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常生活批判

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進退之道」2006-07-24 02:52, 周彬, 3780 字, 48/335, 原創 | 引用教師掌握的學科知識,並不必然成就一位優秀的教師;如果教師用自己的學科知識去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這位教師表現出來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演員的榮耀,這是他的學生最大的榮幸;如果這位教師用自己的學科知識去證明自己的學科價值,這位教師表現出來的演員的智慧,而不是教育者的榮耀,這是他的學生最大的不幸。

論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進退之道」

在《讀者》上看到這樣一則故事:「隨煬帝對他的大臣楊素誇耀自己說,朕的文才也是滿朝第一。於是,隋王朝在文學史上是一張白紙。陳子昂登幽州台悲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正是針對這種文學斷層而言。皇帝愛文學,對文學而言,可能是幸事,但也可能是大不幸事」。讀到這,不由得將隨煬帝與文人的關係,將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關係,將文學與學科學習類比起來。於是不難得出同樣結論:教師擅長學科知識,對學生而言可能是幸事,但也可能是極其不幸福之事。因此,教師掌握的學科知識,並不必然成就一位優秀的教師;如果教師用自己的學科知識去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這位教師表現出來的是教育智慧,而不是演員的榮耀,這是他的學生最大的榮幸;如果這位教師用自己的學科知識去證明自己的學科價值,這位教師表現出來的演員的智慧,而不是教育者的榮耀,這是他的學生最大的不幸。

學科教師往往比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對學科教師而言,要麼從相應學科的大學院系畢業,要麼個人對所教學科有精到的見解,之所以在學校承擔這門課程,也正是有此學科資本。可是,教師比學生掌握更多的學科知識,對教師本人來說,自然知識越多越好;但對學生的學習來說,這多出來的學科知識究竟是有幸還是不幸,還很難給出定論。

在某省級重點高中聽一位數學教師的課,這位數學教師出身名門(某重點大學數學系畢業),講解起數學題目來是滔滔不絕。在短短二十分鐘之,分別用三種方法講解一道高考數學難題,講完之後很謙和地問學生一句:你們都聽懂了嗎?但仍然俺蓋不了對自己解題能力的「自負」。當我悄悄地問同學是否聽懂時,同學說:「每種方法我都聽懂了三分之一」。我想,如果讓這位同學在考場遇上了這道題,他肯定無法像他老師這樣自信。記得我在一次考試結束之後,就曾受到一位教師的責備,說他至少在上課時用三種方法解答這道題,為什麼就一種也沒有掌握。原來我也只是掌握每種方法的三分之一,但這並不足以讓我得出這道題的正確答案。

我有一位高中化學老師,他只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生,高中是否畢業我們也無從知曉。這位老師對學科知識對自己的教學信心挺足,但對於學科知識的信心並不是很強。每次上課講完書上的例題和解題方法,就問我們自己是否還有更簡單的解題方法。最先我們還以為他在賣「關子」,可慢慢就發現他還真是「黔驢技窮」。於是,同學們為了證明自己比老師更有學問,當然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比其他同學更聰明,就通過各種途徑來探尋解題方法。儘管老師沒有為我們提供三種以上的解題的方法,但我們卻真正地掌握了一種屬於自己的解題方法,如果我們真的很笨,但至少我們掌握了教師在課堂講解的那種「最笨的」方法。正是這位看起來最笨的教師,在學科知識最沒有炫耀資本的教師,卻讓我們深深地喜歡上了化學,讓我們學會去思考化學,自然應付化學考試的能力也就形成了。

課堂就是一個人生的大舞台,但這個舞台上只能有一位主人公,要麼是教師,要麼是學生。如果教師做了這個舞台上的主人公,那麼學生就必須成為配角或者觀眾;如果學生做這個舞台上的主人公,那麼教師就成為配角或者觀眾。如果以學科知識的多與少來論英雄,那教師是當之無愧的主人公,可問題在於,教師是否應該做主人公?

教學應該一個偏正片語,但究竟是偏「教」還是偏「學」,這就代表著兩種教學理念。如果認為教學偏「教」而輕「學」,那麼教師自然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公,並要求學生的學習要聽命於教師的教學。如果認為教學偏「學」而輕「教」,那麼學生自然成為課堂中的主人公,教師的教學只是服務於學生的學習而已,教師的價值並不在於自我學科知識的豐富程度,而在於自己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知識的難易程度。在理論上,大家都認可後者,即教學偏「學」而輕「教」,因為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師無法替代的,至少高考與中考的考場總是學生面臨的。但在教育日常生活中,教師們不自覺地按照前者行事,即教學偏「教」而輕「學」;道理很簡單,如果將教學定位為偏「教」而輕「學」,那麼教學工作表現更富有價值,從事教學工作的教師也更容易體現個人價值。當教師在課堂上展現個人才華時,無疑這時的教師是幸福的;問題在於教師是應該追求什麼樣的幸福,是一位教育者的幸福還是一位演員的幸福?

演員的幸福於自己能夠做到別人做不到的,成龍的成功就在於他的演技是我們學不會的,周杰倫的成功在於他的唱功是我們練不到的。教育者的幸福在於自己能夠教會別人做到自己能夠做到的,魏書生老師的成功並在於他擁有高於他人的語文水平,而是他擁有教會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甚至有讓學生超過自己語文水平的能力。教師要追求演員的幸福容易的,因為教師天然地擁有幾十甚至上百個觀眾;但演員的幸福並不能取代教育者的幸福,當教師把自己看作演員的時候,教師離學生就越來越遠了,學生的學生離教師的教學也就越來越遠了。正如當隨煬帝說自己也是一流的文人時,不但它離文人越來越遠了,就連他統治的整個時代也離文人越來遠了。

既然課堂中只允許有一位主人公,那教師就必然面對「進」與「退」的選擇了。如果我們只是論述課堂這個舞台,那教師的「退」就成為一種必然;甚至可以說,只有有了教師「退」出來的空間,才有了學生前「進」的空間;如果教師利用自己學科知識優勢而佔據這個空間,那學生永遠都只能仰視自己的教師,將自己教師當作一名自己無法達到演員,從而讓自己在學習條路上不思「進」取。這聽起來只是講些日常的道理,可在課堂教學卻表現得實實在在。當教師在課堂中總是急於將備課內容講完時,當教師在課堂總是急於將自己精妙的解題方法演繹出來時,教師成為這堂課的主人,學生只是欣賞教師的觀眾。當下課鈴響時,這堂課也就「曲終人散」了,留給教師的是「一地掌聲」,留給學生的是「為教師拍了一地掌聲」。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讓出一條道來的時候,衝鋒陷陣的是學生,搖旗吶喊是教師,最後的勝利者是學生,同時也造就了教師。

雖然我主張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退」出來,但並不等同於我認為教師應該課堂教學表現得「無能」。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進退之道」,前提是要求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給自己一個非常明確定位,然後根據自己的定位,在課堂教學「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為」的地方就是自己應該「進」的地方,「有所不為」的地方就是自己應該「退」的地方。在「有所為」的地方「退」了叫「缺位」;在「有所不為」的地方「進」了叫「越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缺位」與「越位」,不但會影響到教師個人的專業價值,還會影響到教師對學生塑造。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越位」時,就會讓自己的學生在應該「進位」的地方表現為「缺位」,比如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演,就會缺少學生在課堂的自主參與;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位」時,就會讓自己的學生在應該「退位」的地方表現為「越位」,比如當教師對學生的引導與規範不到位時,學生就會表現得格外的調皮。

教師的定位是什麼呢?用我們的習語來講: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按照傳統的理解,認為這句話是讓教師對學生要無私的奉獻,甚至不惜的親情與生命,所以教師要視學生為子女。其實這句話並不是讓教師簡單地燃燒自己,而是要讓教師在如何成為一支「有質量的」蠟燭上「進位」,但在與學生的爭光奪彩上「退位」。在每一個人的求學生涯中,我們既會碰上教師的優秀,也會碰上優秀的教師,前者往往用他的優秀來換取自己成就感,但卻讓我們遠離了學習;後者卻用他的優秀換取我們的成就感,讓我們離學習越來越近。所以碰上教師的優秀,或許就是我們最大的不幸;碰優秀的教師,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推薦閱讀:

上海交大校長:中國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閱讀與思考
資本與符號資本
宋泓錫對玄空風水的徹底批判
王明雨:柏拉圖政治綱領批判

TAG:生活 | 教育 | 日常生活 | 日常 | 批判 |