類作品,這是給對聯定體位。在文學藝術領域,一般稱語言文字藝術(如新體詩歌、散文、小說、戲劇、舊體詩詞、曲賦等)為文學,稱其他藝術,如書法(漢字書寫藝術),繪畫(物體造型藝術),戲曲(舞台表演藝術)等為藝術。所以,在文藝領域中對聯屬文學,可稱對聯文學,不屬藝術,不可稱對聯藝術。對聯與書法、裝璜、建築等藝術結合,那就成了綜合藝術,其文字腳本仍是文學。分清與界定這個區別很重要,不然,總是誤將對聯稱藝術,對聯就不是文學作品,聯家也不屬作家文學家,對聯也就進不了文學史了。 「語言文字藝術」之前冠以「漢語」,表明對聯文學的民族性和民俗性。漢語(含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是漢民族共同語,記錄漢語的漢字,是個體單一,形聲一體的表義文字,只有這種語言文字才能構成對聯文體,其他民族的表音文字不行。由漢語寫作的「兩行文字」顯示了漢民族語言的優越性,作為國粹,對聯傳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文學的第一驕傲。對聯的產生和發展與漢族民俗有密切而深厚關聯。應用於生活實際的題物、贈人、賀喜、挽喪類的楹聯,和民風民俗息息相通。國家將「楹聯習俗」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起來就是明證。但有必要指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是「楹聯習俗」,而非楹聯。楹聯習俗是指「過春節時人們貼楹聯」的習俗,「貼楹聯」是習俗,楹聯作品本身並不是習俗,就像端午節吃粽子插艾蒿,中秋節吃月餅賞明月是民間習俗,粽子、艾蒿、月餅、月亮並不是習俗一樣。因此,我們不能把中國楹聯當作非物質文化遺產去向國家或世界申報,也不能說對聯作為民俗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申報並列入「民俗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楹聯習俗」而非楹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作文,多大點事兒(一部駕馭文字、遊戲文字、用文字來繪畫的作文書)
※中秋節的來歷作文400字|中秋節的來歷四年級作文
※作文「困難戶」有救了!老師直言:「吃透」這份資料!穩拿作文高分!
※家風伴我成長作文600字
※葉聖陶作文教學思想及其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